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海龙  张长厚  邹云  邓洪菱  马君 《地质通报》2008,27(10):1698-1708
燕山中部冀东遵化、迁西、青龙一带以太古宇深变质结晶岩系为核部的东西向构造形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复式背斜构造,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它是一个中生代变质核杂岩。这2种不同认识涉及到华北克拉通北部中生代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稳定克拉通内部大型基底结晶岩系的剥露机制问题。对马兰峪背斜南翼和西部倾伏端盖层岩系开展的详细构造研究表明,变形总体表现为连续的褶皱变形及伴生的逆冲构造;构造样式表现为基底卷入式的厚皮构造与盖层内部软弱岩系控制的薄皮构造共存的特征;变形机制表现为顺层挤压导致的纵弯弯曲和相关的断裂构造;近南北向的缩短率介于16%~27%之间。盖层岩系中未发现变质核杂岩构造模型所预期的系列高角度正断层。基底与盖层不整合面接触带尽管在后期构造变形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局部的差异性滑动,但并不是造成大规模构造剥蚀和地壳柱切失的剥离断层。因此,冀东马兰峪背斜不是中生代的变质核杂岩,而是水平挤压背景下基底结晶岩系与盖层共同卷入纵弯褶皱变形的厚皮式褶皱构造。  相似文献   

2.
河北遵化新店子—羊角山一带铁矿远景区,地质背景为太古界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岩组成复杂的中高级变质岩结晶基底,其中变质表壳岩迁西岩群为区内铁矿的主要赋矿层。该区位于遵化马兰峪—迁西三屯营东西向条带状铁矿成矿带上,磁异常强度普遍较高。磁异常主要为含铁建造的太古界变质结晶基底的反映,推测该区处于成矿有利地段,具有十分广阔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3.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辛格尔变质核杂岩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辛格尔一带的前震旦纪古老变质岩系为一系列的变质核杂岩。其内核由早—中太古代古陆核组成 ,外核为晚太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变质岩系构成的多层次构造增生楔 ,并有多期剥离断层配套。新元古宙代晚期震旦系为盖层。它是地壳多期伸缩构造的产物。变质核杂岩体是一个有利于成矿的构造体系。辛格尔变质核杂岩构造是一个对有色和贵金属等矿产成矿的有利构造  相似文献   

4.
冀东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出露于燕山台褶带中部,区域上构成一个东起山海关,西至遵化、兴隆一带近东西向的条带隆起区,面积约10000km~2。前人将这一古老隆起区分为两个构造区和七个亚区: Ⅰ迁安隆起(麻粒岩相)区Ⅰ—1迁安——迁西断块隆起亚区Ⅰ—2遵化——马兰峪隆起亚区  相似文献   

5.
钟盛文  叶乃清 《江西地质》1995,9(4):299-304
冀东马兰峪混合杂岩区NNE向延伸的线性构造非常发育,线性构造的形成是由于在晚太古代末期的造山运动使本区岩石受到强烈的构造转换作用,财浆侵入和和深变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宣化—四台嘴一带麻粒岩相岩石的矿物学和结晶的P-T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太古代迁西群地层在研究区广泛分布,主要出露于宣化以北的西望山—四台嘴一带(图1),构成了走向北西-南东的波状褶皱群。本区的迁西群下部,主要由(石榴)斜长辉石(角闪)岩组成,夹有基性麻粒岩;中部主要由中酸性麻粒岩组成,夹有基性麻粒岩;顶部主要由片麻岩组成,夹有变粒岩和磁铁石英岩。研究区的原岩为火山-沉积岩系。  相似文献   

7.
李江海  翟明国 《岩石学报》1998,14(2):176-189
晋北-冀西北高级变质的灰色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杂岩基底内广泛发育晚太古代高压麻粒岩构造透镜体或岩片,几个典型地段的构造填图研究表明,高压麻粒岩主要出露于龙泉关-桑干构造带的东北段,即冀北陆缘活动带与恒山-五台绿岩带之间的高级变质基底内。高压麻粒岩形成与出露的过程中,主要经历4期构造变形:D1低角度逆掩剪切变形;D2NW向伸展作用;D3区域规模的NNE-NE向褶皱;D4大规模右旋走滑剪切变形。以上变形明显受区域构造所控制,先后涉及鄂尔多斯和阜平陆块晚太古代构造拼合,太古代末五台裂谷的张开及闭合,以及早元古代冀北陆缘活动带向南俯冲造成的掀斜作用。  相似文献   

