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物医药产业、信息软件产业和钢铁产业一起位列印度经济领域的支柱产业,印度在全球仿制药市场享有“世界药房”声誉,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分析中印两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从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4个方面对比中印的产业政策,发现印度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要优于与其国情和产业发展基础相似的中国。通过分析印度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对该国产业发展的促进效应,以及结合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得出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建议包括:中国应重视对大型企业的培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做好产业集群内的信息交流和基础设施服务,采取重点突破的原则对生物医药研发进行支持,提高中国医药专利的申请标准,提升专利质量。  相似文献   

2.
苹果产品零部件全球价值链是反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格局及指示产业迁移扩散的风向标。利用苹果公司公布的2012—2020年供应商及其子公司数据,研究了苹果产品零部件全球价值链地理分布特征及变化,并从全球化、市场化、地方化以及技术管制分析驱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苹果产品零部件全球价值链宏观格局具有非常强的少数国家或地区集中分布特征。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以及少数东南亚国家在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具有较强分布优势,而中国则在中、低端环节具有明显分布优势。第二,苹果产品零部件全球价值链的总体格局为高价值环节供应商以美国、日本双核为“龙头”,中等价值环节以日本、中国、中国台湾三强作“龙身”,低价值环节以中国和中国台湾为“龙尾”,形成了一种新型联动式“龙型”发展格局,中国逐渐向“龙身”迈进。第三,苹果产品零部件全球价值链微观分布主要呈现出“太平洋东岸研发设计、西岸零件制造”格局。中、高价值零部件环节倾向于布局在北美、西欧、东亚以及东南亚等地的主要城市化地区,而低价值零部件环节主要呈现向中国东南沿海大城市及周边和向內陆扩张趋势,越南、印度的新兴城市化地区释放出较强的在中、低端环节“分流”信号。第四,全球...  相似文献   

3.
姚作林  金凤君  陈卓 《地理研究》2021,40(2):326-342
以中国和中南半岛四国为对象,以定量评价全球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区域全球价值链(GVC)竞争态势为目标,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IRIO投入-产出分析和RCA、GVC指数分析等方法,刻画了21世纪以来全球43个主要经济体、八大类型产业的全球产业转移时空演化特征,同时测算了中国和中南半岛四国的全球产业转移吸引力以及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时空演化格局,并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了中国和中南半岛不同国家、不同产业部门全球价值链GVC参与度指数和GVC地位的区域竞争动态演变趋势。研究发现:① 2000—2014年,中国成为承接全球产业转移规模最大的国家,不同经济体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是吸引全球产业转入最主要的因素。② 2000—2018年间,中国的全球产业转移吸引力水平长期维持在高位水平,整体上优于中南半岛四国。③ 2005—2015年,中国的中高级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层面的竞争优势日益强化,柬埔寨、越南则分别在初级制造业和中低级制造业部门提升了其国际竞争力。④ 中国的整体GVC参与度水平在2005—2015年期间低于越南,但其GVC地位指数却远远领先于中南半岛。  相似文献   

