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谋武猛建立了北魏封建王朝文韬武略其共经历17帝文治武功其统治长达149年之久一、姓氏来源(一)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鲜卑族拓跋(亦称托跋)部拓跋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相传,黄帝有四妃,有二十五子,其中十二个儿子继承父姓姬姓,另外十三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  相似文献   

2.
王姓是中华民族姓氏文化最为渊远流长的一个,同时也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王姓主要有三种来源:一种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后来衍化为三支王姓族派。其中一支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另一支是东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因直谏被废为庶人,世  相似文献   

3.
寻根溯祖据《唐书》记载,杨姓的起源主要有四种。一种出自姬姓,这一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一支是以国为氏,另一支是以邑为氏。周宣王姬静的儿子尚父,被封在一个名叫“杨”(今山西省洪洞县)的地方,建立了杨国。到春秋时期,杨国被晋国所灭,杨国的后人为纪念故国从此姓杨。而晋国灭杨以后,将杨分封给了晋武公的孙子突,突被称为“羊舌大夫”。突的孙子叔向,有个儿子叫伯石,字食我。食我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其子孙便以“杨”作为自己的姓氏,史称杨氏正宗。第二种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少数民族)后…  相似文献   

4.
一、姓氏渊源1.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太师皇甫的后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周时期,有一著名的太师叫皇甫,亦称皇父。在古代,"甫"与"父"二字通假,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皇甫氏、皇父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传至  相似文献   

5.
史念海  费省 《地理研究》1986,5(2):102-102
自汉初至唐末的1100多年中,长安有670余年分别为汉、隋、唐等七个王朝的都城.以长安城为核心的约一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即今西安市七区六县)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它的农业、手工业生产高度发展,产品种类多、数量大,质量好.汉初至唐末,长安不作都城的时间约有430多年,在此期间,社会动乱,经济萧条,与立都时期形成强烈对照.本文较详细地描述了汉唐间不同时期长安地区物产分布状况,指出物品生产经历了盛-衰-复盛-复衰的演变过程.变化原因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即封建政权是否在此立都以及社会动乱是物产盛衰的决定性条件;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政策、户口的盛衰与物产的盛衰有直接联系. 本文从历史上证实了长安地区有发展多种经济的有利条件,认识达一点,或可对今日西安市的经济建设有所裨益.全文三万字,分为四部分,附图三幅.  相似文献   

6.
黄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8位,约有人口2899万,占全国总人数的2.23%。黄氏始祖,发源于今内蒙古西拉沐伦河流域,因崇拜鸟中的黄莺而自称“黄族”、“黄人”。后来黄人向东南迁徙进入山东半岛,与当地东夷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少昊金天氏的部落联姻,逐渐成为东夷部落里9支强族中的一支。今天黄姓人的起源大多从黄族融入少昊的东夷部落后说起。  相似文献   

7.
陕西韩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少历史人物与此城有关。其中最有名的当数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后人为纪念司马迁修建了太史祠。司马迁字子长,冯翊夏阳县(今陕西韩城)人。大约生于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卒于公元前90年(汉武帝征和三年)。其父司马谈在他六七岁时任太史令,他随父进京(长安)开始学习。到10岁时,遍读古书,20岁时开始游历祖国美丽河山,  相似文献   

8.
正砖埠镇位于沂南县南部,是中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智圣诸葛亮的故里。该镇古有阳国,今有阳都故城遗址;所辖27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中,有3个行政村(阳都、阳岚、洙阳)、4个自然村(向阳、大阳岚、小阳岚、洙阳)的村名含有阳字;此外还有一个古代称为岳阳湖的小平原。蕞尔一镇,阳字地名如此之多,全国罕见。下面谈谈这些地名。阳国周朝时期有一个国家,名曰阳国,为姬姓伯国。其都城在今阳都村、诸葛村、汪家庄一带。《春秋·闵公二  相似文献   

9.
《西部资源》2010,(3):57-57
<正>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渊率兵攻克长安,灭亡西晋。从此,我国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的割据时期。这一时期,统治内蒙古地区的割据势力,主要有代、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和铁弗匈奴等。  相似文献   

