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许是 《地球》2011,(2):102-104
翡翠,又名翡翠玉、翠玉.硬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颜色呈翠绿色(称之翠)或红色(称之翡),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由硬玉、绿辉石和钠铬辉石组成的达到玉级的多晶集合体。翡翠是一种最珍贵、价值最高的玉石,被称为“玉石之冠”。国际珠宝界称之为“东方之宝”。  相似文献   

2.
“嫦娥一号”微波探测仪(CELMS)是国际上首次在月球轨道直接测量月球亮温的被动微波遥感器,其科学目标是反演月壤厚度的信息并对月球的3He资源量和分布进行评估.介绍了月壤厚度探测机理,建立了亮度温度随月壤厚度变化的理论模型,利用地面验证实验对探测机理和辐射传输模型进行了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给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同时其L波段(1160~1610MHz)微波信号可用于全球覆盖、高时间分辨率的大气、海洋和陆表参数遥感探测。基于信号类型,GNSS遥感可分为折射信号遥感和反射信号遥感两大类;基于探测平台,GNSS遥感可分为地基GNSS遥感、空基GNSS遥感和天基GNSS遥感三大类。随着我国自主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GNSS遥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回顾近20年地基GNSS遥感探测在气象领域的应用进展,展望其在气象领域下一步可能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遥感与地球物理考古探测数据类型多样,然而各种探测数据因缺少综合管理和分析平台,使综合分析更加困难,从而限制了考古探测技术应用效果。在了解遥感与地球物理考古探测技术的基础上,本文对当前遥感地球物理考古探测数据管理系统进行逻辑和业务需求分析,构建基于ArcGIS Engine开发引擎和Visual Studio 2017平台的遥感与地球物理考古探测数据综合管理系统。系统通过分层次设计功能模块,实现考古探测数据的编辑、解释、分析以及数据之间的交互和管理。实际应用表明,对于遥感地球物理考古探测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思路和研究,能够提升遥感与地球物理考古探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促进考古探测技术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5.
乌克兰地球遥感卫星SiCH-2由2011年发射升空,目前已停止工作,处于失效失控状态,作为空间碎片目标由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提供两行根数(TLE)预报.本文分析了光学系统的“猫眼”效应,以上海天文台卫星激光测距(SLR)系统实现对SiCH-2卫星进行激光测距,测量回波强度大,测距精度优于10 cm.测距能力表明SiCH-2对激光反射回波达到合作目标带反射器的卫星激光测距水平,与光电探测设备“猫眼”效应分析的探测能力相当,测距数据结果表明该卫星处于自转状态,自转周期为4.3 s.本文国内外首次实现基于“猫眼”效应对在轨目标的激光测距,为远距离空间目标的探测提供了新的方法,促进高精度激光探测技术的应用发展,有利于对失效或轨道异常的光学系统类光电探测系列卫星进行监视监测.  相似文献   

6.
胡芬  傅征博 《地球》2023,(1):18-23
<正>中国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中大名鼎鼎、家喻户晓的人物“千里眼”神通广大,能够看到千里之外的物体。自20世纪以来,随着遥感这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得以突破自身目力的限制,也逐步拥有了这种“超能力”。从绑在热气球、鸽子、风筝上的照相机,到飞机搭载航摄像机升空工作,再到飞向浩瀚太空的遥感卫星,遥感技术每一次飞跃性革命,都将其应用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今天,“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正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借助遥感卫星这双“天眼”,我们能够从“上帝视角”俯瞰地球,不仅看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精准,反应也越来越迅速。  相似文献   

