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亚造山运动与花岗岩分布之情形,似非漫无规则,其发生显有一定之次序。在西伯利亚中部所谓东亚之核心,为前寒武纪褶绉及花岗片麻岩分布之区。其西南,正南及东南,如阿尔泰、天山、崐仑、外贝加利亚、阿穆等区域,主要造山运动之发生及花岗岩岩浆之侵入为古生代。围绕其外者如苏联之滨海省、朝鲜、中国之大部、缅甸东部、暹逻、马来亚、东印度群岛中部等处均将燕山运动及燕山花岗岩分布区域。复外则为新生代造山运动及花岗岩区域,如喜马拉亚山、缅西山脉、安得曼、东印度群岛之西南、南、东南部、菲律滨、台湾、琉球、日本、库页岛、堪察加半岛等,其中许多岛屿,造山运动及火山活动尚在继续未已(第一图)。苏伊氏(Suess)尝论东亚造山运动之主力导源于东亚核心之扩张,以致造成许多弧形山脉,弧背均向南,显示大陆向南移动。威理士则以篇东亚核心为一种隋性体,不能发生造山运动之主力,造山运动之发生则由于太平洋底之下沉,而使地壳深处之流动带物质挤向大陆,遇东亚核心之阻,遂在深处聚积一种应力,及至超过其上岩层之静压力时,地壳失去平衡状态,发生褶绉,同时花岗岩岩浆亦得上升。威氏之理论,似较合理。且当古生代时,核心之前为一大地槽区,宜於造山运动之发生及岩浆之侵入,嗣后...  相似文献   

2.
东亚造山运动与花岗岩分布之情形,似非漫无规则,其发生显有一定之次序。在西伯利亚中部所谓东亚之核心,为前寒武纪褶绉及花岗片麻岩分布之区。其西南,正南及东南,如阿尔泰、天山、崐仑、外贝加利亚、阿穆等区域,主要造山运动之发生及花岗岩岩浆之侵入为古生代。围绕其外者如苏联之滨海省、朝鲜、中国之大部、缅甸东部、暹逻、马来亚、东印度群岛中部等处均将燕山运动及燕山花岗岩分布区域。复外则为新生代造山运动及花岗岩区域,如喜马拉亚山、缅西山脉、安得曼、东印度群岛之西南、南、东南部、菲律滨、台湾、琉球、日本、库页岛、堪察加半岛等,其中许多岛屿,造山运动及火山活动尚在继续未已(第一图)。苏伊氏(Suess)尝论东亚造山运动之主力导源于东亚核心之扩张,以致造成许多弧形山脉,弧背均向南,显示大陆向南移动。威理士则以篇东亚核心为一种隋性体,不能发生造山运动之主力,造山运动之发生则由于太平洋底之下沉,而使地壳深处之流动带物质挤向大陆,遇东亚核心之阻,遂在深处聚积一种应力,及至超过其上岩层之静压力时,地壳失去平衡状态,发生褶绉,同时花岗岩岩浆亦得上升。威氏之理论,似较合理。且当古生代时,核心之前为一大地槽区,宜於造山运动之发生及岩浆之侵入,嗣后...  相似文献   

3.
东亚造山运动与花岗岩分布之情形,似非漫无规则,其发生显有一定之次序。在西伯利亚中部所谓东亚之核心,为前寒武纪褶绉及花岗片麻岩分布之区。其西南,正南及东南,如阿尔泰、天山、崐仑、外贝加利亚、阿穆等区域,主要造山运动之发生及花岗岩岩浆之侵入为古生代。围绕其外者如苏联之滨海省、朝鲜、中国之大部、缅甸东部、暹逻、马来亚、东印度群岛中部等处均将燕山运动及燕山花岗岩分布区域。复外则为新生代造山运动及花岗岩区域,如喜马拉亚山、缅西山脉、安得曼、东印度群岛之西南、南、东南部、菲律滨、台湾、琉球、日本、库页岛、堪察加半岛等,其中许多岛屿,造山运动及火山活动尚在继续未已(第一图)。苏伊氏(Suess)尝论东亚造山运动之主力导源于东亚核心之扩张,以致造成许多弧形山脉,弧背均向南,显示大陆向南移动。威理士则以篇东亚核心为一种隋性体,不能发生造山运动之主力,造山运动之发生则由于太平洋底之下沉,而使地壳深处之流动带物质挤向大陆,遇东亚核心之阻,遂在深处聚积一种应力,及至超过其上岩层之静压力时,地壳失去平衡状态,发生褶绉,同时花岗岩岩浆亦得上升。威氏之理论,似较合理。且当古生代时,核心之前为一大地槽区,宜於造山运动之发生及岩浆之侵入,嗣后花岗岩基凝固,遂与核心合并,成一较大陆地。迨至中生代,太平洋底继续下沉,深处物质复受挤压向大陆流动,遂有燕山运动及花岗岩侵入区,分布於古生代花岗岩区外围,东亚大陆因即形成。新生代时,因太平洋底继续下沉,复有造山运动与岩将侵入带出现旅中生代大陆之外。至於大陆地表向南弧形,或由地壳深处向大陆流动时地表发生之反动力所造成。安南似属于另一单位,其东南可能为一前寒武纪之古大陆,因印度洋底下沉,遂有古生代造山运动及花岗岩之侵入。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生代末期之造山运动发生于白垩纪之末或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并非如翁文灏氏所说燕山乙墓发生于上下白垩纪之间,此期运动我们称之为四川运动,其时期与北美之拉惹米运动相当。四川运动之强烈程度难各地互有差异,但分布则最广泛,遍及各省。四川运动在四川省表现最为强烈,在云南、西康、贵州、陕西南部,甘肃中部,宁夏、察哈尔、热河等省都县最重要的造山运勤,台湾省之始新统前造山运动尚不能定其确期,可能亦是这一幕,在其他各省,虽有时不是最重要的造山运动,但其影响则都曾见到。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生代末期之造山运动发生于白垩纪之末或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并非如翁文灏氏所说燕山乙墓发生于上下白垩纪之间,此期运动我们称之为四川运动,其时期与北美之拉惹米运动相当。四川运动之强烈程度难各地互有差异,但分布则最广泛,遍及各省。四川运动在四川省表现最为强烈,在云南、西康、贵州、陕西南部,甘肃中部,宁夏、察哈尔、热河等省都县最重要的造山运勤,台湾省之始新统前造山运动尚不能定其确期,可能亦是这一幕,在其他各省,虽有时不是最重要的造山运动,但其影响则都曾见到。  相似文献   

