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闽江河口近岸海域的2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闽江2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重矿物分析,系统地研究了重矿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物源指示。研究区共鉴定出重矿物27种,主要以普通角闪石、绿帘石、磁铁矿和黑云母为主。根据重矿物组合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分为两个矿物组合区,并划分为3个矿物组合亚区。闽江口近岸沉积区(Ⅰ-1区)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磁铁矿-绿帘石,受闽江物质影响很大;近岸混合沉积区(Ⅰ-2区)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磁铁矿-黑云母-绿帘石,受浙闽沿岸流携带物质和闽江物质共同影响沉积形成,闽江物质影响明显减弱;残留沉积区(Ⅱ区)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磁铁矿,主要为受后期改造的晚更新世海侵边界层。  相似文献   

2.
通过本海区156个表层沉积样品和主要河流自然重砂的鉴定分析,掌握了本区重矿物的分布规律。主要矿物有角闪石、绿帘石、金属矿物;标志性矿物有屑石、石榴石、辉石和自生黄铁矿。根据主要矿物和标志诖矿物含量变化及分布特征,划分五个矿物组合区,各组合区矿物组合特征指明了海区物质来源及泥沙运移趋势。海区物质主要来源于河流,除此,少量的物质来源于岛岸海蚀物质和特殊海区的化学或生物化学沉积。  相似文献   

3.
九龙江口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茂泉  李超 《海洋通报》2003,22(4):32-40
利用1994年海岛调查和1999年执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所采集的底质样品,分析研究了九龙江口表层沉积物中0.063~0.125mm粒级的重矿物组分、组合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粒级重矿物计有49种,其优势和特征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绿帘石、钛铁矿、褐铁矿、角闪石、锆石、红柱石、黑云母等;重矿物的平均含量为9.38%;依据主要重矿物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将九龙江口划分为4个矿物组合区(Ⅰ.河道口门矿物区:Ⅱ.河口北部矿物区;Ⅲ河口南部矿物区;Ⅳ.湾口东部矿物区),各区的矿物组合类型不仅与物质来源有关,而且受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表层沉积物的重矿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约200年样品的矿物,着重分析了重矿物的组合、含量变化、形态特征等,把珠江口重矿物的平面分布划为五个重矿物区。综合分析重矿物各方面的特性和搬运、沉积过程后认为,珠江口重矿物主要来源于西、北江,其次为东江、海岸和岛屿的近源积也有局部意义。指出珠江口为现代陆源物质充填的河口湾;其沉积环境控制了重矿的矿物组合、形态特征、含量变化和分区;重矿物沉积形成过程的规律性、可供寻找地质时期的现代的浅海(古滨海)砂矿借鉴。  相似文献   

5.
福建兴化湾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组分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兴化湾17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63~125μm粒级重矿物组分、含量、组合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泥沙物质来源及重矿物与沉积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兴化湾重矿物平均含量(质量分数)为12.08%,高出其邻近的湄州湾(5.67%)6个百分点;重矿物共计37种,以磁铁矿、角闪石、绿帘石、钛铁矿、赤铁矿、褐铁矿、锆石为主.矿物种类揭示该海湾的泥沙主要来源于湾顶河流输入和周边陆域及湾内岛屿基岩风化侵蚀产物,而湾口以外海域的输入物质较少;依据主要重矿物含量和分布特征,将兴化湾划分为4个矿物组合区,各区重矿物组合类型不仅与物质来源有关,而且受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制约.  相似文献   

6.
运用GIS工具研究了闽江口近百年来地貌演变的特征。20世纪上半叶,闽江口表现为较强的淤积,此后淤积速率逐渐降低,1980年代后期到20世纪末河口区以侵蚀为主,河口浅滩主要发育在河口区南部。闽江口南、北支河道具有不同的泥沙输送特征,基本可概括为"北出南积",既北支河道向海输送大部分径流和泥沙,泥沙沉积在河口及三角洲前缘地区,河口区泥沙可再悬浮,通过涨潮流向南支输送,与南支水道带出的泥沙一道促使了南支口外浅滩的发育。1975年以后入海泥沙呈减少的趋势,其主要与水库建设和下游河道采沙等活动密切相关,泥沙供应的变化进一步引起了河口海底的侵蚀。  相似文献   

