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研究了福建滨海沙地木麻黄防护林Mo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和林下土壤pH的变化,发现因Mo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不平衡引起的土壤微量元素Mo的耗竭和土壤的酸化是木麻黄林早衰和迹地更新生长不良的重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设定的依据、原则及内容,对如何开展与实施目标管理做了说明,同时探讨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效果,提出了目标管理实施全过程的检查、结果评价及进一步搞好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北美五大湖流域综合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综合管理已成为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中国的流域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借鉴国外流域管理的成功经验,形成有效的流域管理模式是中国水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归纳总结了北美五大湖流域管理的成功经验,其健全的法律体制,快速高效的管理机构及其相互协调机制,信息化和科技支撑以及综合环境监测体系与预警机制等为中国流域综合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北美五大湖管理机制丰富了流域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以太湖例,运用参与式评估方法和问卷调查获得资料,对跨区域湖泊管理权分割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太湖管理权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配置情况。在此基础上,就湖泊管理权分割对涉湖泊管理组织(包括地方政府和各级管理部门)管理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泊管理权的分割导致不同行政区域间、部门之间管理行为不协调,这些不协调的管理行为制约了跨区域湖泊管理目标的实现。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完善管理政策建议,即建立综合管理体制和创新湖泊管理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利用典型案例分析法 ,对河南省国有企业土地资产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论述 ,同时对土地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意识、参与意识淡薄 ,土地管理部门参与土地资产管理的职能欠缺 ,土地资产流失严重 ,地价评估管理不规范等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 ,提出了解决相应问题的 7条对策与建议 ,指明了土地实行资产管理对国有企业改革及国家利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代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已从环境治理、环境管理到区域环境管理。基于尺度的区域环境管理是区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尺度是确定时空范围层次归属的综合概念,区域环境管理的尺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其中中观尺度镶嵌在宏观和微观尺度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观尺度区域环境管理包括区际、区内和次区域环境管理3个层次。基于上述认识,分析了尺度在区域环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区域环境管理的"尺度"范围确认依据,重点论述了中观尺度区域环境管理的必要性、特点、层次镶嵌性及其管理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土地管理市级数据中心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市级土地管理业务处理体系结构、数据框架及土地管理各业务间数据逻辑关联,建立了土地管理领域模型,利用功能分析法,从数据协同的角度对土地管理数据中心的数据类型、数据存储及数据应用进行分析,提出以数据为中心构建土地管理市级数据中心的思路,给出土地管理市级数据中心模型,并结合徐州市金土工程项目应用研究的需要,构建了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土地管理信息化体系架构.  相似文献   

8.
天然橡胶产业生态系统管理是实现天然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途径。本文在系统分析天然橡胶产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以海南为例,提出了天然橡胶产业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模式,其中重点探讨了天然橡胶产业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步骤及管理途径,旨在为天然橡胶产业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一般是根据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固有的生态规律及其对外部干扰的反应,采取包括能力建设、政策制订在内的适应性措施,保护、恢复及合理利用湖泊湿地。从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概念入手,探究了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现状与原则,并就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对策进行了简要论述,提出我国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具体措施,全面提升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水平。通过管理体制、管理规则、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构建我国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社会水循环概念的水资源管理理论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剖析目前水资源管理定义之缺陷的基础上,引入社会水循环概念,提出了水资源管理的定义:水资源管理是以构建良性社会水循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政府有关部门依据水法调控社会水循环各循环要素所实施的行政管理。并依据社会水循环的概念框架,简要阐述了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环中国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地缘经贸关系动态演化探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1996~2016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进出口贸易额,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位序变动指数法,对环中国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的经贸网络关系展开时空演化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环中国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的整体经贸网络格局演化呈日益紧密的趋势,形成了以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为核心,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为次核心,澳门、越南、柬埔寨、文莱和菲律宾为边缘地带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结构特征;2)在整个网络的动态发展过程中,网络影响力高的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网络影响力低的文莱、柬埔寨和中国澳门在进出口网络中都具有很大程度的网络结构对等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结构数值动态波动,在进、出口网络中扮演的角色差异明显,且不断产生新的结构对等性配对;3)自1996年以来环中国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的经贸互动规模和经贸总量持续增长,但中国大陆的进出口贸易重心已由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逐渐转向以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地缘经贸关系整体空间呈现出以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为中心,核心、次核心及边缘地带内部力量动态演化的网络结构,且中国大陆在进出口方面都显示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依据秦岭南北地区80个站点1980-2009年气象数据,主要应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半干旱与湿润区、暖温带与亚热带界限的位置变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30 a来,秦岭南北地区的气候干燥度呈明显的纬向分布,由北向南湿度依次增加,其线性趋势除商洛东北部,和西安中部地区呈增加变湿的趋势外,其余部分呈减少趋势;≥10 ℃积温天数呈纬向分布,由北向南依次增加,其线性趋势均为增加趋势,空间分布特征呈同心分布;(2)半干旱与湿润界限在20世纪80年代位置最北,在90年代最南,21世纪前10 a次之;暖温带与亚热带界限在20世纪80年代的位置最南、 90年代略有北移,且在21世纪前10 a位置最北;(3)秦岭南北地区的半干旱与湿润、暖温带与亚热带界限最大波动分别为1.2、0.5 个纬度,且两者30 a平均位置均在34 °N附近;(4)秦岭南北地区近30 a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该区的半干旱与湿润区、暖温带与亚热带界限的北移可能会对该地区的种植制度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美丽中国建设的地理学使命与人地系统耦合路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葛全胜  方创琳  江东 《地理学报》2020,75(6):1109-1119
美丽中国是一个天蓝地绿、山清水秀、强大富裕、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强国。建设美丽中国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实践和国家样板,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守住“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的重要手段。地理学作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交叉应用学科,其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地理学家肩负着建设美丽中国、筑造美好家园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率先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地理学倡导的人地系统耦合论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石,地理学的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是美丽中国建设与调控人地关系的实践手段,地理学的复杂系统模拟和优化方法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路径选择提供了科学工具,综合地理区划是因地制宜地建设美丽中国的分区基础。地理学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路径包括:开展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科技攻关和人地耦合试验示范;进行美丽中国建设的动态评估与人地耦合监测;编制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路线图与“十四五”规划行动方案;树立美丽国土观,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中充分体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因地制宜地做好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区划,建设好美丽城市群和美丽公园群;先行开展美丽中国建设样板试点,总结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模式。通过这些耦合路径确保全国及各省市区按照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逐步接近目标值,在“比美健美”的竞建行动中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4.
卓云霞  刘涛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8):1385-1396
在城镇快速扩张和交通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和区域呈现出多中心的趋势;在城市和区域规划实践中,多中心也成为广泛应用的空间政策工具。论文回顾了国内外城市和区域多中心的研究进展,首先从研究尺度和中心重要性的界定出发,辨析了城市内和城市间、形态和功能多中心的内涵;而后分别从新中心的产生和既有中心一体化的角度解析了城市和区域多中心的形成和演化机制;进而总结了实证研究中多中心的识别和测量方法、城市和区域空间结构单中心化与多中心化的分异以及多中心绩效评估等领域的进展与不足。文章最后提出了多中心研究的拓展方向:明晰多中心概念并进行合理测度、比较空间结构演化的分异并剖析内在机制、对多中心的绩效进行多维度系统评估。  相似文献   

