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郑学文 《广东气象》2013,35(3):74-76
介绍了以常规风速仪器的自动化检定模块为基础,通过扩展硬件接口和开发相应的软件模块,实现了对皮托管测风仪器的全自动检定,详细介绍了皮托管自动检定的原理、关键技术和软件编程方法。  相似文献   

2.
风速传感器自动化检定系统中自动控制的实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广东省大气探测技术中心成功开发研制的风速传感器自动化检定系统(M3DS),主要用于自动检定我国现用的各型自动气象站所配套的风速传感器。该检定系统具有自动化水平高,控制准确,操作简单等优点。文章就检定系统自动控制的工作原理,从硬件软件的设计和开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实现检定系统的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气象计量检定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青海省气象计量检定管理工作的特点,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资源,通过计算机编程、数据库原理及通信技术等,实现青海省气象计量检定业务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全面提升青海省气象计量栓定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满足计量检定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保测量环境大气压力常用仪表的通用技术和计量特性符合相应规程规范的要求,以及其测量结果准确可靠,文章通过研究常用仪表的工作原理、通用技术的要求和计量性能的要求,依据相关规程,总结了每种仪表在计量检定过程中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需要检查检定的项目、检定操作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检定数据的处理以及检定结果的判定,以供大气压力计量检定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维华 《浙江气象》2000,21(3):45-46
通过分析影响相对湿度的因子、结合湿度检定箱内降湿和增湿过程,搞清湿度检定仪改变湿度的原理及仪器本身的缺陷,提出解决现存问题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任燕  孙嫣  韩广鲁 《山东气象》2014,34(3):56-58
pH(酸度)计检定装置是省级气象计量酸雨类检定项目中一项新建计量标准,在标准考核筹备中对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和检定规程容易出现理解偏差和模糊点。根据酸度计工作原理,对新建标准准备中在标准器及配套设备、量值溯源及检定实验等方面易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孟宪罗  汤达章  蒋涛 《气象科技》2017,45(5):811-817
为进一步提升自动气象站计量检定工作的自动化水平,简化气压传感器示值超差调整工作,通过对PTB220气压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分析与研究,利用省级气象计量检定业务系统(3MS)的部分硬件,采用串口通信自动应答技术,在原有3MS系统自动化检定的基础上实现了PTB220气压传感器数字量及模拟量示值超差的自动调整。文中详细阐述了数字量及模拟量调整的原理及操作流程,给出了串口通信参数配置及自动调整软件部分代码示例,并通过实际业务验证了系统设计思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气象用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检定结果不确定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温晓清  沙奕卓  雷勇 《气象科技》2008,36(2):240-243
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简称温度计)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直接影响温度量值传递的检定结果.针对我国省级气象计量单位现用的温度计量标准,从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检定方法、测量不确定度分量人手,根据JJFl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规范的分析方法,利用2007年检定数据,对一套温度计的检定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通过对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梳理出一套清晰的分析步骤和科学方法,同时也为省级气象计量部门定期接受技术监督局的计量标准考核,提供误差分析范例.  相似文献   

9.
在皮托管检定过程中,皮托管在风洞洞体内的安装误差及夹持的稳定性对数据测量的精度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可能导致检定结果的不准确。根据皮托管测量原理,设计一种用于气象低速风洞的皮托管检定夹具。通过试验表明,这种夹具很好的保证了皮托管在风洞洞体内的安装误差及其检定过程的稳定性,即便是在流速较大的情况下,皮托管仍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而不会发生偏转,从而保证了检定时的测量精度。实践证明,这种皮托管夹具可以很好的减小试验安装误差及夹持的稳定性对皮托管检定测量精度的影响,并且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尺寸的皮托管检定工作,特别在较大尺寸的皮托管检定中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雨量传感器野外检定的难题,研制了一种新型、便携的雨量传感器全自动校准仪。其采用二级标准玻璃量器为标准器,数控恒流泵控制水流速度,降水量和雨强模拟精度较高。详细介绍全自动校准仪的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阐明其技术参数和主要功能。国家气象计量站对全自动校准仪的多个参数进行测试,均满足野外检定的技术指标要求。对比全自动校准仪与765型流量计的检定结果,两种校准仪的检定结果基本一致,全自动校准仪的检测质量具有可信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改进湿度传感器温湿特性实验室测试方法,对国产GPS探空系统和RS92探空仪湿度传感器的温湿特性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国产电子探空仪的湿度传感器在低温状态下探测滞后性明显,给高空湿度的动态测量带来了较大误差,尤其是在低温升湿过程测量比低温降湿过程更为显著.试验还表明环境空气流量的变化会对湿度的测量造成明显的影响,结果有助于改进探空仪湿度传感器测湿算法和防雨帽工艺设计,提高高空湿度测量能力.  相似文献   

