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3月22日,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授予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彩虹校园气象站”“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匾牌,该称号在北京首次授予一所中学。该活动是中国气象局2010年“3·23”世界气象日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2.
北京理工大学附中的气象小组于2003年10月14日正式建立,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经同学们讨论后,将气象小组命名为“彩虹气象站”。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担负起气象小组的兼职辅导员工作。  相似文献   

3.
彩虹是极具观赏价值的天气景观资源之一,却一直缺乏有效的历史观测数据。为了解全国彩虹资源分布特征,给各地旅游等产业提供气象服务支撑,本文基于相关理论,分析确定了出现彩虹所必需的4个影响指标:雷暴天气的多寡、太阳高度角大小、合适的地形及能见度,并据此构建了可见彩虹评估概念模型;运用此模型,依据1980~2010年全国气象观测数据及纬度数据,评估了彩虹资源的分布并得出如下结论:(1)华南、云南南部及青藏高原彩虹资源相对丰富。其中华南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彩虹的可能性于全国范围内位居前列,但冬季内总体数量不多。(2)北方地区大部相较南方彩虹资源总体偏少,但个别地方,如新疆西部及华北北部的部分地区,彩虹资源受太阳高度角和地形、能见度、雷暴天气的综合影响,丰富程度在全国排名非常靠前,具有开发彩虹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3)经检验分析,该概念模型可以用于对全国范围彩虹资源丰富程度的分析或排序;也可进一步推广应用于彩虹预报模型中,以助提高彩虹景观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梁莉  崔晓鹏  李青青 《大气科学》2020,44(3):533-551
利用WRF模式,对热带气旋“彩虹”(1522)登陆过程开展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模拟验证表明: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了“彩虹”的移动路径、强度变化和降水分布。利用高分辨率模拟资料,分析了“彩虹”登陆期间的大风分布以及热、动力结构特征,结合切向风动量方程开展了模拟诊断,结果表明:切向风动量方程各项在近地面层和边界层顶代表高度上的平面结构诊断分析显示,近地面(0.4 km)层上,VVOR(角动量径向平流项)和VPGF(切向气压梯度项)是切向风变化的最大贡献项;边界层顶(1.3 km)附近,VPGF和VVA(切向动量垂直平流项)对切向风起到正加速作用,而VVOR则根据入流(出流)特征,起到正(负)加速作用。切向风动量方程各项的轴对称平均结构诊断分析显示,“彩虹”登陆前,VVA和VVOR是决定切向风变化的主要贡献项。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5年第22号台风"彩虹"登陆前后的环流形势、探空风场和物理量场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盛的副热带高压使得"彩虹"在登陆前后稳定的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彩虹"在广西产生强降雨的原因是西南暖湿气流辐合和长时间维持的动力条件;"彩虹"中心经过及其东南侧的强上升运动是强降雨集中在玉林一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研究了"彩虹"的特点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稳定且强劲的东南气流引导,"彩虹"快速向西北方向移动,路径十分稳定;南海西北部较高的海温、南亚高压西退、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增强、强的西南水汽和东南(偏东)水汽输送以及低层弱冷空气卷入导致"彩虹"出现近海加强现象;东南(偏东)风急流不断增强,"彩虹"北侧的水汽条件好、位势不稳定度大、高层辐散低层辐合配置较好,加上其云系分布的不对称以及地形影响,导致"彩虹"中心移动路径北侧的降水远比南侧多。  相似文献   

7.
采用2017—2019年NCEP/NCAR逐日2.5°×2.5°再分析数据和伊犁州昭苏气象站彩虹观测记录,对昭苏出现彩虹的环流特征进行了分型,并通过对数值模式预报产品的检验分析了昭苏彩虹的可预报性.结果表明:昭苏4—9月都可观测到彩虹,绝大多数出现在17—22时;500 hPa的环流可归纳为西南气流型、偏西气流型、脊区...  相似文献   

8.
早听说北京市理工大学附中的气象实践活动开展得好,学校的彩虹气象站很有“名气”,在2009年的金秋十月,一个丹桂飘香的日子里,笔者随北京市气象科普馆高迎新馆长来到该校美丽的校园,对老师和小气象员进行采访。  相似文献   

