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下水》2017,(4)
为科学优化配置城市水资源,应对水资源需求进行预测分析,对城市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以我国北方某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影响城市水资源需求量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遵循水资源利用发展演变趋势,结合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及ARIMA模型,针对未来城市水资源需求量实施预测。同时,综合考虑水资源利用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基于多目标非线性优化模型,针对城市水资源需求实施优化配置。研究可为国内其它城市水资源需求评估与优化配置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城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安全问题突出,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水资源贫乏,可利用水资源有限,属于严重缺水城市,针对兰州市水资源短缺、城市排水不畅、水资源浪费、水污染严重等问题,通过讨论分析提出水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应急机制、确定合理水价以及加大水污染安全治理等措施保证城市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资源的紧缺和水体污染已成为城市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城市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特点,论述了城市水资源对城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的影响,提出了城市的发展应与水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相似文献   

4.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  郭巍  孟庆玲 《地下水》2010,32(5):110-111
分析了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提出了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节水、治水、管水和用水的对策,并阐述了在城市水资源利用方面需要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传统水资源需求驱动因素分析中存在难以直观反映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问题,运用水资源需求场理论,分析地区水资源需求空间特征;结合社会经济势能探讨水资源需求的驱动因素,并以2014年广东省用水、社会经济数据为例进行计算与分析。研究表明:①广东省水资源需求场呈现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分布特征,各城市周围的场强方向指向各城市中心点;②水资源需求场的叠加会改变城市的场强大小与方向;③社会经济势能与水资源需求场相关系数达0.924。结果证实,社会经济是水资源需求的主要驱动力;在其驱动下,水资源在空间上向发达地区与城市中心流动。该结果可为水资源需求的准确预测、水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战略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水资源开发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作者在研究中国主要城市地质环境背景和分析城市水资源开发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技术、经济等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综合战略对策,对解决当前中国城市水资源紧缺和合理开发及科学管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谈我国城市水资源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亚莉  邵景力 《现代地质》2000,14(2):235-236
1 城市水资源的特点城市水资源是指一切可被城市利用的天然淡水资源和可再生利用水,它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是城市供水的源泉。我国城市水资源的特点是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小,水资源严重短缺,开发利用强度大,因不合理使用水资源而产生的环境问题突出。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济南等26个城市的统计资料表明,城市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30%左右。全国现有的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为缺水城市,其中特别严重缺水的有110多个城市,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200×108元。因水资源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表现在…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承载力问题与城市发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振宇  王治民  孟维彦 《地下水》2002,24(4):246-246,258
在水资源短缺的今天 ,城市发展首先要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以供定需 ,量水而行 ,节约用水 ,不断提高水的利用价值 ,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张勃夫 《吉林地质》1991,10(2):1-11
城市水资源开发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作者在充分研究全国主要城市地质环境背景和全面分折城市水资源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首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技术、经济、行政、立法等城市水资源开发综合战略对策,对解决当前我国城市水资源紧缺和合理开发及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城市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传武 《水文》2013,33(4):70-74
就水资源与城市规模关系的研究而言,学者们对具体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性研究较多,理论性研究较少。基础理论的缺失必然导致应用性研究出现问题,导致有人对是否客观地存在水资源承载力产生怀疑。本文从承载力的内涵出发,论证了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存在的客观性;在界定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存在的两个极限:自然极限和社会极限;给出了因学者不同得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不同的解释,构建了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城市规模模型,并以北京市为例,计算了其水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长春市城市供水水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春市是一个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大城市,水资源一直是困扰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概述了长春市半个多世纪以来城市供水水源随着城市需水量增长而变化的历史过程,预测了21世纪前期城市的需水量,提出了解决城市供水水源的方向,对新世纪城市的供水水源与区域供水规划间的关系、水资源管理政策与法规、水资源分配原则、供水水源投资与经营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见解。  相似文献   

12.
出版消息     
《水文》1988,(2)
河海大学出版社将在近期出版《城市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一书。该书是一本系统介绍城市水资源概念、特点和城市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方面的实用性科技书籍。全书总结了我国近几年来城市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方面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吸收了国外在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污水资源化、海水淡化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书中不但有详细的方法介绍,而且还有具体的计算参考实例,内容丰富、充实。本书可供城市规划、管理人员,城市水资源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有关大专院校专业师生和短训班的教学参考用书。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乌鲁木齐市需水量逐年增加,甚至大于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但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的首府仍在不断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凸显.水资源作为城市的基础资源,正在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根据乌鲁木齐市水资源总量和利用现状,结合乌鲁木齐市城市发展规划,通过研究,提出解决乌鲁木齐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具体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韩嫣然 《地下水》2019,(1):156-157,186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为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包含了社会、经济,生态、水质等诸多方面,构建主要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对唐山市进行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偏最小二乘法能够较全面解水资源承载力变化中精确的因子信息,遴选的9个评价指标自变量与因变量呈现依据关系,符合唐山市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周振昉 《地下水》2013,(6):141-143
衡水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雨洪资源利用将是解决该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衡水市水资源特点,对衡水市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的途径、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为衡水市将来城市雨洪资源利用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信息化管理是提升现代城市功能的重要环节。利用现代遥感手段,能够及时调查掌握城市水资源分布信息,利用GIS系统实现水政、水污染和水动态监测的管理功能,是现代城市水管理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该文就上海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遥感调查的方法过程进行了论述,针对水资源信息系统结构进行分析,指出利用遥感方法调查与分析城市水问题是做好现代城市水资源管理所必需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李立 《地下水》2011,33(2):93-94
在温室效应不断加剧的现代,城市低碳发展近年来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水资源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尤其在西安这样一个缺水的城市.本文通过对西安市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低碳策略下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合理可行的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张林 《地下水》2013,(1):84-85
分析保定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降雨和雨水利用潜力,阐述城市雨水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城市雨水利用的途径及雨水利用对环境的多方面影响,提出了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19.
潘鑫 《地下水》2011,33(5):174-176
快速城市化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但同时也使得城市水资源面对巨大的挑战。本文从水资源安全形势出发,在分析了城市化与水资源安全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西安水资源安全进行测度,结果显示西安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水资源安全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甘肃昌宁盆地水资源利用现状和矿业开发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基础上,研究地质环境条件对地下水环境质量影响,通过对城市地下水质量现状调查,研究城市工矿排放的废水对下游农业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提出了适合于城市工矿区与农业区相适应的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认同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为西北其它干旱区城市提供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