4.
德国三大汽车制造商产业竞争力表现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云达  佟连军 《地理科学》2018,38(7):1061-1068
以德国大众、戴姆勒和宝马三大汽车制造商及其2008~2016年产业竞争力表现为研究对象,在R软件中构建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三大汽车制造商产业竞争力表现和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2008~2016年,大众、戴姆勒和宝马的产业竞争力表现经历了“衰退-复苏”、“冲高-回落”和“调整-反弹”3个小周期。基于生产制造、科技研发、资本运营和市场盈利4个竞争力维度,三大汽车制造商形成了不同的耦合适应竞争优势。在汽车产业竞争力发展上,大众、戴姆勒和宝马分别呈现出了全球扩散的产业转移、知识外溢的产业集聚和资源禀赋的区位优势等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是实施中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力量,也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的生力军。 概括来说,信息产业是由涉及信息采集、生产、检测、转换、存储、传递、处理、分配、应用等环节的产业群组成的,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从事信息技术、设备、产品的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的统称。 狭义上的信息产业就是人们过去说的IT产业,主要是指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但信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形式和内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可以纳入信息产业范畴的行业包括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信制造与服务业、邮政业、印刷出版业、电影与广播电视业等。我国的信息产业,主要是指由信息产业部作为全国性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 中国信息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从1985年起开始“提速”,有效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90年代信息产业增长速度平均为每年40%左右,最高年增速曾达到60%,比同期GDP增速高出30多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2000年以来,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从一个提供低技术含量服务的供应方,逐步升级为一个提供高技术含量研发服务的供应方,其服务外包产业升级的成功经验值得深入探究。班加罗尔是印度软件出口的策源地,同时在研发服务业方面也日益专业化。本文以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理论为支撑,以班加罗尔作为研究案例,在对该城市从软件外包到研发服务业兴起的发展轨迹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将推动班加罗尔服务业兴起与发展的原因归结为高素质低成本人才的供应、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战略的转变、本土研发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海外人脉网络的充分利用四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22  
李国平  卢明华 《地理研究》2002,21(2):228-238
在全面把握有关高科技产业分工尤其是基于价值链的区域分工理论与实践基础上 ,通过分析中关村企业调查问卷 ,验证了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各增值环节对要素条件禀赋要求的差异和区位选好 ,以及中关村部分高科技企业价值链各活动环节的空间配置 ,得出北京高科技产业在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上已经显现出价值链区域分工雏形这一结论。北京在高科技产业价值链活动中 ,具有总部、研究开发以及销售总部特化的特征 ,同时也承担部分生产制造职能。这种价值链分工雏形一方面反映出了北京在国家尺度上的要素禀赋情况 ,一方面也说明了北京的优势所在。论文还进一步总结了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模式 ,并结合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分工的基础、要素禀赋及内部差异 ,探讨了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8.
2000年以来,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从一个提供低技术含量服务的供应方,逐步升级为一个提供高技术含量研发服务的供应方,其服务外包产业升级的成功经验值得深入探究。班加罗尔是印度软件出口的策源地,同时在研发服务业方面也日益专业化。本文以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理论为支撑,以班加罗尔作为研究案例,在对该城市从软件外包到研发服务业兴起的发展轨迹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将推动班加罗尔服务业兴起与发展的原因归结为高素质低成本人才的供应、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战略的转变、本土研发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海外人脉网络的充分利用四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区域新兴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地理学的关注重点。尤其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背景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区位特征备受关注。本文选取风电设备制造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005-2012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整理了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数据库,发现中国的内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大多由相关装备制造业企业投资设立,并位于投资企业所在城市;外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倾向于布局在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城市。风电设备制造业企业的空间扩展即子公司主要集中在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和东部沿海等风力资源丰富和风电场重点建设的地区。在实证部分,利用零膨胀负二项模型探讨中国风电设备企业及其子公司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风力资源禀赋主要影响风电设备企业子公司的区位选择,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城市风电设备企业子公司个数较多;②产业基础主要影响风电设备企业母公司区位选择;③地方政府支持主要影响风电设备企业子公司的区位选择;④风力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地方政府支持同时作用时,产业基础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风电设备企业的区位选择和地方政府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制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核电工业的发展和布局,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以及国家竞争优势等密切相关,对全球核电工业空间格局演变及国家核电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世界34个核电国家和198座核电厂数据,本文首先梳理了世界核电工业的发展阶段和空间布局;进一步运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弦图、网络拓扑关系图,从产业链和贸易网络角度综合评价国家核电产业竞争力,从而对世界核电工业地理格局进行了多维度剖析。结果表明:核电在发达国家能源生产中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核电工业宏观布局现以欧美为主,但亚洲正成为全球核电工业布局的重心区域;全球核电厂微观区位布局主要靠近电力需求集中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国家间核电产业竞争力差异显著,国家地位呈现明显的等级体系和中心-外围结构,地缘邻近性和集团化特征明显,美国、俄罗斯等核电强国居垄断地位。本研究以期为中国核电产业发展提供国际经验借鉴,并从增强核电产业链核心环节竞争力的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承接产业转移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的重大发展机遇。在分析全球价值链(GVC)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经济梯度,提出了构建国内价值链(NVC)的基本思路。根据劳动力、资源、市场和区位等不同要素,明确了国内价值链主要划分为生产者驱动价值链、购买者驱动价值链、原材料驱动价值链和混合驱动价值链4种形式,重点分析了在不同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重点和方向,提出了不同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模式和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2.
多尺度视角下的印度地缘环境解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和印度共同崛起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向西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与印度的地缘竞争日益激烈。加强对印度地缘环境解构有助于中国更好地识别地缘风险和制定有效的地缘策略。本文从地理环境、国家的地缘政治想象、地缘关系环境三个方面,从全球、区域和国家内部三个尺度来解构印度的地缘环境,并论证了印度如何在其地缘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本国的地缘战略:(1)在全球尺度上,凭借印度洋的地缘优势,印度建构了以印度洋为基础的全球地缘战略,追求“有声有色”的大国地位;(2)在区域尺度上,印度凭借地理结构、体量、权力和影响力的优势,构建了邻国优先和防止域外大国干涉的区域战略,谋求南亚领导地位;(3)在国家内部尺度上,印度的国家实力被内部的多样性(包括种姓制度、宗教矛盾、地方主义、党派斗争等)所肢解,如何加强统一的国家认同是印度面临的极大挑战。根据印度地缘环境的特点和中印的权力对比情况,从中国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中国作为权力弱势方,应该加强与印度的利益共同体建构、加强区域内合作、区域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内的话语权和合法性;在中印边境区,中国作为权力的强势方,应该加强边境管理、防止域外势力干涉。  相似文献   

