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江苏体应变观测质量和强震响应能力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跟踪分析了江苏省“九五”期间建设的5套钻孔体应变仪观测资料的完整性、稳定性及观测精度等,利用观测资料分钟值,对2001-2004年发生在台湾地区的强震记录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5套体应变仪的观测精度波动较大,受仪器故障、降雨雷击、气压等因素的干扰,观测资料的完整性、稳定性欠佳,各台都存在着不明原因的突跳现象;2)大部分体应变分钟值能清晰地记录到台湾地区6级以上地震,其中南通体应变仪的灵敏性最好;震级越大形变波衰减时间越长,波幅也越大,波形更似尖锐脉冲;3)徐州、溧阳、南通3台以应变仪在部分台湾地震震前十几分钟至数小时,能记录到显著的震前应力异常变化,如果这种变化是震前应力改变的反映,则对于提高地震预警能力和临震预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气象观测资料质量对气象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已经被所有使用气象资料的科学家所公认。主要根据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地面气象要素质量控制方法的相关研究,简要介绍了中国在逐步实现自动化观测的基础上取得的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定点形变数据采集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原理以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系统中的数采仪与接口电路的通用性,使用户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有线或无线方式建立实用化台网;针对形变观测的特点,系统以丰富的软件支持,完成台站与中心站包括传输在内的全部日常处理工作从而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了迅速及时,完整准确的前兆资料。系统的全自动功能为实现台站的无人值守提供了可能性。本文最后还介绍了系统的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4.
GPS掩星技术和电离层反演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系统地介绍了GPS无线电掩星技术的发展现状、系统组成和一些关键技术;论述了利用GPS掩星数据进行电离层反演的理论、模型及相应的计算流程.并结合GPS/MET和CHAMP卫星的实测资料,计算了电子密度剖面,与用其他方法所得结果的对比表明.GPS掩星电离层观测具有精度高、覆盖范围大等特点;最后讨论了GPS掩星技术应用于地震前兆监测的机理和前景。  相似文献   

5.
地倾斜台站数字化、模拟观测数据频率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了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倾斜数字化观测与模拟观测资料的特性,从频率范围,周期10天以上的FFT谱特性,固体潮波振幅,相位特征值等方面,论述了地倾斜数字化资料较模拟记录资料的信息组成变化,并对资料的分析与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抗差部分岭估计及其在GPS快速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GPS快速定位中观测资料含有粗差且因观测信息不足造成设计阵“部分病态”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抗差有偏估计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抗差有偏估计——抗差部分岭估计,并讨论了抗差部分岭估计中“部分岭参数”的选择方法。计算结果显示,新估计与现有的抗差有偏估计相比,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稳定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总结基于形变资料的与地震预测相关的物理模型发展过程,并对当前形变观测资料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给出基于形变资料的强震综合预测思路及需要关注的问题。未来一段时间,建议从形变监测角度解决典型构造区密集观测与通用大地测量模型的构建问题;从科研角度开展高分辨率应力/应变场获取方法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研究,深入研究并获得我国地壳粘滞性结构分布,强化研究活动地块/典型构造区的变形机理,开展断层滑动速率、闭锁程度/滑动亏损分布的可靠获取方法及模型研究,强化典型部位连续观测异常模式识别及机理研究。监测和科研的核心问题是为断层变形机理提供有效的观测约束并构建定量力学模型,相关工作是深入理解地震过程和推进强震物理预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1993年若羌6.6级地震前库尔勒地震台多种形变(应力、应变)对比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前期异常始于1990年底,主体异常始于1993年2月,震前2─4个月是异常发展的高潮期。各手段观测到的异常彼此呼应,相互印证;起始和转折变化时间,或同步一致,或相继跟随;它们的异常幅度(量级)相差较大,在10-6─10-4之间;异常形态各有特点,而又不无相似。朝向震中的应变观测元件异常最明显,而倾斜矢量异常方向都背向震中。  相似文献   

