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色林错湖位于青藏高原内部,是西藏第一大咸水内陆湖。研究区剖面选自色林错第三湖泊阶地,利用常用气候替代指标色度,结合粒度、碳酸盐含量[CaCO3(%)]、矿物分析和全有机质(TOC)等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采用14C测年方法对剖面进行准确的年代划分,初步探讨了末次冰盛期以来色林错湖泊沉积物色度增强机制的差异性。研究表明: a*b*与中粗粒砂、磁化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亮度L*与CaCO3(%)具较好相关性;因而沉积物色度变化可反应区域古气候变化。同时对湖泊沉积物矿物分析发现,影响色度变化的制色矿物主要是针铁矿,且以还原环境为主。红度a*高值与亮度L*低值对应气候暖湿气候环境,沉积物粒度较粗,碳酸盐含量低,有机质含量高,磁化率较高值;反之,红度a*低值,L*高值,粒度较细,碳酸盐含量高,有机质含量低,磁化率低值,对应干冷气候。在17.4~15.5 cal ka BP阶段,对应干冷的气候特点;在15.5~10.4 cal ka BP阶段,对应温暖湿润的气候;在10.4~5.2 cal ka BP阶段,整体属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其中,在9.7~9.4 cal ka BP和8.75~8.5 cal ka BP为两个重要的冷事件,属于干湿的气候特点;在5.2~1.2 cal ka BP阶段,反映了干冷的气候特征;在4.3~4.0 cal ka BP,3.3~3.0 cal ka BP和2.4~1.75 cal ka BP,反映了干旱温暖的气候特点;在1.2 cal ka BP以后,色林错湖湖水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河西走廊花海古湖泊沉积物中的盐类矿物组成,结合年代序列,重建了花海晚冰期以来湖泊演化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晚冰期及新仙女木时期,花海湖泊以芒硝沉积为主,属硫酸盐型湖泊,湖水的盐度较高且周期性波动频繁;全新世早期(10.47 cal ka BP以前),湖泊以洪泛堆积和风成沉积为主,揭示了湖泊萎缩、甚至干涸;全新世早期至全新世中期(10.47~8.87 cal ka BP)盐类矿物以碳酸盐沉积为主,为碳酸盐型湖泊,湖水淡化,湖泊水位开始逐渐回升;全新世中期(8.87~5.50 cal ka BP)盐类矿物呈现一定的波动变化,其中,8.8 cal ka BP 时期盐类矿物以硫酸盐沉积为主,湖泊由碳酸盐型转化为硫酸盐型,湖水咸化,盐度升高;随后盐类矿物以碳酸盐沉积为主,湖泊由硫酸盐型转化为碳酸盐型,湖水盐度降低、湖泊扩张;全新世中晚期(5.50 cal ka BP以来)出现沉积间断,表明中晚全新世时期湖泊逐渐萎缩。在全新世期间,花海湖泊千年尺度演化过程揭示了该区域气候干湿状况受亚洲季风和西风共同控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藏中部是西风与季风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对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以该区域当惹雍错西北部T1阶地的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光释光测年确立年代标尺,通过沉积物粒度、TOC、TN等代用指标分析,对当惹雍错地区中晚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T1阶地代表了约6 ka BP~1.4 ka BP期间的湖相沉积;记录了该区域中晚全新世的两个主要气候阶段。阶段I(约6 ka BP~3.4 ka BP期间)气候温暖湿润,湖泊水位较高且稳定;阶段II(约3.4 ka BP~1.4 ka BP)气候朝着干冷方向发展,水位下降明显,并在2.4 ka BP左右达到最低水位。通过该剖面揭示的当惹雍错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与周边区域的湖泊沉积记录进行对比,表明该地区湿度变化受季风影响较为明显;为季风在高原上的作用范围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地区湖相沉积物的L*、a*和b*值与有关地球化学指标的相关关系分析,对湖相沉积物颜色指标在古气候研究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并据此分析了130 ka B.P.以来该区的古气候演变过程。