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IGS提供的高精度对流层天顶延迟数据,在全球范围内详细分析对流层延迟在高程及水平方向的变化规律,建立了一种新的全球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该模型计算方法简单,只与年积日和位置参数有关,无需气象参数。经检验,新模型的对流层延迟改正精度优于输入标准气象参数的几种常用的对流层延迟模型,满足卫星实时定位和导航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2.
介绍几种常用的全球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和几种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的建立方法,再利用美国密歇根州的8个测站天顶对流层延迟数据对天顶对流层延迟进行研究,得出天顶对流层延迟在时间尺度及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与经度和纬度相关性一般,与高程强相关。通过美国密歇根州的4个测站数据分别计算3种区域对流层延迟模型,得出各个模型的精度,并比较它们的优劣,结论是一次线性插值模型是三者中精度最高的模型。  相似文献   

3.
为了消弱对流层延迟影响,提高GPS定位的精度,探讨了利用预测模型计算对流层延迟的可行性。建立了计算对流层延迟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组合预测模型、灰色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可靠度的组合模型权系数确定方法。结合邳州、新沂两个CORS站的观测数据和地面气象数据,利用4种预测模型进行对流层延迟预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48 h的预测时段内,4种模型预测对流层延迟的精度分别为10,15,25和30 mm。其中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效果最佳,在已知学习样本真值的情况下,其预测精度达到1 cm,较传统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精度提高约50%。  相似文献   

4.
对流层延迟是影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全球气象数据建立的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区域精度较低这一问题,文中基于遗传算法和BP神经网络技术,在EGNOS模型基础上建立一个高精度的区域融合模型(GA-BPEGNOS模型)。选取北美洲2010—2014年41个观测站点,以国际GNSS服务中心的对流层产品作为真值,分析比较EGNOS模型和融合模型的对流层天顶延迟。研究表明,EGNOS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80.38mm,融合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34.44 mm。与EGNOS模型相比,融合模型的精度提高约57%,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GPS天顶对流层延迟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流层延迟是影响卫星定位的主要误差源之一,如何建立更适合某个地区的区域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成为当今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从目前广泛应用的全球对流层延迟模型入手,借助GAMIT高精度GPS数据处理软件,分析和总结天顶干、湿延迟规律和影响天顶干、湿延迟的主要因素,探寻并构建区域天顶对流层干延迟ZHD模型。  相似文献   

6.
三种对流层延迟模型的精度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不同对流层延迟模型的改正精度不同的问题,该文采用3个IGS站BJFS、SHAO、WUHN的2014年对流层天顶总延迟数据以及地面气象数据,对目前常用的3种对流层延迟模型:霍普菲尔德(Hopfield)、萨斯塔莫宁(Saastamoinen)、欧洲地球静止导航重叠服务(EGNOS)的精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aastamoinen和Hopfield模型的精度相当,EGNOS模型精度略差于其余两种模型,但能满足GNSS米级的定位要求;在气象条件变化剧烈时,EGNOS模型精度不如实测地面气象数据的Hopfield和Saastamoinen模块。  相似文献   

7.
卫星导航系统中对流层改正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琼  刘娅  李孝辉 《测绘通报》2015,(3):12-15,36
为了获取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时间, 需要对卫星导航系统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各项误差进行修正, 对流层延迟是卫星导航系统精密定位的主要误差源之一。本文利用模型函数理论针对对流层延迟的误差修正进行比对分析研究, 分别介绍了对流层模型:Marini模型、霍普菲尔德(Hopfield)模型、萨斯塔莫宁(Saastamoinen)模型、勃兰克(Black)模型, 定量分析了温度、气压、湿度等气象参数及测站地理位置对各模型的影响程度, 系统分析了对流层延迟特性及其误差改正模型的精度, 并利用事后公布的IGS跟踪站的对流层时延改正数据对模型分析结果进行检验, 得出Black模型受测站高程及各气象参数变化影响最小, 且优于GPS接收机内部改正模型产生的对流层时延。  相似文献   

8.
对流层延迟误差,作为CORS系统的主要误差源之一,在高精度定位中必须予以改正。以高精度GPS数据处理软件Bernese5.0为平台,利用北部湾CORS系统实测数据,比较、分析了目前几种常用的区域对流层改正模型的内插精度,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对流层延迟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计算的主要误差之一,其模型精度对测站坐标解算有较大影响,在高程方向尤为明显。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的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评估。采用SHA解算了中国陆态网GNSS跟踪站的对流层天顶延迟数据,对常用的对流层改正模型EGNOS/UNB3m/GPT/GPT2的天顶延迟量在中国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4种模型的RMS均为4~5cm,各模型RMS之差小于1cm,其中GPT2模型的RMS最小;4种模型的平均偏差(BIAS)为1cm左右,GPT2模型的BIAS最大,为1.5cm;时间上,各个模型在夏季精度普遍较低,这是因为夏季水汽丰富,对流层湿延迟变化较大;空间上,各模型在东南沿海精度较低,因为东南沿海气候湿润,湿延迟变化较大;各模型精度对测站高程不敏感,精度在比较高的测站并无明显降低。通过对不同模型在中国区域的精度分析,验证该改正模型可以为中国区域用户的对流层模型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IERS第36号技术说明中的对流层延迟模型为基础,推导激光器波长为532 nm的北京激光测距站天顶方向的对流层延迟改正简化公式。利用置于激光测距站的BJFS GNSS站102 d的气象数据进行天顶方向对流层延迟改正计算。根据2010年5月22日—2010年8月31日的293 028组气象数据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出现4处峰值和3处谷值。  相似文献   