9.
形变数字化资料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观测条件及观测质量居全国前列的山东泰安台为例.对固体潮形变观测的数字化与模拟资料的一致性、精度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固体潮的数字化与模拟观测资料的形态、观测精度、方差及均值无显著差异。通过对潮汐因子中误差、相位滞后及仪器零漂等参量的计算,对山东、上海及江苏各套形变数字化仪器观测资料的连续性、稳定性及观测质量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数字化倾斜仪中,水管倾斜仪的稳定性及精度较高,石英摆存在一定程度的漂移,垂直摆倾斜仪的漂移较大且资料精度较低。伸缩仪也存在精度较低的情况,但数字化资料精度略高于模拟资料;压容及体应变仪资料精度较高,但压容仪漂移较大,仪器稳定性不及体应变仪;体应变仪受气压、水位影响较显著。山东各形变台观测贤料总体质量较好,上海余山、江苏常熟台次之,江苏徐州台较其它台受降雨干扰大、漂移大,资料的稳定性及精度较低,说明台址条件是决定观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民航飞机气象资料的应用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将AMDAR资料应用于常规观测预报中,对天气系统的演变特征进行更细微的监测,利用2011年5月1~3日的AMDAR资料,分析AMDAR时空分布特点;对比气象常规高空观测实际,研究AMDAR资料处理技术,得出具体算法,并结合2011年5月1~3日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分析天气形势,看出常规高空观测中显示的1日20时移出盆地的高原东部至盆地上空的浅槽于1日14时就已经移出盆地了,延安伸出的槽在14时也已出现。研究结果表明,高空气压的计算可直接用等温大气中的压高方程代替;AMDAR资料应用于常规高空观测可以得到比常规高空观测更为细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陕西省城囿县山地实际考察资料的分析,旨在找出冬季山地逆温及暖带的分布规律,并为提高坡地柑桔种植上限高度提供依据,研究指出:当地逆温暖带高度为650—750米,坡地柑桔种植上限高度可达800米左右。  相似文献   

12.
Some important tidal features of 8 major tidal constituents (M2, S2, K1, O1, P1,Sa, N2 and K2 ) in the china Seas and their adjacent sea areas were obtained using six years‘ TOPEX/POSEIDON altimeter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btained co-tidal and co-range charts for these major tidal constituents agreed well with those of previous researches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coastal tidal gauge stations and numerical models.  相似文献   

13.
应用模糊识别方法对重复流动重力北京测网和张家口测线自1987年以来的观测结果进行异常模糊识别,分析了测网附近的中强地震前后从属函数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几次中强地震前,从属函数均有较明显的异常,模糊识别方法不失为异常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简介了Ni002、Ni002A自动安平水准仪的结构,从仪器的吊带(丝)问题、粘摆问题等多方面阐述了这类仪器常见故障的表征与判断、产生原因、对测量成果的影响和检修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用于相对稳定点组判别的QUAD法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将用于粗差探测的QUAD方法加以推广,用来筛选和判别构造块体上观测点中的相对稳定点组。详细介绍了具体算法、公式,讨论了该方法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以华北地区的GPS实测结果为例,给出了一个算例。  相似文献   

16.
??????÷????PPP???????GPS??????棬???GPS??????????????????????????????????????????????y???????????L5?????????棬???????????????????λ???????????0.2?????????????????С??????????????????????GPS???????????????????????????????????????????о???  相似文献   

17.
京津地区电离层改正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GPS的广域、局域增强导航系统和RTK的应用中,电离层延迟改正的准确度都是决定测量定位结果能否达到精度要求的重要因素j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在京津地区的十三陵、房山、蓟县3个基准站2001年的部分观测资料,研究了京津地区GPS电离层延迟改正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差分导航和RTK定位的电离层延迟改正的更新率和基准站的布设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福建省地震局成立以来采用常规地面测量手段监测构造形变的结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对两期GPS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的地震活动和构造形变皆受到区域应力场的控制,构造形变的总体特征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尤其是闽东南地区为地壳形变较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相互作用以及福建沿海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对福建沿海构造形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6-01-21门源6.4级地震前祁连山断裂带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以及震后数天的加密复测结果,综合观测曲线、异常时空演化特征及特征强度指标,分析门源震前断层形变异常及震后变化。结果显示,2015年该断裂带中东段集中、增多且以突跳为主的断层形变短期群体性异常与这次门源强震有一定关联,具有中短期-短期前兆意义;震后复测结果以转折特性为主,同震变形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20.
昆仑8.1级地震前青藏块体东北缘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1993、1999和2001年的GPS观测资料和1980年以来的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分析了昆仑8.1级地震前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水平运动演变与断层异常活动的一些特征。结果显示:震前水平运动与变形强度减弱,断层形变异常发育。结合块体和构造研究认为,青藏块体内部8.1级大震的蕴育和发生,对块体边界构造区域影响显著;震后调整和应力转移可能加速块体东北部某些构造部位应变能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