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5 毫秒
1.
探讨稀有金属的高温钠质交代岩形成时特定的构造条件积物理-化学特征。深成型的构造要素——变余压碎岩和变余糜棱岩——控制着具有同生的细粒浸染矿化的交代岩体的构造。岩石变形的程度,决定着高温的(650~600℃以上)携带钠的热液流的渗透作用的速度,控制着钠的浓度梯度的形成和交代分带性的扩散-渗透型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门学科发展的方向,都是要求它的资料数字化和定量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结论是一元的,它的结果是可以再现的,也就是说,这个结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后人的验证。沉积地层的形成年龄是地质学家关注的重要实验数据之一,令人遗憾的是在目前发表出来的年龄数据中,很少能够经得起复验和不同方法、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出现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样品的采集没有一定的规范,大多数样品的采集点只有一个笼统的地名,或者是某个地层剖面的总称。既没有明确的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也没有为采样而设置的标志。一人、一家所获得的…  相似文献   

3.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我国未来城市建设的唯一选择,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除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与合理的城市人口规模外,还必须具有一种有效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其中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体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合理的人口规模应与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有效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载体,而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则是城市可持  相似文献   

4.
成矿规律的研究工作是一门新的年青的地质科学,它是研究矿床在空间的依存关系和分布关系,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及周期旋廻性,矿物共生关系及矿床形成的内在联系的总和.也就是研究成矿作用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在地质构造上分布的规律,矿质的分散和富集所表现的矿物-地球化学的特征.成矿预测是在研究成矿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依据大量的实际资料,反映矿产在地理上的实际分布和推测的分布范围,反映成矿区的位置.根据成矿条件划分不同的预测极别,指出发现矿床的空间位置.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活的快速进步,对各种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都会注意事务管理的质量,档案管理的水平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档案关系着人们的整体信息,是绝对不能外泄的。对于医院来说,档案是患者的隐私,是不能让除亲人以外的其他人知道的,因此,必须要对医院的档案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为了加强医院档案的管理,医院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辅助管理人员的工作,这样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在医院计算机档案管理的工作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要将它们解决好,这样才能使管理的工作发展的更加优越。  相似文献   

6.
充满流体的多孔地质介质的基本状态,与干燥多孔介质的基本状态是明显不同的。干燥介质的大部分变形是非弹性的且与时间无关。可是,孔隙流体的存在以下面两种方式影响介质的特性。当加荷速率低时,由孔隙流体流动引起的排水导致一个固有时间的依赖性。在地面沉降或固结时看到了这个现象。当加荷速率高时(如地震),在介质的特性中,流体流动即排出的水是微不足道的,但孔隙压力的增大成为重要的。目前的分析是在无排水扰动的情况下推导的。  相似文献   

7.
简要评述了构造地貌的研究.并以青藏高原西北缘克里雅河流域地貌演化说明了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历。以西域砾岩顶部的玄武岩作为区域构造地貌的标志,获得的高质量Ar-Ar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09Ma±0.13Ma。该年龄不仅代表了西域砾岩沉积结束的时间,并制约了区域风沙堆积时代的下限,是一个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的转折点。更重要的是,该年龄标志了克里雅河演化的开始,即目前可观察的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过1.1Ma。另外获得的系统、丰富、翔实的沉积学、构造地质学、低温热年代数据和克里雅河流域地貌的测量结果还揭示了上新世晚期以来区域强烈的变形与构造地貌的演化。获得的重要结论还包括:能够分析恢复的前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超过西域砾岩沉积期,能够推测的青藏高原西北缘河流体系演化的最老历史不超过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期。在中新世乌恰组沉积时,基本观察不到青藏高原现今地貌体系产生的沉积作用的记录,而是更老的前青藏高原构造地貌格榘对沉积体系产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主体可能在中更新世早期前后才抬升进入冰冻圈。现今的克里雅河地貌主要是在区域构造抬升中由冰川融水侵蚀形成的。克里雅河源头可能残留了青藏高原演化的关键记录。  相似文献   