10.
郑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3位,约有人口101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78%。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汉族郑姓主要有四大来源:其一,源于姬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郑氏出自姬姓。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是与桓公,其地华州郑县是也。生武公,与晋文侯夹辅平王,东迁于洛,徒溱、洧之间,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后期我国民俗学家王大有先生研究认为:“华夏早期部落轩辕族、夸父族、少昊族以及殷商后裔都曾东渡美洲,是华人到达美洲的四大群落,从而使远古“传说”变成了历史信息的载体”。1.轩辕皇帝,华夏之宗,人文初祖。其族徽(图腾)为“天鼋”,轩辕在未统一中原时亦称“天鼋氏”,一些专家研究认为:距今5000~5500年间,轩辕族到过美洲。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11 ̄3世纪建立周朝的周人起源于陕西黄土高原,曾经是商朝的封国,受戎、狄人侵扰,迁徙到河谷平原,建都丰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朝按照京都的迁移分成两阶段,历史上称东迁以前的周王朝为西周(约前1046年 ̄前771年)共历三百多年,是中华帝国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其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随着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都邑从周原迁到今天长安县沣水西岸,建成丰京。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周王朝为了巩固…  相似文献   

13.
南阳 《中国地名》2013,(1):72-73
呼延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7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在史籍《汉书》中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这样记载:"呼衍氏、兰氏,其后有须卜氏,此三姓其贵种也。"在史籍《汉书·匈奴传》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在史籍《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记载:"异姓呼衍氏、须卜氏、丘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8—2015年CMORPH卫星与自动观测站的逐时降水量融合产品,分析了陕西地区5~10月降水量、降水频次、降水强度的日变化特征,以及陕西南北降水日变化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降水量和降水频次从南向北明显递减,地形作用下的纬向变化是陕西地区降水最重要的特征,但降水强度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两个高值中心分别位于陕南南部和陕北的东北部,EOF分析表明陕西南部夜雨特征明显。(2)陕西南部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降水强度日变化特征一致,均以夜晚至次日清晨为高值区, 而在中午前后达到最低值。陕西北部降水量、降水频次峰值则主要出现在上午,降水强度峰值出现在傍晚。区域对比分析表明,陕西南部降水量日变化主要来自于降水强度的贡献,而陕西北部日变化以降水频次的贡献为主。(3)陕西降水的南北分界线特征明显,34 °N以南地区降水日变化明显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夜间。34~37 °N之间的中部地区降水日变化较弱,37 °N以北地区降水的日变化特征和陕西南部相反。(4)除榆林、渭南和商洛东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地方白天的降水量都明显低于夜间的降水量,特别是陕南秦巴山区夜间降水量超过白天的一倍以上。  相似文献   

15.
高放 《中国地名》2015,(3):39-40
一、姓氏源流(一)源于塞种人。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尉迟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距今1600多年前,西北地区有一个氏族部落号"尉迟",其祖先是中亚胡人的一个分支,即后世的"于阗人",就是今称的塞种人。他们使用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于阗语,即于阗塞语,其族首领的世家姓氏叫做"Vi-ca",汉译音为"尉迟"。"Vi-ca"是冠在从汉朝时期开始立国的于阗国名前的头衔,其意是"征服者"、"胜利  相似文献   

16.
简论南海丝绸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天,每提起丝绸之路,人们很自然想起发自长安(今西安市)、洛阳,经河西走廊,穿过新疆中部,到达西亚各国的陆上丝绸之路。这条道路在隋唐以前是我国输出丝绸及其他商品的主要交通干线。 但应该看到,丝绸之路并非单一输出丝绸,实际上是一条中外通商大道。丝绸之路并非一条。据文献记载,早在纪元前,我国的丝绸就分别从陆、海两路向外传播,形成了多条海、陆丝绸之路。其中最重要的首推河西走廊上丝绸之路及南海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7.
西安地区第三层古土壤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野外观察发现,陕西西安地区的第三层古土壤是由3层构成的复合古土壤。通过对长安双竹村剖面及蓝田段家坡剖面的地层结构、磁化率、颗粒成分以及有机质含量的分析,可以把形成第三层古土壤的中更新世时段(330~272 ka B.P.)分为6个温湿、冷干阶段,构成为3个气候变化旋回。  相似文献   