8.
Mogk  DW 张洪洲 《世界地质》1991,10(2):207-219
位于蒙大拿州Beartooth山脉北西部的北Snowy地块主要是由七个太古代岩性单元组成:(1)Mouny Cowen眼球状花岗质片麻岩;(2)由大量长英质片麻岩、砂屑片岩、角闪岩和铁建造组成的副片麻岩系;(3)眼球状构造的花岗质凝灰岩;(4)千枚状Dauis Geeek片岩;(5)奥长花岗质片麻岩—角闪石岩杂岩;(6)Pine Greek推覆杂岩,为一具有闪岩核和两翼对称出现大理岩和石英岩的区域等斜构造;(7)上壳混合杂岩,由石英岩—闪岩组合和具有花岗质物质间层贯入上壳岩的非均质片麻岩组成。每个单元有其特征的岩性组合、变质级和构造样式。大多数单元之间的接触部位以糜棱岩(被认为是韧性断层的产物)和变质级的突变为标志。在四个构造作用最强的单元中,这些变化造成变质级的逆向和不连续增加。这些单元现在的轮廓最好解释为,在2.74Ga和2.56Ga前,变质期后,可能沿走向滑移断层和逆冲断层的构造拼合。从更大的范围看,这一地区位于怀俄明州北部两个截然不同地体的边界上(副片麻岩—Mount Cowan接触)。一个为东西的晚太古代侵入地体。另一个是西面的太古代变质上壳岩地体。NSB和Beartooth山脉的其它部分的关系表明,这个边界产生在晚太古代造山运动期间,与现代碰撞环境有许多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冀东太古代条带状铁建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东(东经117°20'~119°40',北纬39°27'~40°40')近万平方公里内的变质岩系中广泛分布有条带状铁建造(简称BIF),其中多有形成巨大铁矿床者,是我国重要铁矿基地之一。一、地质背景冀东太古代地块由两个具不同演化历史的构造区组成:高级区即迁安—马兰峪隆起(I区)和低级区,青龙—滦县坳陷(Ⅱ区),两区之间以断裂为界。两个构造区内又分为若干亚区(图1)。  相似文献   

10.
胶东—苏北构造带是指昆嵛山花岗岩基以东、荣成—五莲深断裂以南、嘉山—响水深断裂以北的狭长区域,长约500km,宽约50—100km,呈北东向展布,以广泛出露超基性岩和各类榴辉岩、广泛发育韧性剪切带和普遍发育糜棱岩化带为特征。地层建造为似层状和透镜状的变质杂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为主,其次为浅粒岩、大理岩和石英云母片岩等),具混杂岩特征。胶东—苏北构造带经历了晚太古代麻粒岩相变质事件(2600—2800Ma)、早元古代大陆推覆构造事件(2000Ma±)、早元古代末角闪岩相变质事件(1800—2000Ma)和元古代末期大陆推覆构造事件(600—800Ma)。  相似文献   

11.
迁西群是一套变质较深的太古代地层,八○年长春地质学院将迁西群划为三个组:上部马兰峪组:以黑云变粒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原岩为凝灰质杂砂岩夹基性凝灰岩。中部三屯营组:二辉麻粒岩、浅色麻粒岩、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等呈薄层状互层,原岩为基性熔岩、中酸性凝灰岩及凝灰质杂砂岩。下部上川组:以二辉麻粒岩为主,夹透辉斜长角闪岩及浅色麻粒岩,常见变质辉绿岩脉和超铁镁质岩,原岩为基性熔岩、凝灰岩及超基性岩。  相似文献   

12.
详细的构造-岩性填图研究表明,恒山变质岩区存在五台群的基底杂岩,该区晚太古代一早元古宙经历了表壳岩形成-深成岩体侵位事件,并且涉及多期构造变形(褶皱、剪切作用)与变质。其中,大规模近水平剪切变形造成基底杂岩的不同单位构造叠置和重熔。地质事件序列记录了恒山地区早前寒武纪陆壳生长、分异的克拉通化过程及大陆裂谷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冀东变质岩区内太古代侵入体占变质岩分布区的大部分,太古代侵入体按其生成环境分为太古代浅成侵入体和太古代深成侵入体两种类型。本文指出了太古代侵入体不同的生成环境;论述了太古代侵入体基本特征及与表壳岩的区别。指出了野外太古代侵入体与表壳岩的鉴别特征;传统的混合岩如均质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其实是太古代花岗质侵入体;同时太古代花岗质侵入体的侵入对冀东的表壳岩和变质铁矿产生了不同的破坏和改造;幔柱构造作用是引发大规模的区域变质作用的根源;产生大面积太古代岩石变质的岩浆活动可视为是由太古代幔柱构造作用引起的,可以说太古代深成侵入体岩浆的上侵作用就是或类似于地幔热柱上涌,同幔柱一样具有极大的能量,是表壳岩变质的热动力来源。识别太古代侵入体对区域地质填图、认识区域构造格架、地壳演化及变质铁矿勘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西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岩区)基底褶皱主要型式为泰山岩群组成的向斜与TTG花岗岩组成的背形间列。基底断裂主要有下港—化马湾—南涝坡构造杂岩带;沂沭断裂带及数条大型韧性剪切带。受迁西运动、阜平运动和五台运动影响,使岩层发生多次变质变形作用。鲁西地块在2800~2300 Ma期间迅速增长形成。  相似文献   

