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往的有关书中,涉及垂直磁力仪东西向不水平对读数的影响时认为:“仪器底座东西不水平不影响磁秤的平衡方程式,只是由于底座的倾斜使光系的光轴不垂直,入射角发生了变化”。实际上,这个结论只适用于刃口式磁秤,对悬丝式垂直磁力仪是不正确的。本文对磁秤平衡方程式进行了讨论,并经实际测定证明当仪器东西向不水平时,悬丝式垂直磁力仪和刃口磁力仪,对其读数的影响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2.
6.1 要使磁力仪经常处于最佳工作状态6.1.1 对仪器噪声水平进行定期检测现代微机质子磁力仪的读数分辨率尽可以等于或优于O.1nT,但其噪声水平却达到0.2~0.3 nT。在特高精度级的测量中,磁测精度的提高主要受仪器噪声水平的限制,可见噪声水平是微机质子磁力仪的主要性能指标,一定要定期校验,掌握其变化情况。检测磁力仪噪声水平可按文献的方法进行。今只对四阶差分法计算噪声水平的公式提出如下改进: 观测系列X_1、X_2……X_i……X_n的四阶差分值B_4可由下式给出:  相似文献   

3.
MP—4高精度磁测仪器,在80年代中期,由地矿部首先引进,并投入试生产。北京地质仪器厂引进了成套生产线。80年代末期,有色、冶金等系统也相续配置了MP—4仪器。 MP—4质子式磁力仪、读数分辩为0.1纳特,主要观测参量为T、TH、TX,这比常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地面磁法仪器测量精度和读数速度有根本性改变.特别是Overhauser和铯光汞磁力仪的应用,使读数间隔达0.1 s,而带有载波相位的GPS实时定位精度可达分米级.据新疆西天山尼勒克县群吉萨依铜矿区应用实例,展示出地面磁法连续测量比常规点距能够获得更多地磁场信息,提高发现异常能力和定性、定量解释精度.因此,该方法具很高社会效益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古磁学测试仪器技术由无定向磁力仪到Foster、Schonstedt、Digco等型号的磁通门旋转磁力仪的飞跃进步,这是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推动古磁学方法研究和应用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在岩石样品磁化强度小于10~-6—10~-7emu时,此类仪器的灵敏度还不能满足其方法的精度要求,如对各个地质时代广泛地分布着的碳酸盐岩类,此类样品测量结果往往很不理想。随着古磁学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第三代古磁学仪器问世了,这就是本文重点介绍的国内国外超导磁力仪的研究成果,以及超导磁力仪的一般工作原理,高精度仪器的性能和应用分析。使用检测样品磁距为10~(-8)—10~(-9)GCm/√HZ的超导量子磁力仪测量岩样,则其结果很有规律。 国内超导岩样磁力仪样机的试测情况说明,该类型仪器完全可有效地满足古磁学方法的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6.
按M—2航空综合测定站总体设计要求,由中央控制单元发间隔为0.5秒的定时脉冲以协调航电与航磁仪的工作,仪器的基本工作周期为2秒,总的时间分配如图(1)所示: 核子旋进式磁力仪的磁化时间为1.6S,接收时间为0.4S。在航磁仪进行磁化的同时,其中的1.5S即作为航电  相似文献   

7.
主要介绍了高精度加速度计温度特性和温补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温度对加速度计输出特性影响的机理,通过试验给出了加速度计输出模型温度系数。为了了解加速度计对温度最小变化分辨能力及大温度范围受温度变化影响的趋势,模型温度系数测试进行了在指定温度点最小温度间隔变化输出特性拟合,及大温度范围输出特性拟合。通过测试发现,加速度计输入对准角也随温度发生变化,且有一定的规律,为此在建立加速度计输出温补模型时,加入了输入对准角受温度变化的参变量,这在以往温补模型报道中是没有的。为了验证温补模型的准确性,采用手动升降温的方法进行了实时温度补偿,结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8.
wws-1型数字双无定向磁力仪由北京地质仪器厂批量生产。仪器采用双无定向磁系,增强了抗磁场干扰能力,采用负反馈系统,用三位半数字表直读磁场值,读数迅速。仪器工作稳定、可靠。同国外同用途仪器测量磁参数数据可比对。仪器用于高精度岩石磁性测量及古地磁标本测量。  相似文献   

