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江苏茅山构造--滑覆反序叠置造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学思  胡连英 《地质通报》2001,20(3):280-285
茅山构造包括茅山薄皮山脉、茅东断裂、茅东伸展盆地.茅山山脉是由3个异地岩片(S-D,C-P1、P2-T1)沿其底部S1、C1、P23个滑脱面F1、F2、F3,依次滑覆反序叠置造山(S-D∥C-P1∥P2-T1//J3-K1).  相似文献   

2.
滇西泥盆纪——三叠纪盆—山转换过程与特提斯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谭富文  潘桂棠  王剑 《矿物岩石》2001,21(3):179-185
滇西地区以昌宁-连缝合带为古特提斯主洋闭合的位置。晚古生代-中生代时期古特提斯经历了一次盆转山和山控盆演变序列的全过程,可大致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1)洋盆扩张阶段(D-C2)。古特提斯洋西侧的保山地块属冈瓦纳古陆的东缘,为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东侧的思茅地块属扬子地块的西缘部分,为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2)洋-陆汇阶段(C3-P2)。昌宁-孟连洋向东俯冲消减,思茅地区转化为弧后扩张盆地;墨江一带形成弧后扩张洋盆,思茅地块从扬子西缘分离。(3)弧-陆碰撞阶段(T1-T3),古特提斯主洋及分支洋盆相继关闭,全区发生大规模的造山升隆,前期的盆转山过程转入山控盆阶段,在哀牢山两侧分别形成了受造山作用控制的兰坪-思茅弧后前陆盆地和楚雄周缘前陆盆地。(4)陆-陆碰撞阶段(J1-K),滇西前陆盆地向陆内拗陷盆地转变,造山带的控盆作用结束。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构造特征、演化及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建造”与“改造”特征的综合分析,划分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的构造带:早古生代(1-2)陆缘逆冲带;晚古生代(D1)混杂岩浆碰撞带;晚古生代(D1)火山岩浆岛弧挤带;晚古生代(D2-3)弧后盆地褶皱带;晚古生代(C1-P2)陆缘盆地褶皱带以及中生代前陆盆地平缓背斜带等6个构造带。自古生代以来,曾发生了两次拉张-碰撞(闭合)-推覆的演化过程,均表现为“北挤南拉”和“北老南新”的构造迁移,直到二叠纪末期,相当于晚海西期构造运动,全区发生大规模褶皱变形和挤压推覆。最后依据构造特征和演分分析结果,笔建议在双井子级盆地褶皱带具备良好石油地质条件的有利油气区做进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4.
研究和剖析了两次溧阳地震孕育和发生的主要地质因素,新生代茅东裂陷盆地;茅东与南京-溧阳两玄武岩喷发带的交汇;茅东断裂带最活动的上沛带;震源区地壳层圈构造(深、浅变质岩界面和低速层)与茅东部断裂带中、深脆-韧性剪切段的复合。探讨了控制溧阳震震级的因素;茅东断裂带属Ⅱ级断裂,茅东裂陷盆地属中、小型裂陷盆地,因此,决定溧阳地震震级为5.0-6.0的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5.
吴秀玲  李斗星 《矿物学报》1996,16(4):365-369
根据HRTEM研究,在四川西昌地区的钙稀土氟碳酸盐矿物衍生多晶体中发现了四种不同的B10S8型[即氟碳怖矿(B)/直氟碳钙铈矿(S)为10:8]新规则混层矿物(B10S8-I,B10S8-Ⅱ,B10S8-Ⅱ和B10S8-Ⅳ)。用SAED和HREM方法确定了四种新规则混层矿物的晶体结构对称性、晶胞参数、结构堆垛模式及晶体化学式等。四种B10S8新规则混层矿物结构中,Ce-F离子层的堆垛层序以及两个Ce-F离子层之间的碳酸根离子层的排列方式均不同。同时还观察到该类矿物中的畸结构及堆垛层错等。  相似文献   

