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凌汛是指冰坝阻塞水流,使冰坝上游水位抬高的现象。它是中高纬地区部分河流特有的一种现象,较重要的水情要素之一。我国河流的凌汛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北的一些北方河流上。易发生凌汛的河流(河段)主要有黄河的上游河套段和下游山东境内段,黑龙江的中上游段,以及松花江的下游段等。  相似文献   

2.
弯曲性河流是一种重要的河流类型。对这种河型的成因的研究由来已久。各家主张大约可归结为两大类。一类从水流结构、水流能量或振动等出发,即纯粹讨论水流本身弯曲运动的原因;另一类则纯粹统计流域因素包括流量、比降、泥沙等的影响,设法将弯曲性河流及其他类型河流在受外界影响的差异性上区别开来。从理论的完整性来说,前者至  相似文献   

3.
弯曲性河流形成原因及造床试验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弯曲性河流是一种重要的河流类型。对这种河型的成因的研究由来已久。各家主张大约可归结为两大类。一类从水流结构、水流能量或振动等出发,即纯粹讨论水流本身弯曲运动的原因;另一类则纯粹统计流域因素包括流量、比降、泥沙等的影响,设法将弯曲性河流及其他类型河流在受外界影响的差异性上区别开来。从理论的完整性来说,前者至  相似文献   

4.
苏燕萍 《地理教学》2011,(1):22-24,21
【学情分析】 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成因,已在高二《区域地理》的相关章节中讲解过。考虑到学生文理分科不久,且高一必修1对这部分教学仅仅停留在会考要求层面,当时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包括哪些要素;掌握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包括哪些要素;了解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影响因素;学会分析长江和黄河的水文、水系特征”。之后的阶段性测试反馈显示:学生要求容易混淆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这在主观题答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高含沙水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许炯心 《地理科学》2002,22(3):294-299
以黄河中游干流和渭河、无定河的资料研究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河流高含沙水流的发生频率的影响。人类破坏森林植被,大量拦截黄河上游清水来源区的清水基流,使得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增大,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则使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迅速减小。近50年来黄河干流和一些支流的高含沙水流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用一个三阶段模式来概括,即20世纪50-60年代,由于人类破坏植被,使高含水流频率增大;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使高含沙水流发生的频率减小;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人类大量拦截利用清水资源,使高含沙水流的发生频率又复增大。  相似文献   

6.
一、黄河明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河流伦理的基础是河流明,只有充分认识了河流明,才能进一步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人应该与河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这方面,黄河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例证。  相似文献   

7.
该文在概述黄河文化旅游研究缘起与内涵的基础上,基于“空间—主题—方法”对比分析框架,系统梳理和凝练黄河文化旅游与国际河流文化旅游相关研究成果,互鉴探究黄河文化旅游研究的薄弱环节与提升路径。研究发现:黄河文化旅游研究偏重宏观战略管理与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等,而国外河流文化旅游侧重中、微观尺度的文化线路与文化节点案例研究等。黄河文化旅游应注重旅游市场供需平衡,创新旅游开发与居民福祉的协同技术路径,实现“人河关系”的文化情感、时空行为与旅游响应等管理转型研究。最后,基于当前研究不足提出黄河文化旅游系统理论框架,试图破解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与旅游“幸福河”创建等核心议题,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及国际河流旅游合作提供理论支撑与中国智慧方案。  相似文献   

