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本文计算并讨论了当13C以渐进注入方式进入氦燃烧壳层时,19F在小质量AGB星热脉冲中的核合成问题.采用小质量AGB星热脉冲的氢氦混合燃烧模型,中子源为13C(a,n)16O,质子则是脉冲开始时从氢燃烧壳层卷入的.对丰度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小质量AGB星的热脉冲中,19F是能够有效合成的,有效合成的温度T的范围为1.8≤D<2.8(T8=T/108K).采用小质量AGB星的挖掘模型,计算了AGB星大气中氟、氧等元素丰度的变化,较好地拟会了观测结果.对中子源的双脉冲机制,本文亦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以^13C(α,n)^16O及^22Ne(α,n)^25Mg作为双脉冲中子源,对于低质量AGB星,采用无分叉s-过程反应通道,结合最近恒星演化的计算结果,在各物理参量合理取值范围内,计算了了AGB星He壳层内,表面重核素的丰度,在此基础上将星风吸各模型同内禀AGB星核合成模型结合起来计算外赋AGB星重元素的超丰。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28M⊙和7M⊙恒星由主序到红巨星和AGB星阶段的演化.结果发现,湍流压的存在对质量较大的7M⊙恒星的内部结构有较大的影响,它将使氢燃烧壳层明显变厚并较早地消失;使恒星中心的温度降低;使HR图中的演化轨迹向温度降低和光度减小的方向变化;使氢壳层燃烧出现周期性脉动;氦壳层的热脉动周期变短等等.但是,对于质量较小的28M⊙恒星,湍流压的效应很微小.  相似文献   

4.
以13C(α,n)16O及22Ne(α,n)25Mg作为双脉冲中子源,对于低质量AGB星,采用无分叉s-过程反应通道,结合最近恒星演化的计算结果,在各物理参量合理取值范围内,计算了AGB星He壳层内,表面重核素的丰度,在此基础上将星风吸积模型同内禀AGB星核合成模型结合起来计算外赋AGB星重元素的超丰。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了2.8M⊙和7M⊙恒星由于主序到红巨星和AGB星阶段的演化,结果发现,湍流压的存在质量较大的7M⊙恒星的内部结构有较大的影响,它将使氢燃烧壳屋明显变厚并较早地消失,使恒星中心的温度降低,使HR图中的演化轨迹向温度降低和光度减小的方向变化,使氢壳层燃烧出现周期性脉动,氦壳层的热脉动周期变短等等。但是,对于质量较小的2.8M⊙恒星,湍流压的效应很微小。  相似文献   

6.
至今国际上对AGB星的超星风、热脉动及振动的理论研究工作中都忽略了湍流压的存在,然而对于一个整个外壳都处于完全对流的AGB星,湍流压是存在的,并且由于湍流压的存在将对气体压强、密度、温度以及各热力学量产生影响,因而对AGB星的超星风、热脉动及振动产生影响。本文以恒星结构演化理论中常用的混合程对流理论为基础,给出了湍流压以及考虑湍流压情况下恒星内部物态方程和各热力学量的表达式,并给出了判别恒星外壳产生动力学非稳定性的判据,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质量为2.8M⊙和7M⊙的恒星从主序到AGB星的演化。目的是研究有湍流压情况下AGB星的超星风及热脉动的机理。结果表明,对于7M⊙恒星,在红巨星及AGB阶段,湍流压可以达到总压强的30%,并且对恒星的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对于2.8M⊙恒星,在红巨星及AGB阶段影响较小。由于湍流压的作用,2.8M⊙和7M⊙恒星在AGB阶段和红巨星阶段,靠近表面的区域会出现动力学非稳定性,造成物质向外喷流,这就是AGB星和红巨星产生强大星风的物质损失的原因。研究还表明,湍流压效应造成7M⊙AGB星的氢燃烧壳层产生主周期为50年的脉动现象,同时使氦燃烧壳层的热脉动提前发生和周期变短  相似文献   