15.
详细的构造-岩性填图研究表明,恒山变质区存在五台群的基底杂财,该区晚太古代-早元古宙经历了表壳岩形成-沉成岩体侵位事件,并且涉及多期构造变形(褶皱、剪切作用)较变质,其中,大规模近水平剪切变形造成基底杂岩的不同单位构造叠置和重熔。地质事件序列记录了恒山地区早前寒武纪陆壳生长、分异的克拉通化过程及大陆裂谷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辽吉朝古元古代褶皱带的构造演化分析,尤其对褶皱带南带内发育的典型构造组合及相应出现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系统构造分析,提出岩浆核杂岩是古元古代褶皱带早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构造型式。岩浆核杂岩主要由3种成分、性质、特点及变质演化不同的构造单元构成,即核部岩浆杂岩、外部的滑覆体壳及其间的幔部顺层韧性剪切带。岩浆核杂岩的构造分析,揭示出它们形成于褶皱带早期阶段演化的伸展作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辽吉朝古元古代褶皱带的构造演化分析,尤其对褶皱带南带内发育的典型构造组合及相应出现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系统构造分析,提出岩浆核杂岩是古元古代褶皱带早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构造型式.岩浆核杂岩主要由3种成分、性质、特点及变质演化不同的构造单元构成,即核部岩浆杂岩、外部的滑覆体壳及其间的幔部顺层韧性剪切带.岩浆核杂岩的构造分析,揭示出它们形成于褶皱带早期阶段演化的伸展作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不同时代和构造的杂岩的岩石学研究能够区分地质时期中,不同时期的变质作用的P-T条件和古地热梯度的特征。Belomorskiy杂岩中的太古代建造、克拉岩系、阿尔丹地盾和乌克兰地盾等,都是在高压中温和较低的地热梯度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与太古代建造不同的是,晚太古—早元古代的岩石是在较低的压力下变质的。实际上它们的变质温度相  相似文献   

19.
大同-集宁地区太古代变质杂岩由葛胡窑灰色片麻岩系和丰镇群孔兹岩系两部分组成。根据普遍的构造交切关系及构造样式的有规律性变化,将大同-集宁地区太古代变质杂岩划分成4个构造变形序列,D-1变形仅仅在灰色片麻岩系中有发育,D_(2-4)变形在两套岩系中均有发育,其中D_(2-3)变形是区域性控制构造。同时对葛胡窑灰色片麻岩系和丰镇群孔兹岩系中褶皱的产状类型,褶皱的几何形态以及线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比。两套岩系之间,在上述各方面的特征存在着系统的差异。反映了两套岩系具有不同的构造物理环境和变形演化历史。进一步证实了两套岩系之间存在着不整合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20.
Shem.  VM 陈华 《世界地质》1991,10(1):11-12
麻粒岩-紫苏花岗岩杂岩在世界上的前寒武纪地体中广泛发育,它们形成于2.5Ga的地质历史时期,出现在时间跨度不同的几个阶段,它们对于大陆壳的形成具有重要性。形成紫苏花岗岩且产生区域麻粒岩-片麻岩杂岩的主要也是最长的阶段发生在3.1~2.6Ga。这些紫苏花岗岩具有全球分布特点,包括印度、澳大利亚、非洲、格陵兰、加拿大、南美、南极、中国和苏联等克拉通区,在太古代以后的活动带中也有出现。自元古代至文德期包括了几期紫苏花岗岩的形成:Svecof(?)nnian(1950~1650Ma)Freiser-Musg(?)ave(1400~1200Ma),格林威尔期(1100~900Ma),泛非期(650~600Ma)。不同麻粒岩-紫苏花岗岩杂岩的构造位置不同。区域性麻粒岩与紫苏花岗岩限于古老陆核,即太古宙克拉通。其构造型式受多期褶皱作用控制,即受几期同斜、紧闭和开阔褶皱的综合控制。这些褶皱构造形成等轴状或卵形宽缓穹窿窿起。区域麻粒岩相变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