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6 毫秒
1.
新疆开都河大山口水电站位于南天山现代地壳构造运动仍十分活跃的地区,野外地质研究表明,通过工程区的洪水沟大断层新活动延续到晚更新世末期;工程区的小断层F9最后活动在晚更新世以前。通过对采自这两条断层的断层物质样品的变形显微构造、石英颗粒形貌和类型、TL年龄的分析测定,揭示出洪水沟大断层在工程区段的主活动期为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以后己无明显活动;F9断层最后一次较强烈活动的上限时间为距今9万年左右。结果表明,电站坝区是地壳活动相对较稳定的、较好的场点。  相似文献   

2.
活断层年代研究,其最后一次断层活动的年代确定是至关重要的。确定断层活动年代的方法很多,本文介绍两种,即热释光法和矿物表面形貌结构法。热释光测年要求断层泥在最后一次断层活动中其剩余热释光强度回零,但至今仍没有这方面的可靠证据。实际上,断层活动复杂多样,可能部分回零,部分不回零,这就要求采样过程中注意观察,力求采集到与最后一次断层活动相关的断层泥。此外,断层泥表面形貌结构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每一次新的活动都可能会破坏它先前的固有结构,而重新在断层泥中留下新的结构。因而断层泥表面形貌结构可以提供断层最后一次活动的信息。所以要得到断层最后一次活动的真实年龄,应该从以上两方面着手,每一环节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断层运动是复杂多变的, 其运动在一条巨大的断裂带上经常以区段为活动单位, 为服务于工程建设和强震的预测, 划分出活断层运动区段的必要性越来越迫切。本文通过对香山天景山断裂带断层泥的微观特征研究, 结合断裂的几何特征综合分析, 认为该断裂的中段以粘滑活动为主, 东西两段主要是蠕滑。  相似文献   

4.
骆冠勇  蔡奇鹏  吴宏伟 《岩土力学》2012,33(10):2985-2990
地震断层错动会引起上覆土层变形,从而造成断层附近的建筑结构、管线产生附加的变形和内力引起破坏。通过一个土工离心机试验分析上覆饱和黏土层在4步连续断层错动作用下的静力响应行为。着重分析断层错动引起的地层变形的范围、不均匀沉降区的分布特点、剪切裂缝在土层传播路径及地表开裂的位置等工程上重点关注的问题。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 基岩断层错动引起的地层变形范围基本上不受基岩错动量大小的影响。(2) 断层错动引起地层的不均匀沉降区基本呈三角形分布,其地表宽度约为1倍左右的土层厚度。(3) 基岩错动引起的主剪切裂缝基本沿竖直方向向上传播,其传播距离取决于基岩错动量及土体的破坏应变。(4) 基岩断层错动在主剪区的下盘一侧边缘会产生张拉裂缝,且产生张拉裂缝所需基岩错动量远小于产生剪切裂缝所需的错动量。  相似文献   