8.
常本春  陈锁忠  陈玲  徐网谷 《水文》2006,26(2):43-47
本文在研究孔隙地下水流可视化模拟系统框架的基础上,较详细地阐明了基于GIS的孔隙地下水流模拟概念模型的构建、模型的时间与空间离散、计算参数的自动赋值、模型的可视化拟合、模拟结果的可视化表达等的技术路线与实现的具体方法,基本实现了GIS与孔隙地下水流模拟模型的紧密集成以及孔隙地下水流模拟过程的可视化,为其它类型的地下水流可视化模拟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进行这项工作的目的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测定法MetPLATEM^TM,评价径流、被金属污染的土壤、Marrakech区两个采矿点的地下水中的金属毒性。这种生物测定方法主要是根据金属污染引起的Esther ichia大肠菌突变株的β半乳糖苷酶的特异性抑制。两个矿区所有采样站的河水样全部都是毒性的.而且呈现出的酶抑制超过87%.矿区C中SWA4和SWB1站除外。这些河水的Cu和Zn的浓度高。说明MetPLATE表现出了剧毒性。B和C矿河水的pH值在2.1和6.2之间变化,可能是金属的活化作用造成的,这就提出了这些矿区酸性矿山排水的问题。生物测定的MetPLATE方法还应用于酸性水污染的尾矿和土壤的测定。结果表明.由于可溶性Zn和Cu的浓度较高导致这些土壤和尾矿的毒性高。地下水毒性测试使用的MetPLATE方法说明。除了B矿GW3外、(潮湿季节抑制作用95.3%,干燥季节抑制作用82.9%),其余的呈现出的金属的毒性都低,抑制作用为2.7—45.5%。这种毒性高的原因主要是铜(189μg Cul^-1)和锌(505μgZnl^-1)的浓度高于常见的浓度。这些结果说明这两个含金属矿附近的不同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观察的总的趋势是MetPLATE测定的金属毒性随着研究的母岩中总金属浓度和移动的金属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MeIPLATE生物测定是评估水样和土样金属毒性的可靠而且快速的生物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花岗岩中锆石的韵律环带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相  王汝成 《矿物学报》1993,13(2):124-129
花岗岩中锆石的电子荧光观察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锆石中的韵律环带结构主要是以较宽的浅灰色条带与较窄的灰黑色条带交替重复出现而形成的。相应于条带灰度的变化,呈负相关性的锆与呈正相关性的铀的含量亦在起伏变化。由于锆石中铀与锆的类置同象置换是非常有限的,锆石中铀含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铀的分配系数的变化。因此,当含铀锆石的结晶过程处于非理想体系时,它以固溶体相变的形式来协调固液界面的局部体系与整个花岗质熔体的热力学平衡,从而形成含铀锆石的两种固溶体相交替生长的韵律环带结构。  相似文献   

11.
Territorial cohesion is a concept that is generating growing interest in both the academic-scientific and political arena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territorial cohesion and, more specifically, proposes a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and its dimensions in order to empirically test the approach on the Colombian departmental model. To this effect, a methodology was designed that, by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to calculate composite indices, measures and evaluates the level of territorial cohesion in Colombian departments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and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and identifi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at cohesion. 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useful data for policy makers in the design of public policies to influence factors that facilitate more balanced and inclusive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This is especially relevant in light of the recent signing and ratification of the Peace Agreement in November 2016, given that the Colombian Government is currently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ing policies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to promote cohesion within its territories.  相似文献   

12.
This is a conducted study of the physicochemical and the bacter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from 24 wells in the six departments of Algeria: Mostaganem, Mecheria, Naama, Tiaret, Bechar, and Adrar. The six departments and surrounding areas depend heavily on water from wells as a resource for drinking water, as well as domestic,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uses. Understanding the groundwater chemistry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interactions of water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contributes to bette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otal, 24 water samples from wells have been analyzed for major physical–chemical elements and meta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have pH values ranging between 7.1 and 8.2, salinity between 213 and 1,273 mg/L, and nitrate concentrations between 30 and 48.7 mg/L.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nitrates is explained by the utiliz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in agriculture. Almost all the samples are of type Na–SO4 and Na–HCO3, and the trace metal concentrations are within the admissible standard ranges. The bacteriological analysis of 24 samples analyzed showed that nine samples (nos. 3, 5, 8, 12, 14, 16, 17, 22, and 23) are contaminated. We conclude that the groundwater samples may safely be used for drinking, domestic,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purposes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following samples: nos. 3, 5, 8, 12, 14, 16, 17, 22, and 23.  相似文献   

