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显生宙鲕铁石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西南,其次为华东地区,主要产于中奥陶世,中、晚泥盆世,早、中侏罗世地层中,以晚泥盆世最为重要,其矿石储量占70.5%,沉积条件最好,为接近封闭的浅海泻湖中。奥陶纪及泥盆纪海水中沉积的鲕粒直径分别为0.7—2mm,0.2—0.8mm。侏罗纪湖水沉积的鲕铁石直径为0.15—0.66mm。鲕粒环带的形成,与水体波动能量使铁质围绕碎屑矿物,或围绕先已形成的自形晶微粒铁矿物旋转有关。静水沉积时能量小,无环带形成,多为无核心的铁质团粒。鲕粒环带,杂基多为自形晶铁矿物或碳酸盐物,鲕核有的为石英碎屑,右的为自形晶铁矿物或碎屑铁矿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下石炭统马角坝组顶部的铁质鲕粒的研究发现:铁质鲕粒由核心和同心圈层组成,核心成分主要是赤铁矿碎屑和石英颗粒,圈层厚度较小,整体呈胶状形态,由赤铁矿围绕核心呈致密板状平行排列,整体上结构一致;铁质鲕粒是在适合的pH、Eh条件下,大量铁质围绕石英碎屑或矿物碎屑转动时胶体沉积形成的,沉积环境为潮间-潮下的浅水动荡环境,是大规模海退暴露后海平面初始上升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宣龙铁矿铁质鲕粒的显微结构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东旭 《地质科学》1994,29(1):71-77
宣龙铁矿的铁质鲕粒由各种不同的核心和微层状外壳组成。核心的组分主要是石英砂粒、赤铁矿内碎屑和凝块以及粒状菱铁矿等。外壳的纹层分别由显微结构不同的板状、片状、均匀和不均匀粒状泥晶赤铁矿以及少量菱铁矿组成。其中板伏、片状、均匀粒状赤铁矿和菱铁矿主要是以化学或生物化学方式在核心表层逐层沉积结果;不等粒状赤铁矿微层则是鲕粒滚动中对铁质颗粒粘附而成。菌藻类生长繁殖改变沉积环境的物化性质,对铁质沉积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廖士范 《贵州地质》1997,14(4):334-336
我国显生宙鲕铁矿从奥陶纪、泥盆纪海相沉积到侏罗纪湖相沉积都有。以接近封闭的浅海泻湖沉积规模最大,以粘土页岩相沉积含铁最富。鲕粒的成因除过去认为与海水、湖水流动有关以外,作者意见还与形成鲕粒的水体盐度有关,盐度大的水浮力大,鲕粒在水体中悬浮的时间长,有足够时间生长,因而鲕粒的直径大、环带多、发育完好,在矿石中所占百分率高。相反在淡水中浮力小,停留的时间短即行下沉,所形成鲕粒远不如在浮力大的盐水中的鲕粒,为此淡水中鲕粒直径小、环带少、发育差,所占百分率低。  相似文献   

