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图》1990,(3)
1.最早的石刻地图——春秋时的鲁国人鲁班创造的《九州之图》。 2.最早的城邑地图——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城邑图》。 3.最早的地图制图理论——西晋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 4.最早表示历代区域沿革的历史地图集(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图集)——裴秀主持编制的《禹贡地域图》。  相似文献   

2.
《禹贡地域图·序》读后一感阙维民(杭州大学地理系)裴秀是我国传统地图学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在实践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制图六体”原理,具有划时代意义。除了地图投影和经纬线之外,“制图六体”已基本涉及到其它有关现代地图绘制的重要原理,成为酉...  相似文献   

3.
晋代裴秀是我国制图鼻祖,它总结了晋以前的一切制图经验,创造了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制图六体”。作有禹贡地域图十八篇,禹贡地域图就是依  相似文献   

4.
白成军  韩旭 《测绘学报》2013,42(3):447-452
西晋人裴秀的《制图六体》是研究中国古代测绘技术发展历程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本文基于以往研究成果,结合裴秀编制《禹贡地域图》的基本方法和缘由,充分考量当时的测量技术发展水平,对《制图六体》进行了整体析读,在此基础上指出:作为六体核心的“准望”是中国古代所有精确测量的泛称,《制图六体》是以裴秀为代表的地图编绘者对地图测绘提出的基本要求总结,也是裴秀时代采用“计里画方”的绘图方法、利用区域地图结合文字考证绘制全域性地图的最好诠释。这一研究,补正了以往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齐阳  曾荣桂 《地图》2003,(6):62-63
在国家测绘档案资料馆里,珍藏着一幅《京杭运河全图》。这幅图长798厘米,高19.8厘米,图上未注明绘制年代和作者。有关学者根据图上的内容、绘制风格及所用纸张考证鉴定,该图系清朝河道官员于光绪初年实地绘制,是清河道官员进呈的运河形势图,属原绘真品。《京杭运河全图》是采用西晋地理学家裴秀所提出的“制图六体”法则(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绘制的。该图详细地绘出了北起北京通州南至杭州绍兴府的古今中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的  相似文献   

6.
牛汝辰 《测绘科学》2007,32(6):202-203,170
此文是作者继前几年发表《清代测绘科技的辉煌及其历史遗憾》一文的续文。此文回顾了自秦代至元代我国地图测绘的主要成就,特别是我国领先于世界的地图成果,这包括秦代大型地形模型图,东晋裴秀的"制图六体",宋代的石刻《禹迹图》和地形模型图,元代朱思本的画方地图《舆地图》和札马鲁丁的世界第一个地球仪等。可以说自秦至元我国的地图测绘技术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7.
《地图》1993,(4)
中国地图测绘,自晋代裴秀以后多沿袭旧法,直至清初康熙年间,才吸收了西方的测绘技术,绘制出第一幅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皇舆全览图》是在清康熙帝玄烨主持下测绘的全国地图。康熙十二年至三十六  相似文献   

8.
正在德清历史上,有一位名人并不为大家所熟知,他是清代著名的地理学家、经学家胡渭。胡渭,清初(1633~1714)德清人。胡氏属明清时期德清望族,胡渭,字朏明,号东樵。笃志经义,尤精地理之学,康熙三十六年(1690)撰《禹贡锥指》。《禹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地理著作,宋元以来注释者不下数十家,《四库全书》评价:以胡渭《禹贡锥指》为最善。康熙帝南巡,曾进御览,赐"耆年笃学"匾额。梁启超评价:是研究古地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地图学的发展在世界地图学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传统,而指导我国古代地图学发展的是裴秀(223—271年)所提出的“制图六体”理论。裴秀是西晋杰出的地图学家。自幼好学,才华出  相似文献   

10.
裴秀(公元223~271年)是西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地留学家,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祖父裴茂是东汉尚书分,父亲裴潜是魏国尚书令。裴秀少时聪敏,喜欢读书,有风操。八岁时就能写文章。当时许多人把裴秀比之为颜渊、冉有、于夏等人,并有谚语说:“后进领袖有裴秀。”晋武帝司马炎继承王位后,拜他为尚书分,后升为司空(相当于宰相)、左光禄大夫。裴秀博学广闻,居于谋臣要位。他创制朝廷礼仪,又陈述刑政要点,多数为朝廷所采用,并且成为定制。他在住四载,是当时有名望的三公之一,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裴秀除辅助皇帝…  相似文献   

