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拓宽世界经济地理的理论基础世界经济地理是以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其理论基础,既对其起理论指导作用,又在其教学与研究中得到具体体现和验证。因此,世界经济地理应该加强其这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加深对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如分析一个区域(包括世界范围的经济区如欧盟、国家、国家内部经济区)的“条件一部门一区域”的理论模式,和在劳动地域分工规律的作用下形成的世界经济地域巨系统的特点、类型、结构和功能。但是世界经济地理既包括地理现象,也包括经济现象,因此,一些经济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王荣成(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1经济合作的基础1.1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多样,除南部铁路沿线与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外,大部分还是潜力很大的待开发地域。从生产分布来看,一方面由于经济地域差异和...  相似文献   

3.
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及技术政策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资源型地区的经济振兴与发展于我国国民经济大系统的正常运转有着深刻影响。本文试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着眼,针对资源型地区经济现状特征、发展的潜力优势等,提出了资源型地区经济允展的产业及所应选择的技术政策,为资源型地区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樊杰 《地理学报》2018,73(4):597-607
同近年国外人文地理学呈现人文化趋势相比,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秉承吴传钧先生关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圈与人文圈相互作用下、人类活动分布格局形成和演变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的定位,形成了以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重要的生产生活领域、以及典型的地域空间类型的可持续发展时空规律作为研究指向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主流学派。吴先生提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不仅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而且是为整个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地域功能性、系统结构化、时空变异有序过程、以及人地系统效应的差异性及可调控性,是该理论的精髓,这与“未来地球”研究计划的前沿思想完全契合。近10年来,以城镇化科学模式、主体功能区划、一带一路路线图、京津冀城市群、农村空心化和精准扶贫、东北振兴与资源型城市转型、行政区划优化等为研究对象,发展了人文与经济地理重要的可持续过程、地域功能形成和综合地理格局有序化规律、城市群形成演化机理及其资源环境效应、问题地区可持续生命周期与振兴路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区域间相互作用关系、人文界线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理论方法。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应用成果对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态势最佳、总体水平领先,以此告慰吴传钧先生,并以此纪念吴传钧先生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5.
经贸科学理论的孕育和形成需要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域温床,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在全球不同地域范围内的此消彼长,地域温床不停地发生空间转移,从而导致经贸科学理论中心的全球地域转移。通过研究得出四个结论:①创新环境是决定经贸科学理论形成的地域温床;②经贸科学理论中心存在清晰的自西向东全球空间转移路径;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经贸科学理论的阶级性在削弱、理性在成长;④经贸科学理论中心的地域转移总是发生在社会生产力大变革的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6.
国际直接投资地域结构综合动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系统动力学思想为指导,在简要评述西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东道国ESP系统、投资主体OIL特征对国际生产资本地域运动的影响;指出国际直接投资地域结构形成的动力是来源于东道国、投资主体、母国的合力,提出了国际直接投资地域结构形成的综合动因理论,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7.
条件要素研究与区域经济地理学科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探讨经济地域条件与要素的概念、形成过程、分类、组合以及各自功能,明确了两者的理论区别与联系,进而对世界经济地域条件与要素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经济地域要素的提出以及条件要素关系的阐明,是区域经济地理学科“条件──结构──类型──系统”理论框架的重要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云南降雪形成的山地环境因子.同时运用统计方法对云南1980-2000年降雪的时间与地域空间的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初步把云南降雪区域划分为滇西北高山常年-长期降雪区、滇中-滇东北山原季节降雪区、滇西-滇东南山地少降雪区和滇南-滇西南无降雪区.  相似文献   

9.
资源型关键地段对于维护和控制区域土地生态系统安全具有关键性作用。通过构建一套资源型关键地段识别指标体系,在以行政区为基本识别单元的基础上,识别出行政单元内地类斑块尺度的资源型关键地段。将惠民县划分为6类地域,即关键地段、关键地段保护区、一般地段、干扰地段、干扰区及交汇区,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6.39%、19.70%、50.61%、7.93%、15.37%和6.89%。资源型关键地段所占比重小,反映出地区整体生态环境水平较低;一般地段基本以耕地为主,具有随季节交替变化、物种单一、稳定性差等特点;交汇区具有保护需求强烈和受干扰程度明显的双重特性,在现实土地利用与管理过程中需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地理过程类问题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这类问题以时间序列为主线,探讨地理事象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过程性问题的深度认知能力。本文首先用时空要素思维说明影响东北黑土形成的主要因素;然后从系统视角分析东北黑土从潜在退化到逐步退化再到退化程度较深的过程,探讨影响东北黑土脆弱区形成的时间和空间要素;最后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讨东北黑土脆弱区治理措施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陈妍  梅林 《地理科学》2017,37(7):1080-1086
借助H-P滤波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2000~2014年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北资源型城市经济总量保持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与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政策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历程相吻合;第三产业发展和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而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作用强度仍然较弱;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可划分为试验阶段、全面启动阶段和深化阶段,经济转型深化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探索,激励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有利于衡量测度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贫困的空间差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2007-2011年间中国35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贫困的空间演化、分布的差异特征。结果显示:近5年来贫困人口总量略有增长,贫困人口分布整体呈现均衡化趋势;从区域看,西部地区的城市贫困人口集聚加剧,贫困加深区较多;从城市看,小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少数民族聚居型城市是构成贫困加深区的主要类型。2011年,贫困发生率自东向西逐渐升高,中小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少数民族聚居型城市相对拥有更高的贫困发生率。进一步分析,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呈现高人均GDP和高贫困发生率的“隐藏性贫困”,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型城市呈现低人均GDP和相对低贫困发生率的“特殊性低贫”。未来国家反贫困政策应该充分考虑城市的区位、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构成特征,重点关注贫困加深地区的中小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少数民族聚居型城市,并解决经济发展和贫困之间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前,尚无对地域组织及其创新内涵的统一认识。作者认为,地域组织创新是一个地域制度创新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在对地域组织创新的基本认识基础上,总结与评述了建国后东北地区地域组织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形式,分析了东北地区在地域组织创新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与障碍因素,最后对东北地区地域组织创新的宏观背景与基本依据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东北地区未来地域组织的创新方向与形式。  相似文献   

