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肌筋膜链理论以及经络系统中经筋学说在实质、整体性、病理特点、治疗原则以及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肌筋膜链理论在姿势评估和运动锻炼指导方面,更具有优势。以期将肌筋膜经线理论与经筋学说相结合,更好地指导临床针灸、运动康复、推拿等领域的治疗,为经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刃针整体松解术治疗肩胛提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肩胛提肌劳损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A组、对照B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刃针整体松解术治疗,对照A组采用常规"以痛为腧"刃针治疗,对照B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推拿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A组为93.3%,对照B组为89.7%,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治疗组为73.4%,对照A组为46.7%,对照B组为41.5%,治疗组与对照A组、对照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VAS评分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VAS评分治疗组、对照A组均优于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整体松解术治疗肩胛提肌劳损效果显著,复发率低,即时止痛效果好,远期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激痛点火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激痛点火针疗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评价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及JOA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激痛点火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腰背部功能,优于普通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4.
介绍陆瑾教授治疗面肌痉挛的经验。陆教授认为面肌痉挛的发病多基于正虚不固,外邪客络,使面部经络因气血不和、经筋功能失调,终致面部肌肉痉挛、抽搐,甚至萎缩、瘫痪。临证中重视面部望诊,取穴以局部腧穴为主,选取眼部相应穴位和肢体远端穴位,以舒筋通络、息风止搐为总纲,采用体针结合眼针治疗,临床效果颇佳。附验案1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刃针配合龙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3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6例,治疗组采用刃针联合龙氏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牵引配合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4%,对照组为7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VAS评分治疗后组间比较及2组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配合龙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肩周炎的局部病理变化为特点,根据临床症状从中医病位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并以五体痹理论将其分为皮痹、脉痹、肌痹、筋痹、骨痹5种类型,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变化,提出“皮痹宣散祛邪以通经””脉痹活通血络以止痛”“肌痹通行揉肌以解肌”“筋痹松解经筋以缓筋”和“骨痹温通气血以止痹”的中医外治理念,将肩周炎的发病、诊断及治疗的中医认识与西医挂钩,以期为临床外治法提供新思路,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刃针结合Mulligan手法及微波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Mulligan手法及微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刃针治疗。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84.9%,对照组为60.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ESCV)评分、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刃针结合Mulligan手法、微波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刃针放血结合麦粒灸对颈椎病疼痛及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60 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脱落1 例,最终每组各纳入29 例)。治疗组采用刃针放血结合麦粒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每周治疗3次,疗程为1个月,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比较2组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2个月后颈痛量表(NPQ)、McGill疼痛问卷(MPQ)评分及颈椎活动度情况,并评价综合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1%(27/29),对照组为86.2%(25/2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7%(26/29),对照组为79.3%(23/2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及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NPQ、MPQ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NPQ、MPQ评分均低于同时间节点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颈椎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治疗组颈椎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刃针放血结合麦粒灸治疗颈椎病近、中期疗效与常规针刺相当,但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开口针配合口内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行开口针、口内针交替治疗,对照组行普通针刺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采用House-Brackmann(H-B)量表评分法对2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00%,对照组为8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味觉障碍、食物残渣、鼓腮漏气、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口针、口内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结合肌肉拉伸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予肌肉拉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比较2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骨关节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质量评分。结果:2组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WOMAC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结合肌肉拉伸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效果显著,可提升膝关节功能,缓解膝关节疼痛,疗效优于单用肌肉拉伸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水筋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秋水仙碱片和依托考昔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水筋针治疗,10d为1个疗程。观察各组血尿酸(UA)、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主要症状体征(关节疼痛、肿胀、活动、皮肤潮红)、综合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00%(30/30),对照组为80.00%(24/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UA、Scr、BUN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关节疼痛、肿胀、活动、皮肤潮红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西药联合水筋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能控制症状体征,疗效持久,药物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抗痉挛体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 例。对照1组采用普通头针治疗,对照2组采用靳三针头针治疗,治疗组采用靳三针头针加抗痉挛体针治疗,每组同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3组患儿下肢肌张力与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儿治疗后的腓肠肌、腘绳肌以及内收肌的肌张力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改善优于对照1、2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患儿的下肢髋关节(内收度、外展度以及屈伸ROM)、膝关节(屈曲度、伸展度以及屈伸ROM)、踝关节(背伸度、跖曲度以及屈伸ROM)的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儿的下肢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1、2组(P<0.05或P<0.01)。结论:靳三针头针加抗痉挛体针能较好改善痉挛型患儿下肢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统计分析近20年来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献中不同留针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WANFANG DATA)自2001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使用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67篇文献。电针的最佳留针时间为40 min,愈显率为90.00%,总有效率为98.33%。静留针的最佳留针时间为15 min,愈显率为85.00%,总有效率为96.67%。结论: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留针时间与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肌筋膜触发点联合循经取穴针刺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 例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 例。治疗组予肌筋膜触发点联合循经取穴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法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头痛指数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脱落3 例(其中治疗组1 例、对照组2 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7%(30/31),对照组为93.33%(28/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头痛指数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循经取穴针刺疗法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较常规针刺疗效更佳,可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新型浮针配合点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为新型浮针针刺配合点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局部痛点曲安奈德注射液封闭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8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浮针配合点穴治疗肩周炎在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肩部活动度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顽固性贝尔面瘫的康复治疗是临床实践中的难题。通过对古今医籍的梳理,总结出顽固性贝尔面瘫病在经筋,与肝、脾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以气血不足为本、风痰瘀互结为标。基于经筋理论,以经筋辨治为主,运用局部选穴配合远端取穴的针灸疗法治疗。基于气血不足、气痰瘀胶结的病机,采用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针灸联合中药,互补为用,标本兼顾,在促进顽固性面瘫患者功能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申鹏飞主任医师运用针刺治疗中风后复视的经验。申师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分为虚实两端,虚证多因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肝血不能上达于头目,导致经筋失养,睛目失荣;实证多因邪郁气滞血瘀,导致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临证以局部取穴,注重手法、善用头针,疏利头目、远端取穴,整体调节、重视调神,针刺本神为主要治疗原则,建立针灸处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刃针气血导引法治疗女性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女性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联合刃针气血导引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饮食疗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体质量(Wt)、腰围(WC)、腹围(AC)、臀围(HC)、腰臀比(WHR)、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28/30),对照组为76.67%(23/3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Wt、WC、AC、HC、WHR、BMI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埋线联合刃针气血导引法对女性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改善体质量、腰围、腹围、臀围及体质量指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经筋理论选穴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病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刊数据库2008~2017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纳入以经筋理论选穴为治疗方案的随机对照研究。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以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0篇,共计935例患者,其中治疗组470例,对照组46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总体疗效:OR=2.23,95%CI[1.47,3.36],Z=3.81,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漏斗图结果显示,图中散在分布点基本位于图形两侧,但不对称,提供偏倚可能性大。结论:研究表明经筋理论选穴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病的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组,但结果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进行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80例给予头针治疗,治疗组84例给予头针联合体针治疗。观察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病情轻重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情轻重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治疗效果明显,可改善病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