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干旱变化的特征,有利于预防干旱发生.利用1961~2016年内蒙古境内的气温、降水数据计算得到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结合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消除趋势波动(DFA)分析法,分析不同时间尺度干旱演变趋势及未来干旱预测.结果表明:①内蒙古年际干旱呈现增加趋势,1995年发生突变,由湿润转变为干旱.总体上,内蒙古地区呈现东部干旱程度加重,而西部减缓的趋势.轻旱发生频率较高,且东南部干旱的发生较多.②春、夏和秋季存在明显变干及突变趋势,且突变年份不一致,而冬季有不太明显的变湿趋势.春、夏和秋季干旱发生较为严重且范围较广.③在未来,内蒙古地区干旱将保持现有趋势,干旱仍持续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2.
利用干旱动态评估模型,设计出评估干旱胁迫程度的干旱胁迫指数,并分析了各地避旱时段。根据避旱时段的不同,确定了四川盆地的干旱胁迫分型。同时还研究了不同等级避旱时段的分布规律,为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彭州市立体农业气候资源的研究(一)降水资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彭州市境内位于不同海拔高度的4个观测站的降水资料,结果表明,彭州市雨量充沛,但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显著,雨季起、止时间和雨季长、短的年际变化很大,降水的时间分配极不均匀,因为这4个站具有相同的气候背景、,降水量的年、季、月变化呈现基本一致的规律和趋势,但因为海拔高度不同等气候背的差异,4站的降水特点又显著不同。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降水变幅和雨日也阴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大降水过程具有明显的局地性,不同海拔高度的旱、涝情况亦有差异,降水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立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河南国土资源》2007,(12):46-46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22日表示,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出台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以及中国学者的预测,未来我国降水分布有可能向北方移动,由“南涝北旱”转变为“北涝南旱”。  相似文献   

5.
泰安市山丘区地下水找水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秋至2011年春,泰安市长时间无有效降水,遭遇了秋冬春三连旱,气象干旱达百年一遇。为此,泰安市政府组织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和驻泰地勘单位开展抗旱找水定井打井工作,笔者所在单位被指定为泰安市抗旱找水定井单位。根据此次找水定井实践,结合泰安市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提出了泰安市山丘区地下水找水方向,供同行在泰安市山丘区找水定井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十堰市旱涝灾害问题,利用1971~2011年十堰站逐日降水量观测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小波分析、分级评价、Z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十堰降水量的气候特征以及旱涝特征。结果表明,十堰市近41年年降水量倾向率为-16.3mm/10a,总体呈变少的趋势,特别是1985~2001年降水偏少较明显;降水量季节变化呈现秋季显著减少,春季次之,夏季略有增多的趋势,4月有减少趋势;年降水量有较强的周期变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年际变率在4~8年这个周期上较强,其他年份以2~4年周期为主;十堰旱涝中以旱为主,春旱主要集中发生在2000年以后,夏旱在2000年以后有增加的趋势,伏旱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是一个高发期,一般性洪涝主要发生在8月。  相似文献   

7.
