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下电磁波法在国内是六十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有效地解决地质问题的应用地球物理方法,目前已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且在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地下电磁波法反问题研究已形成了一套处理解释系统,但正问题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以电磁波射线特性为基础,且电磁波在媒质中的传播路径是用射线代替的。这实际上是一种近似处理方法。随着生产要求的提高,这种近似很难满足要求,尤其对复杂的地质条件难以得到满意的解释。因此,需要正演理论的深入研究。此外,反问题的研究也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降低事故风险和杜绝煤矿瓦斯爆炸隐患是当今煤矿生产行业的首要任务之一。对煤矿管理人员和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和防灾、避灾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计算机仿真培训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研究现有安全培训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基于Visual C++开发工具,研发了煤矿矿井安全培训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实现了井下巷道系统模块、虚拟井下瓦斯模拟系统模块和工作安全培训模块等一系列功能,该系统在煤矿安全培训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我国、在世界关于越流补给系统的计算方法已有一些讨论,但多数都将主含水层的顶托认为是水的贮量为零或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大量的实际现象是,顶托属于半透水层,其渗透性虽然很低,但是常常可以从贮水量中给出相当大量的抽水量,因而多层越流补给问题是不可以忽略的。M·S·汉土什,C·E·雅各布已做了不少工作,然而他们对于多层越流补给单井变流量抽水的计算方法还未讨论。 本文的目的,探讨双层越流补给系统内单井变流量非稳定流的计算方法问题,得出:  相似文献   

4.
Д·С·柯尔任斯基,В·С·索波列夫、Г.兰姆别尔格和Т·巴尔特早就开始研究在成分可变的矿物之间其组份分配的规律性,以及把这一规律性作为自然矿物组合形成热力学条件的标志。这一研究方向在Р·米勒尔、Р·克兰茨,А·А马拉库塞夫、М·М·别尔楚克、С·К·卡克西、В.德日、伍德等人的文章中得到了发展,并能正确地求出在矿物中存在的成分与其相应的Р—Т条件之间的规律性,即将其作为地质温度计和地质压力计用。  相似文献   

5.
正由殷跃平、张永双教授等著的《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在"5·12"汶川M_s8.0级地震5周年之际,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对汶川M_s8.0级地震区的地震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研究,涉及汶川地震区域地质构造、地震工程地质、斜坡地震动监测与试验方法、地震地质灾害等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由殷跃平、张永双教授等著的《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在"5·12"汶川MS8.0级地震5周年之际,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对汶川MS8.0级地震区的地震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研究,涉及汶川地震区域地质构造、地震工程地质、斜坡地震动监测与试验方法、地震地质灾害等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由殷跃平、张永双教授等著的《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在"5·12"汶川M_S8.0级地震5周年之际,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对汶川M_S8.0级地震区的地震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研究,涉及汶川地震区域地质构造、地震工程地质、斜坡地震动监测与试验方法、地震地质灾害等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由殷跃平、张永双教授等著的《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在"5·12"汶川MS8.0级地震5周年之际,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对汶川MS8.0级地震区的地震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研究,涉及汶川地震区域地质构造、地震工程地质、斜坡地震动监测与试验方法、地震地质灾害等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数字矿山软件(QuantyMine)若干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矿山软件系统的研发是实现数字矿山建设的关键.新近自主开发的国产数字矿山软件QuantyMine系统由7个子系统构成,能基本满足数字矿山建设的要求.该系统在开发中重点研究解决了3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包括矿山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快速市场响应机制下的动态资源储量估算技术和支持矿山信息化全程计算机辅助的系统集成化技术.解决上述关键技术问题后,该系统全面实现了矿区综合信息管理、矿山地质图件编绘、矿山三维可视化、多方法的储量估算、矿山开采方案辅助编制、矿山信息网络应用、冶炼厂生产管理等功能.系统开发完成后,在紫金集团下属矿山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0.
断层封闭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断层封闭性的机理、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从定性以及定量的角度对断层封闭性国内外研究方法作了系统综述。认为断层封闭性研究需要结合地震、测井、钻井、油藏地球化学乃至生产动态等多方面资料,其研究过程应是系统的、动态的,进而探讨了断层封闭性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成矿预测工作在苏联进行得最早、最多、最有成效。在1932年B·A·奥布鲁切夫首先提出了成矿预测的概念,以后由阿尔汉格尔斯基和C·C·斯米尔诺夫等又有进一步的发挥;1947—1951年全苏地质科学所编出了部分地区小比例尺的成矿预测草图,1951年以后这项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推广和进展,不同单位先后在不同地区编制了质量较高的成矿预测图,这在苏联指导生产实践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前文研究了“双层越流系统内圆形开采区变流量的计算公式”。本文在前文的基础上研究了(一)三种情况双层越流系统内矩形公式,推广M·S汉土什1967年所得到的无越流补给的矩形开采区的不稳定流计算公式;(二)将所得到的一般公式简化为时间较长的渐近公式;(三)得到了越流补给量的一般公式。  相似文献   

