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地质研究所海岸变迁调查组最近在海南岛临高角发现了一个风暴脊垒,范围约有1km^2,这是迄今已知规模最大的一个脊垒.以往,类似地质体仅见于西沙群岛的某些岛屿.如琛航岛东缘的脊垒,翼展不过几百米.而这个脊垒的翼展在1.5km上下.弧顶指向东北,原始高度在5m以上。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抗菌肽Crustin的结构特征和功能,本研究从脊尾白虾中克隆得到一个Crustin的新变体,命名为EcCrustin1。研究结果表明,EcCrustin1基因cDNA序列长度为740 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477 bp,编码158个氨基酸,EcCrustin1蛋白具有Ⅱ型Crustin的典型特征,包括N端的信号肽,C端WAP结构域,以及二者之间的甘氨酸富集区(GRR)和半胱氨酸富集区(CRR)。EcCrustin1基因主要在脊尾白虾血淋巴中表达,副溶血弧菌刺激后,EcCrustin1在血淋巴中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说明EcCrustin1在脊尾白虾先天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通过原核表达获得了该抗菌肽的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抑菌功能和机理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ODP2 0 9航次将沿 14°~ 16°N大西洋中脊 (MAR)钻取上地幔的岩心。该区域是 1996年大洋岩石圈科学钻探计划进入 2 1世纪后 ,在低速扩张脊非补偿岩浆部分钻取一系列浅钻获取上地幔岩心的理想地区。在本区 ,火成岩地壳部分缺失 ,地幔的结构和成分可以通过沿走向超过 10 0km的那些站位来确定。大洋中脊跨学科的全球实验 (RIDGE)项目主要是基于地幔流体或地幔熔岩、或是两者学说的研究 ,其焦点是在岩浆活动的大洋中脊区中部 ,至少是低速扩张脊如MAR的 3维趋势。该学说目前已为大家普遍接受 ,但从未有项目直接检验过。在岩浆活动区设定相…  相似文献   

4.
位于水合物脊(前称“第二脊”)上的ODPl46航次站位调查资料揭示了俄勒冈边缘水合物/气体系统中构造活动影响下的地层和BSR反射特征的变化情况。尤其在水合物脊南部,这些模式得到了详细的描述,1996年在该区的抓斗样品表明。在海底附近存在含块状水合物的沉积物。根据我们对ODPl46航次站位调查资料的检验和水合物脊最近几个航次的调查结果,建议在水合物脊上实施三个钻孔,井深400—700米。并辅以生物和地球化学综合采样及一系列的原位测试。在这样一个ODP航次中开展下列课题的研究:1.在两个明显不同的沉积和构造环境中,对气体和水合物形成的物理和化学机制作源区比较:(1)在增生楔较老沉积物中,海底附近发现了块状水合物及其相关的自生碳酸盐矿物,其甲烷可能来源于俯冲沉积物;(2)与增生楔相连、快速充填的陆坡盆地中,沉积物较年轻、成层性好,其地震反射特征强烈地显示了水合物和(或)游离气的存在,但海底附近没有水合物和(或)碳酸盐矿物积聚的迹象,其气源主要来自原地沉积物中。2.采用地球物理遥感技术校准确定水合物及其下伏游离气饱和度。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特性,需要编制井间水合物分布图,评价俯冲带环境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未来经济潜力。3.利用地球化学示踪物、物理性质测量和微结构分析,检测构造因素诱发的水合物不稳定导致的BSR和BSR下伏地震反射特征发生变化是否与地震反射资料推测的一样。4.加深对水合物形成的地球化学效应的认识,以便于利用综合地质资料确定甲烷释放进入大气的原生载体,了解巨大而剧烈的水合物失稳作用在全球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5.确定水合物和下伏沉积物的孔隙度和剪切强度,以评估水合物、流体活动与斜坡稳定性之间的关系。6.确定沉积物中生物成因甲烷菌和热成因甲烷菌的分布数量,评估它们对水合物形成和分解的贡献,以及与沉积物成岩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国际大洋中脊计划是国际地学领域的重要科学计划之一,由国际大洋中脊协会(InterRidge)提出,旨在协调世界各国科学家对大洋中脊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国际大洋中脊协会创办之初,洋中脊研究主要在少数国家单独进行。第一个十年科学计划(1994—2003)的实施不仅促进了西南印度洋脊考察研究、推进了洋中脊全球取样,更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使该协会发展成为完整的联合团体。第二个十年科学规划(2004—2013)仍以促进学科间交流、通过各个国家的  相似文献   