7.
低质量AGB星重元素的核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舸  彭秋和 《天文学报》1996,37(3):243-253
本文以(13)C(α,n)(16)O作为中子源,考虑到恒星核心质量随热脉冲数的变化及星风、超星风质量损失的影响,采用从(56)Fe到(210)Bi的无分支s过程反应通道,拟合了MS、S的重元素超丰.本文特别将恒星质量与AGB内S过程核合成模型结合起来讨论.结果表明质量较大的恒星因对流较强而稀释因子较大,MS、S星在轻、重S元素丰度关系图中分别落入四个不同区域,由此可以粗略估计这些恒星的质量.2.5M 的AGB星形成具有环状空腔的星体,最后演化成Tc—no单星,可以解释双星系统伴星为主序星的AGB星无Tc现象.  相似文献   

8.
蒋苏云 《天文学报》2005,46(4):380-397
建立了热脉动AGB星氦燃烧壳层源出现非稳定热核反应的判据,新判据包含 了丰富的物理信息,它不仅与热脉动AGB星氦燃烧壳层源的几何性质有关,而且与氦燃 烧壳层源的力学、热学和化学的性质都有关. 提出了热脉动AGB星氦燃烧壳层源非稳定热核反应的发生和消失的机理,它可表述 为:热脉动AGB星氦燃烧壳层源的局部区域出现对流不稳定区会触发非稳定热核反应的 发生,非稳定热核反应会促使氦燃烧壳层源急速膨胀,氦燃烧壳层源的急速几何形变会消 除非稳定热核反应. 用改进后的Kippenhahn恒星演化程序对5M(?)恒星进行了从主序星到热脉动AGB 星的演化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新判据能很好地反映5M(?)AGB星氦燃烧壳层源的热核反应 情况.并得出5M(?)热脉动AGB星在第6次热脉动周期阶段,被挖掘到热脉动AGB星 表面的元素主要是在温度lgT2/K<8.155和密度4.0相似文献   

9.
本采用国际上最新的辐射不透明度表,计算了有对流超射的两颗大中质量星从主序到中心氦燃烧结束阶段的演化,并和经典对流条件下的演化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恒星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中心氢、氦燃烧寿命,氢壳层源的特性都有明显变化,还注意到中等质量恒星的Tc-ρc关系对是否有对流超射较为敏感,并对这些变化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0.
3M⊙AGB星表面重元素丰度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彭秋和 《天文学报》1997,38(3):231-238
本文以13C(a,n)16O及22Ne(a,n)25Mg作为双脉冲中子源,对于质量为3M■、初始金属度为0.015的热脉冲AGB星,采用无分叉s-过程反应通道,结合最新恒星演化的计算结果、在各参量合理取值范围内,计算了表面重元素丰度和碳氧比(C/O)的演化并与观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就轻重s-元素丰度关系图和 C/O重元素丰度关系图而言,在各参量的合理取值范围内,理论计算曲线能够同时落入观测值区域之内,MS、S星和C星对应的平均中子辐照量范围是对AGB星的s-元素超丰影响较大。在达到渐近分布后才开始挖掘的合理假设下,其它因素(例如核心质量Mc、每次脉冲挖掘质量大小是否随脉冲数变化)对内禀AGB星表面重元素超丰影响不大。何时发生第三次挖掘对MS、S星的重元素超丰情况影响较大,但C星丰度几乎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国际上最新的辐射不透明度表,计算了有对流超射的两颗大中质量星从主序到中心氦燃烧结束阶段的演化,并和经典对流条件下的演化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恒星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中心氢、氦燃烧寿命,氢壳层源的特性都有明显变化,还注意到中等质量恒星的Tc-ρc关系对是否有对流超射较为敏感,并对这些变化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有拱星壳层的AGB星的红外辐射的双黑体模型并给出了便于似合某些AGB星的红外辐射的双黑体模型并给出了便于拟合某些AGB星的红外观测数据的数学表达式,应用Taylor级数方法解决了这一复杂非线性模型拟合的困难,从而得出了一些AGB星较合理的中心星及壳层的色温度和红外能谱曲线。  相似文献   