7.
珠江流域沉积物重矿物组合与源区岩石特征具有极好的相关性,不同支流的重矿物组合及其代表性特征矿物差别明显.根据重矿物组合类型、重矿物特征指数及相关性分析可以把珠江流域源区类型从西到东分为3个区带,西部区带为西江上游源区,其重矿物组合类型为磁铁矿+钛铁矿+锆石+白钛石+磷灰石,特征矿物为磁铁矿、钛铁矿、磷灰石、铬铁矿,在该...  相似文献   

8.
对文登近岸海域9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重矿物分离与鉴定,应用相关性分析、Q型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手段,研究了重矿物的组合及分布特征,并进行了重矿物分区,辅以沉积物粒度特征对研究区沉积物来源及沉积动力环境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五垒岛湾消退的原因。结果表明,研究区碎屑重矿物以角闪石、绿帘石为主,重矿物组合主要有黑云母-白云母-风化云母-绿泥石组合、钛铁矿-磁铁矿-褐铁矿-锆石-石榴石组合、普通辉石-紫苏辉石-透辉石-电气石组合以及普通角闪石-绿帘石组合共4种。研究区可划分为5个矿物组合区,各矿物区物源及沉积动力环境差异较大。充足的物源供应和适宜的沉积环境导致了五垒岛湾的淤积,五垒岛湾将会进一步萎缩。  相似文献   

9.
徐茂泉 《台湾海峡》1996,15(3):229-234
着重研究了闽江口表层沉积物中0.125-0.250mm粒级的重矿物。结果表明,重矿物计有34种,平均重量含量为1.92%,主要矿物为磁铁矿,绿帘石、赤铁矿、角闪石、钛铁矿、锆石、云母等。与0.063-0.125mm粒级相比,虽然重矿物的种类相同,但其平均含量却低得多,显示闽江口重矿物富集于极细砂粒级中。  相似文献   

10.
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全文从分析控制或影响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发育的环境因素入手,探讨了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地貌特征、成因及演变。研究结果表明,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属于构造—潮控型三角洲,其地貌特征和成因与典型的潮成三角洲既有共同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此外,其近期地貌的发育和演变亦受到人类工程活动的重大影响。这些结论可为闽江口航道综合整治工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文为其第三部分,主要探讨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的地貌特征及演变。  相似文献   

11.
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 Ⅱ.水下三角洲平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全文从分析控制或影响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发育的环境因素、入手,探讨了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地貌特征、成因及演变。研究结果表明,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属于构造-潮控型三角洲,其地貌特征和成因与典型的潮成三角洲既有共同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此外,其近期地貌的发育和演变亦受到人类工程活动的重大影响。这些结论可为闽江口航道综合整治工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文为其第二部分,主要探讨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平原的地貌特征及演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用福建省闽江河口的四幅陆地卫星MSS图象和数幅气象卫星AVHRR图象作为基本资料,通过对这些图象特征信息的提取和增强处理,结合地面实测资料进行了悬浮泥沙浓度的定量计算及解译判读,着重分析了闽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泥沙分布范围和扩散方式,入海水流运动特征和近海流场,梅花水道浅滩地形的近期动态变迁及其对河口外沙浅滩航道稳定性的影响等问题。并据分析结果,就闽江口航道整治提出了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全文从分析控制或影响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发育的环境因素入手,探讨了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地貌特征、成因及演变.研究结果表明,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属于构造-潮控型三角洲,其地貌特征和成因与典型的潮成三角洲既有共同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此外,其近期地貌的发育和演变亦受到人类工程活动的重大影响.这些结论可为闽江口航道综合整治工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文为其第二部分,主要探讨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平原的地貌特征及演变.  相似文献   

14.
根据福建沿海砂泥复合型海滩的分布特征,选取闽江口左坑和九龙江口南太武两个典型砂泥复合型海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SMT土力学和空间分布特征初步研究。基于两个海滩SMT位置及两侧共6个柱状沉积物样品的土力学性质分析,完善了砂泥转换带(sand-mud transition,简称SMT)野外判定方法;结合SMT空间分布特征及洪、枯两季差异分析,初步探讨了影响SMT分布的主要因素及控制过程。研究结果认为,对于表层砂泥分界明显的海滩,可根据SMT的定义结合沉积物粒度变化快速判定;而对于无法直接判定SMT位置的复合型海滩,可将海滩表层沉积物抗剪强度作为快速准确判定SMT位置的辅助指标,本次研究取15 k Pa作为SMT判定阈值。闽江口左坑和九龙江口南太武海滩SMT高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在洪、枯水季又发生一定改变,主要与泥沙物源和水动力条件变化有关,SMT具体变化情况由砂质和泥质的输运或水动力强度决定。  相似文献   

