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论南岳衡山旅游商品的深度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彭蝶飞 《热带地理》2002,22(4):355-358
南岳衡山不仅是南方重要的旅游商品批发中心,而且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副主席据南岳衡山旅游商品开发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应以佛教文化、寿文化为主题形成龙头旅游商品,以提升品牌形象和整体形象,通过面向市场,依托衡山,整合资源,突出特色,严格管理,加强促销等策略进行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2.
丁媛 《热带地理》2007,27(2):170-174
在对南岳衡山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南岳衡山进行旅游产品深层次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针对性地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节庆旅游、体验旅游4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南岳衡山旅游产品深层次开发的有效途径,并就南岳衡山旅游产品深层次开发应采取的保障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以肇庆某景区游客数据为基础资料,从“核心-边缘”视角分析了地处珠三角西北边缘的肇庆旅游客流,冀期探究边缘地旅游客流规律,助力边缘地旅游市场开发。研究结果表明:肇庆与广州等其它珠三角城市仍属于“核心-边缘”区域结构,该区域结构对肇庆旅游流分布、流量、流向产生直接影响;旅游流分布集中,空间上集中于广州一地,时间上集中于春秋两季;肇庆成为珠三角的旅游目的地,形成从广州等中心区指向肇庆的单向旅游流;珠三角区内旅游流量大而稳定,区外旅游流集中于春季,且流量变化大。  相似文献   

4.
以肇庆某景区游客数据为基础资料,从“核心—边缘”视角分析了地处珠三角西北边缘的肇庆旅游客流,冀期探究边缘地旅游客流规律,助力边缘地旅游市场开发.研究结果表明:肇庆与广州等其它珠三角城市仍属于“核心—边缘”区域结构,该区域结构对肇庆旅游流分布、流量、流向产生直接影响;旅游流分布集中,空间上集中于广州一地,时间上集中于春秋两季;肇庆成为珠三角的旅游目的地,形成从广州等中心区指向肇庆的单向旅游流;珠三角区内旅游流量大而稳定,区外旅游流集中于春季,且流量变化大.  相似文献   

5.
川黔渝三角旅游区联动开发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旅游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根据旅游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地理空间的邻近性、旅游产品的互补性,进行区域间的联合与协作,以区域旅游整体的力量参与竞争,进而实现各旅游地共同发展的开发过程。区域联动开发理论实质上是针对旅游欠发达、资源类似、竞争优势不突出的地区,在核心—边缘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理论。笔者以川黔渝三角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一区域进行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只有通过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才能实现区域内各景区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2]——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目前中国区域旅游开发所面临的旅游产品结构性过剩、产品开发由 80年代的“低投入高产出”向“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征变化 ,作者提出了区域旅游开发中应该从资源(Resource)、市场 (Market)和产品 (Product)三个方面进行程序式评价论证 ,即所谓的昂谱(RMP)分析模式 ,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基本思路。这一模式在 1 999年进行的洛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得到了操作性应用  相似文献   

7.
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   总被引:55,自引:4,他引:55  
吴必虎 《地理研究》2001,20(1):103-110
针对目前中国区域旅游开发所面临的旅游产品结构性过剩、产品开发由80年代的“低投入高产出”向“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征变化,作者提出了区域旅游开发中应该从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和产品(Product)三个方面进行程序式评价论证,即所谓的昂谱(RMP)分析模式,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基本思路。这一模式在1999年进行的洛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得到了操作性应用  相似文献   

8.
川黔渝三角旅游区联动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旅游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根据旅游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地理空间的邻近性、旅游产品的互补性,进行区域间的联合与协作,以区域旅游整体的力量参与竞争,进而实现各旅游地共同发展的开发过程。区域联动开发理论实质上是针对旅游欠发达、资源类似、竞争优势不突出的地区,在核心—边缘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理论。笔者以川黔渝三角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一区域进行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只有通过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才能实现区域内各景区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构成物.云南省旅游资源丰富,分析了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云南省旅游产品整合是对旅游产品的类型结构、空间结构以及要素结构进行合理配置,探讨了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的模式以及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的对策: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共拓市场,建立"区域旅游利益分享机制";联合营销,构建整体旅游形象等.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核心-边缘理论模型是解释区域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已有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区域内部核心-边缘区旅游经济发展关系的不平等, 而对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与演变过程鲜有涉及。以旅游资源大省-四川为例, 研究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动态过程、阶段与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实证研究结果显示, 首位分布和规模-位序分布理论能够很好地揭示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目前四川省旅游城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发育典型, 核心城市-成都首位分布显著, 空间格局的演变以聚集形、非均衡的极化作用为主, 但扩散作用正逐步加强, 核心与边缘城市发展差距悬殊, 次级核心城市尚处于成长过程中; 经相关分析, 交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城市规模、职能与城市化水平、区位因素是形成这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本文探索一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和阶段的定量研究方法, 并尝试解释其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不仅拓展了该理论在旅游地理学上的应用, 也丰富了该理论本身的内涵、应用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   总被引:50,自引:7,他引:43  
改革开放20年来广东省的空间结构演化表明:传统的核心-边缘模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区域出现多极化且次级核心区形成。广州华南中心城市的地位已经被香港所取代,韶关、湛江、汕头、潮阳等老中心城市地位不断下降,深圳、珠海、东莞、中山、顺德、南海和番禺等新兴城市正发展成为新区域增长中心。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开始向外围地区扩展,出现了反极化的趋势。全省空间差异扩大,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极化格局。  相似文献   

