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0 毫秒
1.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15,34(2):213-224
中亚与俄罗斯油气资源丰富,是中国未来开展国际油气资源合作,实现油气进口多元化和能源运输安全的重要战略区域。从俄罗斯、美国、中国以及中亚自身的战略需求方面刻画中亚地区大国博弈的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并对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能源合作进展顺利,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已从单纯的油气贸易向油气产业的上下游进行拓展,但是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因地缘政治战略、价格因素等一波三折,乌克兰危机之后,双方合作出现新的战略机遇。针对在中亚能源合作可能遇到的大国地缘政治博弈、俄罗斯的政策不确定性、中亚各国的局部冲突以及可能存在的资源国有化和来自国际石油公司的剧烈竞争,提出未来中国可以采取贷款换资源合作模式、双向合作模式与中亚国家石油公司联合经营模式、探索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油气资源供求一体化模式以及油气经贸一体化合作模式,以尽可能地降低能源合作风险。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模式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合作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国际能源合作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合作开发为载体,研究双方在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方面的基础、现状、模式及前景,认为双方存在着供需互补的合作基础;将已有合作归结为油气资源开发的合作与修建油气运输管线的合作两类,按国别主要分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总结了双方在合作中存在的模式,主要包括产量分成模式、联合经营模式、技术服务模式等三种;最后,以双方互补的资源格局、良好的政治环境、毗邻的地理位置及其他领域的合作为依据,展望了双方在油气资源开发领域合作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3.
东非油气资源开发始于一战前,二战后出现第一个勘探高峰期。随着冷战结束,东非油气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国际能源公司纷纷入驻。在中小型能源公司的积极开拓下,于2006年以后相继取得重大勘探成果。东非油气资源已呈现出分布广、储量大的特点,并吸引一批国际大型能源公司的投资,加快了能源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能源立法的建设。随着东非在全球能源版图中地位的凸显,地区外大国在该地区的博弈也日趋激烈。东非各国则获得发展的新机遇,并将推进地区一体化进程。然而,若东非各国不能妥善处理政府能力问题、腐败问题、经济结构问题、利益分配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将有可能陷入"资源诅咒"的陷阱中。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油气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及可达性评估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俄罗斯地区油气资源储量十分丰富,未探明储量的地区也有巨大的资源应用前景。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北极通航变为可能,俄罗斯也寄希望于通过北极航道,大力发展其能源贸易。本文将俄罗斯交通网络作为连接资源和港口的重点,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刻化俄罗斯油气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栅格成本距离法、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区位优势潜力等方法量化各港口对油气资源的可达性,得出结论:① 油气资源集中分布在西西伯利亚平原,俄罗斯全域的港口可达性呈“西部高,中部低”的特征;② 俄罗斯东北地区港口的资源可达性普遍较差,西北地区港口资源可达性较好。综合考虑油气资源、地理位置和项目合作等方面,可重点建设萨别塔、摩尔曼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3个港口;③ 附近交通网络的布设密集度影响港口的资源可达性。随着气候变暖,冻土融化,加上中俄“冰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逐步实施,未来远东地区港口的资源可达性可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张天媛  黄季夏  王利 《地理学报》2021,76(5):1122-1135
由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对能矿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中国和资源大国俄罗斯展开了大量的能源贸易。在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道通航性逐渐提高的背景下,两国港口间的能源运输可通过东北航道完成,在时间、成本、安全性等方面将优于通过传统航道运输。本文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量化气候变化情景下2030—2070年中国港口到俄罗斯油气资源的可达时间,并建立海运成本体系,计算经由东北航道进行资源运输的成本,得到如下结论:① 中国港口到达俄罗斯石油资源的可达性优于天然气资源;② 中国港口的资源可达时间每十年平均减少7 h,南通港到达俄罗斯资源的可达性最佳;③ 中国港口的资源海运成本每10 a平均降低0.5万美元,从南通港出发的航线成本在所有港口中最低;④ 在高排放浓度情景下,以商船作为媒介的中国港口资源可达性提升潜力巨大,应用前景乐观。本文量化并评估了2030—2070年中俄港口间能源贸易的时间与成本,为中俄能源海上贸易运输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及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亚的地缘政治意义十分重要。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主要包括打击"三股势力"的边疆安全战略、力争大国在中亚地区维持政治格局平衡的地缘均势战略和确保中亚稳定、可持续的油气资源供给这三个层面。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创造了安全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增进相关国家的合作,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3月9日,"内蒙古中西部油气资源合作勘查工作座谈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召开,旨在促进内蒙古自治区油气勘查开发工作健康有序进行。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有关领导和主要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就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页岩气资源勘查情况以及"巴彦浩特盆地页岩气资源远景调查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汇报,并对下一阶段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油气基础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建议。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卢进才主任认真听取了汇报  相似文献   

