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安大堤位于江西省九江县,长江江西段上段南岸,保护九江市的一个重要屏障.通过对该堤坝所处的环境地质背景分析,永安堤段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是崩岸、洪涝、堤基变形、散浸和管涌,并从地学角度分析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鄱阳湖及江西段水患区的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长江中游鄱阳湖及江西段水患区每年在汛期持续高水位的影响下,形成堤基管涌、崩岸、散浸等,造成溃口成灾或渍水成涝。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研究及收集有关资料,对长江中游鄱阳湖及江西段水患区环境地质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水患区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地质作用、泥沙淤积与人类活动作用等。重点对江湖关系、第四纪地质和新构造运动与洪涝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与建议,为防洪治水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影响堤防管涌的各种因素是不确定和随机的,在堤防管涌的发生过程中各因素间表现出复杂的非线性行为。运用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堤防管涌预测的RBF神经网络模型,从新的角度研究堤防管涌的预测问题,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对该理论的建立以及预测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讨论,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技术方法。对于23个典型堤防管涌实例的研究表明,RBF网络较BP网络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较短的预测时间和较快的预测速度,能够较好地描述堤防管涌的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水泥土深层搅拌桩在长江堤防管涌险段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一工程实例介绍水泥土深层搅拌桩技术在治理长江堤防管涌险段工程中的设计原则和施工,检测方法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管涌险情是我国堤防工程的主要险情之一,是防汛抢险一线重点关注的对象,一旦致灾,损失重大。在防汛抢险实践中发现,不同管涌险情对堤防工程的危害程度不同,但难以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处置,导致对管涌险情的抢险存在夸大或轻视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对管涌险情的危害程度认识不足。为此,从管涌险情对堤防工程的危害程度角度出发,从管涌险情特征、作用水头差和堤防工程自身条件等方面识别了8个影响堤防险情致溃性的因子,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管涌险情的致溃程度评价方法。结果表明,管涌距堤脚的距离对堤防工程的危害影响最大,其次为堤外水头和管涌规模,其权重分别为0.375 5、0.202 1和0.172 3。以长江流域33个典型管涌险情案例进行管涌分类评价,分析了湖北省嘉鱼县簰洲湾和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倒口湖管涌险情处置情况,验证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该研究成果可为管涌险情分级抢险提供技术支撑,为制定堤防险情抢险方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罗长军  胡峰  张磊奇  王会午 《岩土力学》2006,27(8):1305-1311
陡坡水库存在大坝质量差、坝体发育大量裂缝、背水坡出现散浸现象、坝后沼泽化并形成一上升泉以及排水渠和鱼池有絮状析出物、渗漏量增大等问题,这些异常现象都是由坝体及坝基渗流引起的。在阐述坝体和坝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情况下,分析了大坝渗漏成因及大坝的渗透稳定性,指出坝体实际浸润线及坝体渗漏量是不正常的,特别是1987年后当库水位高于194 m,同一库水位呈上升趋势,这是反常的。坝基实际渗漏量异常,存在管涌和接触冲刷问题,尤其库水位低至 193.84 m,坝后上升泉仍有沙沸现象。上述现象表明大坝渗流是危险的,并分析了散浸、析出物、上升泉及沼泽化、坝肩及绕坝渗漏等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管涌对堤防工程的危害极为严重,人类对管涌的认识也逐渐加深。目前,对管涌破坏开始的条件及其破坏后通道贯通的后果了解较多,然而,因其破坏及发展机制的复杂性,对于管涌发生后涌砂及流量的研究并不深入。通过自行设计的室内模型,改变上覆黏土的厚度对3组土性相同的无黏性土试样进行试验。对测压管水头、通道范围、涌砂量和流量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孔隙率、渗透系数以及流量的变化规律,发现涌砂随时间变化满足非线性关系--Boltzmann模型。最后,利用渗透系数与孔隙率以及孔隙率与累计涌砂量的关系,推导并验证了流量随时间变化的理论公式。这对于认识管涌和有效控制管涌发展以及减灾避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长江沿线堤防基础下典型地层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长江沿线堤防基础典型的渗透破坏类型,并提出相应的防渗治理措施及若干堤防渗流稳定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防洪长期依靠单一的堤防措施.由于历史原因,工程建设之初缺乏地质勘察资料,设计标准亦较低,遗留大量因堤基、堤身和穿堤建筑物工程地质问题,如强透水层地基管涌、软土地基沉陷、堤岸冲刷塌岸、堤身漏水等,影响堤防的防洪安全.本文根据珠江流域(片)重点堤防工程普(复)查成果,对珠江三角洲重点堤防若干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一些可供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长安 《地球科学》2015,40(2):261-267
