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海西北部是我国海洋油气的重要基地.为了研究该区前新生代尤其是中生代油气资源潜力,本文以岩石物性的差异为基础,建立地质界面与物性界面的联系,利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来分析目标物性界面的分布特征.在地震资料控制浅层沉积结构的约束下,根据重力资料,通过小波分析位场剥离等方法得到剩余场,由Parker界面反演法反演计算了研究区的重力基底,结合新生代沉积分布得出中生界分布特征并给出了中生代残留盆地的可能分布范围,为分析研究区中生代油气资源潜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渤海残留盆地分布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活动论构造历史观为指导进行渤海海域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特征研究. 以岩石物性为基础建立地质界面与物性界面的联系,通过重、磁、震等方法组合圈画不同物性界面的分布特征. 浅层沉积盆地结构通过反射地震资料控制,深层地质结构信息利用重磁异常场分离、物性界面反演等方法得到. 在地层分布格架基础上分析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宏观分布范围. 并结合渤海海域实例研究介绍了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流程,在计算上古生界-中生界及元古界-下古生界残余地层厚度的基础上给出了渤海海域残留盆地的宏观分布范围,并指出在歧口凹陷东南部、石臼坨隆起南部及东北部、渤南凸起南部、辽东湾等地区是较好的前新生代油气潜力区.  相似文献   

3.
南黄海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具有埋深大、构造复杂的特点,采用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方法成为圈划残留盆地宏观分布及预测残留盆地油气资源的重要方法技术.本文以南黄海地区为例,以重、磁数据为主体,以钻井、地震等高精度数据为先验信息做约束,采用带约束界面反演方法求取重力基底,同时根据求取的磁性基底计算了中、古生界的残余厚度,给出了前新生界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特征.结合石油地质条件,圈划了油气资源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坳陷北部和东北部中生界残余厚度较大,中部隆起与勿南沙隆起古生界残余厚度巨大,是较好的前新生代油气前景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重磁震资料的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综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南海分布有30多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其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资料的限制,南海存在不同区域盆地研究程度不同,不同区域盆地面积差别较大,部分盆地只是坳陷而没有达到盆地的级别以及盆地外围可能存在凹陷等问题.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问题制约了其油气分布规律、储量等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本文以地震剖面数据为约束,以重力资料为主、辅以磁力资料,研究了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及构造区划.通过提取新生代盆地及其构造单元引起的重力异常,结合地震剖面等资料反演了新生界底界面深度及新生界厚度.在充分调研已有盆地和构造单元划分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南海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确定了盆地及构造单元划分标准.以新生界厚度为基础并结合重、磁、震、地质等资料,进行地质-重磁震联合解释,将南海原有的36个盆地重新划分为24个盆地,盆地总面积扩大了约15万km2.研究表明,南海新生代盆地沉积层厚度在1.5~16 km之间,有6个北东东/北东向沉积坳陷带、2个近南北向沉积坳陷带以及1个三角沉积坳陷区;盆地展布方向主要为北东和北东东向,其次为北西和近南北向,呈现"南三北三"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南海及邻区莫霍面分布特征及其与边缘海盆、海沟、岛弧、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关系等构造单元的关系,本文通过对研究区的空间重力异常数据进行全布格改正,得到研究区内的布格重力异常,并以近年来的声纳浮标探测与海底地震仪探测剖面所得到的莫霍面深度资料为控制点采用三维带控制点界面反演方法得到了研究区的莫霍面深度图和地壳厚度图.本...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海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初探   总被引:32,自引:18,他引:14  
中国近海沉积盆地按形成时代可以划分为新生代盆地和前新生代盆地。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断陷盆地有良好的油气前景,而古生代还有广泛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地区,只要它们经受中生代挤压,改造后还能保留下来,就具有巨大的油气潜力。初步分析中国近海的油气勘探资料及大地构造演化史表明,陆内断坳盆地下伏以古生代碳酸盐岩为主的残留盆地。而陆缘盆地并不是寻找古生代残留盆地的场所。但在台西南盆地,珠江口盆地潮汕坳陷发育海相中生代盆  相似文献   