9.
不同微物理方案对台风“彩虹”(2015)降水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GFS资料为初始场,利用WRF(v3.6.1)模式对2015年第22号台风“彩虹”进行了数值研究。采用CMA(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MTSAT卫星、自动站降水为观测资料,对比了4个微物理方案(Lin、WSM6、GCE和Morrison)对“彩虹”台风路径、强度、结构、降水的模拟性能。模拟发现上述4个云微物理方案都能较好地模拟出“彩虹”台风西行登陆过程,但是其模拟的台风强度、结构及降水存在较大差异;就水成物而言,除GCE方案对雨水的模拟偏高以外,其他方案对云水、雨水过程的模拟较为接近,其差异主要存在于云冰、雪、霰粒子的模拟上。本文对比分析了WSM6和Morrison两个方案模拟的云微物理过程,发现WSM6方案模拟的雪和霰粒子融化过程显著强于Morrison方案,但是冰相粒子间转化过程的强度明显弱于Morrison方案。云微物理过程的热量收支分析表明:WSM6方案模拟的眼区潜热更强,暖心结构更为显著,台风中心气压更低。细致的云微物理转化分析表明,此次台风降水的主要云微物理过程是水汽凝结成云水和凝华为云冰;生成的云水一方面被雨水收集碰并直接转化为雨水,另一方面先被雪粒子碰并收集转化为霰,然后霰粒子融化成雨水;而生成的云冰则通过碰并增长转化为雪。小部分雪粒子通过碰并收集过冷水滴并淞附增长为霰粒子,随后融化为雨水,大部分雪粒子则直接融化形成地面降水。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T639和EC产品资料及卫星云图,结合梧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等资料,对2015年10月3~6日台风"彩虹"造成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彩虹"台风是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南气流引导下西北行影响梧州的,台风结构对称,水汽充足,影响时间较长且偏南气流强盛是产生强降水的主要原因;(2)物理量场表明,强烈的上升运动和辐合条件水汽辐合是为梧州台风暴雨的提供了动力条件,而强烈的水汽辐合又为梧州台风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1522号台风"彩虹"影响过程中清远地区的暴雨产生机制,利用高空常规气象资料、FY2E红外云图、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应用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台风"彩虹"的移动路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暴雨过程,副高和低空急流的作用十分显著。低空急流生成于热带气旋右侧,不断将低层高能暖湿空气向暴雨区输送,是暴雨区低空不稳定层结的建立者和维持者,再加上多支低层气流辐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条件。另外,台风牵引西南季风北上,螺旋云系源源不断北上影响同一区域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利用局地分析与预报系统(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LAPS)的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1522号强台风"彩虹"外围衍生的广州市番禺区龙卷风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番禺区强台风"彩虹"衍生的龙卷风为F2级强龙卷风,发生在台风移动方向右前侧约390.0 km位置,龙卷风位于强盛的偏南气流和东南气流辐合区,不稳定能量充足,垂直风切变较强,并有冷空气从低层渗透。雷达强度回波图上有明显的弓状结构,径向速度图上探测低层存在中等强度中气旋,但没有明显的钩状回波和悬垂特征,较难界定其为超级单体龙卷风还是非超级单体龙卷风。  相似文献   

13.
1522号强台风“彩虹”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Micaps、自动气象站资料,对1522号台风"彩虹"的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诊断、单站气象要素演变特征、环境条件及中小尺度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肇庆各地气压最低值出现在台风登陆前后1h内,强降水峰值出现前约1-2h,强降水发生前气压突降现象与强降水的时段有很好的相关性,能为预报提供参考;台风"彩虹"发展在东北高西南低气压场背景条件下,往垂直风切变小的地方移动;暖云层厚度较厚,暖云层中水汽接近饱和,地面至850h Pa和700h Pa的风垂直切变数值均比地面至500h Pa大。中低层的风垂直切变很大,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小涡旋的长时间维持,配合强盛的东南风,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作用下,有利于产生持续的强降水。  相似文献   

