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的双重挑战下,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之后的中原经济区,应该抓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从自身的区位优势出发,在转变发展观念、产业结构优化、统筹城乡发展、科技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探索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途径.这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气候变暖、资源危机和环境退化等背景之下,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受到各国广泛关注,世界经济形态和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转向.近些年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国内区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因素和新格局.这些变化将引起供需结构、投资结构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变化,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未来几年是我国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对云南省工业发展特征和面临矛盾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背景和趋势,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云南省工业向绿色、低碳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杨兴宪  刘毅  牛树海 《地理科学》2006,26(2):251-255
区域发展的传统影响因素的作用正在减弱,区域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正在增强。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创新系统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国内外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地位与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针对目前学术界正在开展的科技创新的区域作用与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综述,并对有关研究工作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的北京市区域经济差异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针对城乡之间的较大尺度上的空间差异研究已经受到普遍的关注,但对经济发展迅猛的特大城市(如北京、重庆、上海等)内部贫富差距加大的现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种现象有可能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因此,正确认识特大城市内部的经济差异及演变趋势,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本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北京市18区/县的人均GDP作为评估标准,分析了北京市18区(县)在2001-2007年,即2008年奥运会筹备期间的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人均GDP的空间分布自2005年后开始有向负的空间自相关性发展的趋势,暗示北京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局部分异正在逐渐拉大,并显示由过去的南低北高的经济发展差异格局逐步转变为中心高周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5.
欧盟最近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区域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盟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主要目标是地区和谐发展.为此欧盟设计了一整套用于比较区域发展的标准地区统计单元系统.经过50年的发展,欧盟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发展类型区域.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经历了从点轴形态、多边形模式到网络一体化的成熟过程.随着欧盟区域范围的不断扩大,区域不平衡发展成为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巨大挑战.为此欧盟出台了相应的区域政策,在平衡区域经济差异和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方面,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市场自调节手段、70年代到80年代的政府干预措施、90年代促进基础设施和再就业培训方面的项目以及目前正在加强先进国家的创新竞争能力和扶持后进国家的凝聚基金计划等.这些区域政策正在不断完善规范,形成制度化的区域发展框架.  相似文献   

6.
湖南区域旅游发展差异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2002-2007年间湖南长株潭旅游区、环洞庭湖旅游区、大湘西旅游区、大湘南旅游区及湘中旅游区等五大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发现,湖南旅游经济发展总体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逐渐缩小;分析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受区域资源禀赋、重点客源市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位机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邓庆 《中国地名》2014,(3):25-27
