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以来东北地区行政区划演变格局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朱建华  修春亮 《地理科学》2019,39(4):606-615
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地理和文化区域。建国以来,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划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分为以下5个阶段:1949~1955年,省级政区大调整阶段;1955~1969年,省级政区稳定,地级、县级政区频繁分合阶段;1969~1979年,内蒙古东部地区划归东北三省阶段;1979~1996年,地级、县级政区调整频繁阶段;1997年至今,行政区划调整较少、以县市改区为主,政区相对比较稳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历史文化、自然地理和政策标准等因素对东北地区行政区划格局与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分析了目前东北地区行政区划不同层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行政区划调整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政区的沿革情况在一些专著和论文中时常有所提及。如黄源海先生对政区沿革作了简要回顾。方良先生对九江的行政区划沿革作了介绍,许怀林先生对江西在宋代的政区设置成因作了一定的探讨,肖华忠先生对江西古代的行政建制及沿革作了详细的说明,郑宝垣先生对江西在民国时的区划作了详细的介绍。但以上这些论述,多择其一部分述之,很少从经济方面入手去探讨其成因,因而本文试图侧重从经济上来探讨江西政区特别是县级政区设置的沿革情况。  相似文献   

3.
泛珠三角经济区政区建置沿革的空间关系演变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泛珠三角自然地理共性和各省区的历史建置沿革,探讨了我国历史上根据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原则在这一地区划分政区的各种表现和变迁,指出历史上大多数时期按前者设置政区,以利用河流运输和水利;后者则出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势力凭险割据,并进一步指出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等区域效应,说明政区建置沿革是泛珠三角能够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的一个重要根据,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既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政治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区划变迁过程研究是行政区划史的基础,复原和分析历史上长时段政区演变的全过程,是探索地方行政制度变迁规律和治理能力的基础支撑。从历代正史地理志等原始史料出发,梳理了过去2200余年(221 BC—2021年)中国县级政区设置的长时段演变过程和空间格局变动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变化很平稳,唐代与清代是增设县数量较多的朝代,达到两个历史峰值。明清尤其近代以来,增量持续增加,体现了边疆开发与县制扩展的历史进程。(2)历史时期统县政区的管辖幅度(辖县数量)主要呈不断缩小的趋势,由秦代统县政区平均辖县21.3个下降到2021年的8.5个。(3)过去2200年县级政区的设置呈空间扩展趋势,西晋、辽宋金等时期亦有局部向内收缩。历代县的设置主要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起点逐渐向外扩展,各区域内部的县级政区的分布密度亦持续增加。(4)黄河中下游地区(今河南、河北南部及山东等地)长期为县级政区分布高密度区,成都平原、关中盆地及山西汾河流域等地的县级政区分布密度也较高。(5)过去2200年县...  相似文献   

5.
《地理研究》1985,4(2):95-98
论交通过对西汉史的全面考察,分析了西汉政区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以此弥补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的不足,复原了此时郡国一级政区面貌,描述了二百年间郡国置废离合及领域伸缩的全过程,亦略及县邑政区沿革的若干问题,全书约十八万字,由四部分组成。 本文针对西汉政区变动在地域上的差异性,将  相似文献   

6.
地名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编纂工作会议在京召开9月15日,作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地展示全国近4.5万个乡级以上政区综合情况的巨型百科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以下简称《政区大典》)编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民政部部长、《政区大典》总编委会主任、总主编李立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民政部副部长、《政区大典》总编委会副主任孙绍骋出席会议并讲话。民政部副部长、《政区大典》总编委会副主任窦玉沛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城市型政区设置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区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关系到行政管理效率和政权的稳定性,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城市型政区的设置与调整是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城市型政区不仅包括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等各级城市,还包含市辖区、建制镇和街道等。建制市是城市型政区的主要类型,中国的建制市仅有百年历史,却有着极其复杂的演变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数量的快速增加,城市型政区设置变化较大。本文在辨析城市型政区相关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城市型政区的演变过程、设置模式、层级与管辖幅度,并对国内外城市型政区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在此基础上,评述了国内外城市型政区研究的主要特征与存在的不足,得出以下启示:合理设置城市型政区、创新大都市区管理体制以及减少城市行政层级。最后,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型政区的行政区划研究进展的总结,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名》2012,(5):15-15
一、指导思想依照上级文件和丹东市区划地名委员会、丹东市民政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辽宁分卷·丹东部分>编写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结合本市实际,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效率地开展工作,为国家和省的编纂工作扬帆助力;为宣传丹东,树立丹东形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有32个省、市、自治区。我们知道,省名是对各省某一方面基本特征最佳的概括,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名称,这些名称不仅充当各省的代号,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省是我国现行的一级行政区,直接来源于元代的行省制度,省名的来源可以说跟政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文化发达。政区在我国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先后经历了带有传说性质的先秦时期的古代政区(九州、畿服制)阶段,秦代的郡县制、西汉至隋代的州制、唐代道、府制、宋辽金时代的路制、元代以来的行省制几个阶段。因此,各省名称都带有鲜明…  相似文献   

10.
同志们:今天,民政部和总参测绘局联合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标准地名图集》首发式,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献礼,很有意义。民政部和总参测绘局共同编制的这部图集,是50年来我国政区建设和地名研究成果的总结,是一部十分重要的科学作品。对于党政军机关和各阶层人士研究、了解我国政区地名情况和地理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图集编排科学,编排精细,装祯精美,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以地图的形式表示国家疆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的方法,历来为各国政府所重视。盛世治史。我国历史兴盛时期,曾…  相似文献   

