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土壤盐渍化与地下水特征之间的关系对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利用136个土壤剖面的540个土壤样品及相应地下水观测数据,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对伊犁河流域地下水埋深、矿化度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计算分析了防止土壤盐渍化的地下水临界深度。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含盐量随地下水矿化度的增加呈指数增加的趋势;各土层含盐量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呈对数下降的趋势;当地下水矿化度介于1~3g/L、3~6g/L、6~10g/L与1~10g/L时,盐渍化土壤出现频率峰值所对应的地下水埋深分别为1.44 m、1.65m、1.83m与1.63m。为了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当地下水矿化度介于1~3g/L、3~6g/L、6~10g/L与1~10g/L时,地下水埋深分别控制在2.06m、2.49m、2.66m与2.24m以上。地下水矿化度越大,可在较大的地下水埋深范围内发生土壤盐渍化。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分析结果与对数拟合曲线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研究结果是可靠的。地下水埋深2.5m可作为防止土壤盐渍化的临界地下水埋深。  相似文献   

2.
新疆阿拉尔地区土壤盐渍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拉尔地区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由于研究区盐渍化程度及分布情况认识不足,制约了研究区的农业发展。针对阿拉尔地区盐渍化土壤现状,借助统计学与野外实测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利用SPSS2. 0数据分析软件,对阿拉尔土壤盐渍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阿拉尔地区盐渍化表聚强烈,盐渍化类型以硫酸盐型为主,不同深度的土壤盐渍化特征不同,0~0. 2m、0. 6~0. 8m土壤盐渍化以中等盐渍化为主,1. 4~1. 6m以轻度盐渍土为主,整体轻度盐渍土面积不断增加;盐渍化与地下水特征关系密切,地下水矿化度 3g/L,对应盐渍化多为中度-重度盐渍化,地下水埋深1~3m,盐渍化多为中度-重度盐渍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黄河北矿区土壤盐渍化现状及特征,采用野外调查、钻探、现场采样和室内分析测试等手段获取了土壤盐分含量和地下水特征数据,分析了区内土壤盐分含量、空间分布、垂向变化及与浅层地下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主要以潜在盐渍土和轻度盐渍土为主,土壤盐分中阴离子以重碳酸根和硫酸根离子为主,阳离子以钠和钙离子为主。土壤垂向上显示表聚性(0~20 cm),表层盐渍化严重,深部盐渍化程度有所降低。研究区土壤盐渍土与浅层地下水存在内在的自然的直接关系,土壤全盐量与地下水中溶解性总固体(TDS)含量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而与浅层地下水位埋深呈负相关关系。研究区煤炭的开发利用,将加剧和恶化土壤盐渍化程度,煤炭的开采需要合理确定地表塌陷的程度,以此来倒逼煤炭的开采开发模式,从而减缓土壤盐渍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天津市静海县土壤盐渍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静海县土壤中实测的C1和S元素含量推算其全盐量,并利用该指数探讨了县内土壤盐渍化类型、程度、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措施.结果表明:该县土壤全盐量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分别为1.365%、0.045%和0.183%;盐渍化土壤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4%,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盐渍化面积分别是37%、6%和1%,且轻度及中度盐渍化面积均高于天津市平均水平.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受地形地貌、地下水矿化度及人工灌溉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合理开发使用地下水和完善灌排系统等措施可有效地综合治理盐渍土.  相似文献   

5.
针对张掖北郊湿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的实际情况,利用经验公式估算法和实测数据分析法研究和确定了张掖湿地区土壤盐渍化地下水临界深度值为2.9m,并讨论临界深度的确定对于防治土壤盐渍化和湿地周边地区生态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银北地区土壤盐渍化形成机理与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银北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导致本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近年来,由于黄河来水量的逐年减少,引黄灌溉不能满足农业灌溉需求,逐渐开始开采利用地下水。由于银北地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利用地下水灌溉可能引起次生土壤盐渍化。本文运用PHREEQC模型软件模拟灌溉水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探讨了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机理。通过模拟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是解决银北灌区土壤盐渍化的关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混合比例,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2)银北地区灌溉淋洗期间存在蒸发浓缩叠代在2~4次,说明存在轻微蒸发。(3)INVERSE模拟结果说明,银北地区灌溉淋洗期间存在轻微蒸发,水相和固相的相互作用,石膏、白云岩和盐岩溶解,Na 、Ca2 和Mg2 吸附交换,渠水下渗转化为地下水;非灌水期地下水通过毛细管作用强烈蒸发,水相和固相的相互作用,石膏、白云岩和盐岩沉淀,Na 、Ca2 和Mg2 解吸附,使有害盐分氯化物、硫酸盐存留在土壤层中,形成土壤盐渍化。  相似文献   