13.
University earth science departments are under threat in southern Africa, as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It is argued here that a good quality and broad based Earth Science Education can be maintained in southern African universities either by networking, or by maintaining departments staffed by a local core of academics, whose teaching is supplemented by block courses conducted by staff from specialised centres also serving industry. These centres should play a vital part in graduate research and maintain research links with the core staff. Positioned between industry and universities, they could promote links between both.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事件,形成一个喇叭状向西开口的海湾,该海湾属于东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该地区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记录了东特提斯洋演化和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对其地层的研究仍相对薄弱,对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拟通过详细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其他地层方法,完善地层划分与对比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Cenomanian/ Turonian界线大洋缺氧事件(OAE2)、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g)、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特提斯海进与海退等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塔里木盆地白垩纪—古近纪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地层自下而上为克孜勒苏群、库克拜组、乌依塔克组、依格孜牙组、吐依洛克组、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盖吉塔格组、卡拉塔尔组、乌拉根组和巴什布拉克组,上述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沟鞭藻、孢粉、双壳类、腹足类等化石,以及少量菊石、腕足类、海胆和鲨鱼牙齿等化石。综合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研究表明,克孜勒苏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Barremian-Albian期,库克拜组—依格孜牙组的时代为晚白垩世Cenomanian-Maastrichtian期(Cenomanian/Turonian界线可能位于库克拜组三段),吐依洛克组的时代为白垩纪—古近纪过渡期;阿尔塔什组的时代为古新世早中期,齐姆根组为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最早期,盖吉塔格组—乌拉根组的时代为中始新世中晚期,巴什布拉克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但不排除最上部进入渐新世早期。塔里木盆地的海侵开始于克孜勒苏群中上部沉积期(Albian晚期—Aptian早期),但规模很有限,大规模的海侵始于晚白垩世Cenomanian早期;从晚白垩世—古新世,共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事件;大约41 Ma前后,海水退出盆地南部的昆仑山山前,34 Ma前后,海水退出盆地北部的天山山前。上述海侵—海退事件可能受构造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双重影响,但构造事件对海侵的启动和结束可能更具决定性的影响。阐述了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所记录的OAE2、K/Pg界线、PETM和特提斯海侵—海退等事件,其中笔者及团队第一次在塔里木盆地西部齐姆根组中所发现和报道的PETM事件,将有助于揭示全球近岸地区PETM的特征和生物-环境响应。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厘清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层序列,建立更加精细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框架,加强对PETM和特提斯海侵—海退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黄土磁性地层与生物地层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统计了中国黄土地层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并对一些发现较丰富哺乳动物化石的黄土剖面进行了磁性地层学研究,分析了磁性地层与生物地层对比结果,讨论了黄土层中哺乳动物化石的时空分布,以及有关气候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吴旗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与油藏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印模法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研究表明,区内古地貌格局由“三斜坡、三河谷、两河间丘和一梁”组成,即姬塬东斜坡、定边斜坡、靖边斜坡,宁陕河谷、蒙陕河谷、甘陕河谷,吴旗河间丘、金鼎河间丘和新安边梁。前侏罗纪古地貌控制着下侏罗统延安组早期沉积。延10段属河流相沉积环境,发育的沉积微相有主河道、支流河道、河漫滩、河漫沼泽。延9段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到湖泊环境,沉积相主要由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组成,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地、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为主。相同的古地貌单元、不同的沉积环境,必然造成储集砂体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的变化,进一步影响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古地貌油藏的形成除受油源、圈闭等基本条件制约外,古地貌 沉积组合和油气运移通道也是形成不同类型古地貌油藏的重要条件。依据已探明油田的空间分布结合古地貌、上覆地层沉积环境、砂体展布、运移通道类型等多种因素归结出定边-吴旗地区古地貌油藏三种成藏模式,即斜坡区-三角洲平原组合成藏模式、河间丘区-三角洲前缘组合成藏模式和斜坡区-三角洲前缘组合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7.
寒武纪年代地层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向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全球寒武系的底、顶界层型已被确定 ,但寒武系内的统和阶一级的全球标准划分尚待进行。介绍了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有关建阶的意见和推荐的 13个分阶的层位 ;同时介绍了劳亚大陆新近提出的 4统 6阶的年代地层划分方案。回顾了我国的建阶过程 ,指出我国现有的阶一级单位实质上仍然是岩石地层单位 ,具有建立在单位层型上、底界被粗略界定因而时间意义不明确、对比性差、与岩石地层单位重名和不利于竞争国际标准阶和GSSPs等一系列缺点。在湘西、黔东地区新建的 5个阶可取代我国现有的中—晚寒武世年代地层系统。建议暂将我国寒武系划分为 3统和 9个阶 ,即 :下寒武统梅树村阶、筇竹寺阶、沧浪铺阶和龙王庙阶 ;中寒武统台江阶和王村阶 ;上寒武统酉水阶、瓦儿岗阶和桃源阶。  相似文献   

