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据日本《每日新闻》等报刊1980年6月30日至7月4日的报道,日本伊豆半岛震群从6月25日开始,直到7月7日仍在不断发震,平均每天发生有感地震26次以上。6月29日下午4时20分发生了这次震群中的最大地震(M=6.7),震源区在伊豆半岛东方的川奈崎近海,震源深度大约10公里。日本东部相当广泛的地区受到了此次地震的袭击。它仅次于1978年伊豆大岛近海地震(M=7.0)和宫城县近海地震  相似文献   

2.
给出了1993年8月8日关岛地震(Ms=7.1,深度60km)前后ULF(Ultra Low Frequency:超低频信号,频段为O.005~10Hz)地磁信号的分析结果.ULF观测系统位于日本关岛,距离震中约65km.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①建议用非常细致的统计分析(月均值,标准偏差)来判断ULF信号的强度和极化值(比如:Z/H比值);②ULF信号活动强度和∑Kp的对比,有助于区别空间地磁脉动和非空间源地磁辐射;③发现Z/H比值的使用在把可能来自震源的辐射从空间等离子波中识别出来非常重要;④从对极化值的时间序列的统计分析发现极化值在震前仅一个月时有一个显著的增强,表明这期间的电磁异常现象很可能是震磁前兆信号;⑤Z分量的时间变化类似于Loma Prieta地震前的变化,即在震前10天到两周有明显的增强,在震前几天出现另一次增强;⑥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电磁辐射是一种类似噪音的自然现象,它们的主要频带范围0.02~0.05Hz(最大幅值约为0.1nT).  相似文献   

3.
采用云南地磁台站通海、景谷、勐腊磁通门记录秒采样数据,分析了3个台站当地时间22时到次日2时(世界时15—19时)之间垂直分量(Z)和水平分量(H)在特定0.01~0.05Hz范围的辐射谱强度。结果表明,在震前垂直分量并没有强烈和清晰的ULF信号强度,3个台站水平分量ULF信号趋势性上升和震时反常的信号衰减现象,则反映震前超低频地磁信号产生扰动。  相似文献   

4.
过去对Spitak,Loma Prieta和Guam地震的研究表明,大地震发生之前都会有相应的磁场异常。为了确认这一事实并详细研究超低频(ULF)现象,日本建立了一个超低频磁力仪的监测网络,开展了包括小型台阵在内的网络观测工作。文中同时介绍了在Matsukawa台站观测到的与Iwateken Nairiku Hokubu地震(震级M6.1级,发生在1998年9月3日,震源深度为10km)相关的地磁资料。分析了4.5年的资料,并对获得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在地震前两个星期,水平和垂直分量之间的谱密度比的(极化)变化表现出异常情况。这是在相当长的数据分析中发现的一次独特的变化,它暗示了这种异常变化可能是大地震孕育期间的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5.
荣扬名  王桥  丁霞  黄清华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11):3709-3717
本文选择2011年3月11日M9.0日本东北大地震震中附近三个地磁台站16个月(2010/01/01—2011/04/30)的特低频地磁观测资料,采用去倾扰动分析方法,得到了这三个台站地磁记录的非均匀标度特征随时间的变化,提出了一种能反映地磁三分量非均匀标度特征同步变化的指标,并据此探讨了特低频地磁信号分形标度特征变化与日本东北大地震之间的可能关联性,初步结果表明,这三个台站的特低频地磁信号分形标度特征指标在日本东北大地震前25~50天左右呈现出同步的异常增加,基于磁静日观测资料的随机合成地磁数据的统计检验结果可知前述异常并非随机异常,而是一种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异常,可能反映了日本东北大地震对周边地磁信号内在的非线性系统特征产生了有统计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表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可能产生电磁信号。地震电磁现象在防震减灾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已成为21世纪国内外地学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地震电磁信号较弱,通常混杂于空间场源信号及人文噪音中,不易在观测数据中提取出来。以2003年1月日本茨城县5.1级地震为例,探讨远场参考在超低频(ULF)地震地磁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进而检测震前局部磁场异常。在此基础上,讨论远场参考法的优势及可能存在的不足。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1月日本茨城县5.1级地震发生前存在局部磁场异常,验证了远场参考方法的有效性,相关成果可为地震地磁数据处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尽管地震短临预报极其重要,并且经过了人们多年的努力,但它仍是目前未能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与地震相关的电磁现象被认为是解决地震短临预报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地震电磁前兆信号的震例,这些信号分布在很宽的频带范围(DC-VHF)内,其中ULF地磁变化是最有希望的地磁前兆之一。通过监测ULF地磁变化,有望实现地震短临预报。本文将阐述从ULF电磁信号中提取震磁异常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伊豆市一个温泉的水位,中伊豆的温泉水氡浓度以及伊豆-大岛火山喷发气体的温度变化进行了监测。在伊豆半岛东面近海1989年6月30日地震和火山活动之前和活动时期,这些观测数据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将这些观测结果和其他报道的水文变化一加以概述,这些变化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震群当中最大地震发生时震时变化,这种变化是在离Teisi喷发中心20-30KM的几个温泉中观测到的。另一种是在靠近喷发中心地区和  相似文献   

9.
1984年8月30日以来,在伊豆半岛以东近海持续发生了令人不安的震群。大岛和静冈县的网代等地每天都感觉到摇晃,如果把无感地震包括在内,到9月12日为止,两周内所发生的地震多达4,500余次。实际上,在包括该震群发生区域在内的伊豆半岛东侧,多年来震群活动一直频繁地发生。其中有几次并接着发生了酿成灾害的大震。因此,日本气象厅以及地震学者们加强了对该区域震群活动的监视。这  相似文献   

10.
一种可能的地震ULF电磁发射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兴才  陈智勇 《地震学报》1995,17(3):375-382
通过对发生在北京附近的两次地震之前,在几个台站上观测到的ULF电磁发射异常分析,并与亚美尼亚等地震前观测到的ULF电磁发射信号的横向比较,提出了一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电磁发射现象.它的主要特征是:① 异常扰动在地震前若干天内间歇性地出现,频率明显地高于ULF频段的暴间磁扰和地磁脉动的频率,至少不低于1 Hz;② 同一地震同一观测点的同类仪器,包括观测磁场分量的和电场分量的仪器都同时观测到了类似的异常信号;③ 同一地震距震中较近的台站与较远的台站相比,出现异常的时间较早,频率也较高;④ 异常信号的大小可能与地震的大小有关.较强的地震发射的电磁信号较强,并且信号强度在不同频率范围内的分配可能不同;⑤ 在地震之前能够观测到ULF电磁异常发射的地震似乎有一个震级阈值,如果较小的地震也有电磁发射的话,现有仪器的灵敏度可能还观测不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