江淮梅雨期各类降水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江淮梅雨降水量的长期变化规律,利用1957~2008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使用线性倾向估计、小波分析等方法,在将日降水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和大暴雨5类降水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江淮梅雨期间上述5类降水的趋势变化特征,结论如下:暴雨频率、暴雨强度是决定江淮梅雨降水多寡的主要内在因子;小雨、中雨的频率及其对梅雨量的贡献率的趋势变化在1970年代中期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即由1970年代中期前的显著上升趋势改变为其后的显著下降趋势;大雨及其以上等级降水的频率、贡献率的趋势变化特征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基于植被状态指数的云南省农业干旱状况时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计算了云南省2004-2013年农业干旱指数VCI,然后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降水与VCI的相关性,基于VCI识别云南省2004-2013年农业干旱事件,最后,与SPEI气象干旱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VCI农业干旱识别的基础上,使用干旱频率和干旱面积占比指标分析了云南省2004-2013年农业干旱时空特征。结果表明:降水只是影响VCI指数的关键因素之一;VCI和SPEI指数均能够较好对干旱进行监测并识别典型干旱,但两者的识别结果存在差异;云南省农业干旱频率在春冬两季较高,夏季较低,秋季介于夏季和春冬季之间;春夏冬三季农业干旱频率空间分布较为均匀,秋季农业干旱频率呈南低北高的分布态势,整体上北部干旱频率高于南部;2004-2013年云南省整体干旱面积占比呈现先减小后增加再波动的趋势,春冬两季整体干旱面积占比最高,分别为46.63%和47.18%,呈现下降趋势,夏季整体干旱面积占比最低,为43.81%,呈现上升趋势,秋季整体干旱面积占比介于冬春季和夏季之间,为45.74%,呈现下降趋势。总之,云南省农业干旱春冬易发性最高,影响范围最大,夏季易发性最低,影响范围最小。  相似文献   

9.
为解阳江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进一步做好阳江气候降水预测,利用Motlet小波分析理论、Mann-Kendal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对阳江单站57年(1953-2009年)6月到8月逐日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江夏季降水经历了3个阶段,由降水逐渐增加时期变化到相对干旱时期,再到现阶段降水年际变化大;主要的降水周期为7-8年,1963年是降水的突变点;小雨量级降水为主要降水类型,在1980年以来阳江夏季大雨和暴雨降水日数逐渐增多,而大雨和暴雨量级降水是降水量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10.
为解阳江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进一步做好阳江气候降水预测,利用Motlet小波分析理论、Mann-Kendal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对阳江单站57年(1953—2009年)6月到8月逐日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江夏季降水经历了3个阶段,由降水逐渐增加时期变化到相对干旱时期,再到现阶段降水年际变化大;主要的降水周期为7—8年,1963年是降水的突变点;小雨量级降水为主要降水类型,在1980年以来阳江夏季大雨和暴雨降水日数逐渐增多,而大雨和暴雨量级降水是降水量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11.
应用自然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分析了甘肃省庆阳地区春末夏初干旱的综合评价指数DH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随时间演变规律,并提出了抗旱生产建议;分析了春末夏初干旱对冬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春末夏初干旱的预测模型,业务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nset date of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and the summer rainfall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examined 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establish a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link. If the summer monsoon occurs earlier, the 500 hPa level would induce the teleconnection of Eurasian pattern in the summer (June-August),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s displaced northward further than usual, the Siberian high is intensified and the Okhotsk low is deepened. Under such circumstance, Shandong, located in the west sid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and in front of the mid-Siberia high, would be expected to have a wet summer because it is quite possible for cold and warm air to meet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Shandong. Statistic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500 hPa anomalies over Korea and Japan were sensitive to the SCS monsoon onset date and very important to precipitation in Shandong, and that the convective activities over the deep water basin in the SCS in 24-26 pentad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position of the ridge line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These findings yielded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ativ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precipitation generation, so that the knowledge gained can possibly be applied for long-lead forecast.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1982年5~9月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尤其是我国南海、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上空30~50天大气振荡与太平洋副高活动及四川盆地夏季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上空大气低频振荡对太平洋副高有明显影响;四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30~50天振荡呈反位相变化;东(西)部降水低频振荡与热带西太平洋上空大气低频振荡呈反(同)位相关系。热带西太平洋上空大气低频振荡,通过引起太平洋副高中心、西伸脊点东西变动影响盆地夏季旱涝异常。