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合作研究项目"柯西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启动会于2018年4月23号在尼泊尔加德满都顺利召开。来自ICIMOD、尼泊尔地理学会(Nepal Geographical Society)、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西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Tribhuvan University)、印度德里大学(University of Delhi)的项目管理与研究骨干参加了启动仪式。  相似文献   

2.
《干旱区地理》2012,(3):472
根据研究所的区位优势、学科布局和国际合作规划,为更好地服务于研究所"十二五"规划和"一三五"目标,应塔吉克斯坦科学院的邀请,2011年11月12~20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陈曦率队对塔吉克斯坦科学院进行了访问。代表团一行访问了塔吉克斯坦科学院所属的水、水电与生态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和植物、植物生理与遗传研究所以及塔吉克斯坦农业科学院所属的农业作物研究所、土壤研究所和遗传资源研究中心,就共同感兴趣的生态系统管理、生物多样性和现代农业、以及气候变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12月10~14日,乌兹别克斯坦农业与水利部灌溉与水问题研究所副所长Makhmudov Ilkhomjon、乌兹别克斯坦且尔且克-阿罕达热亚流域管理局局长Kurbonov Bakhtiyor等科研人员访问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此次乌兹别克斯坦考察团一行来访重点是围绕新疆生地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灌溉与水问题研究所合作开展的项目"气候变化对中亚灌溉区农业生态系统影响联合研究"实施开展情况进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气候变化下背景下,山区水循环加剧、水文过程和水资源变化更加复杂,客观认识变化环境下山区流域的水循环规律及其与气候、植被、土壤的相互作用机理,是全球变化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共同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从森林空间异质性结构对生态系统蒸散发、土壤水分、水量平衡和水碳关系的影响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目前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结果。此外,针对复杂山地条件下生态系统水循环研究,提出了未来山地水文学重要的研究方向:系统开展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SPAC)系统下各连续体介质相关研究工作;开展生态水文过程多尺度综合研究;开展能够准确模拟山地水文过程的模型模拟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4月25~27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阿克苏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主办、德国波斯坦气候变化研究所(PIK),慕尼黑工业大学,国家气候中心主办联合协办的"中德气候变化和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来自国内外的6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揭示区域气候变化,可以为区域产业发展的优化与调控、林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利用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1968~2007年的气温、降水等资料,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天山西部寒区山地生态系统近40 a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在20世纪70年代属偏冷干时期,80年代为逐渐转暖的偏暖湿时期,90年代为异常暖干时期,2l世纪前4 a气候较为暖湿.该区气候整体上向暖湿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干旱区,水是形成绿洲的根本要素。干旱区高寒山地是维系西北干旱区绿洲存在、是当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的水源地,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功能,有“绿色水库”之称。气候变化将改变山地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和水循环,加剧水资源短缺,威胁干旱区绿洲安全。回顾并综述了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在干旱区山地仍需要评估优于1 km空间分辨率的气候变化趋势,从多尺度、多界面、多学科、多方法开展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影响的综合研究,以促进干旱区山地生态学的发展,为干旱区管理部门提供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科学的制定气候变化条件下水资源管理方案、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奠定理论基础,促进干旱区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立足山地表生环境长期定位观测,明确山地表生环境变化过程与机理、掌握山地生态系统响应变化环境的演化规律、探索应对全球变化的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维系着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从高山典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变化环境下高山植被原生演替过程与模拟、高山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洋性冰川动态与山地气候变化以及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贡嘎山高山生态观测试验站过去30年取得的重要科学进展,归纳了在山地表生环境过程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创新突破。围绕贡嘎山站在山地生态和环境变化观测试验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面临的重要前沿科学领域的挑战和国家发展需求,提出了未来进一步发展的5个重要方向:构建和发展综合观测网络、深化高山生态系统垂直带谱分异与重建机制的研究、拓展高低纬度典型山地生态系统变化的比较研究、发展山地生态过程模型以及探索山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干旱区地理》2012,(3):398
为深化合作与交流,加速"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与适应——中—哈联合生态样带研究"项目的实施,2012年5月4~8日,哈萨克斯坦农业部土壤与农业化学研究所专家Nassyrov Russlan、Azimbay Otarov一行两人访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并开展了为期4天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地理》2013,(4):636
2013年6月5~9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肖文交研究员、新疆生地所地质成矿与矿产资源研究室主任周可法研究员等一行四人赴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访问交流。访问期间,肖文交一行与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地质学、地震工程和地震研究所科研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并签署了关于"天山与帕米尔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中-塔联合研究"的合作意向书。其合  相似文献   

