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2/3;为地球制造50%的氧气;为30多亿人提供食物;吸收了30%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然而,人类活动却威胁着这一独特的生态环境,我们也并不熟悉海洋中的许多奇妙且神秘的物种。我们对海洋世界进行着无止境的剥削,使得海洋生态每况愈下。今年3月3日的世界野生动植物日首次聚焦海洋物种,主题是"水下的生命:为了人类和地球",旨在让人们了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9,(10)
正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建设海洋强国不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文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深海大洋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首先,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海洋覆盖地球表面面积的71%,它除了调节气候和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优良蛋白质以外,  相似文献   

3.
氧循环与宜居地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是影响地球宜居性的重要因素,其与复杂生命体的形成和演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全球氧循环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系统的演化过程,剖析地质历史时期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从而帮助我们预估地球系统的未来变化.近几十年来,氧循环的研究在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丰富了我们对地球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陈晓云 《地球》2009,(1):41-42
气候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对人类历史有着深刻的影响,了解过去的气候使我们对人类历史演变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现在我们能够直接测量的气候历史才几百年,只是气候变化中很小的一部分。那么,我们该如何了解历史的从前的气候变化呢?在科学技术充分发达的今天,科学家是通过各种“岩石”的记录来了解地球气候系统过去的变化。这些“岩石”包括海洋沉积物、冰堆积物、风尘堆积物、珊瑚、……。  相似文献   

5.
刘秉翔 《地球》2020,(2):66-71
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漂泊了46亿年,而人类的祖先—智人在距今25万年前出现在地球上,短短的25万年间,人类就见证了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比如,在珠穆朗玛峰上发现了海洋动物的化石。人们不禁思考:难道我们脚下所处的大地曾经是一片海洋?那又是什么原因让地球发生这些巨变的呢?1910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1880—1930)因感冒在病床上百无聊奈的时候,眼光不经意间落在挂在床头的一幅世界地图上面,他惊讶地发现大西洋两岸--南北美洲的东海岸线和欧洲以及非洲的西海岸线的轮廓几乎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6.
在 2 0世纪 70年代 ,宇航员发回了对地球科学具有深远影响的地球照片。以美丽图片所展示的地球 ,吸引着非专业人士和地球科学家 ,可以看作为一个单一的集成系统。那些图片揭示了这个星球的大气、海洋、生物和地质系统之间的关系——提高对这些过程的认识需要一种综合方法。来源于地球科学各个学科的综合技术和信息决定了我们如何能够成功地预测地球过程。地球科学家面临着利用数量不断增长的各类数据和对超出人类时间尺度变化的数据进行分析的挑战。对地球过程的理解可以为我们提供减轻我们的行为对地球所造成的影响的工具 ,以及通过优化利…  相似文献   

7.
正地球表面71%的面积都被海洋所覆盖,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也是最后空间,21世纪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未来50年,世界性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在这场全球大博弈之中,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国显然绝不能缺席。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和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5,(8)
海洋占到地球表面积的71%,是生命的摇篮,孕育了人类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一直与海洋息息相关。从英、美等大国崛起的道路来看,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也必然要走出大陆,深入海洋,发展海洋经济,融入全球化。全球航运史告诉我们,关键水路的开发决定着海洋强国的战略成败。那么,总体投资高达500亿美元、长度是巴拿马运河三倍多、土石方是三峡工程近五倍的超级基建大项目——尼加拉瓜运河,能否成为中国海洋强国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9.
地学书签     
《地球》2012,(5):13+18+55
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海岸与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它是地质学的一部分,又与海洋学有密切联系,是地质学与海洋学的边缘科学。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海的地球物理监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筑中国海地球物理三维立体监控体系,建立海防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实现基于地球物理的监控、预警与预测的战略部署与方法研究,是海洋军事地球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强,国则强.要建设海洋强国,首先要"知海、懂海".只有认识海洋,才能从战略上部署好海洋,才能因势利导,走向海洋,开发海洋.推动海洋地球物理场的研究,拥有详细...  相似文献   