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与四川盆地伏旱及主汛期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高原前期加热强度同四川盆汛期降水和伏旱程度密切相关。把这些关系引入汛期降水预测模型对提高短期气候预测能力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2009~2010年西南干旱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气象干旱指数对西南干旱的监测状况,及干旱指数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采用了中国气象局提出的气象干旱指数的计算方法,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分析2009~2010年西南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干旱事件具有3次逐渐加强和减弱的特征;旱情首先出现于云南东部和贵州中西部,云南中部旱情最重;秋季,相对湿润指数的监测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监测较为符合;冬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监测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监测比较吻合,标准化降水指数所反映的旱情偏重;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旱情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和空间分布特征方面较好地反映西南地区旱情,但要更准确地进行干旱监测,还需要在蒸散项、降水量权重、各单项系数方面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simulation of summer rainfall changes in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NIO) based on the fifth phase of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5). The historical runs of 20 CMIP5 coupled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GCMs) are analyzed. The Multi-Model ensemble (MME) of the CMIP5 models well reproduces the general feature of NIO summer rainfall. For a short period 1979–2005, 14 out of 20 models show an increased trend in the mean rainfall and a similar spatial distribution to the 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 (GPCP) observations in MME. The increasing of the convergence in the equatorial IO results in the increase of rainfall significantly. The equatorial rainfall trend patterns seem modulated by the SST warming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which confirm the mechanism of ‘warmer-get-wetter’ theory. For a long period 1950–2005, the trend of monsoon rainfall over India shows a decrease over the most parts of the India except an increase over the south corn er of the Indian Peninsula, due to a weakened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The pattern is well simulated in half of the CMIP5 models. The rainfall over the north India is different for a short period, in which rainfall increases in 1979–2005, implying possible decadal variation in the NIO summer climate.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区域城市化发展进入加速期,城区土地资源紧张问题愈发显现。同时城区内大片旧城区和城中村的改造,影响着城市化能否顺利实施,为了破解这一城市发展难题,青岛市国土部门创新思路,探索实施新的城中村土地征用(收)办法,全方位保障被拆迁群众的利益,推动了城市化的顺利实施,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城市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采用车贝雪夫正交多项式分解方法展开重庆地区夏季降水场,揭示了最近40年来重庆地区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年份重庆各地夏季降水变化趋势一致;近40年来重庆地区夏季降水80年代中期以前有增加趋势,而80年代后期至今则有减少趋势,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80年代,70年代干旱发生频繁,从8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重庆地区又进入了一个干旱的相对高发期。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1966年~1983年冬季雪盖资料研究了欧亚大陆冬季(12~2月)雪盖面积同后期四川月平均气温和月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欧亚大陆冬季雪盖面积对四川省夏季月平均气温为负相关,同月降雨量为正相关。这种关系说明冬季雪盖面积对夏季气温和降雨量有重要的滞后影响,尤其是对川东伏旱地区的作用更为显著。还说明冬季雪盖面积大,夏季月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值偏低,月降雨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多,高温伏旱轻;相反 冬季雪盖面积小时,夏季月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值偏高,月降雨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少,高温伏旱严重。  相似文献   

20.
湿地是水陆交错的生态系统,往往受旱灾影响大,故此,对不同湖泊湿地受旱程度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可为减灾和湿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2010年5月和2011年5月2个时相的HJ-1卫星CCD影像,提取洪湖和梁子湖2个时相的湿地水面积,结合统计资料和问卷调查数据,从湿地水面积及空间分布变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影响3方面,分析了两湖湿地受旱程度的差异。并综合气象数据、统计资料和问卷调查数据,从气象因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湿地类型及特点、区域水文条件和湿地受保护程度5方面探讨两湖受旱程度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2011年春旱期间,洪湖比梁子湖受旱程度更严重。旱灾时,洪湖水面积减少83.93 km2,减小比例为26%,梁子湖水面积减少13.02 km2,减小比例为4%;两湖的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物质生产和水质净化功能均受到损害,洪湖较梁子湖更严重;受旱灾影响,洪湖湿地对人类福祉的消极影响大于梁子湖。(2)降雨量、气温和风速等气象因素、湖泊湿地成因类型、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水文条件是影响两湖受旱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另外,湿地保护措施的差异及效果也会造成两湖受旱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