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成海宁 《地图》2010,(3):70-77
长江,中国第一大河。千百年来,人们对这条河的感情不亚于黄河,它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美丽的长江源,人们寻找它已有数千年,然而,及至20世纪30年代,人们连长江发源自哪座山脉都无法确认。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知道在长江源区有三条比较大的支流,它们是沱沱河、当曲和楚玛尔河。然而,这三条源流一经确认,到底哪一个是正源的争论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2.
老虎以其威猛的外表、神秘的踪影和美丽的花纹极受人们喜爱,也因此被称为百兽之王。今年是农历庚寅年,也就是十二属相中的虎年,老虎更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物。然而就在人们欢  相似文献   

3.
金玉平  涂灵敏 《地图》2001,(1):29-32
在信息时代 ,人们无不渴望获得大量的信息。获得信息的方式不外乎两种 :一种是主动的 ,即人们用自己的能力对对象进行认识、鉴别、分类、选择、记忆而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另一种则是被动的 ,即人们不自觉地(无意识地 )获得的信息。由于彩色的观感远远强于黑白灰度 ,因此 ,在彩色影像上 ,人们除了比黑白影像更容易获取信息外 ,还能被动地获得许多其他信息。和黑白电视相比 ,人们更愿意看彩色电视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受到成本、条件等限制 ,目前所拍摄的航空照片、卫星照片有许多为黑白片 ,而各单位现有的影像地图绝大多数也是黑白片。将黑白…  相似文献   

4.
<正>地图及其相关产品是地理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图也是人们以图形、色彩及多维形象的方式反映、记录人类的活动,是图像化的人类痕迹的总和,是人类历史的积沉,是多年来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的展示,更是人们形象化地认识自然、思考自己的升华,因此地图具有很强的文化特性。同时,作为图像的地图本身  相似文献   

5.
传输理论的出现,明确地提出了地图使用的研究。地图使用是地图和使用者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概念使得制图学家认识到需要了解人们是如何从地图上获得知识的,由此产生了认知地图学。认知地图学研究人们获得地图的知识的过程和通过地图来了解环境的每个过程以及规律。和地图学研究中的心物学研究相比,认知的主题是人们用于获取、贮存和使用信息的更高一级的思维过程。认知  相似文献   

6.
张春菊 《测绘学报》2015,44(5):590-590
<正>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作为"传感器"行走在真实社会中制造实时的、实地环境的、大范围的地理信息。互联网逐步发展为地理信息最大的收藏地。地理信息已步入大数据时代,其中80%的数据为非结构化数据(包括自然语言、图像、视频等)。文本是人们空间认知结果的自然语言表现形式,也是最重要的地理信息来源和最有潜力的人机交互手段。事件是人们认识  相似文献   

7.
慢性疼痛给人们的身心带来伤害,让生活质量下降,但由于它发生缓慢,也很容易被人们忽视。樊碧发教授指出,其实这是最大的误区,很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8.
路径导引是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传统Turn-by-Turn的方式能够给予人们在陌生环境下的导引信息,但不符合人们的对于熟悉环境下的认知和日常沟通习惯。基于地标的描述方式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尤其对熟悉周边环境的本地人而言(如出租车司机)。通过按照地标的显著度进行分层,建立多粒度的路径导引描述信息,符合人们由概略到详细的空间认知规律,能有效提高人们寻路反馈、处理和知识共享的能力。以面向导航为目的,针对不同尺度的地标认知空间完成了多粒度的地标形式化建模,设计了更为符合人们认知习惯的、多粒度的路径导引描述方法。  相似文献   

9.
可视化表达是人们认识客观地理环境的有效方式,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人们认识客观地理环境的强有力工具,可以辅助人们进行规划决策,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传递信息是关键.本文基于视觉心理感受论研究了GIS中的数据采集录入可视化、数据管理可视化、数据质量评估可视化、界面设计可视化、电子地图地图显示可视化、查询分析结果可视化.  相似文献   

10.
用燕彼电波测量趴离是人们向往巳久的享情,特别是光速测距成为用实后。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国家测槽总局从十年开始,巳进行了这项新技术的钻酸工作。ite# #新技术试验—微波测距@张留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