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研究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开窍通络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 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及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开窍通络针法治疗。观察对比2组综合疗效、神经功能(NIHSS)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2%(44/47),高于对照组的76.60%(3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上肢、下肢FMA评分,NIHSS评分,SF-36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开窍通络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在促进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80 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内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医康复护理,临床施护15 d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和肢体活动能力(FMA)评分。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5%(37/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30/40);BI、FMA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综合护理有助于提高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血栓通对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70 例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 例。2组均予西医常规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穴位注射血栓通注射液(取穴为环跳、殷门、足三里、丰隆)治疗,隔天1次,1周3次。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及改良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并检测2组股四头肌、腓肠肌及胫骨前肌的表面肌电图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2组CSI、FMA、MBI评分及各项iEMG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血栓通注射液能减轻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痉挛程度,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表面肌电信号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雷火灸联合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基础药物治疗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雷火灸(百会、大椎、命门)及康复护理干预,疗程为8周。观察2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计算力、语言复述等指标。结果:2组治疗后MMSE评分、NIHSS评分、时间定向、计算力、语言复述均较干预前改善(P<0.05),其中观察组MMSE评分、NIHSS评分、时间定向、语言复述能力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火灸联合康复护理有利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黄神阙穴区铺灸对脑卒中恢复期便秘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80 例脑卒中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予大黄神阙穴区铺灸。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2周随访时观察便秘症状评分、Bristol粪便性状(BSFS)评分,于干预前后对血清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进行测定。结果:最终观察组完成研究36 例,对照组37 例。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8.89%(32/36),对照组为67.57%(2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各项便秘症状积分、BSFS评分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2周组内比较及干预后、干预后2周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组SP、VIP含量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黄神阙穴区铺灸可改善脑卒中便秘患者的排便症状,并可提高SP含量、降低VIP含量,从而改善便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脑梗死后偏瘫患者10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综合疗效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Fuga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结果。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00%(4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Barth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刺络拔罐可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感觉能力及生活能力,减轻神经缺损程度,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加味对痰瘀阻络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痰瘀阻络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82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 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24%(37/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73%(2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MA)评分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痰瘀阻络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磁珠耳穴疗法结合中医情志护理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将78 例乳腺癌化疗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9 例。观察组干预方案为磁珠耳穴疗法结合中医情志护理,对照组干预方案为对症治疗联合常规肿瘤护理,疗程均为3周。对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1、3周后,观察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干预3周后,健康调查问卷(SF-36)中社会功能、躯体功能、情感功能以及精神健康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磁珠耳穴疗法结合中医情志护理可以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睡眠,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瑶药膏联合瑶药罐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 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瑶药膏合瑶药罐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水肿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0%(38/40),对照组为80.00%(32/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FMA评分,水肿程度以及MBI评分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幅度更为明显,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瑶药膏联合瑶药罐治疗脑卒中后SHS疗效颇佳,可明显缓解疼痛,减轻水肿,改善肢体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园艺疗法联合镇肝息风汤加减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躯体功能及精神障碍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60 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单用镇肝息风汤加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园艺疗法治疗。观察2组躯体功能障碍情况(FMA评分)及神经功能评分(NIHSS评分)、精神障碍评分(HAMD评分)情况。结果:2组上下肢FMA评分、FMA总分及NIHSS、HAMD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园艺疗法联合镇肝息风汤加减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及精神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伴抑郁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2例脑卒中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为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灸治疗。比较2组的综合疗效和治疗前后的卒中量表(NIHSS)评分、汉密尔顿量表(HAMD)评分、Balthel(BI)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3%,对照组为67.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在NIHSS、HAMD、BI指数、FMA评分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伴抑郁具有较为理想的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朱氏头皮针长留针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7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2组均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朱氏头皮针长留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头针治疗。连续干预2周。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记录患者的简式 Fugl-Meryer运动功能(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各个时间节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P<0.05);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FMA评分、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朱氏头皮针长留针法可以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连续性康复服务中医诊疗管理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病情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内科常规护理及出院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连续性康复服务中医诊疗管理模式。随访3个月,比较2组干预前后病情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病情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连续性康复服务中医诊疗管理模式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病情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刮痧干预稳定型心绞痛痰浊闭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稳定型心绞痛痰浊闭阻证患者10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及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择固定时间(心经当值:11∶00~13∶00)进行刮痧干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评价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62%(44/47),高于对照组的80.43%(3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SF-36各维度评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1 例患者出现恶心、烦闷。结论: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刮痧干预稳定型心绞痛痰浊闭阻证,能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促进心绞痛等症状的缓解,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患者身体、心理等健康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激励护理模式联合耳穴压豆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6 例卒中后轻度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 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法及心理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激励护理联合耳穴压豆疗法干预,疗程为2周。观察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2组HAMD-17评分、SDS评分及PSQI评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激励护理联合耳穴压豆对脑卒中后轻度抑郁患者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痰湿体质中风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痰湿体质中风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中医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2组均以30d为1个疗程,干预2个疗程。通过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调查表评估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通过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对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神经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痰湿体质中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中医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艾灸疗法配合情志护理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CNP患者82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 例)和对照组(4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艾灸疗法配合情志护理,2组均干预8周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心理状态、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24%(40/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评分量表(NIH-CPSI)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护理总依从率观察组为90.48%(38/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50%(27/40),护理总满意率观察组为97.62%(41/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CNP患者采取艾灸疗法配合情志护理进行干预,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并能提高其护理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疏血通脉汤对卒中后偏瘫肢体血栓性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血栓性肿胀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脉汤治疗。比较2组的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患侧肢体周径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27/30),对照组为80.0%(24/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治疗组患侧肢体上、下肢周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脉汤可以改善卒中后偏瘫肢体血栓性肿胀,提高临床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护理对胃癌晚期疼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2例胃癌晚期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医辨证护理措施。对比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服药依从性、焦虑抑郁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疼痛1级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2级者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服药依从率为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56%(P<0.05);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7.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结论:对胃癌晚期疼痛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护理的止痛效果确切,同时可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药棒穴位疗法对中风恢复期肢体拘挛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8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内容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药棒护理技术。采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测评2组上肢痉挛程度,根据ASHWORTH评分改善情况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干预组为92.5%,对照组为7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ASHWORTH评分均较干预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干预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棒穴位疗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