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阳经痹通膏联合导引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颈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导引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阳经痹通膏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关节活动度(ROM)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3%(25/30),对照组为56.67%(17/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NDI、ROM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出现5 例不良反应(16.67%),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经痹通膏联合导引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颈部疼痛、功能障碍,提高颈椎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刃针配合龙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3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6例,治疗组采用刃针联合龙氏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牵引配合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4%,对照组为7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VAS评分治疗后组间比较及2组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配合龙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卧位平衡手法联合八段锦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治疗组采用卧位平衡手法联合八段锦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颈椎活动度、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颈椎活动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36/40),对照组为85.0%(34/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椎活动度、颈椎活动功能评分、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第10、20天,治疗结束1个月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卧位平衡手法联合八段锦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螺旋CT和医用扫描仪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颈托配合手法整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70 例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手法整复、旋转拔伸复位后佩戴普通颈托固定制动。治疗组在对照组手法整复的基础上,佩戴三维重建3D打印颈托。2组均手法整复,每周1次,治疗时间为12周。观察比较2组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量表(NDI)评分 、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组治疗过程中因不适中止2 例,失访1 例,完成本研究共32例患者。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因不适中止1 例,失访1 例,完成本研究共33 例患者。愈显率治疗组为78.12%(25/32),对照组为54.55%(1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VAS、NDI评分均减少,其中治疗后3个月VAS、N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颈部僵硬疼痛、颈肩寒凉、头沉重、上肢麻木症状积分均减少,且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整复及正坐位旋转拔伸复位后,配合基于螺旋CT三维重建的3D打印颈托固定制动,与普通颈托辅助治疗相比,短期疗效相似,远期疗效更佳,在症状改善方面效果更优,颈部稳定、舒适性更佳,依从性高,适合中长期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舒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塞来昔布配合盐酸乙哌立松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颈舒颗粒治疗。观察患者在用药前、用药2周及用药4周后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效率治疗组为91.67%(44/48),对照组为87.50%(42/4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2、4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VAS评分、NDI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4周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舒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一定疗效,可以在短期内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主要优势为缩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自然病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松筋正骨推拿手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 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按照纳入时间的先后顺序编号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采用松筋正骨推拿治疗结合运动疗法,对照1组采用松筋正骨推拿治疗,对照2组进行运动疗法,观察3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0%(28/30),优于对照1组的86.60%(26/30)、对照2组的83.30%(25/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及WOMAC评分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1组优于对照2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松筋正骨推拿手法结合运动疗法在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及功能方面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侧旋提推手法联合舒适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2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 例。治疗组采用侧旋提推手法联合舒适牵引治疗,对组照采用双氯芬酸钠联合机械牵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臂丛神经根椎间孔横切面内径(C5~C7)、神经F波传导速度(正中神经与尺神经)、颈椎曲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29%(50/56),对照组为78.57%(44/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ND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ND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C7内径低于对照组、正中神经F波传导速度、颈椎曲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侧旋提推手法联合舒适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明确,且安全性高,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正脊手法配合水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单用水针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脊手法。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D值及红外线热成像温差。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28/30),对照组为76.7%(23/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D值及红外线热成像温差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正脊手法配合水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单用水针刀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TDP及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电针+TDP+温针灸治疗)、对照1组(采用电针+TDP治疗)、对照2组(采用电针+温针灸治疗),每组各20例。治疗后对3组进行VAS评分、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分,评定3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0%,对照1组为80.0%,对照2组为90.0%,3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3组VAS评分、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结束后随访2周,VAS评分、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1、2组(P<0.05),对照1、2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颈痛消丸联合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脊髓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针灸配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颈痛消丸治疗。2组均治疗12周。比较2组综合疗效、影像学结果、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脊髓功能评分及停药时间,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需手术率。结果: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6例,对照组脱落5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3%,对照组为61.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脊髓功能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停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需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痛消丸联合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应用小针刀配合整脊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对照组单用小针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整脊手法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0%(47/50),对照组为80.00%(40/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配合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小针刀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刃针放血结合麦粒灸对颈椎病疼痛及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60 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脱落1 例,最终每组各纳入29 例)。治疗组采用刃针放血结合麦粒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每周治疗3次,疗程为1个月,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比较2组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2个月后颈痛量表(NPQ)、McGill疼痛问卷(MPQ)评分及颈椎活动度情况,并评价综合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1%(27/29),对照组为86.2%(25/2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7%(26/29),对照组为79.3%(23/2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及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NPQ、MPQ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NPQ、MPQ评分均低于同时间节点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颈椎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治疗组颈椎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刃针放血结合麦粒灸治疗颈椎病近、中期疗效与常规针刺相当,但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白虎摇头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 例CSR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 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组(42 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白虎摇头针刺法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24%(40/42),高于对照组的85.37%(35/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NPQ评分、VAS评分治疗第1、3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治疗第1、3个疗程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白虎摇头针刺手法能有效改善CSR的临床症状,提高近远期疗效,较单纯常规针刺方法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刃针结合Mulligan手法及微波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Mulligan手法及微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刃针治疗。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84.9%,对照组为60.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ESCV)评分、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刃针结合Mulligan手法、微波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患者64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 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疗,对照组单用针刺疗法,2组均治疗1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日常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后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87%(31/32),对照组为90.63%(29/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VAS评分治疗24 h、72h及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72 h及治疗1周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CASCS及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刺结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式,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葛根汤联合针刺治疗风寒闭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风寒闭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3 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6 例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37 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葛根汤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治疗1、2个疗程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SCV)评分、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60%(35/37),对照组为77.78%(28/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ESCV评分、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治疗1、2个疗程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葛根汤联合针刺能改善风寒闭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症状,提高疗效,且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局部多针刺法联合龙氏摇腿揉腰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治疗组予以局部多针刺法联合龙氏摇腿揉腰法治疗,对照组予以复方氯唑沙宗分散片治疗,2组均治疗2周,观察2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92%(47/49),对照组为71.43%(35/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多针刺法联合龙氏摇腿揉腰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腰腿疼痛及弯腰转侧活动功能,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脐针结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予常规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脐针治疗,疗程均为10 d。观察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29/30),对照组为90.00%(27/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针结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较好疗效,能更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给予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针灸联合中医按摩手法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护理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2组均采用针灸联合中医按摩手法治疗,观察组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比较2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护理效果。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02%,对照组为73.8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SAS、SD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针灸联合中医按摩手法治疗时,予以针对性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其心理状态,使总体疗效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药枕结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比较2组VAS评分、NPQ评分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3%,对照组为81.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及NPQ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气滞血瘀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