7.
冯琳  陈峰  王金山 《地下水》2007,29(4):58-59,79
阐述了滩小关水源地周围的自然环境条件及水源地开采当中所引起的地下水流场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态征的变化,明确指出地下水位的变化是区域地表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因素.提出合理开采浅层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是改良土壤盐渍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银川平原土壤盐渍化与植被发育和地下水埋深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壤盐渍化是制约银川平原内部植被生长最主要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也是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第一障碍性问题。基于遥感数据,结合表层土壤含盐量及地下水位观测资料,对银川平原土壤盐渍化与植被和地下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表层土壤含盐量的增大,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逐渐减小,植被发育较好的区域土壤含盐量均小于3 g/kg;植被主要生长在没有盐渍化或轻微盐渍化的地区,在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地区几乎没有植被发育;在枯水季节,研究区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下水位埋深为1.5 m,而土壤盐渍化较为严重的地下水位埋深范围为1~3 m。  相似文献   

9.
以张掖市城北郊湿地为例,分析了城市湿地土壤盐渍化的影响因素,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别采用偏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研究土壤盐渍化影响因素中的控制性因素,两分析方法得到了一致的结果:湿地土壤盐渍化程度在水平向的控制因素为地下水矿化度,垂直向控制因素为土壤的质地。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了各因素的影响权重,从而为湿地土壤盐渍化治理和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天津滨海地区土壤剖面盐渍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盐渍化是由自然或人类活动引起的一种环境风险,对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本次研究在天津滨海地区布置了6条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盐渍化剖面,选取其中4个剖面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按月采样监测。研究发现,除了BHY6土壤剖面由于长年耕种,表现为平衡型土壤剖面形态之外,其余基本表现为底聚型土壤盐渍化剖面形态;从剖面中下部直到底部浅层地下水位附近,土壤中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Cl-或Cl-+HCO-3为主,尤其在浅层地下水矿化度显著偏高(达盐水程度)的地区,土壤中Na+、Cl-所占比例具有绝对优势,具有滨海盐土的基本发生特征;气候因素、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及埋深、表层土壤植被都是滨海地区土壤盐渍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表层土壤表现出春季积盐、夏季脱盐、秋冬季缓慢积盐的特征,浅层地下水矿化度越高、埋深越浅,其土壤剖面含盐量越高;果林地和长期耕种的土地可以降低土壤盐分的活性,有效抑制盐分的累积,降低滨海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保护和改良土壤。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松嫩低平原区盐渍化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延生  崔玉军 《现代地质》2008,22(6):934-938
根据松嫩低平原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以松嫩平原土壤中盐渍化主要组成元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元素含量变化和元素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盐渍化地区元素分布分配的地球化学规律。盐渍化土壤存在pH值的临界区间,盐渍化的强弱与 Cl、S、Na等元素的含量密切相关。盐渍化与土壤沙化在空间上交互作用,共同造成本地区土壤的退化。松嫩平原无论表层土壤还是深层土壤中,Cl的平均含量比较低,导致Cl在土壤中局部强烈富集,可能与地下水化学类型与高矿化度相关。   相似文献   

12.
新疆乌苏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与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刚 《地下水》2014,(5):32-33
乌苏市是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发展区域和组成部分,经济快速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增加了对水资源的需求,使得乌苏市农灌用水紧缺,地下水资源十分宝贵,要合理合法利用,以乌苏市不同地形情况具体分析乌苏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以及分析潜水与承压水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河套灌区地下水临界深度的确定及其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河套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的实际情况,通过实测及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确定了河套地区地下水临界深度值为2.0 m,并讨论了临界深度的确定对于防治土壤盐渍化、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方生  陈秀玲 《地下水》1990,12(1):44-50
半干旱地区土壤水盐动态的特征是:盐渍与旱涝相联系;旱季蒸发和盐与雨季淋溶脱盐两种过程交替发生;土壤与地下水水盐运动相互作有。防治土壤盐渍化,不仅要调控土壤根层盐渍度不超过作物耐盐国界值,而且要调控地下水埋深在临界动态;即旱季在防治盐渍化的临界深度(2-3m);雨季前在防涝蓄雨深度(4-6m),雨季在作物抗湿深度(0.5-1.0m)。最大限度地把天然降雨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使旱涝盐渍得到综合治理。目前海河平原已有大面积盐渍土得到改良,但还存在潜在盐渍化土壤。土壤根层盐渍度已低于作物耐盐度,但有的心底土盐分重,或地下水矿化度高,一旦地下水位升高仍会发生盐渍化。这个地区又是引黄或引江灌区所在,调控地下水埋深在临界动态,是预防灌溉次生盐渍化发生地关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遗传人工神经网络的土壤盐渍化敏感性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疏勒河流域的昌马灌区为例,运用遗传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方法探讨各影响因子对土壤盐渍化的敏感程度。模型考虑了降水量、蒸发量、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地面坡度、粘土层顶板埋深、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等因子。结果表明: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对土壤积盐影响最大,是最灵敏的因子,其次分别是地下水埋深和蒸发量。粘土层埋深对积盐过程起到较大的作用,其影响仅次于蒸发量,降水量和地形坡度的灵敏程度基本相当。分析结果可以为灌区土壤盐渍化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沙地区航空电磁法找浅层水和土壤盐渍化普查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南部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的基础上,利用航空电磁法在该区的实测结果及数据转换结果,推断了水质分布特征,圈定了土壤盐渍化范围。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重盐渍化地区极少,多为非盐渍化区;北部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其第四系含水层是一个具有自由水面且相互连通的地下水的巨大赋存空间。  相似文献   

