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香港地质学会主办的第三届东南亚城市地质会议于1986年12月15—20日在香港召开,会议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地质学家协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的资助和香港有关单位的支持。出席会议的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代表,其中大陆地区代表17人,会议共收到论文70多篇,近50名学者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对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城市地质问题作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本文概述了这次会议,内容包括会议概况;本届会议主要讨论的内容;东南亚是世界最活跃的地震区之一;地震工作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研究等。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发展中地质学的作用—东南亚地区讨论会》在国际地质科学协会(IUGS),地学工作者国际发展协会(AGI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学院的支持和赞助下于1986年12月15—20日在香港举行。香港地质学会(GSHK)组织并主持了这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7个国家或地区的百余名代表,其中包括中国代表17名。国家地震局系统参加会议的有丁原章、汪良谋、张虎男、章淮鲁等4人,他们都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大会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人口密集、财富集中的区域,也是需要采取特别抗震设防措施的重点地区。地震小区划是精细划分城市抗震设防单元的重要技术途径,可以帮助摸清城市所面临的潜在地震灾害风险,并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更加科学的抗震设防要求。1986—2022年6月,中国共完成城市地震小区划项目369个,地震小区划总面积22856.6km2,涉及61.3%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33%的设区的市和地(州、盟)驻地城市以及14.1%的县(市、区、旗)所在城市。本文利用文献调研和统计学方法,系统总结了中国城市地震小区划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推进地震小区划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1989年10月17日,美国旧金山湾岸地区发生了7.1级地震(命名为Ooma Prieta地震),是一次袭击高度信息化现代化城市的较强烈的地震。在旧金山市等城市及其周围地区产生许多城市型地震灾害,造成经济损失总额达80亿~100亿美元。旧金山地震的灾害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法活断层合作研究计划和法阿协议,中国代表虢顺民、陈志泰等五人、法国代表塔波尼亚(P.Tapponnier)等两人及阿尔及利亚代表梅格奥威(M.Meghraoui)等两人共同组成的地震构造学家的野外考察队,于1986年5月赴阿尔及利亚阿斯南地震区进行了考察研究。三方对合作考察抱以友好诚意,使考察工作进展得既快又好。 1980年10月10日阿斯南地区发生7.5级地  相似文献   

6.
1989年10月17日在美国旧金山地区发生的7.1级地震(称之为洛马普列塔地震)是1906年以来加州北部地区发生的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而引起了世界地震界、工程界以及与防灾救灾有关各界的广泛关注。1990年2月8—11日在旧金山举行了旧金山地震情况报告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加拿大、日本、英国、中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代表,我国台湾也派人参加了会  相似文献   

7.
1.1986年我国的地震活动及其特征 1986年我国的地震活动在1985年明显增强的背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无论是大陆地区还是台湾地区,中强地震均表现出异常活跃的状态。这为近十年中所少见,因此十分引人瞩目。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1986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32次,其中,大于6级地震4次,最大地震为8月22日发生在青、藏交界唐古拉山的6.7级地震和8月26日发生在  相似文献   

8.
1986年2月9日、3月1日、8月16日在黑龙江省德都县龙镇附近相继发生5.0级、5.4级、4.8级和5.5级四次中强地震.对于这几次中强地震我们是有不同程度的预报意见的我省从1973年地震台网投入观测以来,共记到省内发生的Ms(?)5.0级地震五次(不包括深震)除1986年龙镇附近发生的四次中强地震外,还有当时属于我省的新巴尔虎右旗的5.1级地震1984年以前,我省小震活动主要分布在我省西部的嫩江断裂附近和东部依舒带北端的萝北地区西部地区小震频度和强度都高于东部(见表1)  相似文献   

9.
爆发余震与强震关系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秀芳  傅丽萍 《地震学报》1991,13(3):273-280
本文按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水平,分大华北地区成四个子域.并分析了大华北地区1970——1986年地震目录(其中华北平原子域地震目录为1965——1986年)检测得到爆发余震42次.其中7次发生在强震的余震区,17次发生在震群区.研究其余的18次爆发余震与强震关系,并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这18次爆发余震与其后强震发生的随机相遇概率小于6%.用许氏 R 值评分方法估算的爆发余震预报强震的效能大于39%.按照本文给出判定爆发余震的参数,对1987——1988年地震目录进行了外推检验预测.1987——1988年仅有一个爆发余震,即1988年1月6日东北岫岩3.6级地震.它预示1988年1月——1989年1月,东北地区可能有 Ms5.0地震.实际情况是在1988年2月25日,在东北章武地区发生了一次 Ms=5.3地震.另一个实例是在1989年10月18日山西大同——阳高地区发生了一次爆发余震,其后3小时在同一地区也发生了预计的 Ms=6.1地震.以上两例都在实际预报中验证了.爆发余震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报中强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北京城市下垫面对雾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究北京城市下垫面对雾天气过程的影响,为北京地区雾数值预报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选取2011年10月29日北京地区雾天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通过对WRF/Noah/UCM模式系统中城市冠层参数的调整,显著改善了模式对此次雾天气过程的模拟效果.使用参数调整后的模式系统通过敏感性试验分析研究了北京城市下垫面对雾发生、发展和消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参数调整后的WRF/Noah/UCM模式系统能够与实际观测较相符地模拟此次发生在北京地区的雾天气过程,北京城市下垫面主要通过对温度的改变对雾的形成、发展和消散产生显著影响,使雾不易在城市及其附近形成和发展,延后城市地区雾的形成,但城市的存在也使得城市地区及其附近雾不易消散,相较于没有城市时消散时间延后.  相似文献   

