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电预报地震的方法,已在群测点广泛使用,而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就土地电测报地震这一手段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从而认识土地电变化与地震的对应关系问题。 一、土地电电流 现在的土地电电路,一般是用导线把电极和微安表串接起来,利用大地形成回路,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利用地下电流方向异常变化预报地震可能性的理论问题。提出了地震与地下电流方向异常变化间的一种关系。最后,文章对所得结果作了些简单讨论,并列举了些在地震预报电的用。  相似文献   

3.
我们利用植物电流的变化探索地震前兆,现将几年来记录分析的初步结果介绍如下: 植物电的观测方法 1.树种选择 我们选用四季常青、根深叶茂的木犀科女贞树(Ligustrum Lucidum Ait),根系发达、生长快的落叶豆科凤凰木(Dlonix regia[Bojea]Ref),  相似文献   

4.
观测地下自然电位,一方面测到了与地震预报关系密切的过滤电动势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测到了自然电位所包括的其他成分,如大地电流场等。而这些成分的变化量一般大于过滤电动势的变化量;只有在大地震临震前,当急速的地震电效应变化超过了缓慢的大地电流场及其他成分的变化时,在震中附近的地电装置才会有清晰的记录。实践证明:用一般微安表定时观测是捕捉不到地震信息的;只有用自动记录的方式来捕获地震信息。  相似文献   

5.
<正>1研究背景地磁场的日变化属于变化磁场,一般受2种因素控制,一部分为空间电流体系,是地磁日变化的外源场,外源场的影响范围较广,在几百千米范围内相关性较好;另一部分为内源场,是由外空电流体系在地球内部形成的感应磁场,能够反映区域及观测台附近地下电性结构的信息。研究表明,地磁场日变化第一主成分对应于电离层中的太阳日变化,具有季节性和逐日变化特征;第二主成分属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信号;第三主成分可能是与地震相关的震磁信号,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局部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地磁内外源场分离的方法,反演得到了1997年11月8日玛尼地震和1998年1月10日张北地震前地下和空间等效电流体系的演化图象,并分析研究了地磁低点位移出现前后等效电流体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内、外场等效电流体系的变化与地震ldquo;低点位移rdquo;异常现象有着内在的联系,等效电流体系变化可能是地磁低点位移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地磁台站的加密建设,势必可以得到更为精确的地磁场等效电流体系的演化特征,更有利于地震预测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2.1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电异常现象 2.1.1地电场及震前地电场异常.地球表面存在着天然的变化电场和稳定电场,天然变化电场的大部分是由地球外部各种电流系在地球内部感应产生的,分布于整个地表的广大地区,一般具有较小的梯度;另外还有一小部分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某些地球物理、化学变化产生的,出现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和区域,一般也具有较小的梯度变化,但有时可能引起较大的电位梯度变化.  相似文献   

8.
我厂的地震测报组是在厂党委领导下和上级地震领导机关的指导和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于1975年2月开始测报。现在共有十二种测报手段,以土地电测报为主。在测量方法上使用两种测量仪器,其一是用微安表每日定时观测,第二是用电子电位差计自动记录二十四小时内的电位变化数值。在作图分析方面有三种方法:矢量法、平行电法和日均值曲线法。为了研究土地电变化与地震对应的内在联系,我们还因陋就简地做了一些实验和分析。现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一次地震预测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其依据的可靠性,依据的可靠性有赖于预报指标体系的建立。预报指标体系大致由以下内容组成:(1)可靠和完备的观测资料;(2)稳定的算法;(3)定量的判据;(4)可操作的预测规则;(5)超过自然概率的预报效能。地磁日变化由太阳风在电离层产生的环形变化电流以及该电流在地壳内感应生成的反向环形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分布主要取决于高空电流分布和地壳电性结构分布,并主要反映在地磁日变化的垂直分量形态上。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的一种典型异常变化是地壳高导带二侧地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可变滑动震源模型,计算Ms8.1昆仑山口西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解释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此次大地震在周边断层上产生的应力变化及其对地震活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和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应力变化均呈现相似的分布特征。应力增加区与后续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反映昆仑山口西地震对后续地震活动的触发效应。玛尼断裂带和东昆仑断裂带受应力变化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11.
土地电是一种能够反映地震前兆的方便可行的测报手段,是我们测报点判断震情的主要根据。我校安装的五组“土地电”对近震远震都有反映。近震多在东向、东北向、北向测线方位反映,远强震有三次与北东六十度向测线的异常对应,一次与南西三十度测线的异常对应。从地电异常对应地震的分析中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2.
(一)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有亿万工农群众参加的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们测报组的同志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革命精神,勇敢地踏进了地震这个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划定的“禁区”。给了坚持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党内最大的走资派邓小平一记响亮的耳光。 今年元月以来,我们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对适应本地区地震测报的手段进行了初步摸索和探讨,下面简要汇报一下我们利用土地电测报地震的肤浅体会。 土地电是一种测量大地自然电流变化情况的土仪器,是地震科研工作中开门办科研的新生事物,是测报地震重要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Meun.  JM 陈忠义 《地震研究》1991,14(4):309-315
在地球及其电离层的静电理论的范畴内,能简单地解释一切跟地震有关的电气现象。电离层由于电子的康普顿散射通常是正电的,地球深部由于电子静电泵离电离层也是正电性的。这些电于形成约1800安的规则连续电流,而正离子必然是突发式流动而形成雷电、火山喷发以及某些类型的地震。地震的主要成因显然是构造应力的释放,但是地震目录中的某些地震可能是被静电爆发作用所触发的。这种地震具备下列两个必要条件:位于深处的正离子能贯穿高电阻的上地幔;在电离层中存在吸引正离子的局部负电异常。大气层电场和“地震—大地电流”的同步联测可能是预报地震的时间和地点的两单而又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磁层电场引起的Sq“低点位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低纬度地磁场Z分量S_q变化极小值出现的时刻常常被用作预报地震的前兆(即“低点位移”法)。本文指出一种能引起“低点位移”的非地震原因:——行星际磁场北向分量的变化引起磁层大尺度电场的变化;这个变化电场透过阿尔芬层,进入内磁层,并在电离层中形成一个特征的电流体系,使S_q电流体系发生畸变,电流涡的焦点发生位移,从而引起地面磁场Z分量极小值地方时的改变。这个过程所引起的“低点位移”有时可以超过1小时。所以在用“低点位移”法预报地震时,应该考虑行星际磁场的状态,排除非地震起因的磁异常。  相似文献   