11.
毛元元 《地图》1999,(4):42-45
唐宋时期唐宋时代,制图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家明令规定各道、州、府定期更新地图内容,并向朝廷造送,全国上下对地图工作十分重视,设置了制图机构和专门从事地图编绘的画工,编纂了不少全国性地图。保存至今的唐宋地图,成为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的制图实践中,涌现了一些对地图的测绘技术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唐代的贾耽和宋代的沈括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贾耽(730~805年),沧州南皮人,曾任宰相13年。公元801年,他指导编制《海内华夷图》,该图宽10m,高11m,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绘制。这一巨幅唐代全图,比裴秀…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把苏州保存的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石刻的城市平面地图——《平江图》,当成我国最早的城市平面石刻地图。殊不知还存有比它早数十年的城市平面石刻地图,那就是《鲁国之图》。据《湖北通志》和《湖北金石录》记载:兴国(今湖北省阳新县)州学中存有一块石刻地图——《鲁国之图》,为南宋  相似文献   

13.
《兴庆宫图》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离宫——兴庆宫的宫院地图,刻于石碑上。图碑高70厘米,宽62厘米。据考证此图系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吕大防命刘景阳、吕大临、张佑绘制。现存陕西省碑林博物馆。 在一些文献中,屡屡提及吕大防之《长安图》,而吕大防《兴庆宫图》就鲜为人知了。其实这两幅图有着密切关  相似文献   

14.
文摘     
《地图》1988,(1)
1987年11月3日《科技日报》科学版“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87)题为“定量制图学”。作者罗伯特·坦普尔指出张衡写过一本名为《算罔论》的书,明显地含有精确使用地图坐标的基本原理。汉朝正史说他“网络天地而算之”,这使“制图科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裴秀是张衡在制图科学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15.
孙果清 《地图》2004,(6):90-91
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地图集应该是西晋裴秀的《禹贡工域图》十八篇,这十八篇地图可以说是世界上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部以历代政区沿革为主的历史地图集。可惜图已失传。而今现存最早的莫过于宋代的《历代地理指掌图》。  相似文献   

16.
朱炳贵 《地图》1999,(1):43-44
我国晋代杰出的地图学家裴秀创立的“制图六体”是我国古代绘制地图的系统理论和原则,奠定了我国古代地图学的理论基础。然而,其后的数百年间,这一理论一直无人问津,我国地图学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进人唐朝,随着科学文化的大发展,地图学也得到了发展,取得I很大成就。贾既是其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装秀的制图理论,编撰了许多地图、著作,为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生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卒于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贾耽年轻时就“好地理学”,且博闻强记…  相似文献   

17.
《地图》1989,(1)
现在西安碑林中保存着我国古代地图中的珍品——宋代制作的“禹迹图”和“华夷图”它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两图同刻在一块石碑的正背两面,正面是“禹迹图”,背面是“华夷图”。二图尺寸大小一样,长宽备约0.77米。“禹迹图”于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绘制。于南宋阜昌七年(公元1137年)四月刻石。“华夷图”于宋神宗王朝(公元1068年——1085年)时所做,阜昌七年十月刻石。  相似文献   

18.
《地图》1997,(1)
《禹贡》系《尚书》中一篇,记载夏禹九州之山川、物产、土壤、贡赋、运道等,为我国早期地理名著之一,为历代学者所重视。“禹贡所载随山浚川之图”(参见本期封面)是宋代学者复原禹贡山川的历史地图之代表作。原因雕版墨印。图中表现的地域西起昆仑山,东至大海,南至海南岛、越南及老挝北部,北及朔漠。内容有禹贡九州及各州的山脉、河流、湖泊、四夷、九州及其范围等地理事物。其中山有43座,河有32条,湖泊有9个,以及岛夷、和夷、仍夷、淮夷、渠搜、交南、太原、为滨、河东、东原、东陵、三巡、龙门、壶口、九江、三江、九河等重要…  相似文献   

19.
走遍南京TM系列地图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金奖后,其编图理念和手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编者在市场和市民的要求下,编制了走遍南京TM系列地图的又一作品——《南京详图》。本文对该图的设计、编制过程进行了回顾,并对编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20.
前些日子翻看《禹贡》半月刊.一篇文章的标题映入眼帘,让我眼前一亮,霎那间有一种被子弹击中的感觉。这篇文章就是1936年1月16日出版的第4卷第10期《禹贡》上的《河南省民权县设治始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