6.
中国中生代末期之造山运动发生于白垩纪之末或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并非如翁文灏氏所说燕山乙墓发生于上下白垩纪之间,此期运动我们称之为四川运动,其时期与北美之拉惹米运动相当。四川运动之强烈程度难各地互有差异,但分布则最广泛,遍及各省。四川运动在四川省表现最为强烈,在云南、西康、贵州、陕西南部,甘肃中部,宁夏、察哈尔、热河等省都县最重要的造山运勤,台湾省之始新统前造山运动尚不能定其确期,可能亦是这一幕,在其他各省,虽有时不是最重要的造山运动,但其影响则都曾见到。  相似文献   

7.
岩浆论者将火山作用,地震,造山运动等之主要原因均归于地下岩浆之活动。在我国北部(及东北之南部)于地质时代可分为四次之主要岩浆活动期,各若浆活动期代表主要之造山运动期,造山运动期与造山运动期之间有造陆运动期。各造陆运动期即地向斜形成的时代,有很厚之水成岩层地积,本人以造山运动及造陆运动,火山作用为基础划分我国北部之地质如下表:  相似文献   

8.
章鸿钊 《地质论评》1947,12(Z1):3-28
著者曾就东亚中生代以降之造山运动加以检讨,计自侏罗纪终至始新统后,共得别为五期;其构造轴无不与震旦方向(Sinian Direction)平行,因名之曰震旦运动(Sinian Movements)注一。其分布范围甚广,而于中国沿海诸省为尤著。及一考太  相似文献   

9.
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春昱 《地质论评》1950,15(Z2):135-156
一泛论造山运动和中国中生代造山运动研究造山运动,不是一个单纯的地质构造问题,乃是地质构造,和地史学一个接合性的研究,一方面要注意构造现象,另一方面要注意到构造发生的时期。章鸿钊先生论震旦运动曾一再提到此点。要讲到构造现象,不能不把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清楚的分开。火山喷发是造陆运动时期的现象,而不算着造山运动,现时活动的火山很多,但今天并非一个造山时期。由於砾岩只能证明是造陆运动的结果,或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10.
湘鄂黔桂毗邻区扬子地台基底与第一盖层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运 《湖南地质》1997,16(4):213-218
毗邻区黄陵背斜裸露的崆岭群,系太古界结晶基底。该结晶基底上的冷家溪群,梵妆山群和四堡群为下元古界褶皱基底,并具“P型克拉通”之基底结构。而神农架群,板溪群,下江群与丹洲群,均属毗邻区地台之第一个盖层。基底与盖层是高角度不整合界面,系武陵造山运动的记录。  相似文献   

