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岳尚华 《地球》2014,(4):94-97
绿松石,又名绿宝石、松石,是世界稀有的高档玉石,因其形态万千,色泽艳丽柔和,石质坚硬细腻、光泽温润而闻名,自古便与“和田玉”、“独山玉”、“岫玉”一起,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7,(10)
<正>中国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公园面积约398平方千米。素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之美誉。其中的"奇峰三千"让无数游客惊叹。奇峰之奇,在于其外形,亦在于其内在。外形之奇,体现在它挺拔高耸,似刀劈斧砍的峰型,这些天然形成的峰型如雕塑艺术,像人,像物,引人遐想(见图1、图2)。也体现在山峰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园内86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分布着石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0,(4):58-59
来到福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博物苑”是不可不去的。那大门口的丹霞地貌石堡,仿杉木的甬道,七星坛和象征地球探索者的巨大脚印,地质名人大道上,以中国地质大师李四光先生为首的26位中外地质学专家影雕……都给人留下非同一般的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4.
王奇奇 《地球》2023,(1):49-52
<正>灵璧石与太湖石、昆石、英石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灵璧石主要产于安徽省灵璧县,《词源》记载:“磬石,山名,在灵璧县北,泗水之南”。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年,零璧县改称灵璧县,取“山川灵秀,石皆如璧之意”。灵璧县因石得名,也因石闻名。灵璧石由颗粒大小均匀的微粒方解石(主要成分Ca CO3)组成,因其击之能发出类似磬产生的声音,故又称磬石、八音石。作为曾被乾隆皇帝御封的“天下第一石”,灵璧石不仅以其婀娜的造型和清脆的声响促进了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更是一部记录亿万年地质过程的不朽史书,蕴藏着很多关于自然科学的奥秘。  相似文献   

5.
索子 《地球》2009,(2):72-77
第一 绪言 觇国非难。入其境,搜其市,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形图,非文明国;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并地文土性等图),非文明国。不宁惟是;必殆将化为僵石,供后人摩娑叹息,谥目绝种Extract species之祥也。  相似文献   

6.
姬玮 《地球》2011,(9):66-67
随着媒体的曝光和公众的关注,大规模上马的高尔夫球场几乎成了过街老鼠,这时,舆论呈现出“一边倒”之势,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便显得尤为特别,其中以中国高尔夫协会场地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韩烈保为代表。他认为,高尔夫球场不但对生态环境没有弊端、反而有益;给高尔夫球场扣上“污染”帽子的人,并没有科学调查研究,结论不足为信。  相似文献   

7.
王怡  尹超 《地球》2023,(5):44-47
<正>“歌楼舞榭傍长廊,冠盖如云应接忙。佛阁香销春去也,百年人事几沧桑。”这是近代诗人薛青萍游颐和园时所作之诗。作为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以其“青山碧波,亭台楼阁”和各种历史故事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从1750年建园算起,这座园子已历经273个春秋轮回。然而从地质的角度看,颐和园的历史要往前延伸100万倍甚至更长,从支撑起佛香阁的万寿山,到建造十七孔桥和石舫的建筑石材再到玲珑剔透的太湖石,都是地质演化史的见证,是大自然用亿万年时间留下的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8.
税玉海 《地球》2009,(4):54-55
西吉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城以北15公里处火石寨乡境内.面积97.95平方公里,海拔高达2650米它雄浑壮观、神奇峻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群。它高耸突兀于黄土高原之上,具有大、多、长、密、厚和雄、奇.险、幽等特征.其造型景观主要在整个区域的西北部,火石寨石峰林立.有丹崖、丹峰、怪石等,并“奇山、秀岩、茂树、洞窟“四绝”称奇,兼具中国北方山势之雄浑与南国水乡之秀媚于一处。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7,(3)
<正>鸡自古就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清晨的鸡鸣意味着天明,提醒人们一天的开始。它是兼具信、仁、勇、武、文多项佳名的“五德之禽”,不管阴晴,无论寒暑,守信报晓,为人所信赖。而“鸡”与“吉”谐音,更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在民俗评论中,给酉鸡冠以“十全十美”之美誉。 为迎接农历丁酉年的到来,首都博物馆“金鸡唱晓——博物馆里过大年”生肖  相似文献   

10.
黄韬 《地球》2023,(4):14-17
<正>庐山,坐落在赣北大地上的圣山,以雄、奇、险、秀的地貌景观,茂密的森林,丰富多彩的生物,悠久而复杂的地质演化史,以及积淀几千年的文化闻名于天下。从2100年前司马迁在《史记》中“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描述,到1300年前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句中展现的浪漫主义情怀,再到900多年前苏东坡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视觉差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从古代的白鹿洞书院、仙人洞道院到近代的600余栋20余国家风格的别墅;从探险家徐霞客撰写的《游庐山日记》,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1,(11):65-66
有人用“飙转豹变”来形容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而这个“飙转豹变”的影响效果于中国地质学的发展上,毫无疑问也是恰当的。因为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创立正是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之后。  相似文献   