12.
许瑞生 《热带地理》2018,38(2):151-165
基于毛泽东同志所作的《寻乌调查》,利用历史地图资料,结合当前遥感影像数据、道路地名信息及相关历史资料等,运用GIS技术对历史资料进行还原处理,从交通区位、经济地理与区域文化等方面,对20世纪30年代寻乌与南粤的区域历史地理关系进行研究:1)还原并佐证了《寻乌调查》描述的区域交通系统,梳理出寻乌与南粤区域水陆交通网络及交通运输的基本特征,寻乌典型的边区区位与自然地理等条件,成就了其联系南粤的交通枢纽功能。2)寻乌与南粤的区域经济地理关系具有典型的“盐上米下”特征;寻乌在区域贸易流通中承担着中转站的功能,但边区市集发展程度较低,寻乌的社会经济深受以梅县为腹地的南粤地区发展的影响。3)南粤革命力量对中央苏区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红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理解寻乌与南粤的区域历史地理关系,既对当前的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定具较强的指导作用,也为当前的南粤古驿道活化和开发提供了一条“寻乌调查红色之旅”路线。  相似文献   

13.
梁邦兴  陈浩然  朱竑 《地理科学》2022,42(3):381-389
中国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点在于统筹各区域当中边缘城市的发展,以实现全区域共同富裕。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各城市参与区域分工的重要场域空间。因此,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边缘城市如何依托高新区带动全市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使用定性研究方法探究边缘城市通过一定的空间治理和融入策略来服务构建区域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过程。研究发现:① 中山市积极构建高新区的“超地方性”,强调空间治理的目标是服务区域协同发展;② 推动多个城市职能尺度上移是边缘城市整体融入区域的重要策略,是中山市避免被继续边缘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严春艳  甘巧林 《热带地理》2003,23(4):371-375
引入"核心-边缘结构"理论分析了广东省目前所形成的旅游区域结构,得出广东旅游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珠三角作为旅游核心区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已久;相对而言,粤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就成了旅游边缘区.推进全省旅游全面深入发展,应协同好珠三角与两翼、山区之间的战略关系.提出了推动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几点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县域交通优势度综合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路网密度、可达性和区位优势度3个方面构建区域交通优势度综合评价指标,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河南省2003年和2008年县域单元的交通优势度进行综合评价;进而运用ESDA法对交通优势度及增长空间格局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河南各县市交通优势度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交通优势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特征,中心与外围间、平原与山区间的交通优势度空间差异显著;高速公路网络的构建使中原城市群地区大多数县市的交通优势度获得了大幅度提升,但豫南和豫西南山区、盆地的相对增长率较高;最后指出,充分利用地区交通优势和规避交通劣势是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产业选择和空间结构优化需要考虑的基础要素。  相似文献   

16.
山地灾害与环境治理的人文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角度 ,探讨山地灾害与环境治理的人文途径。认为除土木工程、生物工程手段外 ,山地灾害与环境治理关键在于通过科技和经济手段 ,减轻人类活动对有限资源 ,特别是土地资源的依赖 ,通过社会保障手段刺激社会信息的有效增殖来实现山地灾害与环境退化的防范与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7.
广东旅游度假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以广东省旅游度假地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其总体空间格局与空间差异,并探讨空间分布的形成因素与空间发展趋势,尝试总结区域旅游度假地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同时为该省及其他地区旅游度假地的发展、规划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动态耦合关系,这种耦合关系可以看作是二者以土地自然生态系统为公共界面耦合而成的具有鲜明耗散结构特征的复合系统,其内部存在明显的熵值平衡机制,演化轨迹也呈V型。在对二者耦合关系实质进行系统把握的基础上,归纳了二者关系存在四大基本特征,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与系统动力学两种方法为二者关系的研究设计了两种思路,最后就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调控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交通信息流的长三角地区网络空间结构及其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磊  段学军  吴威 《地理研究》2016,35(5):992-1002
基于2015年长三角地区25个地级市之间的公路、普速列车、高速列车与信息网络数据,对流视角下该地区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率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研究表明:① 流视角下长三角地区网络结构呈现出“Z”字型向“一轴多极”的网络空间结构转变、网络中核心与边缘城市节点价值的此消彼长和“等级+网络”等新特征;② 现代化的交通与通信技术变革加速了高端生产与管理要素在区域的集聚与扩散,促使长三角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格局;③ 长三角地区网络化的综合效率一般,仅有少部分城市达到了最优,但各城市的规模效率相对较好,是未来综合效率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韩增林  刘桂春 《地理科学》2007,27(6):761-767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海洋作为整个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人海关系是广义人地关系组成部分和延展,开展人海关系研究具有丰富人地关系理论和引导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价值。阐述人海关系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内涵与特性,并分析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和地域类型。进而从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角度,简要论述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演化,并分析其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