6.
洋中脊体系是地球表面最长的、连续的地形特征,也是地表最大的岩浆作用带。全球洋中脊系统总长约60 000 km,平均高2 000 m,宽2 000 m,占洋底总面积的33%。Macdonald 1982年将之分为3种类型:(1)慢速扩张脊(1~5 cm/a),如MAR;(2)中速扩张脊(5~9 cm/a),如EPR 21°N;(3)快速扩张脊  相似文献   

7.
肌球蛋白重链和肌球蛋白轻链是粗肌丝的重要组成单位,其表达量的高低影响肌纤维的组成和肌肉生长。为了解析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和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MLC)基因在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生长发育中的作用,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脊尾白虾EcMHC2、EcMLC1全长cDNA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EcMHC2、EcMLC1在脊尾白虾不同组织、不同幼体发育时期及大小差异个体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特征。研究显示,脊尾白虾EcMHC2基因(GenBank:MG545144)全长5 929bp,开放阅读框5 727bp,编码1 909个氨基酸;脊尾白虾EcMLC1基因(GenBank:MG545145)全长1 506bp,开放阅读框459bp,编码153个氨基酸。脊尾白虾肌球蛋白重链和肌球蛋白轻链在系统进化上与其它十足目甲壳动物的关系较近。脊尾白虾EcMHC2、EcMLC1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主要在肌肉组织内表达。在脊尾白虾幼体发育的不同时期,EcMHC2、EcMLC1在溞状幼体Ⅱ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溞状幼体的其它时期;仔虾第一天,EcMHC2、EcMLC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它时期。在脊尾白虾生长的四个阶段中,大个体组EcMHC2的表达量均显著的高于小个体组;60、80和120日龄时期,大个体组的EcMLC1表达量显著的高于小个体组;在大个体和小个体组中,EcMHC2、EcMLC1在80日龄的表达量最高。脊尾白虾EcMHC2、EcMLC1在大个体组与小个体组的差异表达提示它们在脊尾白虾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ODP2 0 3航次将在西赤道太平洋 5°1 7.56 6′ N、 1 1 0°4 .575′ W再钻探一个钻孔 ,以便今后对地球和海洋系统 ( DEOS)进行多学科观测。该钻孔位于水深386 0 m处年龄为 1 0~ 2 0 Ma的太平洋板块的岩石圈上 ,设计孔深 2 2 6 m,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或许钻得更深些 ,这其中包括要钻穿 1 1 6 m沉积物和至少 1 0 0 m基岩。计划在钻孔底部插入套管 ,并且灌浆固定基岩和沉积物 ,其后该钻孔将用来各安置一台高灵敏宽频 ( 0 .0 0 1~ 5Hz)和高频 ( 1~ 2 0 Hz)三分量地震仪 ,以确保全球地震网 ( GSN)频率排列正常的高保真记录 ,两台地震仪使用…  相似文献   