8.
冲积河流的汇合与分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高进 《地理学报》1994,49(5):429-439
冲积河流具有一定的自动调整作用。遵循最小阻力原理,河道的汇合分流也应属于冲积河流的自动调整作用之列,事实上,在河道的汇合与分流处,支流与主流夹角的形成及其宽度比(或断面积比)的建立都不是随机的,它必须保证来自支流与主流的水和泥沙能在此通畅排泄。本文证明了水流在通过河道的汇合与分流处时所形成的夹角及其宽度比,对应于水头损失的最小值。河口段垂直于或趋向垂直于海岸线的特性,也是水流不断调整到最小阻力状态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人造洪水冲刷黄河内蒙古淤积河道的可能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利用人造洪水冲刷黄河内蒙古河段泥沙的可能性,建立了计算黄河三湖河口与头道拐站次洪水输沙量非线性模型。通过洪水计算获得了该河段各级洪水冲刷河道泥沙的最大冲沙量、最优冲沙历时以及相应冲沙效率。计算结果表明:黄河宁蒙段的淤积是河流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受水流堆积作用形成的,用龙、刘两库联合调度水量形成的人造洪水冲刷河道淤积泥沙是目前可以采取的清淤手段之一,但耗水量较大,冲刷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2006,(12):41-41
“自古以来总有人希望黄河能变清,但黄河不可能变清,也不需要变清。”一些泥沙专家指出,历史上黄河就是黄的,华北平原就是由黄河淤积而成的冲积平原,时至今日,黄河仍造陆不息,人海口处的黄河三角洲被称为“世界上最年轻的陆地”。另外,黄河泥沙中富含氮、磷、钾等,是一亿多亩引黄灌区的“天然肥料”,一旦河水变清,将引起地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黄河内蒙古段1961-2009年气象与水文观测资料,选取黄河内蒙古段上游磴口站和下游托克托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凌汛最危险地段上下游气候变化与凌汛期的关系。得出:①黄河内蒙古段的凌汛灾害是黄河上游的河道气温比下段高以及地形比降小等,形成黄河内蒙古段下游先封河、上游先开河的局面,导致磴口到托克托县段成为凌险最严重的地段。②随着气候变暖,近50 a黄河内蒙古段开河期提早、封河期推后,凌汛期缩短。尤其在1987年气温发生突变之后,开河期提早和推后趋势更为明显。同时气温突变之后,凌汛期平均温度变异系数增大,封、开河期冷暖变化剧烈,致使封开河期的波动性增大。③影响黄河内蒙古河段开、封河的关键因素是日平均气温小于-5 ℃的积温、日平均气温小于-5 ℃持续时间和封、开河期温度以及封、开河期流量大小等。极端温度事件如寒冷日数、冷夜指数和冷日指数的减少,以及暖夜指数和暖日指数的显著增加也是影响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缩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黄河、长江泥沙特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对黄河、长江泥沙的粒度分析、矿物分析及石英包裹体分析,揭示了两大河流泥沙的差异性。黄河悬沙粗于长江而底沙比长江为细。重矿物组合中,黄河泥沙黑云母含量远高于长江,粘土矿物中蒙脱石含量约比长江多一倍。反映了两大河流水动力条件及泥沙源区的环境差异。石英包裹体分析,更反映了两大河流泥沙源区的成因环境,为区分河流泥沙来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一章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能读 《地理教学》2000,(11):29-29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地理第三册课本(人教社1993年版)78页指出,黄河是“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有好几条河流支流的含沙量比黄河于流更大。据冯嘉苹等编《中国地理》(北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位于山西、河南两省之间的黄河干流陕县测站,测得黄河干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6.9千克/立方米,而陕县以上的黄河支流泾河、  相似文献   

14.
在战国时期以前,华北平原是黄河泛流之区。黄河下游频繁改道,几度经由天津附近流入渤海,天津及其周围在河流和海侵的双重作用下多是斥卤滩地,没有开发。战国时期以后,黄河改由山东人海,河流带来的地表的土地积垫,养活了一些以渔、农和盐业为生的民众,出现了人口生活的聚落。秦  相似文献   