5.
海拉尔盆地基岩潜山油藏的发现拓宽了大庆油田外围油田勘探的领域,裂缝是贝尔凹陷基岩潜山油藏的主要储集空间之一。为查明潜山裂缝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根据大量岩心观察统计资料,研究了裂缝类型、密度、宽度、充填期次等发育特征及基岩断层发育特征。研究表明,贝尔凹陷基岩发育3类断裂:即早期伸展断裂、早期伸展中期张扭长期活动断裂和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长期活动断裂。二者的几何学特征、距断层距离及成像测井资料均表明,裂缝主要是断裂构造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基岩断层活动的多期性造成了裂缝发育的复杂性。为验证断层对裂缝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伴生裂缝主要发育于断层面两侧,距离断层面越远,裂缝密度变小,岩层厚度、断移速率、岩性变化、距断面距离等因素对裂缝发育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区F201和F7(8)断层的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区位于青藏高原中卫-同心活动断裂带内F7(8)和F3断层所夹持的寒武系变质砂岩夹千枚岩推覆岩片中。对F201、F7(8)断层活动性的认识是坝址稳定性评价的关键,也是争议的焦点。通过对大柳树坝址区F201、F7(8)断层带特征的追索观测、工程揭露和断层泥测年,获得F201、F7(8)断层活动特征的新资料,证实了F201断层是一条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以来强烈活动的区域发震断层,同时确定了7(8)断层水平左旋走滑作用的存在;发现断层通过之处二级阶地堆积物的震陷槽;获得了小于20ka断层泥测年数据,尤其是确定了7(8)断层与F201断层的交会地点。因此,按水电规范,F201和F7(8)断层被定为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7.
方解石脉双晶纹方法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工程区基岩被第四纪土、江水等覆盖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好获得的钻孔岩芯来分析断层的发育和活动性情况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地基勘察中引入一种显微构造分析方法,即方解石脉双晶纹分析方法。方解石脉双晶纹能解决断层的活动期次、每一期次的强度、断层应力场、断层性质、断层活动时的环境条件和最后一次活动的时代等问题。由于方解石脉双晶纹发育的广泛性,使之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活动断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震发生在活动断层上,而断层活动并非都一定发震,为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段和强度,因此把活动断层分成地震破裂段进行研究,分析断层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的不均匀性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物探方法在探测隐伏断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工程场地勘探中,探明活动断层是一项必做的工作;而探明活动断层的方法选择要因地制宜,经济科学。笔者运用电剖面法、地震反射法、地质雷达法以及断层气测量方法,对珲春地震小区内含煤盆地中的发震断裂构造进行了研究,断层气测量法是一种探测(除水域、稻田以外的地区)隐伏断层的简捷、快速、可靠、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前波断层是卡拉水电站工程区内规模最大的断裂构造,断层活动性研究对水电站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断层通过之处无动态构造地貌发育,断裂构造岩中的石英颗粒形态以深度溶蚀的桔皮状-苔藓状为主,ESR测年结果显示断层为晚更新世活动构造,而现场氡气测量显示断层的脉冲值峰值与本底值比值相对较大、愈合程度相对较弱,证明前波断层自全新世(Q4)以来已无活动痕迹,不属于活动构造,因此断层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活动断层的基本理论与常用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玉森 《安徽地质》2006,16(1):20-25,35
活动断层是目前工程地震和地震地质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它对于地震的预防和预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不同的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几年来的学习和研究体会,认为活动断层往往是孕震场所,但并非全部,大地震往往只发生在地震空区的位置。总结了活动断层和地震活动的几条经验性规律。  相似文献   

12.
断层泥石英微形貌特征在断层活动性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层泥是断层活动的信息载体,其中的石英颗粒微形貌特征能够反映断层活动方式、期次和活动年代。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对西藏拉萨那林拉卡断裂白定段断层泥石英样品进行了溶蚀微形貌统计分析及应力痕迹微形貌观察。结果表明:石英颗粒呈现出以钟乳状为主和桔皮状为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溶蚀微形貌特征。对照Kanaori Y等关于石英微形貌与年代关系的图谱可知,该断层形成以后至少有过两次再活动,其活动年代分别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这与热释光定年法确定该断层最后一次活动时间为287.08 Ka±24.40 Ka的结果相吻合;另外,代表晚期活动特征的应力痕迹微形貌观察结果显示,同一石英颗粒上发育了代表蠕滑和粘滑两种滑动的阶步状刻痕(蠕滑)-撞击碎裂痕(粘滑)组合,以及阶步状刻痕(蠕滑)-贝壳状断口(粘滑)-平直擦线(粘滑)的组合,说明该断层在晚期(中更新世)曾经历了蠕滑和粘滑两种滑动方式。代表蠕滑的阶步状刻痕清晰突显,而代表粘滑的线状擦痕明显受到溶蚀,这说明粘滑运动在先,蠕滑运动在后。此外,擦痕线的叠加、切穿现象还表明,断层在中更新世的滑动至少有3个亚期次。综合应力痕迹微形貌特征认为,3个亚期次滑动的前两次表现为粘滑,第三次为蠕滑或粘滑向蠕滑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13.
新疆喀什河吉林台水电站地区是地壳现代构造运动仍十分活跃的地区,工程的安全有可能会受到断层新活动的威胁,必须提供有关区域稳定性资料作为建设的依据,本文应用显微构造分析,同位素法测年,石英形貌法研究综合确定可能威胁工程的断层最后一次较强烈活动的时间为中更新世晚期,其活动的下限时间是13-20万年,上限时间为9-15万年。结合模拟实验的结果指出,在继续遭受到区域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工程区会作整体的抬升,不会产生新的断裂系统和应力集中区,因此选取的工程场址是优良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断层面形貌测量、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物理和化学指标测定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发展,已有大量的研究案例成功地从基岩断层面上提取了古地震信息,基岩断层面在古地震研究方面的优势被不断发掘。然而,沟谷等地表过程的侵蚀作用,也会使得基岩断层面出露。这种非构造成因的断层面,很容易与构造成因的断层面混淆,却不记录古地震信息。已有的研究工作,缺乏对这两种断层面出露方式的系统研究,更缺少对适合于古地震研究的基岩断层面特征的归纳总结,这将不利于在基岩区开展古地震研究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选取了山西地堑系的马家窑和南马庄两处基岩断层面,采用小型无人机航测(s-UAV)结合陆基三维激光扫描(t-lidar)技术,获取了基岩断层面高精度形貌及周围的三维地形数据,将断层面形貌特征的定量分析结果与断层坎精细的地貌解译结合,研究基岩断层面的不同暴露方式下的形貌特征。结果显示,马家窑基岩断层面受沟谷侵蚀而逐渐暴露,表面形貌呈现出连续平滑的特征,不具有地震活动信息。南马庄基岩断层面的形貌显示出明显的阶跃式分带特征,具有分段出露的特点。结合精细地貌解译的结果,这种出露特征可能与周期性的地震活动有关,并识别了两次同震倾滑位移...  相似文献   