9.
我国冰雪工作者在1980年以前大都使用铜电阻测量冰川温度。铜电阻具有正的温度系数,其温度每变化1℃,阻值的变化为0.4—0.6%。冰川测温用铜电阻由于体积的限制,一般阻值制做成300Ω左右,用它进行深冰川钻孔测温或远距离测温就有一定困难,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补偿由于引线电阻而带来的误差。同时铜电阻存在反应速度慢,加工复杂,成本高等缺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黄土古地磁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岳乐平 《地质论评》1985,31(5):453-460
我国黄土磁性地层学的研究,自1974年开始已有十年历史。在这期间,广大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的地学工作者,先后对二十几个黄土剖面进行了磁性地层学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特别是1982年以后,随着我国与国际间古地磁学研究交流的增多,以及经验的积累,在古地磁研究中进行了一系列革新。首先,重视了采集样品的密度和质量。从以前采样间隔10—5米发展到采样间隔1—0.2米。其次,对样品退磁处理由交变退磁发展到热退磁,并且发现热退磁效果显然较交变退磁优越。使用的仪器也逐渐现代化,由无定向磁力仪发展到旋转磁力仪,进而又发展到  相似文献   

11.
《岩土力学》2016,(1):25-32
对温度和围压耦合作用下饱和红黏土的热力学特性进行多级升温及降温过程的室内试验研究。试验包括每级温度变化之间允许试样排水和不允许试样排水两组对比试验,温度变化等级为20℃→40℃→50℃→60℃→70℃→80℃→70℃→60℃…→20℃,围压包括50、100、150、200 k Pa共4种。分析了试样热固结过程中温度、孔隙水压力、固结体应变的演变过程以及热力学特征变化机制。研究表明,在多级升温级间排水以及后续逐级降温过程中,温度诱致孔隙水压力消散引起的固结排水量大于温度再降低至初始温度下的吸水量,最终表现为不可逆的体积收缩变形。另一方面,在多级升温级间不排水以及逐级降温条件下,温度升高后的孔隙水压力甚至可达到围压值,然后降至初始环境温度下时试样内仍保持较大的孔隙水压力,也表现为不可逆的热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降温速率对硫酸钠溶液晶体析出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万旭升  赖远明 《冰川冻土》2016,38(2):431-437
为探讨硫酸钠盐渍土盐胀机理,研究了十水硫酸钠晶体在硫酸钠溶液中的析出规律.针对不同浓度的硫酸钠溶液,在1℃·min-1、0.1℃·min-1和0.02℃·min-13种降温速率下,通过降温试验对晶体初始析出温度进行观测.试验表明:十水硫酸钠晶体的析出受降温速率的影响,随着降温速率的减小,晶体初始析出温度升高;降温速率的大小对晶体析出后溶液浓度变化几乎没有影响,但其会影响晶体形态,降温速率越小,晶体形态更为稳定;晶体析出受到相变驱动力作用,相变驱动力与降温速率大小呈正比,降温速率越大,晶体初始析出结晶力越大.  相似文献   

13.
兰州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晚新生代全球降温和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对这—地区的温度、降水和高程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利用红度温度和磁化率-降水转换函数并结合古生物、地层地貌资料对兰州盆地过去8Ma的温度、降水和高度的半定量重建,结果表明:8.3~3.5Ma兰州盆地气候较为暖湿,期间经历了3个阶段两次显著的降温和变干过程,年均温度从16.7±2.9℃降低到11.9±3.2℃,年均降水从1150±350mm减小至500±100mm,这一时期盆地的冷干化可能受到全球降温和高原隆升的双重影响,但盆地海拔可能一直维持在1000m以下;3.5~1.7Ma盆地经历了青藏运动的A,B和C三幕,形成了一级山麓剥蚀面,代表了兰州盆地演化的新高度,海拔可能达到了1400 ~1600m,年均温度变为6.0±2.5℃,年均降水为240±40mm;1.70 ~0.45Ma山麓剥蚀面海拔达到1791 ~1991m,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分别为4.7±3.8℃和145±135mm;0.45 ~0Ma期间青藏高原再次隆起使兰州盆地继续抬升,达到现今的高度,并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地貌格局,年均温度为5.2±4.8℃,年均降水为363±237mm,现今的气候特征也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14.
加速度计的零位偏置、标度系数对温度很敏感,从而影响重力梯度测量系统的精度,将加速度计零位偏置、标度系数的温度系数代入重力梯度测量方程中,并给定重力梯度测量系统的精度、测量范围和温度变化范围,经过仿真计算得到系统对加速度计温度系数的要求。最后,选取某典型加速度计,通过优化组合,温度系数两正、两负配对使用,使得4只加速度计标度系数的温度系数和从15.255 ppm/℃降低到1.075 ppm/℃,满足系统要求。  相似文献   