15.
林建鹏 《地理科学》2022,42(2):284-292
基于机构分层分析框架,运用统计与空间分析方法,剖析中国省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医疗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研究发现:2010—2018年2类机构的耦合协调类型由濒临失调衰退型变为勉强协调发展型;总体呈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水平较高,中部地区居中,西北、东北、西南等经济欠发达沿边地区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为核心的热、冷点区的空间聚集特征,同时在空间格局改善程度、局部空间集聚效应强度和冷热点区变化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受人口分布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空间等因子驱动,同时存在明显时空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我国中西部山区扶贫开发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增强扶贫开发的十项政策措施:搞好宏观调控,转变思想观念,实行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倾斜政策,开展横向联系,加快发展乡镇企业,搞好智力开发,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扶贫济困活动。  相似文献   

17.
李小玲 《热带地理》2014,34(1):130-132
引言是一篇学术论文让读者建立第一印象的“开门匙”,讨论是彰显文章水平和深度的标尺,故引言和讨论的写作对于一篇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在分析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编辑经验,以及与青年作者接触的感触,探析“引言”是如何围绕科学问题的提出而逐层展开,“讨论”是如何围绕科学问题的回答而循序深入;科学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成为引言和讨论的核心内容,而科学问题则是连接两者的天然纽带。引言与讨论存在着前后呼应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赵庆英  杨世伦  朱骏 《地理科学》2003,23(1):112-117
利用长江口南槽1989年12个月的实测地形图和大通站相应的水沙资料,采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技术分析了南槽的地形变化与河流来水来沙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槽水深与大通站各月平均流量、输沙率和含沙量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河口冲淤对流域水沙变化有敏感响应;河槽的响应具有1~1.5月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19.
邹斌  解思梅  郝春江  陆军  尹涛 《极地研究》2000,12(4):291-300
船载卫星遥感图象处理系统是针对南极考察气象航线预报、冰区航行的海冰预报和导航需要而研制的船陆两用多功能软件系统。采用了最新的 DEL PHI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 ,开发了用于 WINDOWS98环境下的 32位的程序 ,并针对接收系统开发了 WINDOWS设备驱动程序 ,提高了在 WIND0 WS98多任务环境下 ,接收程序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方法和开放式的体系结构 ,便于功能的更新和提高 ;采用 SGP4/SDP4轨道模式及两行元素的轨道参数计算出卫星星下点的位置 ,实现了在 1 A图象上计算逐点经纬度的快速动态定位和图象显示的功能 ;采用迭代法利用电子地图网格数据 ,在接收的卫星云图上迭代套上地形及海岸线。组成了适合船陆两用的多功能快速灵活的图象处理系统 ,可以在 1~ 2分钟瞬间内完成一幅图的定位套网格和套地形线的工作。解决了南极海冰监测和冰缝、水道预报的难点。可以使图象上下滚动、左右移动、任意放大、缩小和剪取 ;可以随着鼠标的移动显示出图上任意一点的经纬度 ;能够在图上标出任意目标物 ,如船位、站位、岛屿等等 ;能够方便地在图上画出航线 ,直观地判断船所处的位置和航线周围的气象和海洋环境状况 ;解决了在茫茫海洋和冰区中航行找不到参照物时的困惑 :能够输出任意大小的 2 4位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媞  刘艳芳  孔雪松 《热带地理》2014,34(2):266-274
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过程与自然过程综合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系统耦合理论,文章将具有城市化特征的各类城市人文要素的集合与组成生态环境的各类自然要素的集合视为2个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的系统,分别从理论与方法的角度梳理并总结了当前中国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国学者不仅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和演化规律认识上取得了成果,而且在定量评价与测度两大系统各要素及系统之间的耦合机制方面积累了经验,也提出了实现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维护相互协调的对策。综合而言,目前国内研究在内容上的多维性特征、方法上的多元化特征和研究对象上的区域性特征明显,但同时还存在理论基础薄弱、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缺乏以及研究的滞后性和被动性等问题,今后应围绕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系统作用观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及预警机制、城市生态空间扩展与优化的模式与方法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