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织金洞洞穴沉积物现生藻类属种经分类鉴定,计有蓝藻88种,分属2目4科17属。经与洞穴叠层石中的藻类化石进行对比,确定叠层石中的藻类化石与部分洞穴现生蓝藻相似,居于第四纪蓝藻化石,故洞穴沉积物从宏观到微观特征,皆直接受有关藻类生物的控制。藻类在洞穴中维持延续其生命所进行的主动活动时,具有分泌钙质和捕捉粘结碳酸钙微细颗粒而富集沉积碳酸钙的生化和生理特性,起到了成岩建造作用,因而成为形成绚丽多采洞穴沉积物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
清江神女洞岩溶洞穴沉积物的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清江神女洞岩溶沉积物的磁学研究,得出有关该洞沉积物形成环境的下列判断:岩溶洞穴沉积物形成于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岩溶洞穴沉积物形成于湿暖、干冷交替的环境;岩溶洞穴沉积物形成于NE56°流向的古水流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贵州董哥洞岩壁分离出沉积Fe3 的菌株,在室内模拟铁细菌引起的沉积过程,探讨了细菌在洞穴含铁沉积物形成过程中的机制。结果表明,铁细菌对数生长期结束后,实验体系中的铁、钙开始沉积,且在约4h之内Fe3 和Ca2 的浓度降低至接近零。通过比较铁细菌作用后的岩石样品与未经微生物作用的岩石样品的X射线衍射和X射线荧光探针图谱,发现不论经过细菌作用与否,岩石样品中的元素和矿物成分均相同,主要元素均为Ca、Fe、Mn、Mg、P、Si和Al,矿物成分都有方解石、纤铁矿和粘土矿物。结合洞穴环境条件分析,指出细菌能够富集洞穴渗水中的铁离子,其生物成矿作用形成铁矿物和非晶质铁壳覆盖于洞穴沉积物表面,改变了洞穴沉积物的色泽。  相似文献   

4.
山东的喀斯特洞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建 《中国岩溶》1991,10(4):335-344
本文论述了山东喀斯特洞穴的分布、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洞穴沉积物特点。并探讨了山东古溶洞的形成时代、发育演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贵州荔波岩溶洞穴发育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荔波位于云贵高原岩溶向广西岩溶丘陵和孤峰岩溶平原过渡的岩溶斜坡地带。区内岩溶洞穴极其发育,岩溶洞穴(在时空分布上受区域碳酸盐岩地层分布的控制,表现出对地层岩性的选择性和洞穴发育的成层性特点,岩溶洞穴的发育规模、方向明显受断裂、裂隙构造的控制,表现出极强的方向性。本文主要依据洞穴的形成条件、洞穴空间展布的控制特征以及洞穴沉积物的特征等,论述了区内岩溶洞穴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6.
贵州织金洞沉积物形成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对织金洞洞穴沉积物调查、洞穴现生藻类调查、以及对采样的生物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的观察和鉴定资料的分析,作者初步探讨了洞穴沉积物与生物有关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及其形成作用,在此基础上,力图从生物作用的观点对洞穴沉积物的特征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7.
国外洞穴生物研究概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福星  曹建华 《中国岩溶》1997,16(3):259-267
本文是通过对大量国外洞穴生物研究论文的参考、归纳而编写成的,内容涉及洞穴生物研究历史、地理分布、生态特征和演化等热门研究;同时,还简单介绍了洞穴动物的采集方法和洞穴微生物沉淀矿物的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洞穴生物研究概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冉景丞  陈会明 《中国岩溶》1998,17(2):151-159
本文评述了中国洞穴生物的研究历史、现状,概括了研究内容,总结了近20年来中国在洞穴生物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在充分分析洞穴生物研究动态并列举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展望了中国洞穴生物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戎昆方  安裕国 《贵州地质》1996,13(2):177-180
本文系统研究了贵州织金属中的洞穴堆积物。在有光照环境中发现了堆积物普遍具有生物独具的“五性”;研究了大量存在的现生洞穴蓝藻的分布及其沉积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都喀斯特洞穴沉积物铀系年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导采自中国东部喀斯特地区128个洞穴沉积物的230Th/234U年代测定结果。最年轻年龄为4300年,最老年龄大于35万年。 中国东部洞穴沉积物有三个发育时期,它们是距今4000~13,000年,35,000~60.000年和75,000~12万年;也有两个不发育期。是距今15,000~35,000年和65,000~75,000年。这五个时期分别与V■深海岩心同位素记录的第一、第三、第五暖期和第二、第四冷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11.
辽宁本溪晶花洞发育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O2m)中厚层白云质灰岩中,洞内碳酸钙沉积物具有白色、黄色、肉红色、浅蓝色和黑褐色等多种原生色彩。在洞穴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围岩和洞穴碳酸钙沉积物X荧光分析以及显微镜薄片鉴定,认为洞穴中白色的次生化学沉积物主要由质纯的CaCO3形成;浅蓝色、黑褐色的形成则多由沉积物含有铜、锶和锰、锌所致;而黄色、红色则为不同环境下铁、锰等变价元素所产生。   相似文献   