11.
地球自转与气候动力学──振荡理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虑地球自转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并应用描写低纬地球流体(大气和海洋)的水平运动方程,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低纬大气和海洋振荡的影响.研究指出: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不但会直接影响低纬大气和海洋的振荡周期和振幅,而且会影响纬向风和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温和海平面的变化.所以,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关键词##4地球自转速率;;气候变化;;大气和海洋的振荡  相似文献   

12.
段雯娟 《地球》2013,(2):77-79
正21世纪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时代,浩瀚的海洋是资源的宝库,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基地。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日趋严峻的陆地资源危机威胁,世界各国都把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把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保护海洋环境作为求生存、求发展的基本国策。20世纪以来,各国科学家的积极努力使人类极大地增长了对海洋资源的认识,使全球  相似文献   

13.
《地震学报》2022,44(2):356-356
为了进一步推动海洋地球物理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的发展与应用、展示地球物理在海洋尤其是西太边缘海研究的最近进展,《地震学报》特邀请薛梅副教授(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杨挺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于有强副教授(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夏少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徐亚副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宋海斌教授(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为本刊组织“海洋地球物理”论文专辑。现诚挚面向国内外地震领域广大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征稿。   相似文献   

14.
正在暴风雨期间,海洋波浪对固体地球造成的晃动会产生微震现象。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可以监测到微震,其以各种各样的波形在地球表面和内部传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仅能通过对P波(在地震发生之前,动物可以感受到)的分析来研究地球的微震活动,而难以借助不易捕捉的S波(地震发生时,人类可以感受到)。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5,(7)
<正>"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海洋;海洋强国之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近!我们从事海洋研究的人,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和信心,在国家海洋战略发展的重要时期,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吴立新近日在接受《地球》记者采访时慷慨陈词,言谈中流露  相似文献   

16.
海洋地球物理中的电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地球物理是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海洋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成果曾为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本文综述了适用于海洋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电磁方法,详细讨论了海洋中电磁场的特征、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等,最后介绍了海洋电磁法的应用方面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南黄海地震的经验教训,并根据我国海岸线长、海域大、滨海省市多、海洋地震活动频繁的实际情况,概述了海洋地震学研究的重要性;指出海洋地震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研究海底的构造和运动为主要课题,进而研究地球的构造、运动,乃至地震成因、地球起源等;分析了在我国开展海洋地震学研究的有利因素。最后对如何开展海洋地震学研究提出了几点设想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世可能成为一个全新的地质时期,以描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极为深远的影响,目前已被广泛讨论。湖泊及流域生态系统作为与人类社会最密切的地球单元之一,受到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相关研究成果能为理解人类世做出贡献。本文从湖泊流域生态系统和人类世本身特征为切入点,讨论了湖泊及流域生态系统演化对人类世研究的重要意义。我们认为,湖泊具有相对独立的整体,清晰的内部作用关系、完备的理论支持和时空数据支撑,能够为人类世地球各圈层交互作用提供研究框架。湖泊流域生态系统演化的稳态转换与地球环境进入新的地质时期具有诸多相似之处,相关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界定人类世开始时间、总体特征以及演变过程和机制。本文指出人类世湖泊及流域生态系统演化研究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并提出了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徐行 《华南地震》2021,41(2):1-12
海洋地球物理场是一个四维的动态复杂变化系统,涉及多物理场、多界面和多尺度问题,受内外因素的共同制约.基于海洋地球物理场特征,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是揭示地球内部构造与性质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回顾国内外海洋科学研究历史以及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发展进行了分析,现今的技术发展受科技进步驱动,反映国家与时代发展的需求.探讨了技术发展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依据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及其探测平台的特点,提出了以下技术展望:优化传统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加速并完善多样式探测平台的建设和科学载荷的研究;构建"空-天-海-潜"海洋地球物理立体探测体系;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0.
地震学是研究地震及与地震有关现象的学科,尤其是对地球内部物理性质的研究。海洋地震学只是针对在海洋进行观测的地震学。由于海洋覆盖了大多数的板块边界,所以大多数地震发生在洋底。这为在海洋进行近源地震观测和研究提供了契机。模拟地震波速度结构为了解正在进程中的地震过程和历史活动提供了基本方案。但由于缺少洋底宽频带地震数据,目前对全球范围的地球深部模拟工作开展得还比较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