8.
中亚五国是我国西出的首站,是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国家,中国与中亚的贸易投资合作直接关系到我国地缘经济空间的拓展,对“一带一路”建设意义重大。本文从地缘经济和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运用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比较了中亚五国经济总量的发展变化,中亚五国的贸易环境及其与中国贸易的成效,以及中亚五国的营商环境和中国对中亚各国投资的成效。主要结论如下:中亚国家的贸易投资环境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仍需得到进一步改善;中国对中亚不同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呈同向发展的趋势;中国与中亚国家正在形成能源资源进口与民用品出口的格局;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贸易投资不平衡,呈现出国别差异较大、个别行业分布过于集中的特点,可能会加大中国对中亚国家贸易投资的风险。为进一步提升双方合作,提出以下建议:提高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因国施策,进一步发挥各方潜力,扩大贸易投资规模;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鼓励双向投资,提高贸易投资的广度和深度,与中亚共同构建更加合理的区域贸易投资体系。  相似文献   

9.
新疆油气资源开发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玉柱 《干旱区地理》2006,29(2):163-169
新疆主要沉积盆地有30多个,总面积90×104km2,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油气资源量365×108t。虽然经过50多年油气勘探历程,已发现80多个油气田,但勘探潜力巨大。笔者从目前勘探形势,油气勘探阶段,资源转化率、形成大油气田地质条件及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等方面进一步论述新疆是我国油气资源主要接替区。  相似文献   

10.
中亚国家距离公海遥远,仅凭管道出口或进口石油,因此面临着来自油气管道沿线国家巨大的地缘政治压力。本研究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作为中亚出口国代表,选取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中亚进口国代表,从相关性、多样性和国际关系影响三个角度,利用2005—2016年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的能源贸易数据,分析中亚国家所面临的能源风险。研究结果显示:哈土两国的石油市场多样化程度较高且市场之间相关程度较低,这种市场配置使出口国、过境国和进口国之间的关系对石油出口的影响较小;而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市场因为多样性不足,国际关系能够对天然气出口造成较大的影响;吉尔吉斯斯坦的能源进口仅来源于数个相邻或相近的国家。本文认为中亚国家的能源安全深受四个政治因素的影响:(1)与俄罗斯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亚国家能源出口市场的格局,因为中亚国家市场多样化的关键在欧洲;(2)中亚能源博弈的管线竞争对中亚国家能源出口安全有重要影响,因为这些新管道能够将中亚与欧洲和中国市场直接联系在一起;(3)中国作为邻近中亚的巨大能源市场能够帮助中亚国家有效回避俄罗斯对能源出口的控制;(4)对于进口国而言,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对其能源安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汉英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10):1433-1443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进口国,能源供应安全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现代化进程。通过与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的能源合作来扩展石油与天然气来源,与传统的海运进口方式相比,不仅可以大幅度节省运费和时间,而且能源供应的安全性也可大大提高。本文从地理学和地缘政治角度,在深入分析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开展能源合作的战略背景、现实需要、资源储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能源合作项目和发展计划,预测了未来至2030 年不同时间点的能源合作潜力与规模。主要结论如下:① 至2015 年,来自俄罗斯及中亚五国的原油在中国原油进口总额中所占比例将由2010 年的12.3%上升至20%,而天然气由10%上升至50%,两者相加占中国油气综合进口量的26%;② 至2020 年,来自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的原油、天然气和油气综合进口量所占比例分别上升至28%、70%和38%;③ 至2030 年,分别占26%、75%和40%。本文筛选并展望了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的10 项重要能源合作项目。为进一步提升能源合作,本文重点推荐了4 种合作模式,即贷款换石油模式、产量分成模式、联合经营模式和技术服务模式,认为应妥善协调能源合作中的矛盾与问题,加强能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并重视改善能源合作开发区域的民生状况。  相似文献   