13.
<正>由殷跃平、张永双教授等著的《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在"5·12"汶川MS8.0级地震5周年之际,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对汶川MS8.0级地震区的地震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研究,涉及汶川地震区域地质构造、地震工程地质、斜坡地震动监测与试验方法、地震地质灾害等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由殷跃平、张永双教授等著的《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在"5·12"汶川MS8.0级地震5周年之际,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对汶川MS8.0级地震区的地震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研究,涉及汶川地震区域地质构造、地震工程地质、斜坡地震动监测与试验方法、地震地质灾害等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由殷跃平、张永双教授等著的《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在“5·12”汶川MS80级地震5周年之际,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对汶川MS80级地震区的地震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研究,涉及汶川地震区域地质构造、地震工程地质、斜坡地震动监测与试验方法、地震地质灾害等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由殷跃平、张永双教授等著的《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在"5·12"汶川MS8.0级地震5周年之际,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对汶川MS8.0级地震区的地震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研究,涉及汶川地震区域地质构造、地震工程地质、斜坡地震动监测与试验方法、地震地质灾害等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由殷跃平、张永双教授等著的《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在"5·12"汶川MS8.0级地震5周年之际,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对汶川MS8.0级地震区的地震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研究,涉及汶川地震区域地质构造、地震工程地质、斜坡地震动监测与试验方法、地震地质灾害等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连市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大连市水资源与经济系统的现状,将大连市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巨系统,运用系统模糊决策、模糊优选神经网络、结合专业知识的大系统递阶优化等理论、模型与方法,建立了大连水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管理模式,研究和探索了大连水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大连地区2010年经济发展的满意方案。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地下水资源过量开采而出现的绿洲水文生态问题,以贺兰山西麓具有典型特征的内蒙古腰坝绿洲为研究对象,分开采期、非开采期对地下水进行系统取样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离子比例系数和Piper三线图示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地下水水化学的时空变异特征与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季节变化对潜水和承压水水化学类型空间变异性影响较小,潜水水文化学性质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大,承压水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少;②蒸发浓缩、阳离子交换和人为混合是控制研究区潜水水质演变的主要水文化学过程;③潜水子系统总溶解固体较高,水化学类型变化也较复杂,主要从HCO3·SO4.Cl-Na·Mg·Ca型向Cl·SO4·HCO3-Mg·Na、Cl·SO4-Na·Mg型演化。承压水水化学类型比较单一,主要以低矿化度的HCO3-Na·Mg·Ca型为主。  相似文献   

20.
选取皖北典型区深层地下水的氟作为研究对象,在资料收集、水文地质调查、采样测试的基础上,获取了81个深层地下水及71个浅层地下水样品的测试数据。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离子比例系数和Piper图示法,分析深层水氟的分布特征、来源及形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皖北典型区的深层地下水氟含量具有四周低、中部高的特点;高氟水多呈弱碱性,依据水化学类型特征可将该研究区划分为三个系统:亳州系统、阜阳系统和蒙城系统。亳州系统多为Cl—Na型水,阜阳系统多为HCO3—Na型水,蒙城系统较复杂,包括Cl—Na型、HCO3·SO4·Cl—Na型、HCO3—Ca·Mg型及HCO3—Na·Mg·Ca型水;深层地下水中氟的主要来源是含氟矿物的溶解;弱碱性水、溶解/沉淀作用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是影响皖北典型区深层地下水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