11.
古往今来 ,“地名”一直是我国生僻汉字大量、集中生存的“世袭”领地。政区名称使用频率高 ,影响范围广 ,却素以不少用字生僻而难读、难写、难记 ,影响着各种形式的社会交流。在经济、科技更加发达的21世纪面前 ,对政区名称生僻汉字的治理已势在必行 ,迫在眉睫。当前的全国政区 ,分为省、地区、县、乡4级 ,共约5.3万个单位 ,即 :34个省级政区 ,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331个地区级政区 ,包括地区(盟)、自治洲、市 ;2862个县级政区 ,包括县(旗)、自治县(自治旗)、市、区、(市辖)及特区、林区 ;4980…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名》2012,(4):45
2月15日,江苏省民政厅在南京召开全省区划地名工作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江苏卷》编纂工作会议。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吴洪彪,副厅长钮学兴出席了会议;全省各市、县(市、区)民  相似文献   

13.
10月13日至15日,由民政部地名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标准地名图集》编辑部召开的“全国地名图与地名标牌标准宣传贯彻座谈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来自江苏、辽宁、四川、黑龙江等十几个省市的代表出席了会议。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副所长刘保全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河北省民政厅副厅长程鸿飞到会致词并介绍了河北省地名工作。会议听取了河北省编制标准地名图的经验,讨论通过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标准地名图集》成功之后,继续与总参测绘局合作,编制国家和省级政区地图(标准政区名称版)的方案。受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  相似文献   

14.
行政区划研究的地理学支撑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王开泳  陈田 《地理学报》2018,73(4):688-700
行政区划研究一直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与政治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资源的新论断,对于重新认识和发挥行政区划在空间治理和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回顾总结行政区划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梳理了行政区划研究的发展脉络,分析了新时期政区设置的背景和影响因素发生的重大变化,如城镇化进程改变了人口经济集聚的空间格局,自然地理格局对行政区划设置的影响日益减小,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为扩大管理幅度创造了条件。结合空间治理的新需求提出了新时期的行政区划研究应把握3条主线,分别是优化和提高区域管理效率、预防和保障区域治理安全和推进政区精准精细化管理。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出发,提出行政层级和管辖幅度的优化可以提高空间治理效率;缩小经济强省和面积大省的管辖幅度可以保障空间治理安全;合理的管辖幅度和基层政区的优化设置有助于加强空间治理的精准化和精细化。科学合理的行政区划调整可以让空间治理更好的发挥作用,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空间治理体系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地名研究的第二个方面是各种地名,特别是政区地名的沿革变迁。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沿革变迁造成大量的一地多名,假使不及时系统整理,就会使后代人面对大量存在的异名同地、异地同名等情况茫然无措。通常认为沿革变迁的研究即所谓历史沿革地理始于《汉书 ·地理志》,其实,在《汉志》以前,先秦文献中已经注意到地名的沿革变迁而加以记载,例如古本《竹书·纪年》魏今王下:“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正是由于地名变迁在先秦早已开始,所以《汉书 ·地理志》才有必要加以整理研究。与《汉志》一样,《说…  相似文献   

16.
根据广东省下发的关于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广东卷》的工作要求,大浦县民政局高度重视,拨出专款,组织专门人员全力抓好大埔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广东卷·梅州大埔篇》的编纂工作。6月5日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上海浦东地区为典型地域的研究表明 ,政区演变具有内在与外在两种动力机制 ,它们对政区不同要素的作用有所侧重 ,而环境变迁、经济开发等背景因素对政区设置产生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18.
20 世纪科尔沁的人口变化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蒙、汉、日语多种文献资料就科尔沁近百年的人口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一个世纪以来科尔沁人口增加很快,平均人口密度从民国初期的2.40 人/km2 增加到2000 年 的39.72 人/km2,约为世纪初的17 倍;新增人口主要为1949 年前的关内流民、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移民以及移民生育;人口增加最高峰出现在1949 年后的计划移民时期, 伪满时期的流民则构成了研究区近百年另一个显著的移民高潮;移入人口在科尔沁的分布受 距离农区的空间间隔、科尔沁自然环境条件及其变化、城镇化等因素影响,人口密度呈现从 科尔沁外围到腹地、从农耕区到农牧交错区和牧区、从城镇到农村牧区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移入人口成为20 世纪科尔沁的农耕主力军。  相似文献   

19.
甘忠银 《地理学报》2009,64(8):896-898
历史政区地理研究是中国传统舆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秦代的郡县设置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由于秦祚短促,加之文献记载的阙如、歧异,秦代的郡县设置问题一直未能得到真正解决。后晓荣博士著《秦代政区地理》一书,所针对的正是这一历史地理学界的重大问题。该书作为东方历史学术文库丛书之一,已于200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书中作者利用新材料和新研究手段重新审视秦代历史地理,特别是秦代政区地理中郡县设置的重大问题,得出了仅靠传统文献无法得出的新的结论,提出了秦置54郡的见解,又考证落实了近700个秦置县,从而促进了秦代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王开泳  王甫园  陈田 《地理学报》2019,74(12):2495-2510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尚缺少系统的理论解释和方法测度。为了深入地探究行政区划设置和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本文提出并界定了政区位势理论,构建了政区位势的测度模型,并以重庆市为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认为:① 政区位势是由位能(行政区地域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和势能(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级别的竞争力)构成的概念,行政区划调整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政区位势,从而改变其发展的动力和路径;② 由土地管辖权、人力资本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能力、财政分权度和行政分权度等变量构成的重庆市政区位势测度模型可以反映重庆市行政区划调整给其政区位势带来的变化;③ 实证检验得出政区位势提升对地方经济绩效提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④ 科学合理地行政区划调整有助于该地区整合要素资源,优化行政管理幅度,提升其政区位势,进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政区位势理论和模型对于行政区划调整的区域效应具有较好的解释力,为各地区行政区划调整规划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也可作为行政区划调整效应评估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