7.
南祁连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盆地内部坳陷边界、基底深度及内部构造控制着油气资源的分布.为落实南祁连盆地内部坳陷及构造分布,笔者充分利用多年来在研究区及周缘完成的各类勘探资料,以南祁连盆地的重力数据为主,结合相关资料,开展重力数据处理和综合反演解释,分析提取反映深大断裂的重力异常信息,并基于重力异常完成主要坳陷的密度界面深度反演和剖面2.5维反演,推断南祁连主要沉积盆地和坳陷的基底深度及起伏变化,进而综合讨论研究区主要坳陷的油气远景,为南祁连盆地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和进一步勘探选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如何通过地球物理资料圈划残留盆地的宏观分布是残留盆地油气研究中重要的方法技术之一.本文以大港地区为例介绍了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的地球物理研究方法.通过岩石物性分析,利用正演与反演方法,求取本区的重力基底(对应本区新生界底界)和磁性基底(对应本区太古界顶界)埋深,进而计算前新生界残余厚度,讨论残留盆地的宏观分布特点,并预测了前新生代油气资源有利区.研究结果认为本区前新生界残余厚度分布具有“东西分带”的特点,残余厚度增厚带大多沿NE方向展布,表明后期来自NW-SE向的挤压应力对其分布有一定影响;埕宁隆起与歧口凹陷的结合部位是本区前新生界残余厚度最大的地区,存在由南向北的逆掩断裂构造,有利于前新生代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9.
大港探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遵循沉积盆地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思路,运用重力、磁力、地震多种数据,通过重磁正反演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解释,提供大港探区的深部地球物理场和深部界面的信息,阐明沉积层和基底的磁性特征和密度特征,通过这些地球物理方法的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加深对沉积盆地结构与演化的认识,从而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环渤海(湾)地区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研究”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思路和取得的一些认识.环渤海地区前新生代油气的探测目标以古潜山油气藏为主,主要存在拉张、挤压、走滑、负反转与重力滑动等五种构造样式,不同地区的构造样式及其组合特点并不相同.利用重磁数据结合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圈绘出研究区前新生界残留盆地和残余厚度的宏观分布.研究区中生界(包括上古生界)残余厚度存在两条增厚带,厚度超过5 km.其他为一些特点不一的增厚中心.渤中地区为残余厚度的缺失区,向四周残余厚度逐渐加大.下古生界(包括部分元古界)残余厚度的增厚中心多数成块、带状分布,很多地区已遭受剥蚀.这些残余厚度的增厚中心往往与前新生代油气藏的位置吻合较好.本文介绍了地震三维高精度叠加技术和最佳偏移孔径技术等方法在前新生代残留盆地油气研究中的发展,提高了古潜山地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保证三维叠前偏移的振幅保真.在储层预测研究方面,本文在储层多种参数提取的基础上,实现了反假频储层预测方法.它主要应用于研究区中深层低渗透油藏裂缝密集带研究,实例表明其厚度预测和预测精度都有明显改善.最后,在钻井、地球物理资料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石油地质特征等,给出了环渤海地区8个前新生代油气潜力有利区.  相似文献   

11.
二连盆地及邻区是我国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之一,普遍认为烃源岩层主要分布在中生代地层,对其晚古生代地层的烃源岩潜力研究较少,本文对研究区内晚古生代碳酸盐岩及泥岩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并分析其烃源岩潜力,评价结果表明二连盆地及邻区内晚古生代地层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受高成熟度的影响,剩余潜力以生气能力为主.依据研究区内电法剖面、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及磁性资料认为晚古生代潜在烃源岩层具有"低电阻、高密度、弱磁性"的地球物理性质,并初步预测了二连盆地及邻区晚古生代的深度大致分布在3~5km的范围内,进一步利用优化后的小子域滤波重力异常分离技术对晚古生代地层进行了厚度预测,刻画其平面分布特征,认为研究区内的晚古生代地层具有两个分布中心,其中心区厚度范围为1000~2000m之间,与野外地质剖面的厚度基本一致,晚古生代潜在烃源岩的平面预测可以为二连盆地油气勘探工作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不同场源频谱成分的不同,研究松辽盆地北部布格重力异常的场源分布特征。利用匹配滤波方法计算松辽盆地北部布格重力异常的不同场源平均深度,将其分为浅源场、中源场和深源场,并推测松辽盆地北部的地壳有3层结构。浅源场产生的重力异常大,对重力勘探贡献最大;中源场和深源场的重力异常都比较小,但两者有极好的继承性。有了场源的平均深度,利用Parker迭代反演法计算上地壳与中地壳之间的界面起伏,在该界面上可看到松辽盆地北部的“隆起区-沉积盆地-隆起区”的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盆地及周边地区区域重力场和地壳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西部盆地现有重力与地震资料以及新生代沉积层资料,给出了各盆地的深部重力异常场。应用重力数据结合地震资料反演计算了各盆地及其周边的地壳厚度分布。讨论并分析了各盆地重力场、地壳构造。指出了各盆地油气储集的远景地带和地区。  相似文献   

14.
黄骅坳陷前新生代残留盆地结构与基底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研究前新生代残留盆地结构是当前深层油气勘探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高精度重力、航磁、地震等综合地球物理资料,通过位场正演剥离和正则化滤波技术对黄骅坳陷前新生代残留盆地结构展开研究,构建黄骅坳陷宏观的盆地立体格架,分析前新生代残留地层的展布及残留厚度特征,探讨盆地基底的三分性问题.研究表明,黄骅坳陷宏观上呈现垂向分层、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盆地结构特征;前新生代残留盆地总体为NNE-NE向展布,但沉积中心与残留地层厚度明显不同于新生代沉积特点,在歧口新生界巨厚区残留厚度较小;盆地基底表现出三分性特征,区内"T"型交叉的两组隐伏深断裂可能为燕辽基底、鲁西基底和太行基底的拼接线;前新生代盆地结构、残留厚度与基底三分性特征均表现出受深部断裂构造的影响和控制.  相似文献   