13.
曾艺蓉 《天文学报》2003,44(2):103-109
研究了可以影响蓝回绕(blue loops)的各种主要因素,发现蓝回绕的形状和中心氦燃烧阶段的总产能率的变化相关联,而总产能率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壳层氢燃烧和中心氦燃烧产能率的变化,所以蓝回绕主要与壳层氢燃烧和中心氦燃烧产能率的变化相联系,壳层氢产能率的变化主要与氢丰度变化区(μ-梯度区)的氢丰度分布轮廓(X-proflle),μ-梯度区的温度,以及外对流区的深入程度密切相关,氦核的大小和温度会影响中心氦燃烧产能率的变化,中心氦燃烧产能率的变化不仅对总产能率的变化有贡献,而且也会影响壳层氢燃烧产能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张凤华  周贵德  张波 《天文学报》2008,49(2):133-143
根据13C辐射燃烧的低质量AGB(Asymptotic Giant Branch)星s-过程核合成模型,考察了氦壳层核合成区域中子辐照量分布(以下简称DNE)的特点.结果表明,该模型的DNE同以前的对流核合成模型一样仍然非常接近指数分布,但是每个脉冲的中子辐照量△r和平均中子辐照量To之间的关系却不再是To=-△T/lnr,而近似为To=-△r/ln{q[1.0020 0.6602(r-q) 4.6125(r-q)2-10.8962(r-q)3 13.9138(r-q)4]}(r为重叠因子, q为13C壳层占氦壳层的质量比例).该式从DNE角度将辐射s-过程恒星模型和经典模型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5.
中等质量恒星在赫罗图中由E-AGB星进入TP-AGB星的分界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雅芳  蒋苏云 《天文学报》2011,52(4):275-287
通过对3~10 M_☉恒星在赫罗图上演化轨迹的研究,分析恒星内部氦壳层燃烧峰值处能量、密度、温度、氦壳层表面光度与恒星表面光度比及恒星半径的变化,给出了中等质量恒星由早期AGB星演化至热脉冲AGB星阶段在赫罗图上的分界点,与119颗碳星的观测结果吻合得相当好.同时提出:在恒星演化至该分界点之后,其星风物质损失公式可能需要引入一个与表面光度无关的量以主导超星风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考虑湍流压效应下5 M_☉恒星的结构和演化及星风物质损失率的分析,发现湍流压在热脉冲AGB星阶段对星风物质损失影响较大,从而使得热脉冲AGB星的湍流压不可忽略,进而提出了影响热脉冲AGB星星风物质损失的可能的物理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流行的~(13)C壳层(~(13)C pocket)在热脉冲间隔期间辐射燃烧的低质量AGB(Asymptotic Giant Branch)星s-过程核合成模型,其核合成区域的中子辐照量分布可视为指数形式,平均中子辐照量τ0和模型参量之间的关系为τ0=-?τ/ln[q/(1-r+q)],式中?τ为每次照射的中子辐照量,r为重叠因子,q为~(13)C壳层占氦中间壳层的质量比例.利用文献中参数化AGB星s-过程核合成模型对20颗CEMP(Carbon-Enhanced Metal-Poor)-s和CEMP-s/r星观测丰度的拟合结果,对该平均中子辐照量计算公式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并初步探讨其在重元素s-过程核合成理论研究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辐射s-过程核合成机制下,对于经历连续多次中子照射的CEMP星,公式是适用的;和参数化AGB星s-过程核合成模型结合,公式可以作为单辐照或特殊CEMP星的一个有效筛选工具.考虑到~(13)C壳层的不确定性,公式在理解CEMP星中子俘获元素观测丰度产生的物理条件方面的作用值得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流行的13C壳层(13C pocket)在热脉冲间隔期间辐射燃烧的低质量AGB(Asymptotic Giant Branch)星s-过程核合成模型,其核合成区域的中子辐照量分布可视为指数形式,平均中子辐照量τ0和模型参量之间的关系为τ0=-?τ/ln[q/(1-r+q)],式中?τ为每次照射的中子辐照量,r为重叠因子,q为13C壳层占氦中间壳层的质量比例.将该公式应用到26颗钡星样品星,对其可靠性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对26颗Ba星的中子辐照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式是可靠的;26颗Ba星中,至少有8颗星的AGB伴星具有指数形式的中子辐照量分布,有12颗星极有可能经历指数中子辐照,有4颗星更倾向于经历单辐照;26颗Ba星的AGB伴星中,大多数在s-过程核素丰度达渐近分布前可能只经历很少次数的中子照射.  相似文献   