6.
曹俊臣  阚学敏 《矿物学报》1994,14(3):292-297
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化学分析、穆斯鲍尔诺、EPR谱和红外光谱,对不同颜色的岫岩玉(岫玉)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如下:绿色岫玉主要由叶蛇纹石组成,黄色岫玉由叶蛇纹石和利蛇纹石组成。穆斯鲍尔谱显示出Fe2+和Fe3+的两个双吸收特征。Fe2+:化学位移为1.122mm/s,四极分裂为2.701~2.721mm/s,占据八面体位置;Fe3+:化学位移为0.155~0.355mm/s,四极矩为0.337~0.470mm/s,占据四面体位置。电子顺磁共振谱显示出中心场0.336T附近,存在一个具有超精细结构的六重吸收,g≈2.0,与处于八面体上的高自旋Mn2+有关。在低场区(0.16T附近),出现两个吸收线,g分别为4.29和3.88,与处于四面体位置的Fe3+有关。红外光谱显示出与叶蛇纹石有关的OH-振动吸收带(3665~3670cm-1);在3690~3680cm-1间显示出与利蛇纹石有关的吸收肩。1070,980cm-1出现Si-O振动吸收,另尚有5个吸收带(610,560,445,400,300cm-1)。随着绿色的加重和质量的提高,岫玉中Fe2+和Mn2+的浓度也增加。证实了岫玉的绿色与Fe2+→Fe3+的荷移有关,岫玉的黄色与O2-→Fe3+荷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伊朗库姆盆地 Kashan(卡山)地区是中国石化海外重要的勘探区块,并首钻ARN-1井成功。该区是始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形成的一个弧后边缘海盆地,其库姆组以浅海相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为主。依据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建立了库姆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SS1和SS2)和5个三级层序即S1—S5。并通过层序地层的划分对比分析了该区各层序的沉积体系的演化及展布特征,主要为三次海侵形成三期沉积体系:即S1层序为初次海侵期(A,B段,C1亚段),S2层序为沉降充填期(C2,C3,C4亚段),S3—S5再次海侵期(D—E段)。最后探讨了油气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8.
桂西南晚古生代深水相地层序列及沉积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右江盆地晚古生代沉积由浅水陆棚、地台边缘—斜坡、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和深水盆地4种主要的沉积类型组成,自北向南呈现由浅到深的规律性分布。深水区地层以含锰粘土岩、硅质岩、滑塌角砾灰岩和普遍发育玄武岩为重要特征,与盆地边缘差别显著。以斜坡相区生物地层控制良好的层序地层和重要事件为桥梁,建立了深水区地层序列、主要的海平面变化旋回及其与不同相区的年代地层对比关系。深水区岩浆活动可识别D1晚期—D2早期、D3晚期—C1早期、C2中期—P1早期以及P3—T1早期4个幕式活跃期;以洋岛型玄武岩(OIB)为主,滇—桂—越边境地区具洋岛—洋脊型(MORB)过渡特征。枕状玄武岩主要集中在C1早期、C2中期—P1早期和T1早期三个时段,其中C2—P1玄武岩厚度最大、分布最广。研究表明右江盆地是晚古生代发育于扬子与印支地块间的小洋盆,属东特提斯多岛洋的一部分。其沉积演化经历了浅水陆表海盆地(D1)、深水裂谷盆地(D2—D3)、扩张洋盆(C1—P2)、收缩洋盆(P3—T2早期)、残余盆地(T2晚期—T3早期)五个阶段。盆地西南缘可能属印支地块的北部边缘,而盆地北部属扬子地块的西南缘。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江苏南部中、下泥盆统茅山砂岩进行了古地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杨子地块早、中泥盆世时期处于赤道附近;(2)在晚侏罗一早白垩世期间,宁镇山脉相对于无锡地区顺时针水平旋转了37.5°,茅山山脉在晚白垩世相对无锡地区逆时针水平旋转了30.7°,(3)宁镇和茅山地区茅山砂岩的层位,似应上升到无锡地区茅山砂岩的上段中、下部.  相似文献   

10.
黄铁矿(文献[1]中照片对、方铝矿(文献[2]中照片2)和毒砂(文献[3]的次显微金电镜照片中金球粒分布的数点法[4])统计表明,次显微金呈分数继分布,D(维)值分别为1.67、1.88和1.88。金氧化物溶液与金刚石研磨膏研磨、抛光的矿物切片在200℃和饱和蒸汽压下相互作用后,石英表面(垂直C轴切片,溶液;Au=500μg/mL,PH=4.74,105h)形成大量粒径500-800nm的全球位;黄铁矿表面(平行立方体晶面切片,溶液;An=100μg/mL,pH=3.60,48h)的金球粒粒径为200-400nm。实验时间较长者,金球粒常聚集成团或堆积成多层球粒集合体…  相似文献   