7.
木星特洛伊小行星(Jupiter-Trojan asteroids)是位于木星稳定拉格朗日点上与木星以相同周期围绕太阳稳定运行的小天体.木星特洛伊小行星作为行星形成过程的活化石记录了行星起源、类地行星有机物与挥发物来源及行星系统整体演化的独特信息.迄今仅通过地基望远镜或空间望远镜对它们进行过远距离光谱观测,它们仍是太阳系最神秘的天体群之一.在物质成分上,细粒硅酸盐被认为是构成特洛伊小行星的重要物质.过去认为特洛伊小行星形成在5 AU附近,新的动力学模型认为特洛伊小行星来自柯伊伯带. NASA的“露西”小行星探测任务(Lucy)将首次近距离探索这些神秘的小天体,有望为解开特洛伊小行星的身世之谜提供重要证据.本文梳理了木星特洛伊小行星的观测历史、物理性质、光谱性质、物质组成以及形成和演化,并介绍了“露西”的探测任务与目标,为未来我国深空探测计划中的小行星探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刘冬 《地球》2012,(1):104-105
翡翠,又称翡翠玉、翠玉、硬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颜色呈现为翠绿色(称之翠)或红色(称之翡)。翡翠主要是由硬玉、绿辉石和钠铬辉石组成的达到玉级的多晶集合体。  相似文献   

9.
贠杰 《地球》2023,(6):61-64
<正>当看到鸟儿飞翔在空中飞翔的倩影,有些人会不由自主的朗诵描绘鸟类的古诗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有人会思考这样的问题:这些飞羽精灵是如何出现在地球上的,它们已经演化了多少年?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苦苦探寻了一个半世纪,从始祖鸟的惊艳亮相到赫胥黎的努力探寻。直到近30年来,随着热河生物群大门叩开,这个问题才有了明晰的答案。河北是热河生物群化石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伴随着一件件珍贵化石的发现,不断刷新我们对鸟类起源和演化的理解和认识。本文将搭建一个T台,让河北这些古鸟类“大咖”亮相。  相似文献   

10.
《地球》2016,(9)
正翡翠颜色丰富、色泽艳丽、质地坚韧、产出稀少,素有"玉石之王"的美誉,自古以来深受东方人的喜爱。近年来,一种看上去是黑色、强光照射下却呈墨绿色,商业上俗称"墨翠"的翡翠,以其深邃的颜色、细腻的质地、搭配独特的款式,短短几年就在市场上风靡起来。"墨翠"与我们常见的翡翠在成分上有很大差异。常见的翡翠,即传统意义上的翡翠是以硬玉为主的矿物集合体,而墨翠的主要组成矿物是绿辉石,但考虑到"墨翠"的宝石学和  相似文献   

11.
金属矿产勘查技术发展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年来,以寻找金属矿产为目的发愤卢业的勘查新技术可概括为:(1)以寻找隐伏矿为目标的覆盖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其中包括“三维地震”和“高光谱遥感”技术;(2)地球化学勘查新技术,其中包括“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地球化学信息的综合解释和地球化学填图技术”;(3)“找矿信息提取和综合”技术等。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地球化学勘查新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下列问题进行了思考:(1)在一个地区开展地球化学找矿工作首先要确立合适的取样介质,取样介质的立应以查明成矿成晕元素的形成机制和赋存状态为基础;(2)加强不同景观条件下不同矿种和不同矿床类型的异常特征和异常模式研究,建立区分矿异常和非矿异常的模式识别模型;(3)加强不同景观地质条件下,不同勘查尺度的地球化学填图技术研究,以实现迅速掌握全局,逐步缩小靶区的找矿战略;(4)加强地球化学信息与地质、地球物理和遥感信息相结合的信息综合技术的研究,应用综合信息定量圈定和评价找矿靶区,减少矿产勘查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嫦娥三号     
《地球》2014,(1):85-85
嫦娥三号卫星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探测器(即“玉兔号”月球车)组成.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获取月球内部的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将一期工程的“表面探测”引申至内部探测。  相似文献   