14.
吴浩  王秀  周宏浩  王颖  陈晓红 《地理科学》2019,39(12):1962-1971
资源型收缩城市“精明”与“健康”发展是形成节约型空间格局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认识生计脆弱性与经济效率的有机关联是破解资源型收缩城市“空间失控”、建立“以人为本”精明城市发展的重要支点。通过对资源型城市与收缩城市的界定,筛选东北三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建立资源型收缩城市经济效率与生计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uper-SBM模型和函数模型法分别对东北三省资源型收缩城市的经济效率与生计脆弱性进行评价,并通过SPSS软件对2个系统间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取2006年、2009年、2012年和2015年4个评估时点,引入协调模型对两者间的协调性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资源型收缩城市经济效率低主要是由于投入大、产出小;城市生计整体呈现出脆弱性,其中公民教育程度是导致生计呈现脆弱性的关键因素;城市经济效率与生计脆弱性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期内城市经济效率与生计抗脆弱能力的协调性是由失调阶段到协调阶段的过渡,整体上呈现东部、北部地区集聚上升发展,西部、南部地区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区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对东北区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机制的再认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陈才  修春亮 《地理科学》1995,15(3):217-225
  相似文献   

16.
东北振兴以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演化及空间分异模式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王姣娥  杜德林 《地理科学》2016,36(9):1320-1329
从经济基础、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等方面构建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ESDA方法,从地级行政区尺度对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及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过去十多年来,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内部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黑龙江省北部成为东北经济发展最薄弱的地区;在空间上,东北经济发展呈现出集聚性,并主要表现为核心-边缘、轴带集聚发展以及沿海-沿边等空间分异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赵东霞  韩增林  赵彪 《地理科学》2016,36(6):846-854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重力模型、潜能模型、隶属度模型等方法,以东北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1992~2012年东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联系强度与区域空间结构关系密切;东北地区经济联系强度南方高于北方、中部地区高于两侧,时空差异明显;近20 a来,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为代表的区域性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区域中心城市没有变化,但最大引力联结城市变化明显;最后,提出了流域型城市及其格局的概念,并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地区是以耗竭大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外延型经济发展典型地区。经过近百年来的开发.区域资源趋于枯竭.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问题和矛盾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体制原因。本文分析了东北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问题.阐明了其经济衰退的机制和问题的成因.提出了今后东北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四种模式——综合性发展模式、主导产业转型模式、培育接续产业模式、资源带动发展模式,论述了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破解的三大难题——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生态环境整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和响应度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16年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关系演化特征。发现:① 2000年以来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和工业转型整体上呈提高趋势,但工业系统脆弱性依然较强,创新能力也较弱。②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但有提高之势,东、中部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状态不断改善,而西部、东北则处于失调状态;非金属、金属、能源、综合4类城市二者耦合协调性呈增强趋势,森工城市失调性加剧;大、中型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水平改善明显,小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协调性较低且持续减弱。③ 创新能力对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有正向促进作用,但近年来呈减弱之势。不同类型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对创新能力变化的响应程度各异。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人口分布与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妍  梅林 《地理科学》2018,38(3):402-409
基于2000~2014年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分析转型期间人口时空格局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转型以来东北资源型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状态不断加剧,只有25%的城市人口集中水平保持不变或小幅提升,75%的资源型城市人口集聚水平下降。从城市类型来看,石油型城市人口吸纳能力优于冶金型城市、森工型城市和煤炭型城市。选择个体时刻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得出产业结构调整、交通便捷程度、医疗社会服务、环境质量等因素对人口空间集中分布产生较明显的作用,未来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在岗工资水平、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和交通网络建设等方面提高资源型城市人口集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