9.
中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与基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对我国首次取得的中太平洋海山基岩和富钴结壳样品的结构构造、矿物和化学组成特征的研究表明,该区主要基岩类型为碱性玄武岩、磷块岩、磷酸盐化碳酸盐岩和燧石等,碱性玄武岩分布最广,并均有不同程度的风化.观察表明,富钴结壳的载体可以是各种岩性的基岩.玄武岩、风化火山岩和磷块岩上的结壳厚度比燧石的大,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选矿冶炼的主要对象.对于调查区内富钴结壳形态总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板状、砾状和结核状结壳.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结壳与基岩之间的关系:(1)海水、基岩和结壳中主要金属元素含量特点;(2)通过聚类分析方法探讨结壳与基岩之间的亲疏程度;(3)结壳的分布特征;(4)不同基岩类型对结壳生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内的火山岩及磷块岩对结壳形成的贡献大(比其他类型岩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近岸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作者通过研究重金属Cd~(2+)和Pb~(2+)对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cauda)的单一及复合急性毒性效应,为其养殖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半静态急性毒性测定方法,开展了不同浓度Cd~(2+)和Pb~(2+)对脊尾白虾96 h内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一污染物暴露下,Cd~(2+)对脊尾白虾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138.699、33.110、9.719、3.650 mg/L,Pb~(2+)对脊尾白虾48、72、96 h的LC50分别为254.541、62.750、29.074 mg/L;Cd~(2+)、Pb~(2+)对脊尾白虾96 h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365和2.907 mg/L;在等浓度配比(1︰1)暴露下,Cd~(2+)和Pb~(2+)复合污染对目标生物在48、72、96 h暴露期间的毒性相加指数(additive index,AI)分别为0.155、0.068、0.258。综上所述,Cd~(2+)对脊尾白虾的毒性较Pb~(2+)更强,Cd~(2+)和Pb~(2+)对脊尾白虾的复合污染均表现出较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评述了2003年10月27-30日在北京召开的“大洋中脊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要介绍了国际大洋中脊协会(InterRidge)的机构组成、任务和工作进展.以及今后大洋中脊地质研究的发展趋势。这次会议后,中国已成为InterRidge计划的参与成员国(Associate Members)以此为契机,尽快启动中国InterRidge计划,结合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以及大洋专项和其他深海调查研究工,有望实现我国在大洋中脊及相关研究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提升我国深海研究领域的整体调查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2.
辽宁大陆海岸类型可分为基岩岸、砂砾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图1)。  相似文献   

13.
按照 Wilson( 1 965)的定义和后来的研究 ,大洋脊—脊转换板块边界具有独立的、宽为几公里的走向滑动变形带 ( Fox和 Gallo,1 984)。与巨大的大陆走向滑动带不同的是 ,后者的走向滑动分布在宽阔 ( 1 0 0 km)的复杂变形带中。本文的大洋转换边界 ,与 Wilson的模式相反 ,被描述成复杂的、宽阔的 ( ( 1 0 0 km)多断层带。我们也进行了数值模拟以帮助确定是什么因素引起了一种或他种类型的大洋转换边界的发育。1  Romanche多断层转换体系Romanche转换边界是洋中脊体系中最长(约 90 0 km)的转换边界之一 ,滑移速率为 3 2mm/ a,年龄偏移为 55M…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北部底质中他生海绿石富集带,分布于神狐暗沙-东沙隆起,为这一带晚第三纪地层的风化物。根据化石和矿化等特征,认为神狐暗沙-东沙隆起曾于第三纪末上升成为陆地,或海平面在此上下波动过,早更新世(Q_1)涠洲风化剥蚀期,晚第三纪上部遭受强烈风化剥蚀,沉积于大陆架构造脊的外侧或隆起部位的低凹处;涠洲风化剥蚀期后,下降为海。他生海绿石富集带的沉积物,主要由残留沉积物、现代海底基岩风化后的残余沉积、生物遗骸、自生矿物等组成。  相似文献   

15.
根据11段洋脊上已经公布的热液活动区数目和扩张速率,建立了洋脊扩张速率和热液活动区数目之间的关系,发现洋脊的扩张速率越高,其上发育的热液活动区数目就越多。两者之间可用一个线性关系式来描述:Ph=0.000 199 294 89Us-0.000 625 479 19,其中,Us为洋脊的扩张速率(mm/a),Ph为单位洋脊上热液活动区的数目(个/km)。依据上述关系,在已知洋脊扩张速率的情况下可以预测洋脊上热液活动区的数目。冲绳海槽前期的扩张(拉张)速率很低,一般为15 mm/a左右。根据地震剖面计算了冲绳海槽现代扩张速率约为42 mm/a。总体上,冲绳海槽直到目前仍为一个低速扩张(拉张)的孤后盆地,但扩张(拉张)速率有明显加快的趋势,所得到的关系式能够较好地符合冲绳海槽的情况,这一方面验证了给出的热液活动区数目和扩张速率之间关系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对冲绳海槽近期扩张(拉张)速率讨论的合理性。根据在冲绳海槽的应用结果,我们预测冲绳海槽仍然存在尚未查明的热液活动区。  相似文献   