结果表明,L*值与沉积物碳酸盐含量正相关,L*值高时,气候冷干,碳酸盐含量较高;反之,气温上升,湿度增加。b*值和a*值与沉积物中Fe、Mg含量相关,高a*值反映气温较高,b*值可用于反映湖水深度变化和有效湿度的变化,b*值高,湖水浅,氧化作用增强。察尔汗地区色度曲线反映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其他的气候指标曲线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湖DG03孔岩芯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广超    马海州  隆浩  陈忠  张西营  周笃筠 《中国沙漠》2008,28(6):1073-1077
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湖DG03孔岩芯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2 800—11 800 cal a BP之间,DG03孔沉积物主要以砂为主,含少量的粉砂和粘土,表明钻孔地点的水动力条件比较强,湖泊水位较低,尕海地区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干旱事件,这一事件可能是该区域对全球性的YD事件的响应;全新世早中期(11 800—5 600 cal a BP),沉积物主要以粉砂和粘土为主,钻孔地点的水动力条件比较弱,湖泊水位较高,气候环境相对湿润;全新世中晚期以来(5 600 cal a BP以来),沉积物中砂粒组分含量越来越多,粉砂和粘土含量越来越少,平均粒径越来越大,钻孔地点的水动力越来越强,该区域经历了一个干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全新世以来查干淖尔古湖面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美萍  哈斯 《中国沙漠》2015,(2):306-312
内陆湖泊水位变化是对区域气候和水文变化的一种响应,古湖岸堤是过去湖泊水位变化的最直接证据。野外考察发现内蒙古高原查干淖尔湖周围存在海拔为1 026、1 023m和1 018m的3级古湖岸堤。根据光释光定年,其形成年代分别是6.83±0.37、4.26±0.29ka BP和2.42±0.15ka BP。利用DEM模型恢复得到的对应时期古湖面积分别是270、230km2和120km2。在6.83~4.26ka BP时段,查干淖尔古湖高湖面稳定在1 023~1 026m,比现代湖面约高7m,该时段气候相对湿润,4.26ka BP以来湖面持续下降,与区域性甚至全球性气候变化有着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豫西渑池盆地湖泊沉积特征与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秋敏  郭志永  沈娟 《地理科学》2011,31(8):922-928
对渑池盆地池底村古湖泊沉积剖面进行连续采样,在粒度组成和有机碳含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14C年代测定(校正为日历年龄),重建了盆地区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进程:19543~9240cal.aB.P.,气候比较干燥,古湖泊尚未形成;9240~8039cal.aB.P.,气候由干冷向暖湿化方向转变,古湖泊开始形成;8039~3473cal.aB.P.期间,气候温暖湿润,湖泊水位最高;3439~2931cal.aB.P.期间,气候波动剧烈,总体上气候较前一段干旱,湖泊水位下降;2931~2423cal.aB.P.期间,气候干旱,古湖泊干涸。盆地区的人类文化演进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十分明显,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8.
全新世浑善达克沙地粒度旋回及其反映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13,他引:6  
 利用浑善达克沙地北部锡林浩特风成砂/古土壤剖面的粗颗粒含量、标准偏差、中值粒径、平均粒径和粘粒含量等气候代用指标,对浑善达克沙地10 ka以来的沉积物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存在4个阶段:10.7~9.6 ka BP气候相对干冷;9.6~6 ka BP气候温暖湿润; 6~3.4 ka BP气候干冷暖湿波动频繁;3.4 ka BP以来气候以干旱为主。  相似文献   

9.
