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理情景教学法是在心理学、方法论和教育学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利用各种地理现象和手段,设计出一些真实性或准真实性的情形和景象,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启动思维,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智能和技能、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从而为改变以往传统地理教学枯燥乏味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潜在智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地理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运用地图的能力、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地理计算能力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的能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乡土地理内容丰富,包括这个地区的化特征、人口状况、风俗习惯、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和环境保护等。学生对于乡土地理能具体、熟悉地感知或参与,具有直观性,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解决身边的问题,成就感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反过来更有利于教学的实施和知识的巩固,起着良性循环的功用。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学地理强调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对各种地理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即要求学生既具备地理知识素质,又要具备地理实践能力素质。所谓地理实践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运用地理知识去处理和解决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小到看地图辨方向,大到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开发等,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显然用过去传统教学方法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层面上的教学活动很难实现。而研究性学习在此方面恰恰具有特长。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决不是为了取代和削弱地理课堂教学,相反,它有赖于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地理学科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又会促进学生加深、拓展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它们之间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初中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空间识别能力尤其弱。所以,地理教学中,特别是初中地理有关“地球”、“地图”、“地球的运动”等章节的内容,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以下方法对学生树立地理空间概念,起到了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5.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除课外实践外,开发和设计地理实验并将其引入课堂是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昼长的变化"的教师演示实验和"时间差异和日期变更"的学生操作实验为例,表明实验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图表能力、地理观察和观测能力、地理实验能力等实践能力。因此,课堂实验教学是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赞可夫教学法 ,进行地理素质教育 ,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开拓学生全面发展。赞可夫教学法的中心思想是 :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观点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等三个能力 ;以高难度、高速度进行教学 ,以理论指导为主 ,使学生了解教学过程 ,面向全班、照顾差生等五个原则  相似文献   

7.
《世界地理》案例教学及webquest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子蓉 《世界地理研究》2003,12(4):110-112,89
本文阐述了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尤其是《世界地理》教学中意义;提出了应从案例针对性、真实客观性、适时性、多样性和全面性及利于师生互动性等方面考虑案例的质量;阐述了构建webquest区域地理教学模式与案例教学互补的必要性,并讨论了实施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每一章的后面安排了一个“问题研究”,它不仅指导师生探究现实中的地理问题,还通过开展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搜集、处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深入研究和落实新教材中“问题研究”的内容和要求,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地理模拟实验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施水土流失模拟实验,发现植被覆盖对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作用显著,坡度越小水土流失越少、涵养水源越多,陡坡开垦种植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地表裸露和坡度较陡会造成地表径流速度快、流量大等结果,并通过该实验反思地理模拟实验的科学性与局限性、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薄弱、教师在模拟实验中的身份与作用、模拟实验对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谚语”是社会上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反映出某种经验和道理,是短小精悍而富有哲理性和科学性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知识的总结。在地理教学中,引用适当的谚语讲述有关地理知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帮助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象现、规律等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