13.
多尺度视角下的产业价值链与空间升级研究框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在出口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驱动下,中国积极加入全球化进程并快速实现产业升级。进入21世纪后,在面临成本上升和制度环境变化等诸多危机和挑战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这从根本上重塑了产业组织和空间结构,改变着中国制造业在地方、区域乃至全球出口市场中的角色功能和影响力。基于文献分析,论文将产业升级划分为价值链升级和空间升级2种模式,并分别从全球、国家、区域、地方、企业等多尺度视角下探讨了中国产业升级的机制及其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 价值链升级和空间升级现象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是产业升级的2个侧面,综合两者的分析框架能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产业升级的现状;② 中国产业在升级模式上体现了复杂多样性,已有研究关注的产业升级模式较为单一,未来应更加关注中国产业升级路径和方式的非线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特征;③ 中国产业升级是由全球、国家、区域、地方、企业等多重尺度力量相互耦合下共同驱动的,透过多元地理尺度融合的分析框架解读产业价值链升级和空间升级机制,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产业的发展和赶超之路。  相似文献   

14.
FDI技术转化及制造业集聚创新空间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娜  伍世代 《地理研究》2020,39(6):1311-1328
基于FDI技术转化的视角,结合264个城市17年连续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交叉项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和热点探测法,分析FDI技术转化机制及制造业集聚创新空间响应路径,结论:① FDI技术转化是制造业集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② 基于马歇尔外部性的分析发现集聚规模效应和FDI技术外溢的双向作用是FDI技术转化的作用机制;③ 区域、行业和区位3个视角的路径研究揭示FDI嵌入制造业集聚促进跨区域生产网络链接,推动FDI技术转化在生产网络中传导,进而促进创新生产网络形成,带动邻近空间TFP增长,缓解极化发展问题,促进区域平衡发展。该研究试图为中国构建新型开放和创新体系,促进制造业集聚转型升级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佐证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空间重构与优化调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科学解析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空间重构不仅有助于深化产业空间演化相应理论,也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论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出发,基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与全国工业企业库数据,采用经校正的产业比重变动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空间重构进行了解析,并据此提出优化调控对策。主要结论有:① 产业空间重构是推动城市群发育与成熟的重要动力,其中嵌入全球价值链并持续攀升是推动城市群高级化的基础动力,而内部产业空间重构则是完善产业合作网络、推动城市群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此外,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全球化、郊区化的交互是形成双“C”字形空间格局的基础与支撑;② 在国际产业空间重构方面,目前天津市为承接核心,北京次之,其余城市发展则相对滞后;③ 在城市群内部产业空间重构方面,由北京—天津—唐山—沧州围成的内“C”字形范围是产业空间重构的核心区,不同类型产业表现出不同的驱动特征,其中纺织服装业表现为全球价值链主导下的市场驱动,化学产业表现为环境管制与水资源依赖的双重作用,钢铁产业表现为明显的政府主导,医药制造业则表现为全球价值链主导下的政府调控;④ 京津冀城市群的内“C”字形地区应侧重产业升级,外“C”字形地区则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转型,以内“C”引领外“C”,以外“C”保障内“C”,双“C”联动,以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印贸易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印度的双边关系一直牵动着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格局,研究其贸易关系对推进双边关系、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合作及“一带一路”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贸易角度入手,深入剖析中印贸易关系发展态势,探讨中印贸易商品结构及敏感行业,评估中印贸易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期为中印关系演变提供有利支撑。研究发现:(1)2001—2017年中国与印度的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但印度在中国的贸易地位提升较慢;(2)东部沿海省份与印度的贸易联系较紧密,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与印度的贸易联系相对较弱;(3)中、印双方均未能识别出明显的敏感行业,中国从印度进口主要商品为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而中国出口印度的商品逐渐转为技术密集型商品;(4)机械设备、化学制品业的出口拉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相对较高,而非金属矿物制品、矿物的出口拉动对印度的经济发展贡献相对较高;(5)出口印度对东部沿海贸易大省的经济拉动比较明显,对于印度毗邻的西藏、新疆两个自治区的拉动也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7.
冯瑜满  梁育填 《热带地理》2022,42(12):1980-1992
为探究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基尼系数、空间相关性分析、负二项回归模型等方法,采用天眼查企业数据库以及相关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对2009-2018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稳步发展,由出口导向转为内需拉动。2)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蓄势待发,中部及川渝地区的城市发展迅猛而东北地区陷入发展困境,企业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3)深圳、东莞等城市一直为产业重要集聚区,城市两级分化严重。3)总体上,企业更倾向于选址在产业协同集聚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劳动力成本较高而经济后发城市;在城市群尺度,不同因素对不同城市群存在异质性,反映产业发展水平、特点存在很大差异,长三角企业偏好创新能力高、产业市场化水平高且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珠三角企业偏好劳动力成本高的城市,京津冀城市偏好劳动力成本高且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成渝地区企业偏好产业市场化水平高且创新能力弱的后发城市,长江中游城市偏好劳动力成本高的后发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