云南中甸纳帕海湖泊沉积物的磁化率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研究区母岩特性,搬运距离和搬运营力决定了磁性矿物主要赋存在砂砾级颗粒中,纳帕海潮泊沉积物的磁化率与颗粒粒径,沉积相和有机质含量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滨浅湖环境中砂砾级颗粒含量增加以及波浪淘洗对磁性矿物的富集作用,磁化率较高;浅湖环境中粉砂增多,砂减少,磁化率较之滨浅湖有所降低,在低能的半深湖/深湖环境中,由于缺乏磁性矿物的输入,磁化率再次降低,有机质含量很高的湖岸湖环境由于有机质的稀释作用磁化率值最低,磁化率等环境替代指标以及和北半球气候变化阶段,深海氧同位素阶段的对比,将纳帕海近6ka年来划分成6个主要的环境演化阶段,32kaB.P.(14.99m)和15kaB.P.(6.06m)分别是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转折点,32-15ka B.P.期间出现的高湖面表明,虽然大气温度下降但有效湿度增加,全新世湖泊的急剧萎缩预示在大气温度增加的同时有效湿度降低,暖偏于构成了研究区全新世气候演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扎布耶盐湖晚全新世气候环境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青藏高原晚全新世气候变化具有不稳定性.在高原中部扎布耶盐湖边缘取得158.5cm沉积物,通过年代、孢粉、介形虫、粘土矿物、地球化学等多种环境指标,给出了湖区3.8cal. ka BP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孢粉中草本花粉占绝对优势,其中又以蒿属为主,植被类型为水分条件稍好些的半荒漠化草原.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和绿泥石,伊/蒙混层矿物少量,说明湖区风化作用主要是物理风化.(Ca Mg)/CO2-3摩尔比值为0.22~0.96,小于1,CO2-3与Na 结合形成大量钠碳酸盐矿物如单斜钠钙石、氯碳钠镁石、水碱等.硼砂的出现说明湖区沉积环境稳定,但3.8~1.99 cal. ka BP硼等元素和碳酸盐含量变化幅度较大,湖区气候寒冷干燥,但冷暖干湿波动频繁.3.4~3.34 cal. ka BP介形虫壳大多破碎,说明此阶段水动力条件强,水体不稳定.1.99 cal. ka BP至今,气候相对温暖潮湿,波动较少.太阳辐射和西南季风强度的变化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冰川冻土对寒冷气候的放大作用也是湖区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兹格塘错是位于藏北高原腹地的一个封闭型湖泊,其湖泊变化过程可直接反映区域的气候变化.为了探讨该区域全新世的气候与环境变化过程,在湖泊中心水深30 m处钻取了一支深727 cm的沉积岩芯,对沉积岩芯的碳酸盐和可溶盐含量进行分析,其结果反映了全新世期间湖泊水体退缩与扩张、水质的浓缩与淡化的过程,揭示了区域气候的干湿变化;指出兹格塘错全新世以来一直处于碳酸盐演化阶段,碳酸盐含量共出现六次明显低值时期,分别为(1)9.3~9.0 cal.ks B.P.、(2)8.3~7.7 cal.ks B.P.、(3)6.0 ~5.8 cal.ks B.P、(4)4.7~4.2cal.ka B.P.、(5)3.1~2.9 cal.ka B.P.、(6)0.6~0.2 cal.ka B.P.;而氯离子和硫酸根含量总体很低,且变化趋势几乎一致.碳酸盐和可溶盐含量变化所反映出的湖面波动与环境变化得到了其他资料较好的支持,同时又显示了区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粒度和磁化率记录的毛乌素沙地东缘全新世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缘大柳塔剖面地层沉积物粒度及磁化率特征的分析,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探讨了毛乌素沙地全新世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剖面沉积物粒度组成以中砂、粗砂为主,古土壤中黏粒组分含量高(3.32%),风成砂中几乎不含黏粒组分(0.01%),粒度参数的平均粒径Mz和分选系数σ也表现为古土壤高值、风成砂低值;(2)磁化率在全剖面呈有规律的变化,低频、高频磁化率在古土壤中呈高值,湖沼相、弱成壤次之,风成砂最小;低频磁化率χlf与黏粒(<2 μm)含量、平均粒径Mz呈显著正相关,垂向剖面上变化规律一致,指示了相似的气候环境意义;(3)毛乌素沙地在10.39 ka BP附近存在明显的3次冷干-暖湿气候波动;10.39~9.34 ka BP,气候冷干,风沙活动盛行;9.34~8.68 ka BP,冬季风衰退,夏季风增强,成壤作用强烈;8.68~8.29 ka BP,气候寒冷干燥;8.29~2.72 ka BP,气候整体温暖湿润,在6.55~3.80 ka BP达到鼎盛后转向冷干;2.72~1.34 ka BP,冬季风占主导,沙丘活化,沙漠扩张;1.34 ka BP至今,逐渐接近现代气候。毛乌素沙地的全新世气候变化是东亚冬、夏季风此消彼长作用下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  相似文献   

13.
