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局部构造控油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近4000口开发井初期产能资料,结合构造、测井解释、沉积微相和报废井类型等静态地质资料,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的油水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三级构造内单个的局部构造或单个的局部构造群控制油气的最终成藏,三级构造内油水分布受单个的局部(构造、岩性)圈闭控制,单个的局部(构造、岩性)圈闭内具有统一的油水分布规律,相邻的不同单个的局部(构造、岩性)圈闭具有不同的油水分布规律;储层的发育特征控制了油水的分布层位,断层与砂体的空间配置控制油水的分布边界。在相近的条件下,地垒型断块构造油藏〖FY〗反向正断层—鼻状构造油藏“人”字型反向正断层组合油藏断层—微幅度油藏断层—岩性油藏岩性油藏其它类型油藏,控油能力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2.
凹陷向斜区岩性类油藏是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以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葡萄花油层为解剖对象,在向斜区构造单元细分基础上,对不同构造部位油藏类型和油水分布规律进行剖析:向斜外缘缓坡区主要发育油水界面相对统一的构造-岩性油藏;向斜过渡陡坡区主要发育上油下水或油水互层的断层-岩性油藏;向斜中心深洼区主要发育油水到置的岩性油藏;油平面上受断层密集带背形构造控制呈“条带状”分布,垂向上受沉积演化序列和微相物性差异影响“择层”分布。进而对向斜区油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得出向斜区成藏的4个主控因素:①有效烃源岩匹配古构造决定南北构造单元油富集差异;②油源断层组成油优势输导通道;③微相物性差异造成高孔渗分流河道砂体为油聚集优质储层;④断层密集带背形构造构成油富集主要部位。最终建立了向斜区4种成藏模式:①向斜中心深洼区断层密集带背形构造控藏模式;②向斜中心深洼区断层密集带间油选择性充注分流河道控藏模式;③向斜过渡陡坡区反向断层遮挡控藏模式;④向斜外缘缓坡区正向构造圈闭控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类型及其特征研究,总结出该区岩性油藏主要受4种因素控制:(1)断裂是最重要的超压流体优势输导通道;(2)古超压是油气向下运移的输导动力;(3)长期继承性古鼻状构造是油气侧向运聚的优势指向区;(4)以空间成因单砂体为控制因素形成的单一岩性圈闭是最基本的控油与聚油单元,垂向多个小层、平面多支单砂体形成的圈闭以及非圈闭在空间上复杂叠置是造成油水分布极其复杂的根本原因。这对该区岩性圈闭预测、岩性油藏成藏分析以及对极其复杂的油水分布机理与规律研究提供极为重要的基础,对当前复杂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具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成藏特征,并探讨了烃源岩、沉积、储层、构造等成藏主控因素,为寻找该区油气勘探有利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类型为岩性圈闭和构造圈闭,岩性圈闭油藏主要受沉积因素控制,构造圈闭油藏主要受断层圈闭和构造因素控制;延安组烃源岩主要为炭质泥岩及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侏罗系成藏具有良好的油源条件;侏罗系延9、延8及延7沉积期间发育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是重要的储集层,河流边滩微相砂体及河道心滩砂体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侏罗系延安组储层物性越好,含油性越好;侏罗系延安组构造复杂多样,断层和穹窿及小型鼻状隆起等微构造十分发育。综合分析认为,主砂体与有利构造叠合部位形成的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侏罗系石油勘探重点应在穹窿、鼻隆等构造高点部位与主河道叠合区。  相似文献   