18.
钡星的形成机制(Ⅱ)Monte Carlo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文章Ⅰ所建立的钡星形成的完备模型进行了MonteCarlo分析,并同观测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大部分强钡星可能产生于星风吸积过程、星风暴露过程和稳定的洛希瓣物质交流过程,而大部分中等钡星可能产生于星风吸积过程和星风暴露过程.银河系中钡星的数量、轨道周期分布和质量函数分布在本文各种模型计算结果范围之内.模型还预言钡星轨道周期与污染因子相关.模型给出,银河系中钡星的诞生率为002/年左右,亮于10个星等的钡星大约有6000颗,强钡星的平均质量为18M⊙左右,而钡星的白矮星伴星平均质量为060M⊙.另外,结果还显示,星族IAGB星热脉动开始较早,星风有潮汐增强效应存在(B~500),s过程最大恒星质量为2M⊙左右.  相似文献   

19.
天体物理学家第一次成功地计算中等质量恒星演化到中心氦燃烧阶段,就发现蓝拐现象,它是赫罗图上形成黄巨星分支的重要理论条件。但由于蓝拐对很多输入物理,如对流的混合长理论,对流超射,初始元素丰度等都十分敏感稍稍不同就会抑制或触发蓝拐,因此蓝拐的激发机制一直没有满意的理论。本文回顾了蓝拐的研究历史,并对中等质量恒星在演化过程中的蓝拐的激发机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给出一个蓝拐整个过程的物理图象。本文探寻了氢燃烧核反应的CNO循环过程对蓝拐的影响,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处理CNO循环,在第一种模型中保持^14N丰度不变;而在第二种模型中计算了^16O向^14N的转化过程。结果模型一中出现了蓝拐而模型二中没有蓝拐。在对两种模型的比较中,我们进一步研究蓝拐的触发机制。我们注意到蓝拐的一个重要特性,恒星内部的核反应产能增加决定了蓝拐光度的上升;同时对于一个内部产能恒定的恒星,恒星外壳的膨胀和收缩将决定恒星表面的有效温度。根据这点,对恒星内部和外壳的各种物理量进行了研究,并着重注意了恒星外壳对内部产能变化的反应。我们发现RGB阶段产生的氢丰度不连续区的跳变是恒星光度上升的一个关键因素,当氢壳层的外边缘接触到氢跳变的时候,突然增加的氢丰度使氢燃烧壳层变宽,产能也增大。氢壳层产能的增加伴随着氢壳层温度的增加,过多的热量需要传输,使氢壳层膨胀,这样密度降低就可以控制氢壳层燃烧稳定增加。我们发现恒星外壳遵循位力定理,位力定理结合光度公式,决定了中心氦燃烧期间光度上升时只有两种选择,外壳膨胀有效温度变小,或者外壳收缩有效温度上升。恒星外壳对内部产能增加的响应,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外壳的对流程度。对流居优的外壳,氢壳层过多的热量导致外对流继续发展,有效温度下降,恒星沿RGB向上移动;辐射居优的外壳将升温提高自己的热传导能力,并发现恒星是否发生蓝拐取决于一个关键的值ηcrit,RGB底部η值小于ηcrit的模型将有蓝拐,ηcrit值在0.3-0.5之间,并与恒星的总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依靠本文得出的蓝拐机制,我们对一些影响蓝拐的物理因素做了解释。主序期间的中心对流以超射导致氢跳变也将离中心远,氢燃烧壳层将难以到达氢跳变,蓝拐向蓝延伸的距离也就短了。外对流超射使氢跳变的位置更靠近中心,氢壳层可以在较早的时间到达氢跳变,蓝拐产生的可能性增大。质量损失将把恒星表面的物质抛弃,使恒星的氢轮廓处于温度更低的位置,氢壳层向氢跳变移动的速度减慢,从而压制蓝拐。OPAL不透明度较大的区域产生额外的对流区,η较大,实现蓝拐过程比LAOL的更难。本文第一章概述中等质量星的演化,蓝拐和各种输入物理关系,包括了不透明度,对流超射等对蓝拐的影响,介绍已有的蓝拐激发机制,蓝拐的重要性。第二章对CNO双循环核反应对中等质量星的产能贡献和CNO循环的处理方法进行介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初步分析。第三章通过对两个典型恒星演化模型的比较描述了蓝拐的物理机制。第四章总结了整个工作。  相似文献   

20.
根据vanderVeen(1988)划分的IRASPSC的IRAS双色图区域选择了一批富氧AGB星的样本,对其银河系分布进行的分析表明:它们属于盘星系,主要分布在旋臂上,将其旋臂结构与已知的HII区的旋臂结构进行拟合,得到这批富氧AGB星的平均光度为8300L⊙(Ro=8.0kp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