15.
台湾海峡位于东海陆架盆地和南海东北部的边界,其西南端构造上属于隆起区,分隔厦澎断陷和珠江口盆地,勘探程度较低,以往对该区地质结构的认识仅来源于邻区零星钻井和早期的地震、重磁资料.本文对福建省地震局2015年在漳浦外海部署的一条长约69.7 km的浅层反射地震测线进行了处理,得到了反射波组特征明显、构造现象易于识别的偏移叠加时间剖面.剖面上有一强反射界面可从西端的约300 ms连续追踪到东侧的约600 ms,推测为新生代沉积的底界.偏移速度分析得到的上覆地层P波速度约为2200 m/s,而从海底地震仪记录的折射波中提取的下伏地层P波速度约为5100 m/s.为研究新生代沉积基底的岩性,我们通过融合研究区多种来源的重力数据得到较为准确的剖面重力异常,依据反射地震剖面给出的界面模型进行了重力模拟,结果显示该强反射界面两侧密度差高达0.75 g/cm~3,根据这些特征结合邻区地质露头和钻井资料推测该测线海底至300~700 m深度可能为新生代低固结度的砂岩或泥岩,而其下的沉积基底极有可能为玄武岩等基性火成岩.该结果为研究台湾海峡西南部的地质构造和新生代演化提供了新的地球物理学证据.  相似文献   

16.
在波数域中处理八大关—伊敏苏木剖面重力资料,使用离散余弦变换反演法计算出重力基底起伏界面深度,利用Hilbert变换计算重力归一化总梯度及其相位.根据布格异常特征及归一化总梯度相位曲线,划分了15条断裂,反演了该剖面重力基底起伏界面,并对重力基底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将研究区划分出3个凹陷区,确定伊敏凹陷、鄂温克凹陷和东明凹陷为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17.
位场方法在非常规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常规油气勘探领域,高精度的重磁资料能够非常好的完成油气资源的远景评价,为地震勘探和钻井提供指导.在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重磁勘探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地质结构、圈闭条件、储层评价、成藏机理、渗流特征等方面更加复杂和未知,地震勘探和钻井难以直接开展,亟需非地震方法的优选规划.由于重磁位场方法并不能"特异性"的揭示地下页岩分布和页岩气的资源潜力,从某种程度上说,重磁位场方法在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的勘探技术是没有多大区分的,核心都是"综合"二字.其中,对重磁资料的处理要经过常规的延拓、剩余重力异常提取和磁异常化极等,以及重力异常剥皮、park反演、梯度反演等关键处理,能够获取特定地层的厚度与埋深和断裂信息.本文以页岩气资源的重磁位场勘探技术为中心,通过调研国内外重磁方法在非常规油气勘探阶段的应用实例,总结规律,构建利用位场方法开展页岩气等资源勘探的技术体系与流程.  相似文献   

18.
火山沉积型硼矿是一种重要的硼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发育在第三纪湖相蒸发岩沉积层和火山岩互层的二元结构单元中。针对硼矿具有低密度的特点,本文对西藏雄巴地区进行了1:5万高精度重力勘探,获得了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和剩余重力异常。根据其异常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区域构造特征、断裂体系、沉积单元以及火成岩的分布与火山沉积型硼矿的形成关系;通过对所获得重力资料的处理,清楚地揭示了局部异常的变化和研究区的断裂构造特征;通过对重力异常进行优选延拓和小波变换处理,并结合研究区的其他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对火山沉积型硼矿的分布范围进行了预测,为该地区火山沉积型硼矿的钻探工程部署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9.
贾晓东  翟丽娜  陈石 《地震》2021,41(1):180-190
地震重力分析通过研究时变重力场变化获取地球内部介质物性变化信息.采用贝叶斯重力网平差方法对辽宁地区2011-2014年共计四年7期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进行处理,对研究区重力观测网总体监测能力做出分析,选用欧拉反褶积对研究区的重力变化场源深度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反演和解释.通过反演计算发现,在2013年灯塔Ms5.1地震前沈...  相似文献   

20.
冲绳海槽及其邻域地球物理场与地壳结构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分析了冲绳海槽及其邻域的重、磁场特征,同时对研究区域的布格重力数据进行了上延拓及二次垂直导数计算.根据分析与计算可知,在冲绳海槽及其周边区域,重磁异常的主要走向为NNE向,重、磁场的分布特征表明冲绳海槽及邻域地球物理场变化复杂,变化幅度大.参考地震解释结果,利用重力资料,应用调和级数法对研究区的莫霍界面进行了反演计算,得到了该地区莫霍界面深度分布,计算表明冲绳海槽及邻域地区莫霍界面深度在28-4km之间变化,地壳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减薄,显示出陆壳-过渡壳-洋壳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