15.
李美  王中平  卢军  谭捍东  张小涛 《地震》2018,38(1):49-60
本文利用地下电偶极子产生的电磁场模型, 尝试模拟和推算地震前地面电磁台站观测数据所需震源深度处等效电偶矩。 结果显示, 在观测频率为1 Hz, 地下平均电导率取7.0×10-4 S/m 时,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电磁异常高潮期, 距离震中1440 km 的高碑店台NS测向观测到1.3 mV/m的电场强度所需震源深度处等效电偶矩量级为1013A·m; 若考虑地震主破裂长度150 km, 则产生的地电流量级为108 A。 同时, 这一等效电偶源在地面产生电场的2D分布图显示出很强的方向性(或不均匀性); 信号强度和电流源方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且电磁场值随观测距离增大而衰减迅速。 这部分地解释了地震相关电磁异常信号的方向性(或不均匀性)的观测事实; 如果观测点位于非强信号区, 即使在有效的探测范围内也可能记录不到异常信息, 这对地震监测台网仪器选址和布置提出了要求, 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伴随地震和火山喷发引起自然地球物理场的变化,产生了地震电磁效应(SEM),即电场和磁场的扰动。电磁场变化多出现在初始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内,因此,若对这些现象有进一步认识,电磁场扰动可以作为地震的短期前兆。在研究学者中对SEM的解释历来存在着争论,解释这些  相似文献   

17.
系统分析景东观测井1998年以来的水温观测数据,研究水温前兆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该井水源补给可能来自深部,水温变化不受季节性降雨渗入影响;震前异常全部为短期异常,以高温异常为主,短临异常突出,地震对应率50%,低温异常地震对应率80%;水温异常对发生在红河断裂和澜沧江断裂之间的地震指示意义最好,使用资料时考虑区域构造特点能很好地提高单个观测点的地震监视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地震引起的深井水位振荡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震往往能引起深井水位变化,国内外均有这方面的报道。从形态上可将这种变化分为两种:一种是瞬时的阶跃变化;另一种是持续的振荡变化。前者主要对应近震,后者主要对应远大震。本文着重谈后一种变化。 根据苏鲁豫皖、京津唐水网及外围地区共约200口观测井的初步调查,其中有20余口井具有记录地震引起的地下水位振荡现象的能力。我们对比了数百张水震图资料,分析了多  相似文献   

19.
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的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双低点"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5月9日,我国有13个地磁台(纳入国家地磁台网中心的台站)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形态出现"双低点"异常.这些台站在空间上大致呈交汇的3个条带分布,其交汇处位于四川两部.异常出现3天后的5月12日,正好在四川西部的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双低点"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区域地磁异常现象.其成因可能是产生地磁静日变化Sq的外空涡旋电流体系发生变化,或可能是产生地磁静日变化的内源感应涡旋电流体系与外源涡旋电流体系产生数小时的滞后所引起.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双低点"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可能是前者反映了地球深部地震孕育状态的加速变化.  相似文献   

20.
滑动弱化模型下的库仑应力变化与远程触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断层破裂在周围固体介质中能产生静态附加应力场.当依据库仑破裂准则和破裂模型推测构造应力变化,用以判断能否触发某处断层破裂时,这种应力变化称作"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一次地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被认为能影响下一次地震的发生.讨论了计算"库仑应力变化"所采用的不同模型,指出伏尔泰拉错动模型不能真实反映震源参数,因而所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