15.
西汉贾谊《吊屈原赋》:“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汩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此后,汩罗之名,书于国史。不过,其时汩罗,并非政区地名,实为河流地名,属长沙国罗县。其得名,与古越人及罗子国罗人,有渊源关系。何谓汩罗?汩,《楚辞·怀沙》:“浩浩沅湘,分流汩兮。”各家注释者,有的将“汩”,注为“水流迅速”之意;有的注为河流名,专指汩水。秦代屈复释: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中游支流悬移质粒度与含沙量、流量间的复杂关系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许炯心 《地理研究》2003,22(1):39-48
本文以黄河中游若干支流为例,研究了宽变幅水沙两相流河流悬移质泥沙的粒度特征。结果表明,宽变幅水沙两相流河流的悬移质泥沙粒度特征与含沙量、流量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就同一站点而言,随着含沙量和流量的增大,大于0.05mm的粗颗粒泥沙的百分比迅速减小,并达到最小值;当含沙量和流量进一步增大时,其百分比又迅速增大,表现出明显的双值关系。对于小于0.01mm细泥沙而言,情形正好相反。黄河中游不同的支流之间,悬移质泥沙粒度特征与年均含沙量的关系也是复杂的。这些变化图形可以用非高含沙水流与高含沙水流不同的物理力学行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7.
山区河流准三维水沙输运与河床演变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根伟 《山地学报》2001,19(3):207-212
在渠道水力学和河流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不规则河流形态下的纵向流速分布和弯道水流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任意断面和垂线位置的流场计算公式。在综合各种泥沙动力学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探讨了在天然河流中的悬移质输沙能力与沉积条件,分析了河床质起动的控制性因素及推移质输沙方程。提出了受冲淤影响的河床质粒径组成和动态递推公式。结合这些流场与泥沙计算方法及河床形态调整技术,作者提出一个准三维河流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只需要河流几何形状、人流条件以及泥沙级配参数,能够模拟出不规则几何形态的河道断面流速分布及平面流场分布,并且对于弯道水流特征与泥沙输送一沉积特征也能得到较好的表现。该模型是对有关河流演变理论和实验成果的综合应用,为研究山区高含沙水流下的河床变形以及洪水演进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中国河流地貌研究进展——纪念沈玉昌先生100年诞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是中国现代河流地貌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沈玉昌先生100年诞辰,本文对中国河流地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资纪念。研究涉及4个方面:① 水系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变,包括大江大河水系历史发育和山区河流地貌;② 侵蚀与产沙过程,包括有物理成因基础的侵蚀产沙模型、侵蚀产沙过程的尺度效应、植被对侵蚀的影响及临界现象、坡面细沟发育过程模拟等;③ 河床过程与河型,包括河道冲淤过程、河床演变、河型成因与演变等;④ 河流地貌系统研究,包括流域系统不同子系统的耦合关系、河流地貌系统中的高含沙水流和多营力地貌过程、河流地貌系统对于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河流地貌系统中的泥沙灾害和河流地貌系统的实验研究等。50年前沈玉昌先生与钱宁先生提出在地貌学与河流动力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河流学科。文中对此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需要深化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下游生态需水量及其估算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4  
石伟  王光谦 《地理学报》2002,57(5):595-602
通过分析黄河下游1958-2000年实测生态可用水,探讨生态需水量内涵,根据黄河特殊性及黄河生态需水量的研究现状,将维持和保护河流功能的黄河下游生态水量分为污期输运水量和非汛期生态基流量,在平滩流量输运能力最强的前提下,估算黄河下游汛期输运水量为80-120亿m^3,根据实测资料估算作为黄河下游水量控制断面花园口水文站和作为河口地区水量控制断面利津水文站的非汛期生态基分别为80-100亿m^3和50-60亿m^3,同时指出对黄河下游水沙调控和黄河流域水资源“准市场”的形成,是黄河下游生态需水量实现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名》2010,(1):11-11
在甘肃省靖远县城偏西、黄河大桥上游,有一处濒临大河、被茂密的梨树掩映的村庄,它以“虎豹口”的地名被装订进中国革命的红色史册:1936年10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一部从这里强渡黄河,在景泰县的赵家水组建西路军,从而开始了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悲壮的征程。那么,“虎豹口”这个地名是不是以前的老地名呢?若不是靖远当地的老地名,它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