青海湖盆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环境变化重要的场所。本研究在青海湖湖东沙地获取两个剖面,采用AMS14C测年,结合岩性、粒径组分和常量元素氧化物及其比值等多指标分析方法,重建了湖东沙地8.4 ka BP以来的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除少量沉积物处于中等化学风化阶段外,大部分沉积物处于物理风化和初级化学风化阶段,说明自8.4 ka BP以来研究区气候环境总体上相对寒冷干燥。在千年尺度上,研究区不同时间段的气候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8.4—4.2 ka BP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其中,8.4—6.2 ka BP河湖相和风成相沉积互层,表明存在明显的百年尺度气候波动;6.2—4.2 ka BP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较强,表明季风降水较多,径流较强,发育了较为稳定的湖泊沉积环境。4.2 ka BP以来湖泊消失,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减弱,沉积物从砾石转变为砂质黄土,显示气候较为冷干且波动较大。对比分析表明,中晚全新世以来青海湖湖东沙地的气候变化特征与东亚季风边缘区其他区域基本一致,并主导了区域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近6 ka以来科尔沁沙地东部气候变化记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刘冰  靳鹤龄  孙忠 《中国沙漠》2011,31(6):1398-1405
 根据科尔沁沙地东部TL剖面磁化率、有机质、化学元素等气候代用指标的变化特征和14C测年结果,分析和讨论了科尔沁沙地6 k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实验数据显示,高频磁化率、低频磁化率、有机质、Al2O3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峰值段对应古土壤层,谷值段对应风成砂层。依据气候代用指标的变化将6 ka BP以来科尔沁沙地气候变化分为3个阶段:Ⅰ.6.0~4.2 ka BP,气候暖湿,夏季风逐渐增强,并占主导,冬季风较弱,与全新世大暖期对应,但存在百年尺度的气候波动,其中:6.0~5.6 ka BP,5.6~5.4 ka BP,4.9~4.2 ka BP气候暖湿;5.6~5.5 ka BP,5.4~4.9 ka BP气候相对冷干。Ⅱ.4.2~1.3 ka BP,气候相对暖湿,与上一阶段相比夏季风有所减弱,但仍强于冬季风,其间也存在次一级波动,3.7~3.6 ka BP,3.4~1.3 ka BP,气候相对暖湿,4.2~3.7 ka BP,3.6~3.4 ka BP气候相对干冷。Ⅲ.1.3~0.65 ka BP以来,气候波动频繁,后期有向暖湿发展的趋势。总体而言,区域气候变化与全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以泥炭粒度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结合孢粉信息,重建了15 cal.ka B.P以来哈尼地区的古气候,完善了本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过程。通过哈尼泥炭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和粒度分布频率曲线等粒度特征,发现哈尼泥炭剖面的粒度组成以粉砂和砂为主,沉积物平均粒径由上至下逐渐变细,泥炭灰分粒度频率分布以对称分布为主。通过与典型风成沉积、湖泊沉积和河流沉积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比较认为,本区泥炭灰分粒度组成主要受流水动力影响,其水流搬运强度介于湖相和河流相沉积之间,故泥炭灰分的粒度信息可以用于指示夏季风强弱变化规律,反演古气候变化。泥炭粒度分布数学分形结果发现分维值与泥炭灰分颗粒的分选系数呈正相关,说明泥炭灰分的分维值也可有效反映沉积物颗粒级配和粗细及古气候演化。结合泥炭粒度分析结果和孢粉谱,揭示了15 cal.ka B.P年来古气候的"冷干-温湿-冷湿-暖干"的变化过程,并识别出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以及9.2 ka和8.2 ka气候转冷事件。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地全新世风成沉积为探讨气候变化与文明演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缘全新世中晚期寨山剖面沉积物的磁学参数、色度、CaCO含量和粒度进行分析,重建了该区域环境变化历史,并初步探讨了环境变化对文明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6 800-1 500 cal a BP分别经历了一次气候暖湿期(6 800-5 500 cal a BP)、一次气候相对暖干期(5 500-4 000 cal a BP)和一次气候相对暖湿期(4 000-1 500 cal a BP)。毛乌素沙地东缘仰韶文化(6 800-5 500 cal a BP)的大扩张与气候暖湿期具有一致性,遗址数量增加;仰韶晚期和龙山时期(5 500-4 000 cal a BP)气候变化频繁,文化复杂多样,期间经历了仰韶文明的衰落和龙山文化的扩张,遗址数量逐渐增加;青铜铁器时代和秦汉时期(4 000-1 500 cal a BP)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人口活动频繁,经济文化都得到较好的发展,遗址不断增加,且数量较大。