作为长江中下游防洪的骨干工程,长江堤防的兴建防改写了中下游平原“三年两淹”的历史,发挥了巨大的防洪效益.同 时,堤防的存在也引发了新的流域环境问题.基于“人-水-地和谐”流域治水理念,分析了堤防建设对自然状态下河流地质过 程和水文环境的干预与改变,以及由此引发的新的水环境问题.提出堤防建设应充分考虑地质背景条件和地学演化规律,适应 水文环境,以人-水-地和谐为宗旨.未来长江堤防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适应地质条件和顺应地质作用规律上.在新的防洪形 势下,长江堤防的功能与作用需要重新定位.随着三峡及上游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用,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形势发生了重大变 化,长江中下游的水问题(水多、水少、水浑、水脏)的重要性排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即由水多(洪灾)、水浑(水土流失与泥沙淤 积)转向水少(干旱)和水脏(水污染).长江堤防的功能相应由防洪骨干工程转变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骨干工 程,其主要作用应该由“挡水”转为“控水”和“导水”.以长江堤防为依托的防旱、排水、江湖连通、湿地生态保护等系统工程构建 应成为未来长江中下游水利工程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黄河堤防险情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点论述了黄河堤防险情发生的原因及特点。经历年对黄河大堤险点、险段统计,包括老口门、管涌、渗水、裂缝、堤身残缺、堤身缺口、顺堤行洪7项,其中渗水变形占险点总数的46%以上,这说明渗透变形问题是黄河堤防的首要问题。截止2002年,采用放淤固堤、修筑前后戗、垂直截渗墙、锥探灌浆等措施,前后两次所编列的113处堤防险点已基本消除完毕。黄河堤防出险情况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标准化堤防的建成,黄河堤防安全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王铁 《地下水》2020,(1):269-270
辽宁彰武县城区各段堤防由于建设时间久远,均不同程度存在边坡失稳、堤防不均匀沉降和护坡损毁等问题,通过现场查勘和问题分析。进行提防加固很有必要,在坚持不改变原有堤线布局的原则下,从投资、增加占地量、运行寿命、生态效果、施工难易程度以及毁林量大小等方面对拟定的均质土堤加固、浆砌石挡墙加固和混凝土挡墙加固3个方案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确定采用浆砌石挡墙加固型式作为本次彰武城市段堤防加固方案。  相似文献   

13.
孔纲强  张弛 《岩土力学》2014,35(Z2):343-349
堤防的沉降和稳定问题是软土地基上新建堤防工程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结合南京市长江干堤提升工程小年圩新筑堤项目,开展了软土地基上新建堤防施工全过程的现场监测与分析,主要包括表层沉降、分层沉降、土体侧向位移、土压力、孔隙水压力以及地下水位等内容。基于Plaxis有限元数值软件,建立了软土地基上新建堤防施工填筑过程的数值模型,通过与现场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所建立的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续而重点分析了填筑速率、填筑间歇时间等关键性施工控制指标对软基上堤防沉降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单次填筑厚度小于1 m时,单次填筑厚度对整体沉降的影响较小,因此结合实际施工要求,建议单次填土厚度为0.5~1.0 m。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软基上新建堤防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长江全流域性的Cd异常是被中国正在进行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发现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以长江流域安徽段为研究对象,对沿江镉异常源追踪与定量评估的方法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安徽段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悬浮物中元素含量的测量查明:悬浮物是流域内重金属元素大跨度迁移的主要载体;Cd在悬浮物中的富集程度远远大于其他重金属元素,这或许正是Cd可以形成沿江流域性异常的主要原因;长江干流悬浮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明显受到沿江支流的影响。安徽段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重金属元素输出通量定量计算结果表明:秋蒲河是安徽段重金属元素输出通量最大的支流,每年在安徽段长江两岸土壤中沉积下约4.45t的Cd。利用悬浮物加密测量、1∶5万土壤测量和岩石测量对顺安河流域Cd异常源追踪结果显示:内生金属矿床特别是铅锌矿是悬浮物中Cd的最大的供应源。采用河漫滩沉积物分层采样技术和同位素测年技术,初步恢复了研究区Cd等重金属元素沉积和污染的地球化学历史,对研究区Cd等重金属元素异常的未来演变趋势进行了预警预测。  相似文献   

15.
