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以中国1997 年、2002 年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 运用投入产出法, 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 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二产业服务, 对第三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不足; 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 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趋于下降, 而投入到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不断上升;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集中在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 输及仓储业这两个传统服务业, 制造业生产过程对中间投入服务的消耗层次偏低; 生产性服务业普遍具有“低附加值、高带动能力” 的产业特性, 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普遍大于各行业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 但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后向关联效应较弱, 对国民经济的乘数推动作用不强; 商务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前后向关联效应, 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广州生产性服务业成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韵  闫小培 《热带地理》2007,27(4):348-353
建国以来,广州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根据人口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及第三产业普查资料分析,将广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进而探讨产业在各阶段的发展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最后,依据发展的态势,对广州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指出CE-PA的实施将为广州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服务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建立服务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模型,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应用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及算法模型具有较好的目标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并在定性定量综合分析并获得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服务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从区域合作视角,展开服务业发展收敛性研究.包括阐释服务业发展收敛的内涵、与经济增长收敛的关联、服务业发展的收敛机制,以及分析服务业发展收敛的模型与指标选择,并最终运用所构建的方法,对CEPA实施后大珠江三角洲的金融业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2004-2008年该区域金融业发展呈发散趋势.这一结果与近年来以其他方法与指标检验金融收敛性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证实了基于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及分析模型的服务业发展收敛研究思路与分析模型具有可信性与可行性,亦从一个侧面对大珠三角金融合作的成效作出了评判.  相似文献   

5.
国际上通常认可邓宁的折衷理论作为解释外商直接投资的范式,但是该范式主要是针对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提出,并不完全适用于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随着服务业外商投资比重的日益扩大,对于服务业外资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国际投资理论和贸易理论综述了国际上关于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的理论发展,分析了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和国际化模型,比较了服务业与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异,探讨了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描绘了在华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6.
基于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采用区位基尼系数刻画2010年中国服务业集聚的特征,研究表明:(1)全国层面上,服务业整体的区位基尼系数为0.52,集聚程度适中;分组来看,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生产者服务业、消费者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所有的服务业门类均表现出集聚性,部分门类的集聚程度高于制造业;与2000年相比,生产者服务业、消费者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有增有减,而公共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存在减弱趋势。(2)在三大地区层面,西部的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中部的服务业集聚程度最低,东部的服务业集聚程度则处于中间水平;服务业的分布差异主要由东、中、西部内部的分布差异所引起。(3)省域层面上,服务业的平均集聚程度相对降低,部分门类甚至呈非集聚状态,但仍有服务业门类属于高度集聚;西藏、青海、新疆等欠发达省份的服务业集聚程度要远高于发达省份;服务业的分布差异主要由省域内部的分布差异所引起。本文为有关中国服务业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基于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采用区位基尼系数刻画2010年中国服务业集聚的特征,研究表明:(1)全国层面上,服务业整体的区位基尼系数为0.52,集聚程度适中;分组来看,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生产者服务业、消费者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所有的服务业门类均表现出集聚性,部分门类的集聚程度高于制造业;与2000年相比,生产者服务业、消费者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有增有减,而公共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存在减弱趋势。(2)在三大地区层面,西部的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中部的服务业集聚程度最低,东部的服务业集聚程度则处于中间水平;服务业的分布差异主要由东、中、西部内部的分布差异所引起。(3)省域层面上,服务业的平均集聚程度相对降低,部分门类甚至呈非集聚状态,但仍有服务业门类属于高度集聚;西藏、青海、新疆等欠发达省份的服务业集聚程度要远高于发达省份;服务业的分布差异主要由省域内部的分布差异所引起。本文为有关中国服务业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叶嘉安 《热带地理》2013,33(2):178-186
从分行业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特征及其在城市体系中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虽然高级别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较快,但是所占比重较小。空间分布上,生产性服务业倾向于集中在特大城市。由于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种分布特征重组了城市等级结构和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成为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但是,生产性服务业不均衡的分布格局决定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因此,中小城市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时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免造成用地和资金的浪费。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生活服务业是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生活服务业的合理布局可以改善人居生活质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郑州市主城区六类生活服务类兴趣点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叠置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及空间相关性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郑州市生活服务业空间分布格局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餐饮、住宿、购物、医疗、教育培训、运动健身等六类生活服务业的布局在主城区中心五区交界处都出现了连片但不连续的峰值,呈“中心混合集中,边缘分类扩散”的布局模式,且各服务业分布密度较高的地域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重合性;(2)各类生活服务业之间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强相关性,其中餐饮业与其他各类服务业相关性相对较高,而住宿业与其他服务业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低;(3)各类生活服务业空间分布中心位置十分接近,均位于二七区与金水区交界处的中心点附近,且各类服务业在空间分布上的方向基本一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医疗和教育培训行业的分布范围较为集中,餐饮业和购物行业的分布和服务范围最广;(4)郑州市主城区人口密度分布与生活服务业分布存在不匹配现象,而经济密度高的区域范围与各类生活服务业设施高密度区域基本重合。  相似文献   