5.
中奥陶统铁质鲕粒(简称铁鲕)沉积在华南上扬子区广泛分布,但迄今仅有零星报道,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广泛的野外勘察和分析测试,全面阐述了这套铁鲕沉积的分布规律、发育特点及其控制因素与环境背景。该铁鲕沉积主要见于华南上扬子区中—上奥陶统华弹组、十字铺组和牯牛潭组,在川滇交界至川西南以鲕铁岩、砂页岩、灰岩形式产出,在滇东北—川南—黔北及陕南—川北多为灰岩,含铁矿物主要包括赤铁矿、鲕绿泥石、针铁矿等。铁鲕沉积的时代主要为达瑞威尔中—晚期,在多数地点发育1~2层,个别可见3层,可归属于两期。铁鲕的形成主要受沉积或早期成岩环境的影响或控制,如区域构造运动、古海洋水物理化学条件、微生物活动等。华南的铁质核形石、叠层石和海相红层等独特沉积记录同样发育在大致同期的台地上,共同构成一套含铁质“时征相”。进一步系统研究这套铁鲕沉积,将为全面认识铁质沉积、深入理解华南乃至全球奥陶纪古地理与古环境演变、探索地史时期重大事件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田白 《西北地质》1991,12(3):18-20
鲕粒岩常见于海相或湖相灰岩中,鲕粒间的胶结物多为碳酸盐矿物,但笔者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马海盆地第四纪含盐碎屑层中发现了石膏胶结的团粒岩。在这套地层中还发现了一种黑色球状或棒状、无内部结构,“分选”很好、石膏胶结的泥质团粒岩。在部分薄片中可见到少数以泥质团粒为核的鲕粒,两者的形成环境密切相关。从鲕粒岩和泥质团粒的产出层位看,它们是古卤水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深入研究其形成环境对恢复古卤水的演化历史,指导寻找有利的成钾层位必将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鲕粒原生矿物识别及对海水化学成分变化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飞  武思琴  刘柯 《沉积学报》2015,33(3):500-511
鲕粒是碳酸盐沉积过程中一类非常特殊的颗粒类型, 为研究当时的沉积背景、水动力条件、气候环境, 甚至储层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然而, 鲕粒的矿物组成及控制因素问题, 长期受到忽视。组成鲕粒的原生矿物类型在地质历史时期呈周期性变化, 在显生宙表现为三个以文石和高镁方解石占主导的时期以及两个以低镁方解石占主导的时期, 这也被称作“文石海”和“方解石海”时期。原生矿物的组成, 制约着鲕粒的纹层结构、保存程度以及成岩特征, 还蕴含着海水化学成分变化的线索。鲕粒原生矿物识别主要依据:①原生纹层结构;②保存程度;③微量元素浓度, 尤其是Sr-Mg的浓度。文石质鲕粒受文石不稳定性的影响, 原生结构保存程度较差;一般保存有典型的文石残余纹层结构(例如砖砌结构、溶解变形结构以及偏心结构等);在封闭成岩环境下原生矿物为文石质的鲕粒Sr浓度往往大于2 000 ppm;纹层结构主要为切线状(占主导)和放射状。方解石质鲕粒包括低镁方解石和高镁方解石两种类型:低镁方解石为稳定矿物, 原生结构一般保存良好。尽管高镁方解石也为亚稳定矿物, 但成岩转换后的保存程度好于文石。两者Sr含量一般均低于1 000 ppm, Mg含量一般在0~20 mol % MgCO3(两者以4 mol % MgCO3为界)。高镁方解石受成岩作用影响, 在纹层中往往保留有微粒白云石包裹体;海相地层中保存的方解石质鲕粒为放射状或同心-放射状结构。另外还存在一类由两种矿物共同构成的双矿物鲕粒, 可以通过分析两类纹层在结构和保存特征上的差异进行区分。鲕粒原生矿物成分随时间的波动变化受到海水化学条件, 尤其是Mg/Ca比值, 大气二氧化碳分压以及碳酸盐饱和度的控制。Mg/Ca比值的波动决定着鲕粒原生矿物类型的长期变化规律。一些突发性事件可能会扰动(区域)短时间尺度下鲕粒原生矿物的组成, 造成鲕粒原生矿物的转换。通过研究碳酸盐鲕粒原生矿物特征以及控制因素进而了解海水的化学特征, 是独立于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之外的一种较为可靠的沉积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鲕粒灰岩的溶解动力学特征和微观形貌的发育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天付  鲍征宇  马明  夏文臣  张宁 《沉积学报》2009,27(6):1033-1042
鲕粒灰岩是重要的碳酸盐岩油气储层。通过常温常压下,北京西山鲕粒灰岩的溶解动力学实验发现,鲕粒灰岩的溶解主要受岩石和矿物的结构和化学成分控制。结构上表现为构造裂缝、鲕粒结合纹、颗粒晶体结合带等结构薄弱带优先发生溶蚀。成分上表现为白云岩化组分不仅自身较易溶蚀,而且能促进鲕粒灰岩的整体溶解;粘土矿物、石英等杂质组分常与鲕粒和白云岩化颗粒伴生,其对两者的阻溶效应更大。溶解过程中,鲕粒灰岩的构造裂隙、鲕粒放射结合纹和同心圈层等首先发生溶蚀,产生溶隙、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其次为白云质组分以及白云质组分与方解石结合处而产生晶间溶孔、粒内溶孔;随着溶蚀强度的加强,围绕鲕粒形成环状溶蚀沟,在鲕粒溶蚀脱落后而形成鲕模孔。  相似文献   

