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我国综合授时赤经星表(简称CTC),是利用我国五个天文台站(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陕西天文台以及上海天文台的海南岛临时观测站)的五个光电中星仪和一个目视中星仪测时资料综合而成的.该星表共包括星等范围为0.~m1-6.~m6,赤纬区间为-30°- 66°的1156颗恒星。该星表以FK_4星为基础进行了恒星赤经的个别改正和系统修平,未进行春分点改正和没有建立自己自行系统,因此是一个相对星表.该星表采用了3-5年的观测数据,总观测星次达76847次,从而达到了比较高的精度,尤其是在赤纬带-5°- 56°范围内的1043颗星,其定位精度一般均优于±4ms.在本文中给出了CTC星表的编算方法及其精度.由于CTC星表已专刊发表,本文仅发表CTC星表的三个台站以上观测过恒星的赤经位置(1975.0历元),观测历元,观测次数,赤经位置的总精度σ及内部精度m,以供今后星表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2.
1978年初至1981年初,我们用陕台光电等高仪(Ⅰ型)进行了专门的星表观测。获得的星表包括777颗两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赤径改正△α和赤纬改正△δ。其中有FK4星357颗,FK4supp星189颗,GC星231颗。对于|cosq|≤0.3的星没有计算△δ。所有FK4星△α、△δ的平均精度分别为±0.0036和±0″.063。另外,还给出了43颗一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赤经改正△α和2颗星的赤纬改正△δ。为有效地扩充待测星数,除在时间、纬度观测纲要即基本组(2小时一组)内插入适当数目的待测星外,我们增加了星表组(1小时一组)。观测方案是:星表组——基本组——星表组——星表组——基本组——星表组或者星表组——基本组——基本组——星表组。星表的系统完全由基本组的FK4星决定。将各基本组化到平均系统以后,所有的星表组及基本组内的插入星直接相对于这个平均系统求其残差平均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苏联测地星表(CGS)进行了较全面的统计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统计了CGS星表的内部精度,并分析了该星表的误差分布特性.主要结果列于表3和表4.2.利用1098颗CGS和FK4_(sup)的公共星,计算了CGS与FK5星表的系统差.CGS星表相对于FK5星表的系统改正,分别列在表7-9中.3.CGS星表中恒星位置和自行参数误差较大(相对于KF5星表)的一些星,分别列于表10.1、表10.2和表11.对这些大的误差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在这基础上我们指出了在使用CGS星表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作者利用1978年1月至1981年6月期间陕西天文台光电等高仪(Ⅰ)的专门星表观测资料,归算了820颗恒星的星表位置改正Δα和Δδ。文章介绍了观测方案、归算方法以及仪器某些系统误差的分析等。所得到的818颗星的Δα和568颗星的Δδ的平均内部精度分别为m_(Δα)=±0~S.0043,m_(Δδ)=±0″.072。  相似文献   

5.
李正兴 《天文学报》1998,39(1):40-51
本文介绍GC星表相对于FKS星表的系统差及其计算方法,对星表系统差中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FK5系统内建立一个新的暗星系统(RFK5ex).(2)GC星表中的暗星相对于RFK5ex的系统差.(3)GC星表中的亮星相对于FK5bas的系统差.(4)GC星表中的暗星系统与亮星系统的差别,以及GC星表系统差改正中的一些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利用北京天文台具有CCD终端的60cm光学望远镜(V波段)观测射电源的光学对应体,得到了0716+714和0839+187精确的光学位置。参考星表采用拉帕尔玛(LaPalma)的18cm全自动子午环观测资料编制的CAMC星表,该星表是FK5星表系统。两颗源位置的内符精度约为0.″19,与其他作者给出的光学和射电位置观测结果分别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本以复盖鬼星团区域的6张AC底片为第一期底片,1986年用佘山40厘米望远镜拍摄的7张鬼星团底片为第二期底片,作在1991年发表的鬼星团中心区域257颗星的J2000.0位置和自行星表为参考星表,算出了296颗AC星的赤经自行和赤纬自行,精度好于±0″.005/年,大多数星达±0″.001/年左右。  相似文献   

8.
用蒙特卡罗方法对佘山40厘米望远镜射电星的观测模拟,由照相测定的自行来估计依巴谷星表和光学星表自行间联系的精度。结果表明由90颗星估计的联系精度为0″.16/百年。  相似文献   