研究结果指示文明兴衰受环境演化影响,两者在时间上有较好的一致性,但短时期内文明演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表土的色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色是沉积物最明显的物理特征之一,与区域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以青藏高原表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表土亮度值(L~*)、红度值(a~*)和黄度值(b~*)的测量以及与研究区现代气候资料的对比,探讨了青藏高原地区表土的色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结果显示,不同区域表土的颜色差异较大,L~*、a~*和b~*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9.5~79.5、0.7~12.5和8.7~23.1。对比显示,降水与L~*、a~*或b~*的相关关系较温度更为显著。结合对表土有机质含量、碳酸盐含量和磁化率等指标的测试分析,发现表土中的碳酸盐和有机质是影响L*的主要因素,可以解释区域降水与L~*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基于这些分析推断出不同区域降水的差异可以影响表土的颜色变化。由于颜色测量方便、快捷,因此研究成果可为通过颜色快速判定沉积物的物理性质及其环境特征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同盆地第四纪以来发育了厚层的河湖相,上覆马兰黄土或全新统,蕴含着丰富的过去气候变化信息。以地层测年数据建立年代框架,结合地层磁化率、粒度测试资料,主要以常量化学元素为气候代用指标,对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地层沉积物中常量化学元素含量的平均值SiO_2>Al_2O_3>CaO>Na_2O>Fe_2O_3>K_2O>MgO,沉积相不同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出元素聚集时气候环境存在差异。(2)220ka BP以来大同盆地气候变化经历了中更新世220~199ka BP暖湿期、中更新世199~138ka BP干燥寒冷期、末次间冰期138~71ka BP温暖湿润期、末次冰期71~11ka BP寒冷干燥期、全新世11ka BP至今的暖湿冷干交替频繁波动期,在每个时段仍存在次一级的气候波动。(3)这种气候变化过程与纬度位置大体相近的中国北方萨拉乌苏河流域、内蒙古岱海地区有着相似的气候变化过程,反映出本区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东亚冬夏季风势力互为消长的区域响应。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黄旗海湖泊沉积物粒度指示的湖面变化过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内蒙古黄旗海是位于东亚夏季风尾闾与冬季风腹地的一个封闭流域,其湖泊沉积敏感并反映了区域冬夏季风变化的历史。基于黄旗海北部湖滩上的H3剖面,在高分辨率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利用粒度特征,特别是沉积物各粒级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探讨了古湖泊水位变化、剖面沉积环境过程与冬季风的风尘记录。研究结果表明,8.0~5.1 ka BP,气候暖湿,湖泊水量丰富,为相对稳定的深水-半深水环境,为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降尘微弱;但在6.7~5.5 ka BP期间存在两次明显的湖面回落,降沉剧烈的气候恶化事件,揭示了气候适宜期气候也存在短暂的不稳定性。5.1~4.0 ka BP,气候逐渐变得冷干,风力作用较强,降尘加剧,湖面波动较大;3.6~2.2 ka BP,剖面所在位置演变为浅滩沼泽相,并可能季节性暴露地表。  相似文献   

20.
中晚全新世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气候变化过程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位于中国北方半干旱区的毛乌素沙地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气候变化的理想区域。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南部锦界剖面磁化率、有机质含量、CaCO3含量的分析,重建了7.5 k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中晚全新世毛乌素沙地东南部环境与气候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7.5~4.6 ka BP,夏季风占主导,气候暖湿,与全新世大暖期对应;4.6~3.3 ka BP,气候突变为干冷并波动频繁;3.3~2.5 ka BP气候以干冷为主。另外,存在5次千年尺度的干旱事件:7.0~6.8 ka BP、6.6~5.7 ka BP、4.6~4.1 ka BP、3.7~3.5 ka BP、3.3~2.5 ka BP。研究区气候变化与全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