11.
东南极格罗夫山变质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东南极格罗夫山变质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存在两类玄武岩,即洋岛型玄武岩(OIB)和洋中脊型玄武岩(MORB)。OIB型具有大体类似的地球化学性质,它们均富集Ti(TiO2=2.68%)、REE=(202μg/g)、LREE[(La/Yb)N=4.8]、Ti/Y(=343)、Zr/Y(=3.1),具洋岛玄武岩的特征,推测岩浆来源于富休地幔源区(EM)。而MORB型以低Ti(TiO2=1.1%-1.31%),明显低于OIB的P的含量(P2O5=0.1%-0.2%),低REE(47-93μg/g)。LREE/HREE(2.27-2.54)、(La/Yb)N(=1.30-1.62)为特征,具洋中脊玄武岩的特征。MORB和OIB组合的出现说明在泛非期该区可能存在过洋分。  相似文献   

12.
甘肃北山榴辉岩的变质历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岩相学、矿物化学和变质条件的估算表明,甘肃北山榴辉岩经历了前榴辉岩相(604-678℃、0.89-1.95GPa)、榴辉岩相(700-720℃、1.2-1.5GPa)、角闪岩相(629℃、0.63-0.83GPa)和绿片岩相(约400℃、0.3-0.4GPa)4个演化阶段。这一P-T轨迹证明北山榴辉岩是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在俯冲-碰撞过程中地壳增厚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刘卫国  杨洪  黄永松  李立武 《地球学报》2005,26(Z1):233-234
近年来,随着高温裂解-色谱-同位素质谱技术的发展,使有机分子化合物氢同位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成为可能,并已被应用到湖泊沉积物、泥炭等地质记录的古环境研究中。然而,由于目前对陆地植物有机分子化合物氢同位素组成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关系很好的认识,造成了地质纪录中的有机分子化合物氢同位素组成变化解释的不确定性。笔者利用 GC/TE/IRMS 方法初步测定了中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植物和黄土/古土壤序列中正构烷烃组分(主要来自植物叶蜡)的氢同位素组成。来自34个现代植物(包括21个C3 植物和 13个 C4 植物)的δD值变化为 C27 为-10‰~-200‰、C29 为-115‰~-205‰、C31为-113‰~-226‰。结果表明:与目前人们的认识不同,植物叶蜡的氢同位素组成与植物光和作用方式(C3 或 C4 植物)相关性较弱,而与植物的类型(木本和草本)相关;尽管降雨、温度、光合作用方式等因素可能影响植物氢同位素分馏效应,但植物氢同位素组成更大程度的受控于植物生长来源水中的氢同位素组成。黄土高原西峰黄土/古土壤剖面过云130 kyr正构烷烃组分的平均氢同位素组成变化为-140‰~-190‰。偏正δD峰值对应于相对干旱的黄土沉积阶段(海洋氧同位素阶段2和4),而偏负的 δD 峰值对应于相对湿润的古土壤发育阶段(海洋氧同位素阶段 1、3 和 5)。笔者认为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有机分子化合物的氢同位素组成记录了东亚季风气候控制下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的演化及相应的气候干/湿变化。  相似文献   