13.
实验证明,当物质(体)受到应力作用时,应力能够引起物质(体)电磁辐射能量发生改变.遥感器接收到的电磁辐射能量是由受载物体自身温度和应力共同引起的总辐射能量(观测值)组成.如何将二者定量地分离开,进而反演介质所处的温度状态和应力状态,在地震预测预报、大型岩土工程稳定性监测中, 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本文详细论述了如何采用多波段遥感观测,通过数学手段将二者分离并反演应力的方法, 并列举算例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4.
N.  N.  Srivastava  R.U.  Thakor  S.V.  Patel  S.G.  Viroja  U.  S.  Chetta  S.A.  Sharma  庄天舒 《世界地震译丛》2007,(1):47-52
引言 描述了一种新的应用软件——“Dishansh 2005”,它通过使用基于Java的应用软件来制作“震源机制图”。名称“Dishansh”源于印度古吉拉特梵语词汇“disha”(方向)和“ansh”(度)(Patel,2005,261,240)。Dishansh 2005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严格遵循软件工程学的理念。它是一种交互式、多用途的工具,被设计用来满足用户各种各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台网技术人员培训团一行15人于2000年9月2-20日赴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FZ)和联邦地球科学及自然资源研究院(BGR)进行了培训,在德国的周密安排和中德以方的共同努力下,培训团圆满地完成了预期的培训任务,文章就这次的培训及培训团所了解到的情况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水体镜面反射的多角度偏振特性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水体样本的多角度偏振反射光谱,对水体镜面反射的偏振特性和机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实验中,通过改变光线入射角、探测角、探测方位角、偏振角等影响因子,得出了水体样本的多角度偏振反射光谱的普适规律。在多角度遥感与偏振光技术的物理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角度偏振反射的水体镜面反射消除方法和进行水体偏振遥感的适宜时间设计方法,为多角度偏振技术在水体遥感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断裂活动往往引起地貌景观和水系格局等的变化。在遥感图像上,这些细微的变化通过颜色以及空间纹理特征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鲜水河地区TM图像进行了参量统计、增强变换等处理,还进行了水系特征、纹理特征、波谱分析以及含水性信息等专题信息的提取研究,掌握了一套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神户地震灾难后,日本政府的原科学技术厅就提出了综合地震前沿研究项目。在这个项目的框架中,RIKEN和NASDA(National Space Development Agencyof Ja-pan,日本国家空间发展协会)两个所需要承担执行为期五年的在地震短临预报中应用电磁现象的可行性研究。从1996年以来,RIKEN研究组就一直从事地电流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同时,在NASDA“地震遥感前沿项目”中,我们从总体上对地震地磁现象进行研究,研究范围不仅包括岩石圈,还包括大气层和电离层。经过五年的研究,发现地震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岩石圈(如:超低频(ULF)电磁辐射、声发射等),还会表现在大气层和电离层(通过已有的发射信号)。最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以电离层下部(subionospheric)甚低频((VLF)和低频(LF)信号传播为基础的地震-电离层扰动的确凿证据。我们已经开辟了一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领域,“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的耦合”或“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系统中的电磁学”。对三圈耦合的研究会对地震短临预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家口断裂发现第四纪晚期活动证据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作者等人在“河北省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张家口项目)”2008年探测工作中对张家口断裂进行了地质调查,多处发现了清楚的第四纪晚期(晚更新世-全新世)断层活动剖面,获得了张家口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可靠证据,为张家口市活断层探测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断层上断点埋深是隐伏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在隐伏断层活动性研究中,钻孔探测是重要的探测手段之一(徐锡伟,2002),但由于标志地层发育的局限和钻探分辨能力的局限,识别的断层上断点埋深往往会大于实际埋深。为了减小这种误差,本文以银川隐伏生长断层探测钻孔联合地质剖面资料为基础,提出了一种生长指数法,用以推算隐伏生长断层的上断点埋深。得出的3个钻探场点的断层“理论上断点”埋深分别为:9.09m(新渠稍场点),7.86m(满春场点)和7.25m(板桥场点),小于钻探可识别的上断点埋深。经验证,这应更接近于断层的实际断错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