9.
北京下苇甸剖面张夏组鲕粒特征及其白云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下苇甸剖面张夏组作为华北寒武系的标准剖面之一,鲜有人对其中的鲕粒类型及其成岩作用进行细致研究。在充分调研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观察、实测,并结合室内薄片鉴定、XRD测试等技术,对下苇甸剖面张夏组的鲕粒类型进行总结,并对鲕粒白云化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下苇甸张夏组鲕粒类型主要为放射鲕、同心放射鲕及单晶鲕/多晶鲕,还有少量同心鲕、复鲕及藻鲕;(2)鲕粒发生白云化,填隙物未见白云化,且放射圈层白云化程度高于同心圈层,并且放射圈层白云石颗粒围绕核心呈放射状分布,同心圈层围绕核心呈同心状分布;(3)鲕粒内部白云石颗粒多为中细晶,自形-半自形,回流渗透白云化是造成鲕粒白云化的主要成因,因此造成亮晶鲕粒石灰岩白云化程度高于灰泥鲕粒石灰岩。  相似文献   

10.
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铁质鲕粒是我国"宁乡式"鲕粒赤铁矿矿床重要铁质赋存形式。为查明龙门山地区泥盆系铁质鲕粒的沉积环境和成因机制,以甘溪石沟里剖面精细实测为基础,通过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对铁质鲕粒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地区甘溪石沟里泥盆系养马坝组铁质富集于生屑灰岩、鲕粒生屑灰岩和生屑鲕粒灰岩,呈层状或透镜状夹于粉砂质泥岩和泥岩中。铁质鲕粒是重要的铁质赋存载体,类型多样,根据鲕粒成分可将其划分为灰泥鲕粒、绿泥石鲕粒、铁化鲕粒和铁质鲕粒4种类型。龙门山地区石沟里剖面养马坝组铁质鲕粒沉积于有障壁海岸的潟湖环境中,根据鲕粒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建立了有障壁海岸铁质鲕粒的成因分布模式,从障积滩外侧、障积滩内侧到潟湖,依次发育灰泥鲕粒、铁化鲕粒、绿泥石真鲕、绿泥石薄皮鲕和铁质鲕粒。  相似文献   

11.
徐辉 《沉积学报》1987,5(4):90-95
碳酸盐岩的结构是在特定的沉积环境或成岩环境里形成,因此,能反映岩石的成因与发展史。某些典型的结构不仅是有指“相”意义,而且能作为找矿标志。本文对华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的正延性玉髓、石膏型方解石假晶和具有多圈层氧化铁薄膜结构的高能鲕粒等三类结构的形成与环境意义和找矿意义依次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鲕粒,豆粒磷块岩的显微结构和生成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东旭 《岩石学报》1989,5(4):66-75
晚震旦世陡山沱组和早寒武世渔户村组、辛集组磷矿中有各种鮞粒、豆粒磷块岩。豆粒、鮞粒内核的成分和结构复杂,有来自陆地的各种岩石砂屑、细砾,也有盆内沉积物破碎成的各种内碎屑。鮞粒、豆粒的壳层是同心纹层状磷灰石,它是内核在富磷海水扰动中逐层淀积而成。大部分豆粒、鮞粒在滨海高能浅水中与陆源砂、砾和岔内碎屑沉积在一起,少量鮞粒则沉积在滨外深水低能环境巾。豆粒、鮞粒和碎屑等沉积后又被不同物质胶结。  相似文献   

13.
深水异地鲕粒灰岩可从宏观特征、微观特征、粒度特征及沉积构造等方面进行识别。通过宁夏中宁县狼嘴子地区香山群徐家圈组中部发育的鲕粒灰岩的野外露头剖面和室内薄片观察,对鲕粒灰岩的宏观及微观特征进行了研究。对颗粒粒径的统计和对比分析表明,鲕粒与假鲕、正常鲕与表皮鲕分别来自不同环境,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其具有重力流搬运的特征。结合沉积背景认为,此种鲕粒灰岩应为深水异地沉积成因,鲕粒可能来自同时期的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碳酸盐台地,由重力流搬运至深水。  相似文献   