5.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曲线等资料,对靖安油田长2油层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和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分布规律对圈闭的影响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2油层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发育主河道与分流河道砂体,靖安油田受沉积相带、鼻状隆起等因素控制.经油藏分析,靖安油田有利圈闭主要以构造圈闭为主,高闭合度鼻状隆起对油气藏形成具重要控制作用,分流河道汇合部位厚砂体是油气富集主要场所,大规模溶蚀作用形成局部高孔、高渗带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尚家—太平川地区构造演化、烃源岩特征、沉积特征、储盖组合、油水关系及油藏类型和油气成藏特征的分析,研究了本区的石油地质条件,认为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排烃能力,分流河道砂体为油气聚集提供较好的沉积环境,良好的储盖组合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保存。研究区没有统一油水界面,尚家地区以岩性—构造油藏为主,太平川地区以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区内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油气成藏受有效性圈闭、优势运移通道、过剩压力、储集条件和构造诱导作用控制。据上述认识确定了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并已在指导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向斜区葡萄花油层石油成藏及富集规律研究程度低的问题,从有效烃源岩、优质储层、油源断层及断裂密集带4个方面入手,深入开展石油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研究。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及构造高程,将向斜区进一步划分为3个次级构造单元,并对不同构造单元油藏类型和石油分布特征进行剖析:向斜断裂深洼区以断层-岩性油藏为主;向斜过渡缓坡区以岩性油藏、断层-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向斜过渡陡坡区发育少量岩性油藏。平面上,受断裂密集带发育位置的影响,石油主要呈条带状富集于向斜断裂深洼区和过渡缓坡区;垂向上,受储层发育位置的影响,石油集中分布于葡萄花油层Ⅱ砂组。以此为基础分析向斜区石油富集规律,得出石油富集的4个主控因素:①有效烃源岩厚度控制石油富集;②油源断层组成垂向优势输导通道;③分流河道岔道口是石油富集的有利部位;④断裂密集带控制石油富集。最终建立了向斜区4种成藏模式:①向斜断裂深洼区黑157井以南,嫩一段烃源岩供烃,超压倒灌,油源断层沟通,反向构造控藏;②向斜断裂深洼区黑157井以北,青一段烃源岩供烃,油选择性充注分流河道成藏及断裂密集带内断层组合形成的局部构造控藏;③向斜过渡缓坡区,构造-岩性和岩性圈闭控藏模式;④向斜过渡陡坡区岩性圈闭控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利用4079口测井曲线、10口井岩心,结合开发井初期产能数据,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烃源岩埋藏史、古构造演化史、油气运聚场、储层沉积特征和油水分布规律等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认识如下:葡萄花油层油气主要来自下伏青山口组二 三段源岩,油气初始运移时期为嫩江组末期,成藏关键时期为明水组末期;总结出葡萄花油层顶面古构造演化的4个阶段,油气运移时期向凹陷中心倾没的大型鼻状构造轴线为古油气主要运移方向,油气运移方向呈"旋转式"变化,即嫩江组末期的北西向转变为明水组末期的近东西向;葡萄花油层为单一北部物源,发育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成因的大量密集且水下延伸较远的分流河道砂体,北西向展布的河道砂体与断层组合构成了油气侧向运移的优势通道。开发井初期产能数据和圈闭精细解剖表明,油水分布受局部构造控制,单一圈闭内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2种成藏模式:继承性鼻状构造控油和凹陷平缓斜坡区反向正断层下降盘泥岩遮挡成藏模式;并在研究区刻画出101个有利钻井圈闭,预测新增石油储量2800×104t,为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下一步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单砂体高部位油水倒置分布的成因机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张小莉  查明  王鹏 《沉积学报》2006,24(1):148-152
成藏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控制了油水分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尤其是在低渗透油藏中。断层圈闭油藏和岩性油藏中存在一种类似的油水倒置分布样式,即由单砂体高部位向低部位,依次为水层、含油水层、油水同层、油层、油水同层、含油水层、水层。通过分析两种油藏类型中低渗透砂体储层高部位油水倒置的控制因素,探讨了油水倒置的两种成因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断层圈闭为主的油藏中,造成油水倒置的主要原因是断层封闭性的历史性差异,其次是储集层物性和渗透率级差;而上倾尖灭砂体岩性油藏中,造成油水倒置的主要因素是储集层物性及其变化,尤其是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同时,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油水倒置系统中,存在低电阻率油层。  相似文献   

10.
伊通盆地梁家构造带为富油区带,多口井获工业油气流,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藏。由于梁家构造带源近流短,储层横向变化快,预测难度大。利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等时格架,在此基础上开展层序约束扇体和砂体预测,预测出了扇体范围和砂体分布。结合构造特征及源储配置关系分析,进一步明确二号断层下降盘鼻状构造背景下的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油气富集区带,为井位部署和储量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内陕北斜坡构造上延长组长2段油藏分布分散,成藏机制特殊。为指导长2段油藏的下一步勘探,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试油资料,研究了塞152油藏的构造、沉积和油藏特征,探讨了油藏成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塞152油藏为一个发育在低幅度构造上的构造—岩性边底水油藏。砂体展布受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控制,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属于中-低孔、低-特低渗储层。油层分布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由于构造幅度低且夹层发育,导致油水分异不彻底,不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但发育了边底水。油藏的形成与油气沿延长组顶面不整合面和基底断裂的垂向输导以及目的层内的水平运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岩心化验、测井资料及生产动态等资料,绘制长6各小层的有效砂体厚度等值线图、沉积相图及油气平面分布图和油藏剖面,对杏子川油田郝84井区长6层段沉积特征、油藏类型、油气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郝84井区长6储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发育,长6油藏为岩性油藏,主要受岩性控制,石油沿有效砂体呈条带状北东向展布,主要富集在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中。  相似文献   