关于南朝“齐梁故里”是在镇江,还是在常州的争论,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那么,这一举动对于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是否有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来源与地权,风俗与艺术,进而探讨了近二三十年来,各联邦政府关注土著民族的事务,使其在参与政治、受教育、就业、医疗福利、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善.土著民族正在争取与澳洲各民族共同进步.走向明天。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8-2005年陕西省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1)陕西省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却存在失衡,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为4.23%,调整力度非常小;2)经济发展的冲击可以部分解释耕地资源数量的变化,解释水平为12%以下,耕地资源数量的冲击对经济发展的解释水平在18%以下;3)耕地资源数量、经济发展均显著地受其自身波动的影响.建议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耕地利用效率等方面采取长期性、综合性的政府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演进与山区自然资源贡献度排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青  姚寿福  张宇  周后珍 《山地学报》2004,22(3):292-297
通过建立资源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模式,系统论述山区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贡献.研究表明就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而言,传统意义上曾经在山区经济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矿产资源、耕地资源、衣食类及轻工业原料类生物资源,其地位和作用正在下降;而特色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正成为21世纪前期推动山区发展的新动力.进一步的定量分析表明,新时期山区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度(贡献度)排序如下生物资源(0.239)>旅游资源(0.204)>水资源(0.198)>土地资源(0.175)>矿产资源(0.095)>气候资源(0.089),这一排序结果亦可作为实施与确定中国山区资源开发优先次序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台湾西部城市地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晓虹  刘塔 《热带地理》1994,14(1):34-40
本文论述台湾经济空间演变与城市化发展过程,并对该过程中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都市连绵区的形成与发展、港口对工业区与城市的影响等方面作探讨,最后讨论了海峡两岸经济联系的加强对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地区能源消费行为的差异性,对闽台地区能源消费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论表明:①近30 a来,闽台两地能源消费总量差距呈现"扩大→缩小"特征,并于2008年福建省能源消费总量首次超过台湾,但台湾省能源效率变化呈现乘幂式增长,能源效率远高于福建省同期水平,且能源消费结构较福建省更趋多元,优质高效能源占到80%以上;②闽台两地能源消费变化主要驱动因素大致相似,但亦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除受与福建省相同的驱动因素影响外,台湾省能源消费变化还受第三产业结构比重、能源效率因素等影响;另一方面,R&D投入占GDP比重、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等驱动因素的作用方向在闽台两地却正好相反,其中,福建能源消费受驱动因素冲击后呈现增加态势,而台湾省则反之;③除受地区源消费传统影响外,闽台地区能源消费受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也具有差异性:福建省能源消费变化受社会机动化发展驱动影响最大,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提高次之,第二产业比重、人口总量增加影响最小;台湾省社会机动化发展的能源消费驱动影响最大,科技投入增加、能源效率提高两个驱动因素的影响次之,人口总量增加、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台湾“新南向政策”倍受社会关注。基于经贸视角及2001~2015年贸易数据,在分析经济依赖度及国际竞争力基础上,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探讨中国大陆在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台湾的影响,利用VAR脉冲响应函数对比分析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新南向国家的对外贸易对中国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南向国家对中国大陆的经济依赖度远高于其对中国台湾的经济依赖度,中国大陆对其的贸易地位是中国台湾难以替代的;中国台湾对中国大陆的经济依赖度明显高于其对新南向国家的经济依赖度,中国大陆对其的贸易地位是新南向国家难以替代的;中国大陆在贸易网络格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提升中国台湾贸易网络地位起着重要促进作用;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的对外贸易对中国台湾经济发展的正向效应明显高于新南向国家。中国台湾当局应秉承“九二共识”,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新南向政策”与“一带一路”倡议融合,加强同中国大陆的经贸合作与交流,促进其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基于闽台互动的产业与空间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陈修颖  顾朝林 《地理科学》2003,23(4):414-421
在经济转型条件下,福建省产业和空间结构调整的依据需建立在三个层面上:一是从全球产业大转型中寻求机遇,确立自身发展的整体战略;二是从台海关系这一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局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以此为依据重构空间结构;三是从地方空间层面寻求自身的优势,在协调好区域间分工关系的前提下,寻求省域产业和空间结构与上述两个层次的有机耦合。在这三个层面上,台海关系是控制产业与空间结构调整的核心。台海关系加速朝良性发展的新形势以及福建省的独特区位优势决定了福建的产业和空间结构调整必须建立在闽台互动基础之上。高效农业、电子、汽车和石化等重点产业的选择和流动空间—承转空间—地方空间—辐射空间等有机秩序空间系统的建立可以促进闽台产业、空间互动,并最终实现闽台一体化、构建台海经济区的国家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5.