关于堤坝管涌计算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堤防工程在洪水期间发生渗流管涌而形成的险工往往占堤防重点险工的三分之二以上。将管涌产生初期涌水点附近透水层看作是各向同性均质 ,并利用地下水井流理论 ,推求出了管涌形成后的出水流量、临界面及破坏界面孔口尺寸的计算公式 ,并将计算成果与工程实际进行了比较 ,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相关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压摆喷注浆在长沙市堤防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友清  熊伟光 《湖南地质》2001,20(2):126-130
为防止长沙市21.8km重点堤防的管涌、涌漏等隐患,提高堤防的抗洪能力,采用高压摆喷浆施工对其进行了整修、加固。较详细地介绍了设备的选择、孔间距及工艺参数的调整、工序安排和工程质量及检测方法。堤防中摆喷连结心墙的围井检测表明,高喷注浆是处理长沙市防洪堤防第四系松散地基的一项设备简便、噪音小、施工快、成本低、防渗效果好的工艺。  相似文献   

17.
长江江苏段区域供水水源地水质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平面水流、水质有限体积法及黎曼近似解模型,在无结构网格上对偏微分方程进行有限体积法的积分分离散,模型具备有限单元法及有限体积法两者的优点。采用同步遥感、水量、水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验证,在对长江水源地、沿江污染源调查以及岸线稳定段分析结果基础上,进行污染源概化以及确定主要研究江段。在对概化的污染源计算出在设计条件下的污染带分布图,并计算出污染带长、宽随排污量变化曲线;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分析出长江各水源地及岸线稳定段的水质变化状况。对长江江苏段各主要排污口的污染带进行了计算,并对长江江苏段区域供水水源地的水质可达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长江流域安徽段2016年暴雨洪水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锦堂  李京兵  方泓  顾李华  史俊  朱琼  吴峥 《水文》2017,37(6):91-96
2016年6月18日7月21日,长江流域安徽段发生暴雨洪水,最大3d、7d雨量位居历史第一,重现期大于50年一遇,最大15d雨量位居历史第二,重现期接近50年一遇,至7月5日长江安徽段全线超警戒水位,给长江流域安徽段造成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收集、整理了本次暴雨洪水的资料,对暴雨的过程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历史特征年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强降雨、降雨的空间分布以及前期长江底水高是2016年洪水总体水平位居历史第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由于某尾矿初期坝已基本失去原有的设计排渗功能,随着尾矿库库内尾矿的不断积聚,其工程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形式为散浸和集中渗漏,症状为坝面坝前沼泽化、管涌和流土。本文简要介绍了该尾矿库采用垂直排渗-盲沟联合排渗技术的处理方案,及其达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游岸坡崩塌是制约沿岸工程建设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本文以长江中游重点开发岸段簰洲湾-武穴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岸坡稳定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岸线冲淤程度、河道形态特征等指标的综合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簰洲湾-武穴段岸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工作区岸坡以土质岸坡为主,左岸稳定、较稳定和不稳定岸坡长度大致相当,右岸绝大部分为稳定岸线。岸坡稳定的区域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地势平坦、开阔,河道顺直,地质灾害不发育,不稳定的区段河道弯曲、岸线冲淤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