13.
利用区域地质、测井、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等多种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韩渠-张天渠地区长2油层沉积相和储层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长2时期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广泛发育的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分流河道储层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孔隙度一般为15 %左右,渗透率一般为5×10-3μm2 左右,属低孔低渗型储层。本区构造运动微弱,长2为构造-岩性油藏,分流河道砂体与长1沉积的泥岩盖层配置以及上倾方向分流间洼地的岩性遮挡是油气在长2 砂体中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
塔南凹陷东部构造带南屯组地层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局部发育三角洲沉积。复杂的沉积充填样式塑造了本区复杂的岩性油藏。在细分地层单元内对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优选多种储层非均质性分类方案,结合砂体成因、叠置样式、平面展布特征以及渗透率韵律性等方面的分析,按照层间、平面、层内3个层次对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进行了解剖分析。结果表明:层序旋回对储层垂向岩性、物性的变化具有控制作用;凝灰质的发育对南屯组储层具有破坏作用,影响油气的运聚;水下分流沟道及河道砂是油气聚集的主要砂体类型;水下扇中扇是油气主要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15.
文南油田沙一下亚段沉积微相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南油田位于河南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向南的倾伏端,紧邻前梨园生油洼陷。研究区构造面积约55km2,是极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Es1x)是该油田开发中的一个主要接替层系,油藏类型属于岩性、断层岩性和断块型油藏,油气聚集受砂体展布和断裂输导系统的控制。砂体展布受物源区性质和古沉积环境制约,因此,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有密切关系。储集层主要发育在前梨园—席城集以西、胡状集—庆祖集以东地区,属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前缘席状砂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层较厚,约4—7m,研究区分布广泛。研究区还存在分布广泛而稳定水下分流河道侧缘、河口坝侧缘以及席状砂砂体,砂层较薄,厚约2—3m。在水下分流河道的主河道沉积中,微相油层的层数多、厚度大,因此当其与构造高点得到合理配置时,常形成高产油流聚集区。  相似文献   

16.
勘探证实,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区已发现的富拉尔基油田、江桥油田、二站-阿拉新油气田、白音诺勒油气田和平洋油气田超出有效烃源岩的展布范围,距离生油凹陷30~100km,成藏要素一直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开展了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区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典型油气藏解剖研究。深入剖析了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表明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富集在四个鼻状构造带和超覆带上,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前缘的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指出该区油气成藏和富集程度受构造和沉积砂体类型双重控制。典型油气藏解剖表明,该区油气藏类型丰富,主要发育微幅度构造油藏、岩性-构造油藏、构造-岩性及岩性上倾尖灭等油气藏类型。结合构造、断裂、沉积及油气运移等因素,建立了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不整合面、断层和砂体是油气输导通道,为今后该区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根据岩心观察并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和测井资料,划分了安塞油田王侯杏坪地区长6油层长62、长63小层沉积微相类型,分析了沉积演化、沉积相与油气分布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湖泊河控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沙和水下天然堤等沉积微相,骨架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受河道迁徙冲刷影响,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相间分布,形成研究区主要生储盖组合;沉积相对长6油层下段油藏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油气聚集主要受分流河道砂体展布控制,储层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油层分布与主要成藏地质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现西倾单斜背景是该区构造-岩性圈闭形成的基础,鼻隆构造控制石油的分布,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主要储集体,分流间湾泥岩是油藏上倾方向的遮挡和上部封盖条件,成岩作用是保证砂体储集能力的关键,长2下部大套连通砂体具有汇聚石油的"倒置漏斗"作用。但各个地质要素对不同小层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对石油富集影响最强的因素称为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它也是油气成藏条件中最差的那个因素,且在中期沉积旋回的不同部位关键因素不同。关键因素的差异决定了油气富集规律的差异,姬塬地区长211和长212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展布,其油层分布具有南北成带的特点;长222和长23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是泥岩遮盖能力,其不均一性导致油层分布零星分散,长213和长221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是鼻隆构造形态,它使油层分布呈东西成串状。  相似文献   

19.
十屋油田油藏类型复杂,油藏主控因素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对沉积相带、构造调整、烃源岩、油气分布特征等方面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十屋油田油藏的主控因素: 沉积相带控制了区域油藏的展布; 晚期构造运动重新调整了油气藏; 岩性控制了油藏的边界; 背斜与单斜构造使得油气富集; 湖扇叠置使得油气近源成藏。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大布苏地区的斜坡背景与青山口组一段、二段侧向发育的三角洲前缘砂体配合,具备形成构造—岩性圈闭的良好条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方法,将研究层段划分为9个砂组。通过沉积微相分析,确定研究区发育三角洲前缘、浊积扇和半深湖等沉积相类型,并进一步识别出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浊积水道、浊积席状砂和半深湖泥质沉积等微相类型。以高频层序划分的砂组为单元,分析了各砂组的沉积微相构成与分布特征,指出垂向上高频层序下降半旋回的砂组,河口坝较发育;上升半旋回的砂组,分流河道较发育;青一段、青二段中,下部砂体厚度大,上部砂体厚度薄。平面上砂体呈南西—北东方向展布,西南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砂体发育;东北部以半深湖泥质沉积为主,局部发育浊积扇;砂体向北西斜坡方向的侧向减薄、尖灭明显。研究认为,三角洲前缘砂体与斜坡背景上的鼻状构造背景相互匹配,易于形成构造—岩性圈闭,为研究区最有利的勘探领域;结合地震特征,进一步预测了3个岩性圈闭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