11.
不同郁闭度天山云杉林林冠截留量及穿透雨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tianschanica(Rupr.)Chen et Fu)是构成天山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选取天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不同郁闭度天山云杉林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郁闭度条件下天山云杉林冠截留量及穿透雨量的月变化特征、林冠截留量及穿透雨量与总降雨量间的数量关系,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林冠截留率与郁闭度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穿透雨比率与郁闭度表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穿透雨量、穿透雨比率及林冠截留量的月变化与总降雨量基本一致,林冠截留率则相反;郁闭度为0.8和0.6、0.4和0.2之间的穿透雨量无显著性差异,0.8和0.6与0.4和0.2之间差异明显,林冠截留量相邻郁闭度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而不相邻郁闭度之间均差异显著;建立了穿透雨量及林冠截留量与总降雨量间的数学关系,用以定量评价该地区天山云杉林水文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新疆头电河流域山地侵蚀与减沙治理研究》由陈亚宁、汪雄祥等著,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著名的水利学专家唐其创教授为该书作序。全书分上篇:山地侵蚀产沙与河流水沙特性;下篇:流域减沙治理与水库排沙减淤,共十四章,约30万字,图48幅,表74张。《新疆头屯河流域山地侵蚀与减沙治理研究》一书是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是关于新疆天山地区中小流域山地侵蚀与减沙治理研究的第一本专著。此项研究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9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新疆头屯河流域山地侵蚀与减沙治理研究》一书是以天山山区为工作背景,以新疆头屯河流域为研究…  相似文献   

13.
1993年7月25日至7月31日,“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对山地、寒地和其他地区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西藏拉萨市举行。本次会议由国际地理联合会全球变化与水文资源响应研究会、中国地理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地理所、西藏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西藏大学、西藏地理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会议由国际地理联合会全球变化与水文水资源响应研究会、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刘  相似文献   

14.
生态系统科学研究与生态系统管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学科以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为核心,通过研制生态系统观测和模拟分析的技术和方法,探索解决区域性/大尺度生态学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监测生态系统变化,认知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推动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地理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态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生态系统管理模式,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生态建设、应对全球变化及区域可持续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中国华北平原农业区、南方红壤丘陵林业区、青藏高原农牧区以及黄土高原区等典型区域开展生态系统管理技术与模式的集成与创新研究,着力解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大生态学问题,推动区域生态系统管理领域的科技进步。围绕生态系统生态学学科前沿,着重在① 生态系统联网观测、模拟与信息管理,② 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③ 生态系统空间格局与机制,④ 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⑤ 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系统服务等五大主要研究方向,系统开展生态系统生态学前沿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研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和国际生态学研究的科学前沿。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生物地理单元。由于其高、寒、旱的生物环境特征,高寒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非常敏感,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室,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重视,是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青藏高原生态学研究经历了从朴素认识到机理研究的理论升华,从生物地理格局的科学考察到生态学机理定位研究的范式转变,从个体、群落到生态系统及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尺度延伸,以及从理论研究到支撑资源有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轨迹。今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研究将更加聚焦于量化辨识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高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研究。加强与自然地理、环境科学和遥感技术多学科、多技术、模型融合的交叉与集成研究,服务于气候变化的适应及生态-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格鲁吉亚地理研究所格鲁吉亚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是苏联的一个重要的地理研究机构,成立于1933年,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这是一个专门从事山地地理问题研究,包括高加索和格鲁吉亚山地研究的科研机构。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9月1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在塔吉克斯坦科学院院长拉合莫夫的陪同下视察了距离塔吉克斯坦首都30公里的中国科学院中亚巩达拉山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与研究站。白春礼在参观和询问了国际观测标准的巩达拉野外生态观测系统观测项目、视察和听取了整个流域情况介绍和标本馆后指出,野外观测与研究网络是人类适应和面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科研基础设施,希望双方科学家加强合作,在气候变化、灾害防治、生态保护方面做出实质性  相似文献   

18.
岩溶地区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加之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敏感性,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迅速,岩溶水动力系统对人类活动及其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反馈敏感。岩溶地区人类活动导致的植被退化、石漠化等环境问题已对岩溶地区的水文水循环过程造成了严重影响,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岩溶地区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本文在对岩溶生态系统及水文环境特性分析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人类活动对降水—径流的影响、岩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岩溶地下水污染及水文模型在岩溶地区的应用等方面,概述了岩溶地区人类活动水文效应的相关研究现状与不足,总结了未来岩溶地区人类活动水文效应的5个研究趋势,并探讨了研究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球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世界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气候变化对水循环与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着重论述了目前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重点研究领域:水循环要素变化的检测与归因分析、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与水资源影响的定量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水循环与水资源的演变趋势预估、气候变化对极端水文事件的影响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策略;并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中的气候变化情景、水文模拟及陆-气模型耦合等重要技术手段。最后,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年学者山地科学与中国中西部开发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10月24日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资助,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比利时的海内外华人青年地理学者共计70余位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37篇,论文内涉及山地环境演化、山地环境的人地关系、山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退化山地综合整治及其相关技术、山地灾害及其减灾技术等21世纪山地科学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涉及的山地生态类型多、区域面广,展示了青年学者们关于山地科学与中国中西部大开发研究的最后成果。 本次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向岩教授、大会专家委员会主席四川省科协刘宝#院士、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副院长关晓岗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随后,大会进行了特邀学术报告和分组学术报告。 四川省西部开发办杨世佐处长在会上详细介绍了中国西部开发的有关议题;来自台湾国立屏东科技大学、国立成功大学的李锦育教授、蔡元芳博士等就台湾921震后灾区泥石流及其防治、水资源的环境等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海外的华人学者带回了国外地理信息科学及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等研究成果及进展情况。到会青年学者一致认为如何协调好人类对山地资源的需求山地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我国目前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中国中西部开发,也正是我国从事山区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们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会议期间,代表参观了成都府南河工程及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和泥石流模拟实验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