12.
岩溶地区石生蓝藻与岩溶发育关系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磊 《中国岩溶》2007,26(4):363-368
探讨了国内外石生蓝藻研究的进展,以及石生蓝藻与生物岩溶的可能联系。引入水- 岩- 气- 生物相互作用的整体概念,运用“ CO2 - 水- 碳酸盐”三相耦联开放岩溶动力系统观点,分析了光合原核生物的生命过程及其代谢产物对岩溶系统的可能驱动作用,指出以蓝藻对H2O和CO2 的利用为中心环节,通过研究其在不同小生境、不同类群、不同生态因子下的HCO3- 水平差异,可以为了解藻类的生理机能与生物岩溶强度之间关系提供重要信息。建议在地球生物学的研究尺度下,针对碳酸盐岩表面殖居藻类如何影响其周遍微环境CO2、水文动态进而影响岩溶的效应、蓝藻分泌的胞外有机酸的种类和强度、石生蓝藻碳酸酐酶( CA)活性与生物岩溶关系等问题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13.
云南以岩溶地貌 ,特别是石林、峰丛、峰林 ,而闻名。路南石林地下洞穴的发育与石林的形成有关密切的关系。大部分从石林渗透的水都流经这些洞穴 ,这些流水导致了洞穴的形成 ,对洞穴成因的研究深化了对石林和岩溶发育的认识。笔者对路南石林附近 4个洞穴进行了洞穴学、地貌学和构造地质学研究 ;对丘北普者黑的峰林、峰丛和洞穴也进行了洞穴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并对研究区内所有洞穴沉积物做了古地磁分析。滇东南的岩溶洞穴可能大大老于洞穴沉积物的年龄 (<78万年 )。研究区位于小江断裂和红河断裂附近。这两条活动断裂影响了路南石林附近的洞…  相似文献   

14.
洞穴弱光带的生物岩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洞穴近洞口段,在弱光的作用下,生物岩溶作用也很强烈。本文介绍了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广西龙州、天等、环江、桂林阳闻和贵州荔波等地洞穴弱光带生物岩溶溶蚀产物石刺和沉积产物向光石钟乳、洞口叠层石等的形态特征及其^13C值测定成果,并论证了其生物成因机理。  相似文献   

15.
巴马县水晶宫洞内次生化学碳酸盐(钙)沉积物景观丰富,类型多样,有石钟乳、石幔、石瀑布、石笋、石柱、石盾等特色景观;尤其是近期仍在发育的洞顶鹅管、卷曲石、石花和石毛等是国内外较为罕见的洞穴奇景。自2007年水晶宫开发以来,对巴马水晶宫洞穴环境及碳酸钙沉积物景观等进行了监测,发现洞穴内流水、滴水、池水数量点减少; 洞穴温度升高、湿度降低,CO2浓度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减小以及普遍滋生(藻类、苔藓、蕨类等)灯光植物和洞穴景观表面的污染与变色污染、老化等现象。依据洞穴环境变化规律,提出有利于洞穴环境保护以及景观修复的相关措施,为科学合理保护开发旅游洞穴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勒穆尚洞是位于列日市东南的一个巨大的喀斯特洞穴,作者对位于上层与下层通道连接处的沉积物进行了孢粉研究,根据沉积物性质不同,剖面可分两部分,下部由河流相的砂砾组成,上层为数层石笋质盖板。最上层的石笋质盖板经放射性钍(?)铀(?)法测定,年代为距今10.5万a。 根据孢粉分析,石笋质盖板层可能形成于距今10.5万a的里斯—玉木间冰期中期,当时气候温暖潮湿,生长有以榛、栎、赤杨、千金榆为主,伴有一些椴、榆、常春藤等的阔叶林,洞穴处于低洼积水的环境。剖面下部的砂砾是在此温暖期之前由地下河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多次堆积而成。 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古植被及古气候的变化以及该洞穴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叠层石概念入手,通过介绍前人大量关于蓝藻(蓝细菌)和细菌在弱光和黑暗环境中的习性,及其在叠层石形成中的作用,讨论了叠层石形成的两大影响要素: 生物控制和环境影响。并提出了以模拟试验的有效方法论证叠层石在洞穴黑暗带中形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北京西山地区岩溶发育史及岩溶环境变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地壳运动所遗留的地貌形态,本区可划分为古生代和新生代二个岩溶发育期。由于本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岩溶发育既具有阶段性又具有继承性。据此,新生代岩溶发育期又可划分为三个亚期:早第三纪岩溶发育亚期、晚第三纪岩溶发育亚期、第四纪岩溶发育亚期。本文根据不同时期形成的岩溶形态组合特征、洞穴化学沉积物和碎屑沉积物及具有代表性的洞外沉积物的性状、所含化石、孢粉组合、粘土矿物和重矿物组合及其化学成分和扫描电镜分析、稳定同位素和古地磁测定以及大量的测年资料,综合研究了本区晚第三纪以来的岩溶形成环境及其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9.
初论生物成因的洞穴叠层石的形成条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提出岩溶洞穴石灰华沉积物中的生物成因及洞穴叠层石的存在以来,引起了岩溶洞穴学家的兴趣和关注。本文从沉积岩石学的角度,用生物成因观点,对岩溶洞穴叠层石的形成条件进行分类和论述。将其基本条件划分为物质条件(即内在因素)和环境条件(即外在因素) ,论述了它们在洞穴叠层石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河北崆山白云洞发育在以中寒武统张夏组厚层鲕粒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地层中。通过对洞穴结构、形态以及沉积物特征的观测分析,结合区域地质演化、古气候演变研究,认为:(1)白云洞由3层洞穴构成,上层为大型厅堂状,中层和下层为狭窄廊道状。洞穴展布受控于NNW、NE和近EW向断裂。(2)洞穴发育形态、规模不仅与岩性和构造有关,还取决于洞穴形成时期的构造稳定性及与之耦合的气候条件,其成层分布是间歇性构造抬升的结果。(3)溶洞沉积物形态多样,其中毛细水沉积的网状卷曲石、协同沉积的玉簪对净瓶等极为罕见。(4)溶洞发育过程中历经多次坍塌,损毁严重。现今的白云洞岩石破碎,结构稳定性差,易遭破坏。研究白云洞地貌和沉积特征及影响因素,对预测其未来变化、保护洞穴旅游资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