9.
采用上海天台佘山40cm折射望远镜所拍摄的6张底片,以PPM星表作为初始参考星表,按中心重叠法进行了归算,得到河外星系NGC7302的位置与自行,以及周围天区11颗星的高精度位置和自行,它们的标准误差均好于30mas和0.7mas/a。其中有4颗是依巴谷星,它们的赤经和赤纬自行精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024ms/a和0.21mas/s。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中国光电等高仪系统的等高总星表(GCPA)。它以光电等高仪得到的四部初始星表的系统差组成赤经和赤纬综合系统,再将用Danjon等高仪得到的四部初始星表归化到综合系统上。总星表共有1579颗星,1541个△α值,1131个△δ值.所有△α和△δ的平均精度分别为±3.3ms和±0.058,其中FK4星的相应值分别为±2.3ms和±0.042.由两个和两个以上仪器观测得到的FK4星有485个△α值和349个△α值,其外部符合精度分别为±3.8ms和±0.041。最后给出了由GCPA确定的FK4的系统改正,并与有关星表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下表所载的小行星定位照相观测,係1955年下半年内,利用佘山观象台直径40厘米,焦距690厘米的折光远镜所作的;每一观测所用三颗比较星的位置,通常取自摄影星表(Carte du Ciel),间或亦取自德国天文学会星表(A.G.C.)或耶鲁星表(Trans.of the Yale Univ.)。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发表中国天文年历中92颗非FK5恒星的精确位置和自行。这些星的位置和自行参数是利用39部星表提供的位置统一归化到FK5系统后重新计算得到的。它们在平均观测历元的位置精度是: M_(a_0)cosδ_0=0.″066 M_δ_0=0.″067百年自行的平均精度是: M_μcosδ_0=0.″215 M_μ=0.″218  相似文献   

13.
叙述了测定大气折射对工作星表的要求和星表系统误差的影响,并通过FK5星表相对于依巴谷星表的系统误差,来说明以往的各种基本星表都不适用的原因;文章说明了依巴谷星表所列星位置不含随天区而异的系统误差的特性,分析了该星表问世时的精度和十多年后的今天仍能达到的精度,说明它可以作为这种测定的工作星表,从而为直接测定天文大气折射值和折射率差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文章还介绍了依巴谷星表的星等分布,认为只需选用亮于6mag的依巴谷星,这一星等范围,为制定专用测量仪器终端的设计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应用Bien等人计算星表系统差的方法,计算了GC和SAOC星表相对于FK5星表的系统差。计算结果与GC经FK4得表作中间星表所得的结果作了比较;两比较的结果表明只要有较多的共同星,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将SAOC星表和AGK3,Perth70星表的系统差也进行比较,除近天极附近的区域外,所得结果一般都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四颗射电源在依巴谷和PPM星表中的光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北京天文台施密特望远镜的CCD巡天资料(BATC)中的20次观测,用IRAF软件处理得到星象中心位置,以依巴谷星表和PPM星表作为参考星表,用底片常数法进行处理,得到4颗河外射电源0851 202,1228 126,1442 101,1749 701的光学位置。文中还对所得到的位置与射电位置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上海天文台佘山40cm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历元间隔约为27年的6张底片,共计有14次露光观测,以PPM星表作为初始参考星表,按中心重叠法进行归算,得到了南天区域内21颗恒星的高精度位置和自行,其中有6颗是依巴谷星,它们的赤经和赤纬精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8ms和22mas ,赤经自行和赤纬自行精度的平均值分别灰0.068ms/a和0.97mas/a。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明钞本和《四库全书》文津阁本《灵台秘苑》以及《文献通考》、《天文大成管窥辑要》和《天元历理全书》等五种古籍中,搜辑了宋皇祐年间的恒星(包括二十八宿距星)观测记录,审订考校,并参酌《新仪象法要》星图及南宋苏州石刻《天文图》,整理得到360颗恒星的入宿度及去极度等资料,再据此换算为A. D. 1052年的赤经与赤纬,归算出1975年的坐标,并给出与现代星表的对照。就整个系统而言,对于我国传统的283官1464星,已概括了282官1457星,仅缺少紫微左垣的“少丞”及离宫六星。这部星表的恒星位置符合中国历代文献记载,反映和代表了我国古代的星像系统,它是继《石氏星表》之后的第二部恒星星表。在中国天文学历史上,《宋皇祐星表》实为一部可靠而重要的基本星表。  相似文献   

18.
使用上海天文台佘山40cm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底片资料,对球状星团M79中心附近15’×15’天区内106颗恒星和63颗Tycho-2星,以《Tycho-2星表》中M79附近1°×1°天区内上述63颗Ty cho-2星的位置和自行为参考,归算得到了所有169颗恒星的位置和自行,并估计了其成员概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给出了云南天文台Ⅱ型光电高等仪1976年12月至1981年12月观测期间所得到的182颗两次过等高圈恒星的星位置改正值和部分一次过等高圈恒星的星位置改正值。并用这些改正值计算了FK_4星表的区域性系统差。  相似文献   

20.
以《Hipparcos星表》体现的国际天球参考架为基础 ,对球状星团M3(NGC 5 2 72 )中心附近 10 0′×10 0′天区内 5 34颗恒星 ,使用上海天文台佘山 4 0cm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底片资料 ,以 8颗《Hipparcos星表》中恒星和 4 9颗《Tycho - 2星表》中恒星的位置和绝对自行为参考 ,归算得到了位置和绝对自行 ,并估计了成员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