14.
梅冥相  郭荣涛  胡媛 《岩石学报》2011,27(8):2473-2486
北京西郊下苇甸剖面的崮山组,属于寒武系第三统顶部,自下而上从陆棚相泥灰岩向上变浅至鲕粒滩相灰岩,组成一个淹没不整合型三级沉积层序。在该组上部的一层块状鲕粒滩相颗粒灰岩中,发育串珠状分布的、可以归为叠层石生物丘的穹窿状构造。这些叠层石生物丘,典型的地势隆起和突变的边界代表了明显的早期石化作用特征。叠层石生物丘中的柱状叠层石,为典型的泥晶相叠层石,其内部除了黏结较多的三叶虫生物碎屑外,还不均匀地分布着放射-纤维状方解石(或文石?)组成的底栖鲕粒。这些底栖鲕粒,以其较小的粒径、多样的类型、平滑但不连续的鲕粒圈层以及外部边缘的泥晶套等特征,明显区别于宿主岩石中的颗粒滩相悬浮鲕粒,而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与微生物活动相关的微组构。鉴于叠层石是典型的微生物席建造物,该叠层石生物丘特别的宏观和微观沉积组构还可以进一步将其归为较为典型的"微生物礁",从而成为研究中奥陶生物大辐射事件之前贫乏骨骼的浅海环境的沉积作用样式、以及更加深入理解这一特殊时期的微生物造礁作用特征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实例。  相似文献   

15.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ineralogical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oolitic ironstones from the Sinara–Techa deposit, Transural region, Kurgan district. The ore unit is localized in the lower part of a thick Mesozoic–Cenozoic sequence of sedimentary rocks that fill the West Siberian Basin beneath calcareous clay and overlying beds enriched in glauconite and clinoptilolite. The ironstone consists of goethite ooids in smectite–opal cement. Accessory minerals are pyrite, galena, sphalerite, and monazite. The texture and structure make it possible to suggest the formation of sediments enriched in iron as a result of colloid coagulation. The most probable source of iron is related to inland drift. Deposition of iron took place in the estuaries of subtropical rivers due to mixing of colloidal solution of river water with seawater electrolyte. The chemical features of roc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dsorbed iron oxi/hydroxide complex.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东辛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碳酸盐岩储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东辛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湖相碳酸盐岩过去仅作为盖层而忽视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其岩性以生物灰岩及鲕粒灰岩为主,并有少量螺灰岩。其中生物灰岩中以溶蚀孔隙、生物体腔孔及骨架孔隙等类型构成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使其具有较高的孔渗性;鲕粒灰岩在形态上以长条鲕、圈层鲕最为常见,其核心以生物碎片(化石)为主,鲕粒灰岩以粒间孔和粒内孔作为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亦具有较高的孔渗性。沙一段碳酸盐岩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白云石和方解石,且大部分白云石及部分方解石均含铁,不同岩性的储层具有不同的储集类型,储层性质受岩石类型、沉积环境、表生作用及胶结作用、溶解作用及白云岩化等成岩作用影响,且沙一段储层处于油气运聚非常有利的过渡带,在藻滩及高能浅滩部位可形成较好的油气富集带,所以对湖相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有助于老区滚动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17.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oolite deformation in Windgällen revealed that the finite-strain states vary significantly and systematically over the major recumbent structures. The strain is lowest at the fold cores and highest along the limbs, which have suffered extensions of up to 150%. These high strains are interpreted as the result of strong overfolding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ppe-like structure. The maximum ratio of the strain ellipsoids computed from the oolite shapes is 14.6:1, though individual oolites having axial ratios as high as 30 : 1 have been encountered. The intermediate axes of the strain ellipsoids throughout the area have been extended between 3 and 64% and the strain ellipsoids are of the flattening type with K being less than unity. The pre-deformation fabric of the oolites is very weak and their initial axial ratios in any two-dimensional section is generally less than 2:1. Slaty cleavage is coincident with the plane of maximum compression in the rock. The relationship of cleavage, folds and oolite deformation suggest that cleavage develops progressively during deformation and forms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folds associated with 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