11.
张正坤 《地球学报》1988,10(1):73-78
显生宙以来,地磁场有7次频繁倒转间断,每次倒转伴随有相应的造山运动及岩浆活动。地磁场频繁变化,与之相伴的造山运动的发生,大陆与大洋的构造运动、生物的大量灭绝等,都与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黄汲清  陈廷愚 《地质论评》1986,32(2):138-143
多旋回的造山运动可以分为早期旋回,主旋回和后期旋回。在多旋回的造山运动中必然伴随着多旋回的岩浆活动和多旋回的成矿作用。以华南的钨、锡矿为例,该区钨、锡矿的成矿作用始于早期旋回,产于晚元古代的变质岩中,或与扬子期的岩浆活动有关。主旋回的成矿作用主要与加里东期的岩浆活动有关。后期旋回的成矿作用经历了华力西、印支和燕山等期,类型很多,以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矿床最为重要。从多旋回的成矿作用的观点来看,在华南钨、锡矿的普查找矿中,在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燕山期的同时,对其它时代的矿床也应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之地壳运动及火山活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此篇分中国东部地壳运动为四大期,(一)秦领期在古生代之末在东部不甚显著·(二)燕山期在东部范围较广南北皆有,其时代在侏罗纪终,白垩纪前,其连带现象为花岗闪长岩之侵入及接触铁矿及铜矿之生成,造山运动终後则有斑状火山岩流之喷出.(三)南领期南方花岗岩及金属矿带之生成约在第三纪初或至早白垩纪终.(四)陇山期第三纪後半期之摺曲惟甘东及川东较著。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造山运动概念的历史。尽管一直存在着理解上的分歧,但是大多数地质学家对造山运动都接受其构造成因的定义,而不是地貌成因的定义。造山运动是地壳演化活动阶段的反映。笔者将地洼型造山运动定义为在后地台构造-岩浆活化过程中各种地质作用的总称,并且依据壳体运动的方式和力源,可以将地洼型造山运动划分为离散式、汇聚式和混合式三类。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印支地槽”的褶皱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福祥 《现代地质》1999,13(3):268-274
指出把三江、松潘—甘孜“印支地槽”褶皱系视为印支褶皱的主张是不恰当的。这两个“印支地槽”的主要褶皱时代是中、晚始新世之交, 以勐腊群及其相当层位之下的区域性巨大不整合为标志。这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碰撞时代一致。其后叠加了3 次轻微的继承性造山运动, 形成现代褶皱形态。晚二叠世至白垩纪, 局部地段至少发生过7 次轻微的造山运动, 使上古生界至白垩系构造层形成类同步褶皱  相似文献   

16.
波罗的地盾大陆壳的形成经历了2.0Ga的时间,它向我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造山运动的例子,且这些造山运动或多或少都与板块构造作用密切相联。最近同位素与岩石学的研究表明,造山运动的发展与地壳形成的时期并不能分成几个互不相干的旋回。造山运动的类型及其产生与特定时期由于俯冲作用而导致的板块组合密切相关。波罗的地盾早-中元古代以格林维尔和Svecofennian(瑞芬)造山运动为特征。其中格林维尔造山运动经历了大约300Ma时间,是一系列碰撞、旋转、碰撞造山事件的产物;而发生Svecfennian造山运动时,大面积新生成的陆壳几乎占据了波罗的地盾的中心区域,其形成经历了30Ma的时间,它是一个非碰撞事件的产物,以大量英云闪  相似文献   

17.
大陆褶皱造山运动的星地碰撞成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陆褶皱造山运动具有突发性、全球同步性,以水平运动为主,主要表现在地壳上部且具有上强下弱等特征,除水平运动一项外,与基于地幔对流的板块构造理论缺少共同之处.想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遍布大陆地块内部的褶皱构造,在形位特征与动力机制上都有难以解决的矛盾.基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地质力学理论,对之所做的定性解释颇为合理,但因其只靠地球收缩及潮汐引力等缓变力作为引起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动力来源,力量强度太小,不足以引发强大的褶皱造山运动,且有被海水运动取代的难题.揭示了星地碰撞可以为大陆造山运动提供足够强大的突发性动力来源,并简要阐明了其作用机制,可以解决地质力学所遇到的力源不足和被海水运动取代的两大难题,从而为大陆构造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新疆南天山科克苏河地区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南天山科克苏河地区构造变形特征的研究,总结出会聚板块边界造山运动过程中构造变形的演化规律为:造山运动早期,板块俯冲作用促成俯冲杂岩发生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的同时,发育深层次韧性挤压变形构造;俯冲作用停止后,蓝片岩抬升、拆返过程中遭受韧性挤压变形叠加;造山运动晚期,则发育大规模韧性逆冲构造和韧性平滑走滑构造;造山运动末期,发育浅层次韧脆性开阔褶皱、区域性同斜倒转褶皱及逆冲断层。  相似文献   

19.
赵金科 《地质论评》1947,12(Z1):127-138
在地质史中,每一期造山运动形成的山脉及地势,如果在次一海侵以前,未完全被侵蚀成准平原,则这次一期的沈积总要受当时地势的影响。岩相及厚度各处有变异的现象,同时在这古山脉地带的老岩层,常有缺遗的部分。新岩层常超覆在时  相似文献   

20.
陈国达 《地质论评》1943,8(Z1):150-152
此幕造山运动之存在,系以中石炭纪梓山煤系前之不整合为代表,梓山煤系原为王绍文立名,时期定作石炭纪,惟因缺化石证明,後人多将之归入二叠纪,视作乐平煤系。至一九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