14.
秦岭造山带(陕西部分)奠基于硅铝壳,是由同一个岩石圈板块经多次裂解增生和挤压拼合而成。自新太古代以来,秦岭基本构造格局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其演化可划分为5个重要阶段,即:(1)结晶基底形成阶段(Ar3-Pt1);(2)结晶基底裂解与古中国板块形成阶段(Pt2-Pt31);(3)古中国板块裂解与北秦岭造山阶段(Pt32-Pz1);(4)特提斯及南秦岭造山阶段(Pz2-T2);(5)超碰撞及大幅度差异活动阶段(T3-Q)。秦岭造山带现今地壳三维结构特征,除保留了古构造格局的残余外,明显受到燕山期以来特提斯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第四系鸭湖和盐湖剖面进行了露头取样,并利用Rock-Eval生油岩评价、色谱质谱等实验分析测试技术对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样品有机碳含量变化不大,ω(TOC)为0.15%~O.75%,ω(S1+S2)为(0.24~2.5)×10^-3。第四系气源岩中的有机质类型多以Ⅲ型有机质为主,少数为Ⅱ型,极少数为Ⅰ型。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生物为主的腐殖型和含腐泥腐殖型,是典型的低丰度有机质气源岩。C29甾烷异构化参数C28αββ/(αββ+ααα)、C29ααα20S/(20S+20R)分布分别为0.34~0.38、0.27~0.33,C31升藿烷22S/(22S+22R)分布为0.49~0.56,显示第四系样品多处于未熟状态。巨厚的气源岩沉积厚度、第四纪寒冷的气候和高盐度的水体环境及有效的生储盖组合是形成第四系大型生物气藏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典型的砂卡岩型铜矿床同位素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我国矽卡岩型铜矿床成矿岩体(87Sr/86Sr);一般在0.706~0.710变化,岩体为幔壳混合源型.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均匀、稳定,特别是铀铅,206Pb/204Pb=17.075~18.100,207Pb/204Pb=15.337~15.635,比值变化小,而208Pb/204Pb比值变化稍大,矿石铅源主要来自成矿岩体.矿石δ334S值集中在-3.4~+5.9%之间,成矿流体早期以岩浆水为主,晚期有大气降水、地层水的加入,一般δD(SMOW)为-32‰~-75‰;δ18O(H2O)为+4.7‰~+7.9‰;δ13C(PDB)值集中在-6.8‰~+1.4‰,表现为岩浆碳与地层碳的混合.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早元古代高压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对原五台群北金刚库组变质作用的深入研究,表明它们经历了三期变质作用,即经历了弧陆碰撞导致的初始的构造埋藏变质作用(M1)以及随后深埋到42km深度的峰期高压变质作用(M2),压力可达0.8-1.4GPa,随后经历了快速抬升所导致的近等温的降压过程(M3)到0.5-0.7GPa,整个过程为顺时针方向演化的P-T轨迹,与造山带型P-T-t轨迹型式相同。  相似文献   

18.
地方标准(黄金饰品的无损检测方法》(DB52/T412-413-97)已于1996年12月12日由贵州省技术监督局发布,从1997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对于规范金饰品的检测,提高分析的精确度和速度是很有意义的。为推广和引起同行们的重视,本文将该标准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作一简介。1标准的主要内容(黄金饰品的无损检测方法》(DB52/T412-413-97)属推荐性地方标准。(1)DB52/T412(XRFA)采用多标准参数校正法,以瑞利散射线和All的特征分别作Ag。Cu、Zn、Ni的内标,使用相对强度校正样品的表面效应。采用L-T模式校正样品的基体效应,根…  相似文献   

19.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构造事件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通过对构造事件形成的产物(岩浆岩、各种矿物等)进行氩-氩年龄测定、裂变径迹年龄测定、ESR年龄测定和计算机模拟,得出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自印支期以来,共发生了7次构造事件:(1)卡尼期末的构造事件(D1),形成S1和F1,并有区域低温动热变质作用;(2)诺利期末的构造事件(安县运动,D2),产生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四段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和须四段砾岩的分布,并有较强的岩浆作用;(3)燕山期(120-130Ma,D3),有按强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4)喜马拉雅期60Ma左右的构造事件(D4);(5)喜马拉雅期30-40Ma的构造事件(D5);(6)喜马拉雅期20-25Ma的构造事件(D6);(7)喜马拉雅期10Ma的构造事件(D7)。后4次构造事件使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发生强烈的冲断作用和隆升作用。  相似文献   

20.
塔北-塔中盆地三叠纪陆相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的三叠纪除早三叠世有短暂的海侵外,其余时间均表现为典型的内陆盆地,发育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三叠纪的塔里木盆地被北部的沙雅隆起剥蚀区和中、西部的塔中剥蚀区分割成南天山前的库车盆地,昆仑山前的塔西南盆地,阿尔金山前的塔东南盆地和中央的塔北-塔中盆地。前三个盆地的三叠系的残留面积不大,其石油地质意义仅表现在生烃方面。而塔北-塔中盆地的三叠系的残留面积大,构成了塔里木盆地三叠系分布的主体,也成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之一。塔北-塔中盆地的三叠系包含了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三个级别的基准旋回,其包含有由不整合限定Ⅰ、Ⅱ两个长周期,长周期Ⅰ中可识别一个中周期(Ⅰ1);长周期Ⅱ中可识别出三个中周期(Ⅱ1,Ⅱ2,Ⅱ3)。塔北-塔中盆地三叠系-侏罗系的有利储集相带与中周期低水位体系域关系密切。盆地中三叠系的3套重要含油气储层Ⅲ油组(T2α),Ⅱ油组(T2α)和Ⅰ油组(T3h),分别对应三个中周期的Ⅱ1,Ⅱ2和Ⅱ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