18.
冀中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西部,是发育在华北地台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坳陷,在寒武系主要发育海相碳酸盐岩。从寒武系露头剖面入手,结合钻井地层,建立露头和钻井之间的地层对比格架。对单井相、地震相、连井相的研究表明,冀中坳陷在寒武纪构造活动平缓,各区域的地层厚度差异小。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岩心观察、样品分析以及各岩性含量的统计,识别出了台地、缓坡、陆棚等3种相类型。台地相中可以识别出潮坪、局限台地、开阔台地、鲕粒滩、竹叶状砾屑滩等5种类型。潮坪主要指潮上坪和潮间坪,并进一步识别出了潮上泥坪、潮上云坪、潮上云灰坪、潮间灰坪等类型。基于各沉积相类型的分析,建立了冀中坳陷寒武系的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并编制了9张岩相古地理图。对古地理的研究表明,冀中坳陷在府君山期开始海侵,发育了局限台地和潮坪;至馒头期、毛庄期海侵进一步发展,主要发育了潮上泥坪;到徐庄期以后,潮坪、鲕粒滩共存,并在张夏期海侵达到高潮。崮山期开始海退,潮坪沉积又开始出现。长山期、凤山期进一步海退,分别发育了竹叶状砾屑滩和潮上云坪、潮间灰坪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吉木萨尔县大龙口非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下地层磁性特征的研究,在梧桐沟组-锅底坑组共发现78个极性异常,其中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一系列的正极性和过渡极性.梧桐沟组上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2个正极性和过渡极性.这可与巴基斯坦盐岭和四川广元上寺的大隆组下部对比,即相当于Da段.梧桐沟组顶部和锅底坑组底部,正、负极性变化频繁,极性特征可与巴基斯坦盐岭和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中部对比,即相当于Db段.锅底坑组下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2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中上部对比,即相当于Dc段.锅底坑组中下部以负极性为主,上部夹1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上部磁性特征对比,即相当于Dd段.锅底坑组中上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4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飞仙关组下部对比,即相当于Fa段.根据磁性段的划分对比,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置于Fa和Dd之间,即本次研究测制剖面的41层和42层之间.根据各岩组的古地磁特征求得岩组形成时的古地磁极:梧桐沟组79.1°N,238.1°;锅底坑组72.3°N,322.2°;下三叠统77.5°N,320.8°.古纬度基本一致,为32°~35°N.  相似文献   

20.
贵州台江八郎凯里组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约  喻羑艺  彭进  王平丽 《地层学杂志》2006,30(1):i0001-i0002
贵州台江八郎凯里组以含钙质泥岩—泥灰岩、含钙质泥岩—粉砂岩和含钙质泥岩—灰岩等3种韵律性沉积为主,沉积体系域类型主要包含有大陆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早期高水位体系域。在凯里组沉积初期,台江地区的水体相对较浅、生物相对较少;随着海平面的上升,生物在分异度和丰度上的大大增加,构成了台江生物群;当海平面升至最高点时,台江沉积区处于一个相对深水的环境,以大量的浮游类和较强游泳能力的生物为特征,成为了凯里生物群的开始;海平面逐渐下降,浮游生物逐渐减少;至凯里组沉积晚期,海平面的下降使台江地区的水体再度变浅、生物化石相对稀少。在台江八郎剖面上,凝缩段之下早寒武世的三叶虫Bathynotus消失,Orycto-cephalusindicus等三叶虫在凝缩段底界出现。凝缩段底界与下、中寒武统界线基本一致,表明了凝缩段是该区下、中寒武统地层划分、对比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