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区域地质环境的定量评价和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毛同夏  石宏仁 《地学前缘》1996,3(2):141-146
文章简略介绍当前国内外区域地质环境定量评价和预测的几种主要方法:(1)自然单元分级体系为基础的评价方法,主要用于现状评价;(2)经济评估与风险评估方法,以地质灾害和地质问题作为评价的主体,用货币值表征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及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3)以系统论为基础的评价预测方法。按地质环境的组分及其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建立地质环境系统体系,以各子系统的环境地质问题为基本评价要素,外部因素为影响交量,用质量指数表征地质环境质量的现状和未来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城市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与灾害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地质环境是一个多因素相互叠加和交织的环境空间,其复杂性难以判定。为了建立地质环境指标体系,本文以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水文、不良物理地质现象、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作为基本要素,将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为地质环境复杂、中等复杂及简单三类,力图寻找地质环境的复杂程度与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相关性,为计算机辅助解决城市环境整体化决策支持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人类工程活动往到地质环境的制约,同时它作为活跃的因素,又积极地影响地质环境,促进其次生演化,地质环境垢次生演化,常会对人类工程活动产生次生制约,因此,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表现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对这种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制约关系进行了讨论,并阐述了这种相互作用的工程环境效应,所涉及的相互作用理论,应是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基础,是工程环境调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与旱灾——变化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极端恶化的一种表象。通过简要回顾中国的环境地质工作与存在问题,初步架构了山地区域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功能区划—工程容量评价—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等四阶段递进的研究框架。地质环境质量主要研究地质环境自身的工程属性。功能区划是基于地质环境质量研究提出地质环境的最佳土地开发利用方式或工程类型。针对地质环境与工程建设的相互作用特点,容量研究具体给出某一地质环境功能区对工程规模、数量、作用强度与持续时间的响应能力或包容能力。风险评估主要研究工程建设与运营过程中遭遇地质灾害风险的概率、可接受性和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5.
闽江福州河段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河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是环境工程地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江河沿岸环境地质条件是影响和决定沿江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背景 ;是控制和影响沿江河岸城市的环境容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以闽江下游福州河段为例 ,概要评述了闽江福州河段的水动力条件和流水地质作用类型、强度等状况 ;分析研究了该河段的流水地质作用和地貌环境变化动态及其与沿江河岸人类各种工程建设活动的互相作用的特征和规律。对促进和提高沿江河岸人地系统和谐协调平衡发展水平 ,正确规划、预测和评价沿江河岸各类工程建设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及其前景 ,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质环境行政管理工作,是机构改革后的江苏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提出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地质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建议理清地质环境行政管理工作的概念和内容,明晰思路,对做好这项工作,解决江苏省的地质环境问题,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环境地质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资源与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了资源与环境间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关系,说明了地质作用是资源与环境形成的源泉,从而论证了地质学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详细论述了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的内涵,探索了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进而讨论了环境地质学科的分类,文章用“以地质环境为实,以环境地质求真”来反映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之间的关系。本文还详细叙述了环境地质工作与地质环境行政管理工作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地质环境是环境地质工作的对象,环境地质学科是环境地质工作的理论基础。环境地质工作内涵广泛,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地质环境行政管理则是一项以环境地质工作为基础、社会公共服务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工作。文章还提出了做好环境地质工作应给予组织上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广忠 《第四纪研究》1996,16(2):97-104
文中阐述了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依存关系,指出了地质工程和环境工程地质是工程地质发展的两个重要生长点。工程活动成功与否,不仅决定于人们对工程建设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认识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环境质量的认识程度,提出了在进行工程地质条件勘察的同时,必须对建设区的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对工程竣工后运营期间在建成的工程活动作用下对地质环境改变趋势及结果进行预测,为预防地质环境恶化和塑造人地和谐的地质环境提供依据。为了认识地质环境特征和进行环境工程地质预测,作者提出了地质环境模型概念。根据地质结构及地质体赋存环境因素(活动断层、地应力、地下水、地表水等),以及作者的实践经验,在文中概括列举了5大类19种不良地质环境模型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9.
华北平原北部历史时期地质环境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控制和影响地质环境发生变化的因素和地质环境变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于古地理,古水文,古植被和古土壤等几个方面,其主要标志有河道变迁,湖泊洼淀演化,海岸线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植被土壤的演化等。本文从以从几种标志入手,分析和恢复历史时期的地质环境演化,并对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和环境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程巨能 《湖南地质》2003,22(2):87-89,106
地质资源包招矿产资源、地质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源泉,是国民经济和杜合发展的物质基础.地质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开发利用地质资源应遵循适宜、适度、综合性开发和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否则将合破坏地质环境,甚至形成地质灾害,直接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地质环境是关系到人类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必须采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予以保证。  相似文献   

11.
环境工作有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的有利条件及克服和改善环境的不利条件两个方面。环境保护只是环境工作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地质环境是包括顾面在内的地面以下的环境。根据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进行安徽省环境地质分区,可分为淮北、江淮、沿江、皖西和皖南5个环境地质区和18个环境地质亚区。  相似文献   

12.
地质工程学在工程地质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是工程地质学的新拓展,本文对其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认为它是研究一个工程系统与诸多自然系统如何实现最佳耦合的一门学科,是在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改造与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工程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它强调的是以工程措施对地质环境进行改造,并重视对技术方法和作用效果的研究。作者在分析地质工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探讨了地质工程的应用领域范围并把它分为:地下建筑地质工程、地面建筑地质工程和区域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三大类型。文章认为整个地质工程系统具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大基本特征,在时间维度上主要表现为自然系统的客观存在性和人们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在空间维度上主要表现为系统作用域的风险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其风险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是地质环境的“屏障”,对地质环境起着保护作用。当生态环境的森林植被遭受破坏或大气降水与气候条件发生变化时,将导致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土壤退化等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地质环境是生态环境的“载体”,对生态环境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成土基岩是除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外控制森林植被种属与空间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地质体特征与水文环境、地质背景与社会经济状况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依从联系。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是环境体系中的两个方面。生态环境的恶化将导致地质环境的脆弱,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控制着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是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并对下步工作目标措施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对四川省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强调研究地质环境~工程设施系统的协调稳定性出发,建议在研究、分析地质环境对城市建设的适宜性和适应性基础上,以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作为其质量评价指标。而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可由研究、分析地壳稳定性,地面稳定性和地基稳定性等综合进行评定。文中初步提出了地壳、地面及地基稳定性级别划分的原则和标准,也提出了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的简单判别式,并附一实例。该方法对地震区城市工程地质环境区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将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地质环境评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桂林  谷永昌 《地球学报》2000,21(2):198-201
地层、岩石、构造、水形成了地球表部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演化为另一新的有序的自稳状态的调整。文中从生态地质环境、生产地质环境和生活地质环境 3方面论述了河北省环境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 (地层、岩浆岩、构造、水 )的特征与分布 ,简述了系统中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地裂缝、岩溶塌陷、海水入侵、工程建设、生活污染等主要破坏因素 ,指明了破坏因素的分布范围、隐患区段、破坏程度以及诱发灾害的特定背景 ,分析了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对策 ,并对工程系统、地质环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三峡水库区奉节县城迁建新址为例,将地质灾害作为一个敏感性因素,纳入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中,提出地质灾害贡献度的概念,并将系统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引入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领域,采用系统“串—并联”相结合综合指标评判法,对该县新址区的工程地质环境进行定量化综合评价与分区。评价结果经抽样检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