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详细讨论了在Blandford-Znajek过程中吸积盘中心黑洞的角动量和质量的总变化率与质量吸积率和能量提取率之比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BlandfordZnajek过程对黑洞吸积盘内边缘半径r_(ms)演化的影响,并证明在此过程中中心黑洞的熵总是增大的。  相似文献   

2.
分别在薄盘和厚盘两种情况下,详细讨论了Blandford-Znajek过程对黑洞吸积盘内边缘半径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心黑洞的无量纲角动量演化到某一临界值时,黑洞吸积盘的内边缘半径的变化率将由负变正,尽管 内边缘半径的极小值出现在Kerr黑洞的能层的外边界上,但内边缘半径仍不可避免地会演化到Kerr黑洞的能层中去。  相似文献   

3.
汪定雄 《天文学报》2000,41(1):15-22
分别在薄盘和厚盘两种情况下,讨论吸积盘的中心黑洞在顺行积和逆行吸积中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黑洞的温度和熵在逆行吸积与顺行吸积中的演化特征很不相同;在顺行吸积中黑洞的温度单调减小,而在逆行吸积中黑洞的温度存在一个极大值;在吸积的全过程中,黑洞的熵始终是增加的,而且逆行吸积中黑洞熵的变化率要比顺行吸积中的黑洞熵的变化率大得多,此外还讨论了在吸积过程中,黑洞质量的相对变化与黑洞自转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分别在薄盘和厚盘两种情况下,详细讨论了Blandford-Znajek过程对黑洞吸积盘内边缘半径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心黑洞的无量纲角动量演化到某一临界值时;黑洞吸积盘的内边缘半径的变化率将由负交正.尽管盘的内边缘半径的极小值出现在Kerr黑洞的能层的外边界上,但内边缘半径仍不可避免地会演化到Kerr黑洞的能层中去.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广义相对论讨论了黑洞吸积盘内边缘半径r(ms)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吸积盘的中心黑洞在由Schwarzschild型向极端Kerr型演化的过程中,黑洞的角动量变化对r(ms)的影响始终比黑洞的质量变化对r(ms)的影响大。在此过程中r(ms)始终是连续、单调减小的。本文得出r(ms)对时间变化率的取值范围,并对其物理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Thorne工作基础上讨论了吸积盘中黑洞的有关参量的演化,以及由Schwa-rzschild黑洞吸积盘向Kerr黑洞吸积盘演化过程中对吸积盘辐射通量的影响,最后针对几个典型的辐射过程,分别讨论了黑洞吸积盘在牛顿框架中的温度分布方程与广义相对论的温度分布方程的热不稳定性,并给出此类问题的热不稳定性的判据。  相似文献   

7.
肖看  汪定雄  雷卫华 《天文学报》2002,43(2):178-188
采用等效电路模型讨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磁场对黑洞的旋转能量和角动量的提取机制;Blandford-Znajek(BZ)过程和磁耦合过程,在研究磁化吸积盘中心黑洞自转参量演化特征的基础上,详细比较了纯吸积过程,BZ过程和磁耦合过程对黑洞吸积盘放能效率的贡献,结果表明,磁耦合过程是提取黑洞旋转能量重要的新机制,其放能效率与BZ过程几乎相等,在黑洞自转不是特别大的情况,纯吸积过程的放能效率高于BZ过程和磁耦合过程的放能效率,但是当黑洞自转接近极端Kerr黑洞的自转状态时,放能效率主要由BZ过程和磁耦合过程贡献。  相似文献   

8.
汪定雄 《天文学报》1999,40(2):199-205
在同时考虑薄盘吸积与BlandfordZnajek过程的条件下讨论了黑洞吸积盘的的演化,并指出黑洞的无量纲角动量a是标志黑洞吸积盘演化特征的重要参量.得到描述黑洞自转的3个特征值:(1)aI≈0.983标志在薄盘吸积与BlandfordZnajek能量提取机制的作用下,中心黑洞的无量纲角动量a演化的上限;(2)aII≈0.940对应于黑洞薄盘内边缘半径rms演化的极小值;(3)aIII≈0.824对应于活动星系核射电噪度(radioloudnes)的极大值  相似文献   

9.
利用Blandford-Znajek过程,得出了黑洞自转与活动星系核射电噪度的关系.在假设AGN喷流的射电功率主要来自于所提取的黑洞旋转能量后,根据Falcke和Bier-mann提出的喷流-吸积盘耦合机制,估算了AGN喷流的最大射电辐射功率.通过与PG类星体样本中强射电源观测结果的比较,进一步证实强射电类星体除了其喷流方向与视向的夹角很小外,其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很可能是自转很快的旋转黑洞.  相似文献   

10.
红移、中心黑洞质量和吸积率是活动星系核演化的重要参数.利用反响映射法计算了172个类星体和Seyfert星系样本的中心黑洞质量,并分析了中心黑洞的质量、红移、爱丁顿吸积率的分布,进而验证了从类星体过渡到Seyfert星系的演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对吸积流的数值模拟工作证实了在星风吸积中吸积盘的存在。本文在此基础上,讨论具有早型伴星的X射线脉冲星吸积过程中吸积盘与球吸积流的相互作用。我们发现,盘吸积率和球吸积率的相对变化可以导致吸积盘和吸积矩的改变,从而解释了这类脉冲星脉冲周期的复杂变化,我们以典型星VelaX-1和A0535+26为例分别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Thorne工作的基础上讨论了吸积盘中黑洞的有关参量的演化,以及由Schwarzschild黑洞吸积盘向Kerr黑洞吸积盘演化过程中对吸积盘辐射通量的影响,最后针对几个典型的辐射过程,分别讨论了黑洞吸积盘在牛顿框架中的温度分布方程与广义相对论的温度分布方程的热不稳定性,并给出此类问题的热不稳定性的判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Blandford-Znajek过程,得出了黑洞自转与活动星系核射电噪度的关系,在假设AGN喷流的射电功率来自于所提取的黑洞旋转能量后,根据Falcke和Biermann提出的喷流-吸积耦合机制,估算了AGN喷流的最大射电辐射功率,通过与PG类星体样本强射电源观测结果的比较,进一步证实强射电类星体除了其喷流方向与视向的夹角很小外,其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很可能是自转很快的旋转黑洞。  相似文献   

