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土外山金矿赋存于长英质糜棱岩中,矿体受戈枕脆、韧性叠加剪切带控制,载金矿物为石英和黄铁矿,主要为裂隙金、晶隙金。矿床的成矿物质具有前地槽期、地槽期和地洼期岩石建造的三重组分;成矿作用、成矿阶段具有明显的改造与叠加过程,既有前地槽期、地槽期岩石建造的动力变质分异而导致的演化富集,又有地洼期花岗岩多次侵入而带来的成矿物质的叠加富集。因此,土外山金矿是与剪切带长期演化相关的动力变质分异成矿与岩浆热液成矿相叠加而形成的多因复成矿床。成矿时代主要为中生代印支晚期及燕山期。  相似文献   

2.
湖南雪峰地区金成矿演化机理探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研究表明,湖南雪峰地区存在前地槽构造层,该区金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赋矿地层,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其主成矿期为加里东期、印支-燕山期。金的成矿作用与壳体的演化关系密切,前地槽阶段为矿源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地槽阶段形成矿源层并发生金成矿作用,地洼阶段金发生改造迭加成矿。  相似文献   

3.
浅谈冀东北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规律与金矿成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新近资料分析冀东北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规律对金矿成矿规律的控制作用.由于该区的地壳经过前地槽、地槽、地台和地洼四大不同发展阶段,因而在不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中形成不同的金矿类型:前地槽阶段形成含金矿源层;地槽发展阶段,由于多期混合岩化、多期变质分异和侧分泌作用使矿源层中的金矿质富集溶移而在扩容构造中充填和交代形成变质热液型金矿床,地洼发展阶段,由于古地台的构造岩浆活化解体,在巨厚的的地槽构造层的基底上形成大量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和叠加(再造)富化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沉积建造特征及大地构造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南岛是欧亚大陆壳的南缘。作者主要依据沉积建造特征及其演化、空间分布和大地构造属性,并结合岩浆活动等重要标志,认为海南岛经历了地槽、地台、地洼三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以岛南九所—陵水深断裂为界,岛中岛北现阶段属东南地洼区,前寒武纪一早古生代为地槽区,晚古生代为地台区;深断裂以南为南海地洼区,前寒武纪时为地槽区,古生代演化为地台区。全岛早三叠世末同时进入地洼发展阶段。岛西石碌铁矿和近年发现的戈枕金矿成矿带皆位于前寒武纪地槽构造层内,皆受地洼构造叠加改造影响,皆属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地洼构造及金矿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地区的研究表明。按沉积建造、变质建造、岩浆建造及构造型相、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的特征标志分析,其演化史可区分出:前地槽、地槽、地台、地洼发展阶段,现阶段大地构造属性应为地洼区。侧重分析了该区的地洼构造以及金的成矿作用,地洼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动,对先存于地槽构造层中的金改造、富集作用的结果,形成金的矿床,它们在空间上分布受地槽构造层限制,时间上受地洼阶段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湖南金矿大地构造类型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平 《湖南地质》1993,12(3):157-162,170
运用地洼成矿理论,根据湖南金矿含矿建造。控矿构造,成矿元素组合等。讨论了其大地构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地槽阶段形成的金矿主要为石英脉型金矿。成因类型为变质一地下水热液型,主要分布在雪峰弧形带;地台阶段形成的金矿主要为微细浸染型,成因类型为地下水再造型。主要分布于白马山一龙山东西向构造带;地洼阶段形成的金矿主要为伴生金矿,成因类型为岩浆一次火山热液型,主要分布于七宝山一水口山一铜山岭北东向断裂带及湘南地区的一些与同熔型岩体有关的有色金属矿床中。  相似文献   

7.
“波西米亚地块”是世界重要的铀资源产地之一,本文强调了该区超大型多因复成铀矿床的特征,分析了该区成矿的历史-动力学大地构造背景,认为该区超大型多因复成铀矿床的形成是因为具有富铀的前地槽残留稳定陆壳基底、长期活动的深断裂带、富铀的有利岩性建造和后期强烈的地洼型构造岩浆活化作用的结果。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中国华南地区存在相似的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具有寻找超大型多因复成铀矿床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湖南岩金矿床找矿前景的构造成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岩金矿床集中分布于雪峰、湘西南两个地穹构造及湘东、湘中和湘东南三个地洼构造中,金成矿明显受深部地质构造控制。断裂构造在岩金矿成矿过程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前地槽构造层中寻找岩金矿,并在地洼构造中取得新金矿类型的找矿突破应是该省进一步找金的前景所在。  相似文献   

9.
小秦岭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贵金属成矿带之一,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显示了该区良好的资源潜力。金矿受地层、构造和岩浆岩控制,具有“三位一体”的成矿模式。成矿过程复杂,太古宙太华群为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区域变质作用使金发生初次富集;早期自北而南的挤压形成规模巨大的推覆构造为含金石英脉的生成提供了有利空间;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对金的活化、迁移、富集起主导作用。金成矿温度属中低温热液矿床,围岩蚀变简单,成矿具有多阶段、多成因等复合型特征。矿床成因为动热再造多元热液型。通过对该区综合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初步显示开展小秦岭地区深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洼区是陈国达教授提出的有别于地槽区的一种新型活动区,是地壳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金成矿作用强烈,分布着众多的金矿床(点),而多因复成金矿床则是其中重要的金矿类型。由于金矿的成矿继承性,致使地洼区金矿的含金建造比较简单。金矿的空间分布严格受构造区的发育程度和展布方位所制约,表现为一定的层控性。金矿的岩控性集中于加里东期、海西期和燕山期三期岩浆活动,而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则控制了中国金矿的空间分布格局。地洼区金矿的成矿构造,主要为短轴复背斜、块状断裂、面状断裂、层间破碎带、构造窗和火山机构等。重磁异常与金矿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是我们圈定成矿远景区的重要准则。  相似文献   