14.
2015年10月4日,当年第22号台风"彩虹"外围螺旋雨带中发生两次龙卷天气,分别袭击了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和广州市番禺区。通过现场灾情调查、互联网视频和照片、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这两次龙卷最大强度达到EF3级。分析了典型台风龙卷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致灾和中小尺度特征。主要结论如下:两次龙卷过程发生的环境条件是,龙卷位于"彩虹"台风右前象限,地面存在触发对流的中尺度辐合线,水汽充沛,抬升凝结高度低,0—1 km垂直风切变强;天气雷达资料分析表明,顺德龙卷出现在勾状回波顶端、中气旋持续时间约1 h,番禺龙卷出现在弓型回波断裂处,中气旋持续时间约40 min;两次龙卷过程在迅速发展阶段都表现出中气旋尺度缩小、高度下降、径向切变增强等特征。上述结论可作为我国台风龙卷业务监测和预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贵港市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小组在防御1520号台风"彩虹"的决策服务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多部门联动是减少台风带来损失的关键。(2)预报和预警相结合,提前预报,及时预警让人在防御台风的时候不容易产生松懈的心里。(3)决策服务信息宜"精"不宜"密"。(4)气象服务信息转化为能服务于各种部门,各群体之间的有效信息是农村防灾减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基于WRF中尺度模式,采用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同化中国岸基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对2015年登陆台风彩虹(1522)进行数值试验。从台风强度、路径、结构等方面验证了同化效果,并对不同区域雷达观测资料的同化敏感性进行讨论。试验结果表明:在同化窗内同化分析场台风位置误差相比未同化平均减小15 km,最多时刻减小38 km,同化资料时次越多,确定性预报路径误差越小。同化雷达资料后较好地反映出台风彩虹(1522)近海加强过程,台风中心最低气压同化分析和预报误差相比未同化最大减小超过25 hPa,台风眼的尺度、眼墙处对流非对称结构相比未同化与观测更加接近。试验还表明:台风内核100 km范围内的雷达观测对同化效果影响最大,仅同化这部分资料(约占总量的20%)各方面效果与同化全部资料相近,而仅同化100 km以外资料效果明显不及同化所有资料。仅同化台风内核雷达观测资料可以在不影响同化效果的前提下,使集合同化计算机时减小为原来的1/3,该策略可为台风实际业务预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研究超级单体的结构演变及其相关机理,对1522“彩虹”台风登陆前后外围雨带中衍生龙卷的超级单体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台风雨带内衍生龙卷的超级单体持续约1.5 h左右,生命史较短。3个超级单体都在回波段的尾部发展,其中汕尾和佛山2个超级单体在发展过程中合并其后部相对较弱的单体。涡旋结构位于超级单体回波穹隆和悬挂回波附近,龙卷发生期间呈“涡管”状,向移动方向倾斜。由Bernoulli原理和空气动力学相关知识可知,超级单体某一高度上阻碍气旋(反气旋)向前运动的空气阻力f和周围压力差δF的共同作用合力F是钩状回波形成的原因。由此提出的钩状回波概念模型可合理解释北半球西风带和东风带内超级单体演变过程中钩状回波的形成结构及其机理,有助于进一步丰富超级单体结构及其理论内涵,加深对此类强天气致灾机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中尺度自动站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通过诊断方法对强台风"彩虹"引发阳江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江特大暴雨是由偏南气流、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冷空气、地面辐合线及特殊地形共同作用而造成的;偏南气流和偏东气流输送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加之持续有冷空气影响和低层辐合,使得阳江降水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稳定。冷空气的侵入与暖湿气流相互作用,使得最强垂直上升运动出现在阳江地区;同时,冷空气的侵入也降低大气稳定度。阳江不断受地面辐合线影响,加强低层辐合,有利高低空的"抽吸作用",为对流发展提供动力抬升条件。  相似文献   

19.
采用NCEPFNL 1°×1°再分析资料、国家气候中心0.1°×0.1°降水融合资料以及地面观测站逐时雨量数据对台风"彩虹"过程湿位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50 h Pa上MPV1正负值交界的等值线密集区、925 h Pa上MPV1负值区与强降水区域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高层MPV1正值,低层负值,有利于能量下传,增强了对流层低层的不稳定度(即θe/p增加),导致不稳定能量释放;在台风中心附近有-θe/p≈0转为0,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在低层MPV2正负值弱中心降雨均不明显,反而在正负值交界等值线密集区的近负值区域一侧降雨强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可根据MPV2的分布得出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台风“彩虹”(1522)近海急剧加强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2  
采用多种大气和海洋资料对1522号台风"彩虹"近海急剧加强的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气环流形势的变化、海洋环境的维持和台风内部结构的变化都有利于台风的近海加强。具体表现为:高层南亚高压西部型转东部型和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引起的环流形势的变化,使得台风区域高层辐散增强,中低层气旋性环流增强,低层台风东侧的水汽通量增强;低层北方弱冷空气侵入台风外围区域促进辐合抬升,环境风切变的减弱及弱切变的维持有利于台风加强,这些都是有利于台风增强的环流和动力条件。台风路径海域高海表温度和海洋暖涡的存在对台风急剧增强起了重要作用。此外,由于环流变化引起的潜热加热增大,导致了双中心位涡柱的形成和高层暖心的增加,台风内部结构的变化也有利于台风的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