15.
软弱岩体流变特性及长期强度测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东俊 《岩土力学》1980,2(1):37-50
所有岩体,特别是软弱岩体,在一定载荷的长期作用下,都具有变形随时间增长而影响其强度的流变特性.这一点,早被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及岩体工程实践所证实. 众所周知,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以及被松软物质充填的各种结构面(以下统称弱层)的流变性质更为显著.弱层是许多工程基岩或围岩经常碰到的.因此,对弱层流变特性及其对强度的时间效应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核电工程地质(二)古迅(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3能动断层及其调查与评价3.1关于活动断层断层活动是现代地壳活动最为强烈的一种构造作用,因此,活动断层作为说明地壳的现代活动性的一个重要的地质标志。  相似文献   

17.
龙泉山断裂带属龙门山前陆隆起,与青藏高原龙门山的隆升演化密切相关。为探讨龙泉山断裂带断层活动方式、期次及年代特征,在该断裂带不同部位采集了断层泥样品,通过扫描电镜(SEM)对样品中的石英颗粒进行了痕迹微形貌和溶蚀微形貌观察,通过电子自旋共振(ESR)测试了样品断层的最新活动年龄,并结合区域地震资料,进一步研究了龙泉山断裂带断层的发震潜力。结果表明: 龙泉山断裂带断层运动方式以黏滑为主,兼蠕滑; 具有多期次活动特征,强烈活动时间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也有明显断层活动,全新世断层活动不明显; SEM 、ESR、热释光(TL)测得的断层最新活动年龄为(1 210±121)~(110±10.0) ka; 最新活动年代和活动性具有分段性,中段断层活动性较弱,北段和南段断层活动性较强。总之,龙泉山断裂带为1条活动性断裂带,具有一定的发震潜力,地震沿断裂带呈带状分布,但相比其西侧的龙门山断裂带,其活动性已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8.
应用于评价活动断层的地震方法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在上海市区开展地震调查深埋活断层的实例,讨论了在都市区强干扰条件下开展断层活动性调查的地震方法技术。认为:在对基岩断层的活动性评价中,反射纵波法根据基岩断层是否向上延伸到第四纪Q3地层内,而剪切波分裂法则根据由Q3地层内界面反射横波确定的各向异性。当基岩断层向第四系延伸幅度较大,即第四纪地层内断层落差较大时,可采用反射纵波法;当基岩断层活动引起的第四纪地层内的断层落差较小,反射纵波法不能对其分辨时,可采用剪切波分裂法  相似文献   

19.
断层活动时会将其活动的信息留存在断层物质中。在地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显微构造分析、同位素法测年、石英形貌法测年,宏观到微观、定性到定量,从断屋物质中提取断层活动的有关信息,来阐明断层活动性,这是一条新的研究途径,它可以不受条件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开展,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对断层带中方解石脉、断层泥和断层物质与地质证据的对应研究三种不同类型的研究实例,都能为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首区仙女山等断裂活动性同位素测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仙女山、九湾溪两断层形变监测洞室中,通过对断裂带进行地质编录和对构造岩进行微观分析,挑选出断层泥与方解石两类样品进行热释光(TL)测年。同时对洞外披覆跨仙女山断层上的第四纪河流冲积物、断层一侧周坪河谷底上第四纪湖相纹泥夹碳化木及披覆跨九湾溪断层上的第四纪崩滑堆积体中滑带土进行测年。综合分析表明,仙女山断层与九湾溪断层新活动年龄与三峡地区区域断层基本一致,为距今22~23万年左右。最新活动年龄仙女山断层为16~19万年、九湾溪断层为14万年左右。最新活动年龄的下限值仙女山断层为14~16万年、九湾溪断层为13万年左右。晚更新世以来,两断层均没有活动迹象。九湾溪断层上的滑坡为外动力作用所致,并非该断层活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