11.
琼西戈枕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化系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2.
海南戈枕金矿带金矿床剪切成矿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南戈枕金矿带金矿床严格受戈枕韧性剪切带的控制。研究戈枕韧性剪切带特征、金矿带中金矿类型及其特征、金矿床、金矿脉(体)产出与分布规律及剪切带对金矿成矿的控制作用,提出戈枕金矿带金矿床的剪切成矿模式。指出戈枕韧性剪切带发展演化制约着戈枕金矿带中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变形-构造岩-矿石(成矿作用)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3.
海南省东方县戈枕金矿带构造控矿特征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戈枕金矿带的金矿化受东西向、燕东向构造联合控制。东西构造与北东向构造相交的南西区间的角区控矿。东西向构造的等距性决定了戈枕金矿带上各金矿田的等距性。  相似文献   

14.
海南戈枕金矿带构造岩特征与金矿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力  李念凤 《黄金地质》1999,5(2):21-26
海南戈枕韧性剪切带中构造岩可划分为糜棱岩、碎裂岩、构造片岩及构造片麻岩3种系列,每一系列 又可以细分为几类,各具显著特征。描述了各类岩石的微观特征、空间分布和变形特征,并根据各类型构造岩和金矿床(点)的产出规律及金矿石类型,讨论了构造岩与金矿化的相互关系,指出金矿化作用主要发生于构造变形区的构造岩中,变形程度与构造岩金矿化强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15.
对戈枕断裂金成矿带石英成分和形变特征的研究表明,构造控制了本区金矿床的分布和矿化强度。石英中微量元素Al、K与金矿化密切相关,Al、K是本区构造成矿过程的两个灵敏指示元素;石英的形变程度在时空上具一定的规律性,并与金矿化的强度在时空上的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熊耳山北坡拆离断层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金银矿化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熊耳山北坡发育一套典型的变质核杂岩构造,区内众多的金银矿床与变质核杂岩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早期拆离断层带内Au,Ag等成矿元素具有较高的富集系数,拆离断层对区内的缓倾层间破碎带型、陡倾构造蚀变岩型和爆破角砾岩型金银矿化具有不同形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琼西戈枕剪切带中成矿流体演化与金成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海南省西部戈枕剪切带控制的土外山、抱板、二甲、不磨等金矿床为例,通过对这些典型金矿床中的石英和方解石所含流体包裹体的镜下观察,均一温度、盐度和成分以及氢、氧同位素的测试,结合成矿地质、构造背景的研究,探讨了含金剪切带中流体的演化特征和流体在金成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具有混合热液的特点,δ18O和δD值分别为-10.4‰~4.7‰和-50‰~-87‰;热液成分为Na+(K+)-Ca2+-Cl-(F-)型;金的成矿温度主要为240~250℃:成矿流体的盐度w(NaCl)为2.0%~9.2%;成矿压力为27~50MPa;成矿流体的性质和成分受到构造演化和构造不同部位特点的控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一定的变化,导致了含金剪切带中金成矿作用的发生和不同类型金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西部戈枕含金剪切带及其金矿成矿系列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古生代以来,海南西部戈沈含金剪切带至少经历了三次类型不同的构造变形,并发生了三次相关的金矿化。该剪切带的构造变形,在加里东旋回发生于抱板群矿源层下构造层次,表现为韧性剪切,其晚期形成含金长英质脉;在海西-印支旋回发生于中构造层次,表现为韧-脆性变形,形成糜棱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9.
综合研究表明,W-Sb-Au型金矿床的赋矿层位形成于地壳强烈活动期(地槽期、地洼期)。富含钙泥质,凝灰质的砂板岩系是该类金矿床的有利控矿围岩。层间断层在其成矿过程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断层作用过程中发生的构造地球化学反应导致金的聚集成矿,伴随地壳演化而发生的构造成矿演化促使金等矿化元素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20.
通过收集和分析小秦岭金矿田地质资料, 重点对典型矿床不同标高探矿工程进行系统研究, 探讨了该矿田的控矿构造特征。研究认为, 受褶皱构造控制, 区内含金石英脉多位于杨砦峪—大月坪—金罗斑复式背形轴部或背形局部侧转处; 矿田内部控矿断裂发育可分为成矿前断裂(早期韧性剪切带)、成矿早期断裂(中期脆韧或韧脆性剪切带)和主成矿期断裂(晚期脆性断裂)3个时期, 主要控矿断裂大致可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共4组; 区内矿体和矿床的大小直接由构造带及单条断裂的规模决定, 同时因构造活动期次、构造变形类型和强度的不同, 造成区内矿脉赋存状态各异以及矿化不均衡现象普遍存在。研究成果可为本区开展大比例尺成矿预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