15.
包良可夫测斜仪,由于仪器构造关系,在钻孔测斜后所得倾斜角需要根据预先测得的误差系数加以修正。实际工作证明,随着仪器使用的期限,修正数值是有变化的,需要分期测定,采用相应的修正值才能保证倾斜角的准确性。我们使用的中国仿造包良可夫测斜仪,在使用前所测得的修正数值如表1(注1):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磁法勘探仪器也有较大发展。本文利用G-858铯光泵磁力仪、WCZ-1质子磁力仪、便携式WCH-1磁化率仪和SM-30磁化率仪四种仪器测量岩(矿)石磁性标本磁化率对比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笔者给出磁力仪和磁化率仪应用建议。便携式磁化率仪具有小巧、轻便、高效等特点,在今后会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7.
过去2000a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序列重建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冷暖记载及其气候信息提取方法 ,并利用现代仪器观测资料对中国东部地区 (10 5°E以东 ,2 5°~ 40°N)气候变化一致性、站点的空间代表性及贡献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 ,集成利用物候学与统计学方法 ,根据近年收集、整理的历史文献冷暖记载及其过去有关研究结果 ,对中国东部地区过去 2 0 0 0a冬半年的温度状况进行了定量推断 ,建立了中国东部地区过去 2 0 0 0a分辨率为 10~ 30a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变化序列 ,分析了中国东部过去 2 0 0 0a的冷暖变化特征 ,并将其与自然证据进行了对比。主要结论是 :自公元初起 ,中国东部的冬半年温度在波动中下降 ,至 490’s前后下降到最低点 ,降温率达 0 17℃ / 10 0a ,最冷时期的 30年平均值较 195 1—1980年均值低 1℃。此后气候转暖进入温暖期 ,在以温暖气候为主的 5 70’s— 1310’s中 ,温度在波动中略呈上升趋势 ,其间暖峰时期 30a平均温度值较 195 1— 1980年高 0 3~ 0 6℃ ,最高达 0 9℃ ,暖峰之间冷谷的 30a平均温度值较 195 1— 1980年低 0 5~ 0 7℃。 1310’s之后气候又迅速转冷 ,温度再次迅速下降 ,并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波动 ,其间 4个冷谷的 30a温度平均值较 195 1— 1980年低 0 6~ 0 9℃ ,最低达 1 1℃ ;冷  相似文献   

18.
原子荧光光谱仪工作温度对水体中砷含量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景龙  吴巧丽 《岩矿测试》2019,38(2):228-232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受到仪器工作温度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氢化物发生反应和仪器漂移,工作温度升高会增加仪器的背景值,而过低的工作温度又不利于氢化物发生反应进行。本文根据原子荧光光谱测定水体中砷的方法,在10℃、20℃和30℃的工作温度条件下,分别测试校准曲线、空白样品、自配质控样品和有证标准物质来确定最适宜的工作温度。结果表明:三个温度条件下的校准曲线均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仪器工作温度过高会引起空白荧光值变大、检出限升高,同时会造成仪器灵敏度的降低,增加了样品测试误差,测试结果不能满足准确度的要求。本文提出,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砷含量时,应控制仪器工作温度在10~20℃,并且保证温度变化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一、磁秤的两次读数 以前,磁秤在一点上照例是读四次数,而在长期工作中知道,在正常的情况下,第三、四次读数和第一、二次读数相差不大,于是我们由四次读数改成了两次读数。 四次读数是为了检查仪器的同向差、和水平泡的位置。检查读数是否正确,保证测量的精度,在改为二次读数之前,我们曾作试验,证明二次读数完全能达到所要求的精度(均方  相似文献   

20.
Forster等依据与δ18O无关的TEX86值来推算古温度的方法,获得了中白垩世(阿尔布期—三冬期)的表层海水温度(SST)记录。中白垩世期间,南美Demerara海隆位于热带大西洋西部,从赛诺曼期SST逐步升高(达31℃—35℃),至赛诺曼期-土仑期界线附近,SST的最高值明显高过35℃;土仑期内出现两次变凉事件(降温约2℃—3℃),打断了中白垩世稳定变暖的趋势;康尼亚克期,SST逐步下降,至三冬期降到了最低值(约32℃—33℃)。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地质时期内,尽管中白垩世代表了典型的温室气候,但仍然很不稳定。驱动气候变化的因素是综合的,主要受地轴与地球赤道间的夹角变化、太阳辐射程度,及地球深部物质和构造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其他孤立的事件则很难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气候的变化影响着生物的演化,古气候是研究重大地质事件的重要参数,古生物为研究古气候的最主要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