11.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震局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地震研究所(现为地震局)关于1985—1986年度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计划书,中、朝双方科技人员于1985年—1986年在中国辽宁东部地区和朝鲜西部地区进行活动断裂的研究.据此,1985年朝方三位学者到中国辽宁进行活动断裂考察;今年我国派五人到朝鲜,同朝鲜学者组成联合考察团,对朝鲜活动断裂进行考察.我方人员于1986年9月2日到达平壤,开始考察活动,于10月31日结束考察活动,离开平壤回国.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对北京地区冬季降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北京地区城市化程度将城市化进程分成两个时期: 即以1980年为分界点, 将1961~1980年划分为城市化慢速期, 1981~2000年为城市化快速期. 利用北京地区14个标准气象站40 a的降水量资料. 研究了城市化进程对北京地区降水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 北京地区冬季降水分布发生了显著的、系统性的变化; 城市化缓慢期, 北京地区南部为降水相对较多地区, 北部为降水相对偏少地区; 城市化快速期, 相对降水量的分布正相反, 南部地区变为降水相对较少地区, 而北部变为降水相对偏多地区.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北京冬季“城市热岛”和“城市干岛”效应增强, 加速了云下降水物的蒸发过程, 使城区及南部地区的降水相对减少. 这可能是造成北京冬季降水分布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TH-1型碳化物自动合成装置鉴定会,于1986年12月11日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贵阳、南京、桂林、上海、青岛、长春、北京、乌鲁木齐、昆明、广州的科研、高等院校及地震局的代表共17名。鉴定会由北京大学陈铁梅副教授任组长。北京大学原思训高级工程师任测试组组长,组员有考古研究所的薄官成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郑良美工程师  相似文献   

14.
一、基本情况可用三句话概括,地震不大;振动不小;领导重视.运城地震群最大震级仅4.7级,震中烈度5度强,震源深度5.5公里,共发生3次4.0级以上地震.震源深度都在5.5至7.5公里之间,震源比较浅.震群活动从1986年11月7日开始.11月17日至21日为活动高峰,22日后开始衰减.截止12月26日04时统计,共记录到地震695次,其中:  相似文献   

15.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定义及评估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是一个涉及因素众多的复杂体系,对它的评估也是涉及到地震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概念,把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震后恢复时间三方面作为衡量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准则;围绕这三个准则归纳出影响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六大因素,并用一些简单、可测量的指标来代表这六大因素,建立起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指标体系;然后再分别建立这些指标体系中的各种因素或其子因素与评价三准则中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恢复时间的联系;最后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将三个评价准则综合成一个防震减灾能力指数。从而为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提供了一个较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可对城市的防震减灾能力进行定量的评价,指导城市防震减灾决策。  相似文献   

16.
近几十年发生在城市及邻近地区的破坏性地震造成的震灾损失,占同期震灾损失的85%。因此,城市应是地震防灾的重点地区。针对地震灾害的损失不可避免性;广泛的社会性;“一灾引起多灾”的综合性;复杂的多因子性等主要特点,防御及减轻城市震灾的主要对策应是:做好地震区划和城市地震烈度小区划,开展城市震灾预测与防灾规划,提高短、临地震预报水平,加强城市预报的管理与决策;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减少和控制灾害隐患;提高全民族的防灾意识;震后迅速抢险救灾;充分发挥政府在减灾中的职能等。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区抗御地震灾害风险评估项目系联合国在上世纪末为减轻地震灾害所实施的规模宏大,影响甚远的国际性研究项目,其宗旨是为了提高社会公众防灾意识,有效地减轻城市地区的地震灾害。这一历时2年的项目在有限的经费支持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结合自贡市开展这个项目的实践。综合介绍和总结了该项目的情况及经验。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规律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非线性关系总和.以干旱区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选取20a环境质量及污染物排放数据与经济发展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二次及三次方程拟合回归分析,获得14个描述环境与经济发展定量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交互耦合、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交互作用关系概念模型,并据此解释了乌鲁木齐市环境耦合作用的根本原因.对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规律性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准确把握二者之间内在规律,有助于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和协调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规律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非线性关系总和.以干旱区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选取20a环境质量及污染物排放数据与经济发展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二次及三次方程拟合回归分析,获得14个描述环境与经济发展定量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交互耦合、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交互作用关系概念模型,并据此解释了乌鲁木齐市环境耦合作用的根本原因.对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规律性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准确把握二者之间内在规律,有助于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和协调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1986年11月7日起在山西省运城地区陶村附近发生了一次小震群活动。根据临汾无线传输台网目录,从1986年11月7日至11月27日06时的二十天内,共记录大小地震487次,其中M_L≥4.0有5次,3.0—3.9级10次,2.0—2.9级有96次,1.0—1.9级有234次,还有142次左右1级以下小震。小震群序列有两次最大地震,震级都是4.5级。震级序列示于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