18.
一、姓氏起源诸葛氏人口总数在我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300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440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6位。关于诸葛氏得姓之由,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综其所述,其来源大体有三:第一,源于封国。出自黄帝后裔葛伯的封国,属于以封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夏王朝时期,黄帝之支庶伯益的后代飞廉被封在葛地(今河南宁陵),建葛  相似文献   

19.
蓝田、长安人工林地土层含水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蓝田孟村杨树林和梧桐林、长安县韦曲镇南杨树林地与西安市南郊麦地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研究了0~600c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土壤干层特点与分布。实验表明,蓝田、长安地区在正常降雨年份人工林地土壤含水量从地表向地下呈现由高到低再到高的变化:12龄杨树林、14龄梧桐林、13龄和10龄杨树林地180~360c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平均为9.5%、9.3%、9.0和9.2%,发育了明显的土壤干层:麦地土层含水量较梧桐林和杨树林地明显高,无土壤干化的显示;在丰水年蓝田、长安地区人工林土层含水量与正常降雨年份林地土壤含水量显著不同,12龄杨树林、14龄梧桐林、13龄和10龄杨树林地180~360c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平均为22.5%、23.2%、22.5%和22.4%,土壤干层消失。这表明在降水量增加的条件下,土壤干层中的水分完全有可能恢复。土壤干层的发育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植被类型,植树造林和生态环境恢复,因此土壤干层水分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克里推河是塔里木盆地中深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内部的主要河流之一。克里稚河出山口后形成的冲积扇, 上部为砾石平原, 中部为亚沙土, 沙壤土的细土平原, 当前农业绿洲所在, 下部为盐土平原, 在野营以下, 河流又分成东西两支, 各形成东西两个干三角洲。在东部干三角洲上, 水系扇状扩散, 沿河两岸呈现胡杨、红柳灌丛的天然绿色植被带, 复合型沙丘链被流水切割, 形成孤立复合型沙丘散布面积约210Km2, 居民点零散分布其间。在西部干三角洲上, 扇状水系的干河床断续分布。河床内为密集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 两侧为吹扬的灌丛沙堆和有枯死的胡杨林地。并有历史上城镇废墟分布, 反映着历史时期曾有过人类活动。克里雅河下游上段(大河沿——于田地段)河漫滩部分受间歇洪水影响, 芦苇丛生, 尚未有沙丘发育。高出河床1.5-3m第一阶地为红柳灌丛和胡杨分布地区, 疏林地段有新月形沙丘、沙丘链和灌丛沙堆。高出河床8-10m第二阶地主要为红柳灌丛分布地区。并受外围流沙入侵影响和固定沙丘"活比"形成新月形沙丘、沙丘链与吹扬灌丛沙堆相间的景观。第三阶地已全为裸露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覆盖。再往外则系高大的复合型沙丘。下游中段(大河沿以北)为克里雅河下游扇状平原干三角洲, 水分条件较好, 成为沙漠中一片绿洲。只有被淤高干河床地段就地起沙已发育有新月形沙丘及初期诸形态。发育时间短(约在1960年以后形成), 并且是演变再活跃的场所。下游下段(三角洲尾端以北)已全为流沙覆盖。仅从枯死胡抚和红柳稚丛分布反映过去柯床痕迹, 最远一支可延伸至古老的塔里木河。克里雅河下游现代沙漠化过程加剧的主要因素是中游人为活动。增大用水量。下游水量减少, 环境恶化, 而不是大沙漠前移所造成的。听以, 改善下游天蛛绿洲生态环境时, 中游应分配合理水量给下游, 以保持下游干三角洲中天然绿洲生态平衡。下游保存完整的天然绿洲建议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