12.
不可忽视的汶川大震前奇热奇旱奇涝特异背景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汶川大震前的21个月和10个月,在川渝地区出现的较长期高温热浪,严重干旱和暴洪(简称奇热奇旱奇涝“三奇”)并使下垫面生态气象出现奇差等大气物理现象的空前异常的分析,发现汶川大震恰处“三奇”中心西部边缘,大震发生在“三奇”后21个月和10个月。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他们之间的物理机制,并提出孕震地球物理过程和“三奇”大气物理过程可能存在某种“能”和“力”的交织影响假设。  相似文献   

13.
太湖石     
太湖石乃石灰岩类在水体中长期浸泡并经冲刷溶蚀而成的名贵观赏中,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文中介绍太湖石的形成和开采;宋代“花石纲”之灾与方腊起义;江南五大奇石;北京园林的太湖石,大部分金朝后从开封转运的“折粮石”,部分为京西房山所产湖石,乾隆皇帝与北京园苑的名石关系及赋诗题词。  相似文献   

14.
与地震预报     
马胜云 《地球》2009,(5):37-43
1924年3月10日,我国已故的卓越科学家李四光教授曾在《太平洋》第四卷第六期上发表了“辟美博士造谣并浅说地震”一文。文章说:“地震发生之原因,至今其说不一。……;又有为地盘构造变更激烈之处为地震发源之地者。从理想上推测,此说似最为近是,争诸事实,此说亦觉信有可凭。……”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20,(4):47-49
事实上,毛泽东主席1950年给我的题词:“开发矿业”,早已不再是我个人的“私产”。几十年间,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在毛泽东主席为我题写的“开发矿业”题词的鞭策下,奔波在祖国各地,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矿产国,成为地热开采量最丰富的国家。毫无疑问,其中有我毕生的努力和奉献。  相似文献   

16.
金星宇 《地球》2014,(8):43-45
金庸小说中有一位天下无敌的剑客,一生求一败而不得,故名独孤求败。他有两句话颇为豪迈:“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中国经济和能源产业发展的历程同独孤求败相似,高耗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就像“大巧不工”的重剑,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也极大浪费了能源、破坏了环境。如今的中国正如四十岁的独孤求败一样,进入了能源的战略转型期,正大步奔向“不拘于物”的境界,日光、地热、潮汐、风、雷、水等皆为所用,用环保节能的新能源逐步替代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能源,是我国走向“武林之巅”的必由之路。“独孤九剑”是独孤求败的绝学。在7月26日至27日北京举行的中西部节能环保产业国际促进大会上,多家企业代表纷纷发言,亮出各自的绝招,经本刊记者整理,汇编成节能环保新能源领域的“独孤九剑”,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浮山是安徽省级风景名胜区。在数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自然、人文、宗教景观于一身,该景区又恰处在一个由中生代白垩纪粗面质火山岩组成的古火山机构之内,是一座“天然火山地质公园。”浮山地处庐江-枞阳中生代火山岩盆地中心,是典型的古火山地貌景观。浮山的火山岩类型齐全。浮山奇景之一,是为数众多的火山洞穴,有著名的三十六岩,七十二洞。这些洞穴造型奇特,规模不一,深幽奇妙,景色绝佳。所有的火山洞穴,均赋存于浮山中期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5,(8)
庐山是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中国5A级景区、全球第一个获得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以及世界地质公园三项最高荣誉的旅游胜地。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盆地,庐山区境内,滨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长段块山,大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浙江长兴煤山剖面晚二叠世晚期牙形石Neogondolella属级和种级水平上个体大小研究, 发现在二叠纪末长兴灰岩顶部24e层中Neogondolella Pa分子出现明显的“小型化”现象, 小个体牙形石突然增多. Neogondolella的这一变化与该时期的一些重大地质事件如δ13C值的减小、蓝细菌生物标志的丰度与一般细菌生物标志的丰度比值变化以及水体深度的变浅相一致. 通过对当时古环境和牙形石Neogondolella古生态的研究, 提出了造成Neogondolella的“小型化”的主要由于二叠纪末生物的大灭绝导致牙形石食物来源减少, 水体深度变浅以及水体浑浊度的增大等造成大量幼年牙形石个体的夭折所致. 从上寺剖面获得的初步结果来看, 24e层Neogondolella的“小型化”现象, 可以进行区域性的对比, 表明该时期发生了一次生物灭绝事件, 从而支持二叠-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规模灭绝事件是多期次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王世超  张东薇 《地球》2023,(4):18-21
<正>在我国大陆版图的正中央,自西向东矗立着一座巍峨而壮丽的山脉,这就是秦岭。秦岭中段还有一个诗意又传奇的名字——终南山。2009年终南山以其神奇且独特的自然山水登上了世界的舞台,成为西北地区的首家世界地质公园。古老的终南山有着悠久且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它不仅展示了秦岭中央造山带的典型断裂构造,规模罕见的山崩地质遗迹和第四纪冰川地貌等地质奇观,更有出土“蓝田猿人”和“公王岭动物群”化石的黄土剖面。它是部五彩缤纷,内容充实的“自然史巨著”,为研究中国大陆地质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