17.
西北旱区湿地周边农田易盐渍化,合理实时控制和降低地下水水位是实现湿地保护及其周边农田盐渍化防控“双赢”的有效途径。选取西北石羊河流域邓马营湖湿地与农田之间过渡带为示范研究区,通过分析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及其与表层土壤盐分的协同关系,确定生态水位阈值,并基于该阈值研发了由虹吸辐射井群为支撑的地下水“水位-水量”智能双控技术,其关键点是:采用一井虹吸联通多个辐射井,用于增大弱透水层区单井涌水量,实现水位面状控制;利用电系统、信号系统和控制器集成智能控制子系统,实现地下水水位和水量的实时控制。该技术示范应用结果表明:随地下水埋深增大,农田盐渍化风险和湿地植被芦苇覆盖率均降低,农田盐渍化防控和湿地保护的地下水埋深阈值为1.9~3.0 m;每年7—8月的潜水蒸发阶段是表层土壤主要积盐时段,期间智能双控系统可将地下水埋深调控在水位阈限范围;该双控作用不仅能够控降灌溉引起的表层土壤电导率的增大幅度,而且还能有效降低表层土壤的积盐速率;相对微咸水,淡水灌溉条件下智能双控技术的淋盐和控盐效果更明显。因此,这项技术能够实现地下水水位精准调控,对旱区湿地保护及其周边农田盐渍化防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疏勒河中游地区气候干旱,而灌区及周边地区范围地下水埋藏较浅(大部分地区2 m左右),强烈的蒸发积盐作用形成了大面积的土壤盐渍化。分析疏勒河流域中游昌马及双塔两灌区盐渍化形成的条件、盐渍土类型及分布规律,根据前人试验成果和实际调查结果,提出灌区内土壤盐渍化改良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松嫩平原土壤盐渍化过程中的地下水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松嫩平原从补给区到排泄区,地下水盐度逐渐增高,土壤盐渍化程度逐渐加重。作者采用3个模型(区域地下水流系统模型、风化—溶滤模型和蒸发—沉积模型)来模拟盐渍化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些模型与区内的地下水运移、土壤岩石的风化和沉积地质过程相一致,其中地下水是盐的迁移、聚积和排泄的主要地质载体。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圈层结构稳定的地下水位计算与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旱区绿洲灌区水资源集中开发使用,改变了地下水潜流场分布,造成了盐渍化和荒漠化并存的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绿洲的生态安全。以生态圈层结构理论为基础,深化研究潜水影响层概念内涵,构建干旱平原区潜水蒸发概念性模型,以黑河罗城灌区为例,从机理上揭示干旱区荒漠化与盐渍化的地下水埋深条件并进行定量计算与调控,主要成果如下:①描述了造成内陆河干旱区绿洲内部盐渍化和过渡带荒漠化的潜水蒸发运移规律,利用潜水影响层定义了盐渍化与荒漠化地下水临界埋深,并进行了定量计算,得到罗城灌区绿洲内部次生盐渍化的地下水临界埋深为1.3~1.5 m,过渡带荒漠化地下水临界埋深为8~13 m;②讨论了潜水影响层厚度定量公式中关键参数土壤当量孔径和液体表面张力在不同生态问题中的合理取值;③提出一种协同缓解干旱区盐渍化和荒漠化的地下水位调控方案,实现改善灌区内部盐渍化、控制过渡带荒漠化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多个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