12.
国际石油储备建设经验及其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石油贸易价格频频攀升,因石油而发生的双边间,或多边间的摩擦此起彼伏,牵制着世界和各国的经济发展,影响着世界石油生产和贸易。本文借鉴同行对石油安全问题进行的广泛地讨论,在对世界油气资源状况与生产、消费发展态势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石油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比较经济大国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对中国油气安全的战略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西部资源》2015,(2):37
<正>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承担的"索伦——林西地区二叠系参数井"项目,其中突参1井钻探日前在我盟突泉县完成。该井在钻井实施过程中成功取到含油岩芯和含煤层岩芯。还收取藏岩屑2,495袋,岩屑副样2,491袋。突参1井油气调查项目开辟了松辽西部外围油气勘查的新领域,对于深化新区油气资源潜力认识、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科学和实践意义,该井在实施过程中获得的多项地质资料,特别是岩芯、岩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与国家石油安全战略对策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石油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石油供应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大,石油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将会成为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是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广阔的海域中分布着近100×104km2的含油沉积盆地,近海石油资源量为240×108t,天然气资源量为140×1012m3。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能部分解决我国油气资源进口数量。本文讨论了解决石油安全的四种模式,对我国油气安全的国际和国内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油气安全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月1日5时48分,我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其他三条能源战略通道分别是中哈原油及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海上通道(船运石油和液化天然气))之——中俄原油管道建成运营,俄罗斯的原油开始进入中国境内位于漠河县兴安镇的首站储油罐内,标志着中国东北方向的原油进口战略要道贯通,每年1500万吨、期限20年的中俄原油管道输油合同开始履行。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全球能源网络的互动逻辑与格局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宇 《地理学报》2022,77(2):295-314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油气时代向可再生能源时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能源需求结构和能源利用形式的变化决定了中国与全球能源的互动逻辑发生了深刻转变。为更好理解中国与全球的能源互动过程,本文探讨了全球能源互动的基本理论认知,并借助复杂网络、投入产出分析等技术方法分析了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格局及其变化。研究发现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从油气贸易到可再生能源贸易,从油气为主的投资到多元化能源品种的投资,从传统能源贸易到隐含能源贸易等方面,中国逐渐塑造了多元化的全球能源格局。主要结论为:① “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生产结构和巨大的油气需求,决定了保障海外油气供应是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最直接的逻辑,互动区域主要集中在油气富集的国家和地区。②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逻辑从单纯的油气贸易转变为涉及可再生能源相关产品的贸易,凭借制造业优势,互动范围从油气富集的国家和地区拓展到全球拥有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装机需求的国家,形成了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可再生能源贸易新格局。③ 中国的海外能源投资目标从有限数量的东道国扩展到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投资业务不仅局限在油气领域,也扩大到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及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④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在全球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部分能源隐含于全球生产网络和贸易网络中进行二次分配,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范围进一步拓展到与中国具有一般商品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全球“能源中枢”的功能。本文可为深刻认识中国与全球的能源互动关系,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参与全球能源经济治理提供理论视角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时推动能源革命的呼声言犹在耳,短短6年时间,美国即将跃升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而"页岩气革命"是推动这一成绩实现的重要因素,它既彻底改变了美国能源结构,也深刻影响着世界能源格局。在美国,推动油气行业良性发展的最有力"武器",当属各州政府实行的油气上游勘探开发信息透明化制度。各州政府一般根据辖区内油气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出台强制性法规,在勘探、开采等油气生产上游作业环节进行规范,并通过行政程序透明化等手段,对所有油气生产商提交的数据资料进行公示。公示  相似文献   

18.
尼日尔河三角洲油气工业地带,既是非洲最主要的两大油气工业地带之一,也是世界油气工业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尼日尔河三角洲不仅油气资源极为丰富,而且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其油气资源具有独特优势和特点。在分析尼日尔河三角洲油气资源的分布及生产布局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油气炼化工业的发展与布局,对进一步加强中-尼(尼日利亚)油气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地域辽阔,土地、森林、水、能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有色金属矿藏,种类配套齐全,在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和中亚五国与中国在地缘、历史和文化等多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资源开发、经贸合作和科技交流的国际背景和有利条件。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十分重视资源开发和原料出口,向主要经济合作伙伴推销资源产品,并很快引起许多国家,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国家的重视。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在土地、电力、建材、机械、畜牧业、信息、交通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可以说,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及其辐射地区市场潜力巨大,待开发的领域空白点较多,特别是里海、西伯利亚的石油和天然气,是21世纪全球最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而能源勘探与开采领域则是我们未来需要重点发展合作的领域。但是,中亚国家的原料型经济倾向,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足,生产和社会基础薄弱,这些问题都阻碍着中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亚国家的加工工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大部分日用消费品依靠进口。这是我国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加工业优势的有利条件。所以,资源和经济技术的互补性,对发展中国与中亚五国和俄罗斯双边的区域经济合作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展望21世纪的俄罗斯、中亚五国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关系,根据俄罗斯和中亚各国资源状况实地调查和统计资料等,对区域资源开发现状与潜力进行了分析,对共同面对的问题,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及合作前景,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贸易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区域,俄罗斯及中亚地区与中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对中国内陆开放及地缘政治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利用贸易强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出口集中指数等,对1992-2012年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贸易发展历程及空间格局、进出口产品格局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双方贸易强度不断提升,且贸易互补性增强,同时俄罗斯及中亚出口产品种类明显增加。当前双方贸易格局呈现以下特点:俄罗斯及中亚形成了以资源类初级产品为绝对主导的出口产品结构,中国则以机械设备及纺织服装等为主;中国对其出口贸易格局是边境贸易与地区产业专业化格局叠加的结果,进口贸易格局则受边境贸易及能源需求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