10.
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0年以来,生产性服务业成为西方服务业研究的核心内容,地理学研究凭借其对于空间 属性的关注成为重要的研究分支之一.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动力、在城市和区域发展 中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空间行为、全球城市框架下的生 产性服务业几方面,对西方生产性服务业地理学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归纳西方生产性服务业 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提出新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地理学研究的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及其空间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北京1997年投入产出表、2002年投入产出表和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区位商等方法.分析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以及典型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空间结构.研究表明.北京生产性服务业明显呈现出以金融、商务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的格局;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三产业服务;服务业对金融、商务、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呈上升趋势;制造业对中间投入服务的消耗层次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既有较强的经济推动能力,又对经济发展的需求较大;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结构总体呈现圈层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空间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利用Open Goeda分析工具,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产值高、发展最快的都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即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形成高值集聚区.西部地区各省份的产值呈低值分布,形成低值集聚区.中部地区各省份产值较高且与高值区毗邻,分布较为集中.进一步按行业分析,发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空间自相关系数远远高于其他行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空间自相关系数较高;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空间自相关系数较小;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空间自相关系数最小,这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依赖性主要表现为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在省域间还没有产生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创新型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的有力支撑。本研究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市为研究案例地,基于POI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刻画知识创新型服务业的空间分布格局;综合运用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探究合肥市知识创新型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知识创新型服务业呈现出“集聚中分散”的特征,其中网络信息类呈广泛分散分布,科技研发类与高等院校的分布具有强关联性,专门服务业倾向布局在市中心地段。(2)知识创新型服务业空间布局受到市场潜力、创新集聚环境和周边建成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人口规模大、交通条件便利、政策支持、靠近瞪羚企业、公共设施、文化设施、休闲餐饮设施和办公设施均会促进知识创新型服务业的集聚。(3)不同行业类型的知识创新型服务业分布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网络信息类对交通便利性的要求较高,科技研发类分布与高等院校的分布有密切关系,专门服务...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生产者服务业聚集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邵晖 《地理学报》2008,63(12):1289-1298
国际发展经验表明, 大都市生产者服务业具有强烈的向中心商务区聚集的特征, 同时 随着产业分工深化和技术进步, 也具有向郊区扩散的趋势。利用空间基尼系数、经济计量模 型分析等方法分析北京市的金融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三大类生产者服务 业在城市中尤其是在中心城区和近郊区的的空间分布和聚集情况, 发现北京市的生产者服务 业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 而向郊区扩散的趋势并不明显, 并且金融业、信息咨询业、计算机 服务业三类生产者服务业的聚集特征有所差别。北京市生产者服务业空间区位选择是由市场 规律、政府规划、城市特色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结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发现, 生产者服务业的 空间分布主要由经济活动的联系特征、生产要素特征和区位条件三个要素所决定。  相似文献   

15.
以广州市为例,基于POI数据,运用SAR模型识别城市地铁开通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特征,本地服务业集聚会受到周边地区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开通地铁对广州市服务业空间集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可提高城区的服务业集聚水平,但这种集聚效应因行业不同而有所差异;地铁开通对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  相似文献   

16.
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是实施中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力量,也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的生力军。 概括来说,信息产业是由涉及信息采集、生产、检测、转换、存储、传递、处理、分配、应用等环节的产业群组成的,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从事信息技术、设备、产品的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的统称。 狭义上的信息产业就是人们过去说的IT产业,主要是指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但信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形式和内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可以纳入信息产业范畴的行业包括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信制造与服务业、邮政业、印刷出版业、电影与广播电视业等。我国的信息产业,主要是指由信息产业部作为全国性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 中国信息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从1985年起开始“提速”,有效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90年代信息产业增长速度平均为每年40%左右,最高年增速曾达到60%,比同期GDP增速高出30多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群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及空间格局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辉  申玉铭  柳坤 《地理学报》2013,68(2):186-198
城市群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满足城市群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优化金融资源在城市群之间合理配置,摸清城市群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状况,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金融相关比率、金融发展效率、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等指标体系,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定量分析23 个城市群银行、保险和证券等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和格局.结果表明:① 城市群内金融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在空间上形成东部沿海高于西部和中部的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水平较高.② 城市群金融发展水平滞后于城市群发育水平.其中金融发展效率和保险密度是影响金融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多少和城乡居民储蓄额大小影响较小;另外,区域产业结构,特别是上市产业(可交易产品) 结构与城市群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关性大.③ 银行、保险和证券服务业在城市群内部差异较大,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金融资源拥有量占到23 个城市群的50%以上,影响和主导着中国金融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研究进展及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文地理学开始从空间角度探讨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关的理论和研究议题.其中从空间角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理论主要分析其区位选择与空间分布,形成了中心地理论、竟租理论、空间选择性扩散理论和集聚理论等理论,研究议题则涉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与模式、空间分布、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空...  相似文献   

19.
大城市服务业区位理论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45,自引:6,他引:39  
张文忠 《地理研究》1999,18(3):273-281
文章从经济区位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服务业的类型和不同类型服务业的区位特征,以及服务业布局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发达国家大城市服务业布局的特征和空间演变趋势。最后就大城市服务业的区位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是港口城市产业转型的重要着力点.基于劳合社海事企业名录,利用连锁网络、回归模型等,研究1982-2018年全球高端航运服务业节点城市和城际联系的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全球高端航运服务业骨架由"T"字型向"大三角形"转变,网络重心不断东移,欧洲、地中海和亚太地区构成的东西向市场是其发展主线.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