14.
黑洞是广义相对论理论预言的天体,也是很多天文现象,如类星体、活动星系核、喷流、吸积盘的中心引擎。根据广义相对论,宇宙中的黑洞可以由质量和自旋两个参数来描述。对比黑洞质量的测定,自旋的测量较为困难。但自旋的方向与很多天文现象密切相关。如果黑洞自旋方向与吸积盘的转动方向一致,将形成正向吸积的天文现象;反之,如果黑洞自旋的与吸积盘的转动方向相反,将形成逆向吸积的天文现象。利用宽线区尺度与光学光度之间的关系,最近的研究发现了逆向吸积盘的可能候选体。利用双黑洞并合的物理图像提出了一种逆向吸积盘的物理形成机制,并定量计算了相关的逆向吸积盘形成率。发现了超大质量双黑洞系统的质量比分布与类星体逆向吸积盘的形成率之间存在定量关系,该定量关系可以通过未来的空间引力波探测以及逆向吸积盘的探测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大质量黑洞吸积盘的自引力,用薄盘位形上积分的方法计算了吸积盘自引力的径向与垂向分量,着重讨论了径向自引力。主要结果为:对于大质量黑洞(M~10~8—10~(10)M_⊙)吸积盘,在(R/R_g)~10~5—10~4的距离上,径向自引力会超过中心天体引力。在这个距离上,吸积盘的动力学结构完全不同于开普勒盘。提出了径向自引力不稳定扰动作为一种能源机制。本文还得到吸积盘自引力与中心天体引力量级比较的两个判据,并由此得到大质量黑洞吸积盘外半径的近似解析估计。本文结果可用于类星体和星系核吸积盘。  相似文献   

16.
用径移主导吸积流模型(ADAF)不仅可以成功解释很多低吸积率天体的连续谱辐射,也可以说明X射线波段的谱线发射,而后者目前尚少有讨论。以黑洞X射线双星GX339-4处在低吸积率的宁静态情况为例,计算了它的铁线发射,表明在ADAF情况下的确可以产生足够强的可以在观测上检测的类氢和类氦铁Kα线。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收集数据,用标准α盘模型法、短时标光变法、连续波混响滞后法、微引力透镜法分析了活动星系核吸积盘辐射区半径,并对4种方法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将耀变体和类星体参数比较,发现两个子类的中心黑洞质量、光度和吸积盘辐射区半径都没有明显差别。选择高光度源进行研究,出现了两个子类以上参数无明显区别的情况;(2)短时标光变法得到的吸积盘辐射区半径比和黑洞质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3)连续波混响滞后法得到的吸积盘辐射区半径比对黑洞质量的依赖性高于标准α盘模型法,对于无法确定中心黑洞质量的源,可以利用连续波混响滞后法得到吸积盘辐射区半径;(4)微引力透镜法得到的吸积盘辐射区半径比和黑洞质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且该方法只适用于存在微引力透镜效应的类星体;(5)这些方法从观测上证明了吸积盘辐射区半径与黑洞质量存在相关性,验证了标准模型成立。为进一步在观测上寻找这4种方法所需要的源提供了理论指导,对活动星系核的吸积盘辐射区半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低红移SDSS类星体(0.025z0.5)的辐射效率。首先利用类星体中心黑洞的质量估计,通过薄盘吸积模型估计了每一个类星体的吸积率。其次根据光学波段的观测光度,利用经验的类星体全波段模板谱估计了每个类星体的热光度。最后由估计的吸积率和热光度得到了每个类星体的辐射效率。发现低红移SDSS类星体的辐射效率与黑洞质量强相关,并满足ε∝M0.63。这一结果与Davis和Laor(2011)对PG类星体样本得到的结果一致。进一步讨论由于辐射效率估计中各种假设可能引入的偏差及其对ε与M关系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虑吸积和Blandford-Znajek过程的影响,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的无量纲化角动量最终要演化至一稳定值,也就是说中心黑洞不会演化至极端Kerr黑洞,即不会打破热力学第三定律.这一演化过程对厚、薄两种不同几何结构的盘是相似的,即从性质上说其不依赖于盘结构.无量纲化角动量最终稳定值的大小由BZ过程的强度和吸积盘的几何结构确定.  相似文献   

20.
喷流的形成与黑洞吸积向来密不可分。分析黑洞吸积率与其喷流能量的相关性对研究黑洞内部结构以及喷流形成的具体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文献资料中收集了24个数据源,这些源包含了13个射电选BLLac天体(RBL)和11个平谱射电类星体(FSRQs)。通过样本数据研究黑洞吸积率与喷流能量以及γ射线流量密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24个活动类星体的吸积率与喷流能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与Allen等得出的结论相同;(2)射电选BLLac天体与平谱射电类星体的喷流能量分布存在一定差异;(3)射电选BLLac天体的吸积率与γ射线流量密度相关性并不明显,但平谱射电类星体的吸积率与γ射线流量密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喷流能量不仅与黑洞质量有关,同时也很可能与黑洞的吸积存在关系。黑洞喷流的形成很可能是黑洞质量与吸积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研究结果与其他方法获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