12.
温湿统计平衡约束关系对GRAPES全球湿度分析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龚建东  王瑞春  郝民 《气象学报》2016,74(3):380-396
为改进GRAPES全球三维变分同化系统(GRAPES-3DVar)的湿度分析,借鉴Hólm等(2002)的思想,在背景误差协方差结构中引入湿度与温度的统计平衡约束关系。通过扣除湿度变化中与温度有关的平衡部分获取非平衡拟相对湿度,并引入非线性对称变换对其做标准化处理,将处理后的变量作为新的湿度控制变量。统计结果表明,温湿统计平衡约束主要出现在中高纬度对流层中层相对湿度大于80%的区域,与大尺度抬升凝结加热有关;新的湿度控制变量能满足无偏、高斯分布特征。单点理想观测试验结果表明,新的湿度分析具备了流依赖特征,并能有效地抑制负水汽与超饱和水汽的出现。同化循环与预报试验结果表明,新方案给出的湿度分析的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均有所减小。而针对降水预报的检验结果表明,引入新方案后的0.1-10 mm降水预报,在ETS评分没有显著降低的情况下,BIAS评分更靠近1,降水空报有所减缓。然而60-84 h的25 mm以上的降水漏报现象更为明显,表明湿度同化分析方案还有改进空间。通过引入温湿统计平衡约束关系,完善了GRAPES-3DVar分析框架,为全球湿度分析的持续改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在生产和科研过程中,经常遇到需要恒定温度环境的情况。例如,检定毛发湿度计或其它湿度传感器时必须在可调的恒定湿度环境中测定检定所需要的数据。因此,实现湿度调节自动化对科研和生产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意义。1恒定湿度场的形成要实现湿度的自动调节,就要建立一个...  相似文献   

15.
针对温度传感器测量中易受湿度影响的问题,通过对思维进化算法(Mind Evolutionary Algorithm,MEA)中的趋同操作、异化操作及收敛条件进行研究改进,对趋同操作中的散布权值进行自适应调整,在异化操作中引入差分进化算法的变异操作,并考虑收敛条件中搜索平面平缓的情况,提出了基于改进思维进化算法的BP神经网络湿度补偿方法.由湿度影响检定实验得到的样本数据,利用此补偿方法建立湿度补偿模型,将补偿结果与未经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改进思维进化算法的BP神经网络模型补偿精度较高,收敛速度快,计算量小,可有效提高温度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便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一种无线传输温湿度采集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数字式温湿度传感器进行温湿度数据采集,通过无线传输模块连接微处理器,微处理器使用串口与 PC 机进行通信,并通过软件编程将采集的数据存放到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备份、存储、查询以及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17.
18.
1核查步骤湿度传感器的核查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外观检查,主要检查传感器外型结构是否完好,表面是否有明显的凹迹、外伤、裂缝、变形等现象,表面涂层有无起泡、龟裂和脱落,金属件有无严重锈蚀及其它机械损伤,传感器是否有型号、出厂编号等明显标志。对出现以上状况的传感器要直接更换。对于使用过的湿度传感器,重点检查过滤膜保护层是否有污染现象。若污染严重应更换新的过滤膜。第二部分是示值误差核查,经过外观检查合格的湿度传感器,才能进行示值误差的核查。下文重点说明示值误差核查的步骤。  相似文献   

19.
All elements of climate that affect climatic events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such that the climate regions are determined with exactitude. To this end, data on maximum temperature (Tx), minimum temperature (Tn), mean temperature (Tm), and precipitation (Pt) as well as local pressure (Ps), mean wind (WN), relative humidity (RH), and specific humidity (SH) have been investigated statistically and graphically. The specific humidity data calculated using Tm, Ps, and RH data and statistical comparisons have shown that there are no drawbacks to using SH in climatologic studies. According to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t was concluded that RH and SH should be used together with Tx, Tm, Tn, and Pt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limate regions. Two cluster analysis methods, Ward's method and Kohonen neural network technique, were used to show the effect of RH and SH. A comparison of the cluster's stability between the limited and high number of stations shows that Ward's method and Kohonen neural network are very stable in both cases. It was also determined that RH does not change the outline of climate regions but that it affects the zones of climate transition. It was observed that clusters determined by using Tm, Pt, and RH provide relatively more distinctive clusters in the data space than clusters determined by using Tm, Pt, and SH.  相似文献   

20.
Urban-rural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in the Beijing are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In this paper, urban-rural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and vapour pressure differences at fixed hours in Beijing area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data from one station with different observation surroundings and one rural station (0200, 0800, 1400 and 2000 hours local standard time (LST)) for the period 1971–2003 were used. The effect of urban on local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and vapour pressure were discuss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rban environment caused great increase in local temperature at 0200, 0800 and 2000 hours and small increase at 1400 hours. Also, the urban effect on humidity suggested that the urban environment can decrease relative humidity and vapour pressure at all fixed hours, while the urban-rural relative humidity differences are great at 2000 and 0200 hours and the urban-rural vapour pressure differences are great at 1400 and 2000 hours.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and vapour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 about 1.76°C, 6.3% and 1.5475 hp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81 to 1997, respectivel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urban effect on local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s significant in Beijing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