16.
黑脊倒刺鲃线粒体DNA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脊倒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是分布于中国南方各水系,具有重要经济价值鱼类.文中对来自赣江、九龙江、漓江等3水系的瑞金、长泰、桂林等3个黑脊倒刺鲃种群共61个样品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mtDNA cyt b)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全长(1 141 bp)cyt b 共检测到45个变异位点,61个样品分属16个单倍型,与其它鲤科鱼类比较,黑脊倒刺鲃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较低.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及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瑞金和长泰种群没有显著遗传差异,而它们与桂林种群存在显著遗传分化,提示黑脊倒刺鲃可能存在多个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亚丁-欧文-卡尔斯伯格脊(AOC)三联点邻近洋脊的玄武岩样品在主量、微量元素和Pb-Sr-Nd同位素特征上的差异和联系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AOC附近卡尔斯伯格脊和希巴洋脊的玄武岩均为正常型洋脊玄武岩(N-MORB),起源自亏损地幔,其中卡尔斯伯格脊的样品较希巴洋脊样品更亏损;欧文洋脊玄武岩样品为洋岛玄武岩(OIB)特征,其地幔源区可能有残余陆块物质的混染;亚丁洋脊玄武岩样品类型包括N-MORB、E-MORB和可能的大陆玄武岩,与洋壳形成过程中大陆岩石圈物质的贡献程度有关。除了卡尔斯伯格脊外,阿法热点对各洋脊的岩浆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IODP357航次源自758号建议书,涉及大洋中脊研究两个令人振奋的最新发现:偏离中脊轴部的蛇纹岩主导的热液活动(如迷失之城热液区),与构造-岩浆活动过程中形成和暴露的异变蛇纹石化超基性岩和岩石圈构成缓慢和超慢速的扩张脊。蛇纹石化是一个控制大洋岩石圈流变学和物理性能的重要因素,对于热通量和在各种环境中微生物活动的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大影响。建议的重点是:(1)定量蛇纹石化的作用,如在超镁铁质岩中产生H2和富烃流体、驱动热液系统、维持微生物群落和固碳潜力;(2)理解挤离断层、  相似文献   

19.
稳定的体外细胞培养体系,可以为基因功能和宿主 病原相互作用研究提供平台。本研究通过对四脊滑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造血组织(hematopoietic tissue, HPT)细胞的体外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以期获得状态稳定、活力良好的造血组织细胞培养物。我们从四脊滑螯虾中分离提取造血组织细胞后,通过对培养基种类(L 15、Express Five、DMEM),谷氨酰胺浓度(0、1%、5%、10%),胎牛血清浓度(0、1%、5%、10%),以及体外培养温度(20、27 ℃)等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细胞形态观察和细胞活力分析结果表明,HPT细胞在添加1%青霉素 链霉素、10%L 谷氨酰胺、1%胎牛血清的L 15培养基中状态最佳,在20 ℃培养温度下能存活30 d左右。这些培养条件将有利于四脊滑螯虾造血组织细胞的体外培养。  相似文献   

20.
对采自太平洋洋中脊(277组)、印度洋洋中脊(159组)、马里亚纳海槽(53组)、马里亚纳岛弧(39组)、中南劳海盆(72组)共600组玄武岩数据进行了独立成分分析,从Sr-Nd-Pb五维同位素比值空间提取出占样本方差99%的3个独立成分(IC1,IC2,IC3),并利用这3个独立成分(ICs)与微量元素比值之间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