1895-2016年全球海运网络中的海峡两岸港口运输联系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列辉  林羽珊  CesarDUCRUET 《地理学报》2018,73(12):2282-2296
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隔海相望,海上运输是两岸间货物往来的最主要方式。受国际政治和贸易模式的影响,从19世纪中后期以来,两岸港口运输联系变化剧烈。利用劳合社(Lloyd's)1895-2016年两岸港口间航线的O-D数据,从国家层面和全球层面研究海峡两岸港口运输联系的变化。主要结论为:① 近代开埠至割让给日本之前,台湾地区与大陆的海运联系紧密,厦门港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中转港;日据之后,台湾地区成为日本的原料来源地和商品销售地,台湾地区—日本—中国大陆形成三角运输联系;两岸对峙后,两岸港口运输联系切断,台湾地区—美国—日本形成三角贸易网络;1979年后,香港港成为两岸运输联系的最重要中转港,两岸直航后,台湾地区与大陆间的港口运输联系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② 台湾地区区位优势明显,但由于是海岛,陆向腹地狭小,因此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把区域经济增长中心作为自身的海向腹地,以形成紧密的海上运输联系是台湾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改善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关系、分享中国大陆发展的机遇、推动海峡两岸的港口运输联系是台湾地区的“天时”与“人和”。  相似文献   

16.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闽台城镇建设 用地分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空间自相关是一种重要的空间统计方法, 用来检验某种地理现象或某一属性值的整体分 布状况, 判断此现象或属性值在空间上是否有聚集特性存在。本文利用2002 年ASTER 影像数据 作为遥感数据源提取闽台建设用地信息, 闽台建设用地密度的分布呈现出沿台湾海峡呈对称集 聚分布的态势。通过建设用地密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显示闽台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整体上呈显著 的空间正相关, 集聚现象明显; 而在局部上则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 建设用地高密度区主 要集聚分布在闽东南沿海的闽江口、厦门湾和泉州湾三大城镇密集区及台湾西部的台北、台中和 高雄三大都会区。这种空间相关关系的探讨对于认识闽台人口和社会经济的空间分布及福建省 建设用地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对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人力资源数量、人力资源素质和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了闽台人力资源状况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利用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对闽台1978~2003年经济增长的各要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依然是物质资本的投入,与此同时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明显;台湾人力资本投资对台湾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基因图谱”视角下闽台石器时代文化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彬  刘莎 《地理科学》2012,(5):584-590
聚落是识别区域文化景观同一性的重要指标。中国闽台石器时代文化因受区域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特征。借用"文化基因"的概念,运用GIS技术对闽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空间特征、文化特质和历史渊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闽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产生时间上具有继承性;在空间扩散、迁移及居住地空间选择上,闽台石器文化遗址都呈现了山岗、沿河流阶地和滨海分布模式,并经历了由点经线到面的扩散和迁移过程;在器具、技术工艺和作物类型等方面亦存在着广泛的相似性和共同性。石器遗址文化表明闽台具有相同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9.
依据2013年台湾统计年鉴和台湾“交通部观光局”观光统计年报,在吸收和继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旅游发展条件和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台湾地区的旅游发展,并结合国家环海峡旅游圈的政策导向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台湾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发达的经济、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以及良好的环境,这些都为台湾地区旅游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台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旅游也加快发展;在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不断增长的同时,区内旅游渐趋疲软,在整个旅游业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小;台湾地区入境旅游市场增长较快,祖国大陆和港澳地区正逐步成为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洲际客源分布较为稳定,入境游客构成存在一定变化;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受国际关系和地区关系的影响显著,入境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不均衡,使旅游成为“花汇产业”;近年来随着台湾地区入境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海峡两岸旅游合作的进一步深入,祖国大陆已取代日本成为台湾地区第一大客源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的不平衡性正在缩小。  相似文献   

20.
陈艳华  韦素琼  陈松林 《地理研究》2016,35(11):2167-2184
基于宏观经济增长理论,选取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等测度指标作为外生变量,使用1991-2014年16个样本国家/地区台商投资流入与流出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大陆不同源地FDI(外商直接投资)与台湾OFDI(对外直接投资)不同目的地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框架,对台商投资大陆(TDI)对两岸经济发展的贡献进行全方面对比与国际比较。研究表明:① TDI对大陆经济增长存在短期负向,长期正向作用,对台湾经济增长则保持长期正向促进作用且影响幅度较大。② TDI在两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TDI在大陆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位居第5,即小于日本、美国、韩国和中国香港的FDI对中国大陆经济增长作用;台湾对大陆投资对台湾本地的经济增长贡献程度最大,即大于美国和东盟位居第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