15.
海沧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厦门海沧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重矿物(0.063~0.125mm粒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该粒级的重矿物共计49种,其优势和特征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绿帘石、铁铁矿、角闪石、锆石、红柱石等;重矿物的平均质量分数为9.56%;根据重矿物的分布和含量,并结合主要标志矿物的颗粒百分含量和分布特征,将该海域划分为5个矿物组合区,根据各区的矿物组合类型分析了该海域的物质来源及影响重矿物分布和组合的因素,进而探讨了九龙江河口湾和厦门西港海湾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6.
从分析控制或影响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发育的环境因素入手,探讨了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地貌特征、成因及演变。结果表明,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属于构造-潮控型三角洲,其地貌特征和成因与典型的潮成三角洲既有共同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此外,其近期地貌的发育和演变亦受到人类工程活动的重大影响。这些结论可为闽江口航道综合整治工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文为其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控制或影响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形成的环境因子与地貌发育。  相似文献   

17.
大沽河泥沙来源的重矿物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秉福  宫立新  宋键 《海洋科学》2010,34(10):71-76
应用矿物分析的方法研究大沽河下游泥沙的来源,研究表明,大沽河上游和小沽河流域的重矿物特征有很大的不同,大沽河上游段以高的普通角闪石含量为标志,绿帘石、钛铁矿具有较高的含量。小沽河和大沽河下游的重矿物组成以普通角闪石+绿帘石+透闪石+石榴石为主,重矿物特征相似性明显,其重矿物含量和主要重矿物相对含量都比较相似,数值相差不大,而且矿物的形态特征、矿物的种类也一致。这说明大沽河下游的泥沙主要来源于其支流小沽河,因此,小沽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是大沽河河道以及胶州湾沉积环境整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从沉积物中重矿物动力分区论钦州湾泥沙来源及运移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钦州湾沉积物中重矿物组合大体上划分为四个动力分区:内湾茅尾海重矿物区即钛铁矿-电气石-锆石-赤铁矿组合区,湾颈-外湾重矿物区即钛铁矿-赤铁矿-矿石-电气石组合区,外湾东部重矿物区即电气石-锆石-钛铁矿组合区,外湾西南部重矿物区即电气石-钛铁矿-锆石组合区。在重矿物动力分区的基础上,探讨钦州湾泥沙来源及其运移趋势。  相似文献   

19.
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陈峰  张培辉 《台湾海峡》1998,17(4):396-401
从分析控制或影响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发育的环境因素入手,探讨了间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地貌特征、成因及演变。结果表明,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属于构造潮控型三角洲,其地貌特征和成典型的潮成三角洲既有共同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此餐,其近期地貌的发育和演变亦受到人类工程活动的重大影响。这些结论可为闽江口航道综合整治工程提供科学理论的依据。本文为其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控制或影响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形成的环境因子与地貌发育。  相似文献   

20.
徐晓晖  陈坚  赖志坤 《台湾海峡》2009,28(4):577-585
利用ArcGIS建立了闽江口1913、1950、1975、1986、1999、2005年海底数字地形模型,在坐标系统和潮位基准面转换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闽江口的岸线、浅滩面积、海底冲淤和河口断面地形近百年来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闽江口河道从1913年到2005年期间,梅花水道西段变窄,乌猪水道向东迁移,琅岐岛东岸淤积;梅花镇东侧的闽江口南岸岸线向前推进,但近年来推进速率明显减小.②梅花水道浅滩不断发育,闽江北支由单一的川石水道变成川石水道和壶江水道并存,并且闽江北支成为闽江入海泥沙的主通道.③1913—1950年间闽江口海底淤积较快,1913~1999年淤积速率逐渐减小,1986~1999年间出现净冲刷.④河口三角洲前缘在河口南部以侵蚀后退为主,河口区北部以进积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