11.
气象参数对对流层折射影响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流层折射是卫星导航测量的重要误差源之一。针对卫星导航仿真系统高精度和强实时性的要求,本文利用Hopfield模型和Saastamoinen模型分析了不同气象环境下气象参数对计算对流层天顶折射的影响。研究表明天顶折射量是各气象参数的增函数,在相同气象环境下,对各气象参数的敏感度各不相同。当气象环境改变时,敏感度的变化也不相同:气温的敏感度变化幅度最大,相对湿度次之,而大气压的敏感度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利用距离平方反比插值方法栅格化气象站资料建立全国范围的气象环境。栅格数据的应用可将因气象参数的不准确而导致的对流层天顶折射量误差减小一个量级,对于提高卫星导航仿真系统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风云气象卫星主要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世浩  邱红  马刚 《遥感学报》2016,20(5):842-849
近20年来,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完成了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从第一代到第二代、从单一探测到综合探测、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实现了业务化、系列化、定量化的发展目标,风云卫星数据预处理、产品生成、数据应用技术取得全面进步。在地理定位方面,通过发展自主的地理定位算法,持续优化算法精度,业务定位精度提高到1个像素。在辐射定标方面,发展了基于月球订正的星上内黑体定标算法、深对流云定标、月亮定标和交叉定标等算法,建立了综合定标系统,太阳反射波段平均定标偏差小于5%,红外通道平均定标偏差小于0.5 K。建立了风云气象卫星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体系,具备数十种大气、陆地、海洋、空间天气定量遥感产品生产能力,部分产品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在天气、气候、生态、环境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通过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严格测试评估,在国际顶级数值预报模式中得到同化应用,标志着风云气象卫星部分仪器数据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虽然中国风云气象卫星观测体系基本形成、观测精度不断提高、业务服务能力日趋增强,但仍存在仪器稳定性差、探测能力有限、探测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风云气象卫星未来发展需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合理的多星综合观测体系,重点是优化高中、低气象卫星轨道配置方案,建立多星联合组网观测体系,增强全球监测能力,提高时空分辨率;(2)提高探测精度,包括发展高精度星上定标系统,提高观测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发展先进的卫星数据处理和产品反演算法等;(3)增强探测能力,重点是加强新型探测方法、探测技术研究,逐步实现对气象全要素的遥感探测,(4)增强应急响应能力,提高短时强对流等灾害天气监测能力;(5)提高卫星观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满足气候变化研究的需求;(6)增强多源数据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气象卫星的应用效益。  相似文献   

13.
土壤湿度信息遥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湿度是农业生产与应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决定农作物的水分供应状况.本文利用MODIS产品数据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陆面地表温度(Ts)构建Ts-NDVI特征空间,根据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的研究原理与方法,对研究区2010年5~8月份土壤湿度分布情况进行遥感监测.结合气象数据与土壤墒情资料对局部...  相似文献   

14.
针对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ECMWF)数据在研究小区域气象时空间分辨率较低的问题,研究了基于边界层伸缩的空间水汽加密思想,建立了基于ECMWF的空间水汽、地表气压和地表温度的加密模型。该模型可依据加密区域DEM分辨率实现任意密度的加密结果。利用美国GPSIPW示范网络中夏季连续两个月的GPS水汽观测值和地表实测气象数据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结果较ECMWF原始数据,在空间水汽、地表气压和地表温度的精度上均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m是决定GPS水汽反演精度的关键参数,不同地区的Tm具有区域性差异.本文基于河南省Nanyang探空站2015—2018年的气象数据,建立了适用于河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的单因子和多因子的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m模型,同时按照四季划分构建了季节模型,并对比经验模型分析其精度.结果表明,新建立的加权平均温度模...  相似文献   

16.
李筱  齐锋 《全球定位系统》2021,46(4):113-116
加权平均温度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气象学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以宁夏地区为例,基于2017年的历史再分析数据,建立了加权平均温度统计栅格模型,并通过与通用加权平均温度统计模型对比. 结果表明:新模型较通用模型在宁夏地区的加权平均温度的统计预报精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基于精度较高的需求,对于当地历史气象数据构建适合当地的加权平均温度模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倾斜摄影的三维城市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街景工厂与徕卡RCD-30倾斜摄影测量系统,研究了快速处理高分辨率、大数据量倾斜影像的技术流程,并以实际项目为例进行了数据处理,对项目的模型接边、模型效果、模型精度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倾斜摄影技术在我国大规模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Google Earth的气象多参数综合显示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Google Earth平台,将天气过程中的雷电、红外云图、MICAPS高空图以及TMPA降水资料,通过编写KML/KMZ文件,建立了气象多参数综合显示系统。该系统平台的建立,可在三维空间中真实动态地再现天气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此平台将有利于灾害性天气成灾过程和物理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测量基准应用最多的是54北京坐标系和80西安坐标系,而这2个坐标系同属于参心坐标系,在实际应用和科研方面都有其局限性。基于对2000坐标系转换的四参数模型进行研究,重点描述从80坐标系到2000坐标系转换的过程及要求,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精度分析,得出采用这种模型转换的可行性方案,为大地测量坐标系的建设作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省级气候业务系统的需要,通过设计气候业务系统的数据模型,收集和整理地理数据和气象数据,建立合理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实现气候业务系统数据库中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统一存储,实现了空间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的高效率,为建立实现高效的基于GIS的省级气候业务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